太后胸有成竹。
她与同安早已定计,且同安还能模仿贺烨笔迹,伪造一封密旨又有何难?关键在于,就算皇后狡辩,但已无法让贺烨活生生出现在众臣面前,柳氏不是声称贺烨仍然在世?只要证实贺烨已经驾崩,那么同安手中密旨,便比柳氏手中谕旨更能服众。
柳彦虽掌宫卫,但韦海池担保,皇后不敢下令诛杀朝臣,而且只要坐实皇后篡逆,绝大多数禁军与宫卫,也不会再遵柳彦节制。
这封便是天子密旨,陶侍郎大可验看。韦海池理直气壮取出证据。
然而这个时候,却忽有变故发生。
这封密旨乃伪造。
惊人之语,正是出自同安公主之口。
群臣震惊,韦太后更是僵怔当场!
只有十一娘微微一笑,如释重负。
她不是因为渡过劫难,而欣慰于同安到底悬崖勒马,没有如她担心那般执迷不悟,陷入绝境。
我从未收到圣上任何密旨,却因太后逼迫,软硬兼施,让我务必毁谤皇后,以助太后再掌政权。同安说着话,已经膝跪当场:大母恕同安不孝,虽尊大母为亲长,但这回实在不能有违大道,助长大母行此篡逆之罪。
却又直视十一娘:同安之所以假意顺从,游说雷统领护侍大母前来朝会,只因市坊流言四起,同安也惴惴不安,实在牵挂叔父安危,还望皇后能够当着诸位臣公面前,如实相告,叔父现今究竟如何。
这也是陶葆仪等等臣公,共同的担心,此时他们也无睱理会如遭雷劈,又惊又怒的太后,尽皆跪恳,呼吁至少能让政事堂官员,面见天子。
有劳诸位臣公挂心了。
随着这一句有气无力的话,贺烨终于从大殿北置那面巨大的屏风后踱步而出,步伐虽然虚浮,但仍能端端正正坐在宝座之上。
对同安,当然也是笑意温和:朕暂无大碍,同安不需忧虑,此乃朝堂,不宜家人叙私,同安可行告退,往紫宸殿等候。
又冷冷看了太后一眼:朕虽中剧毒,多得皇后送朕出征时,苦口婆心劝慰携带凌虚天师炼制半枚仙丹,故而尚能生返京都,太后如此震惊,是否又该质疑朕乃借尸还魂?
连连摇头:太后甚至提前身着丧服,看来料定朕必然难逃毒手,也多得朕早有防范,知道太后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故弄玄虚,果然,太后便意欲逆乱,朕不敢凭空质疑嫡母居心不良,还望太后当着这多臣公面前,解释解释,为何如此笃断朕已然驾崩?
第1373章 众叛亲离
贺烨说的是实话。
返京途中,他已经感觉自己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为保十一娘能够顺利执政,他必须让韦海池当着满朝文武面前坦露野心,只有如此,才能杜绝一切后患。而虽已决定拔毒,不过亦当在望日朝会之后,他知道太后召见同安,必有图谋,但为了杜绝后患,贺烨这回甚至没有听从十一娘的建议给予同安警告。
我没想到会发生这大变故,以为我有能力庇护你与迟儿,因为自大,才为你留下这多隐患,韦太后纵然恶贯满盈,但到底有嫡母之名,这时就算让她暴毙深宫,也是为时已晚,因为韦太后就算暴毙,也不能禁绝物议,说不定反而会予冯继峥等口实,违抗谕令。唯有当众拆穿韦太后,让其担当弑君之疑,至少能将她名正言顺拘限后宫,日后,待你为裴郑二族翻案申冤,证实韦太后两次弑君之行,便能争取将其处死。至于同安她若当真执迷不悟,甘为太后驱使,再也不能纵容,但念在她乃兄长遗孤,且又为弱质女流,伊伊,我仍然希望你能宽赦死罪,将同安圈禁别宫即可。
所以他才故弄玄虚,但当然部署妥当,韦太后今日的背水一战,注定会以惨败落幕。
逃过一劫的是同安,其实从始至终,她根本便没打算听从祖母驱使。
她固然怨恨皇后,但如果叔父遭遇不测,同安决不会有损迟儿,她明白如果太后得势,早晚会将迟儿斩草除根,迟儿是叔父唯一的骨血,她怎能眼睁睁看着迟儿再遭毒手?
其实要说同安真正最为怨恨的人,并非皇后,而正是祖母韦海池。
她偏执的内心,其实早已被青岚潜移默化,但她不想承认而已,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另一种说法,并在此时此刻,眼看叔父暂无大碍,她也为油然而生的欣喜,做出功利的辩解。
一切如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是无关紧要之人,皇后无论如何离间,叔父也不会相信我会有异心了,那么,我总算能够昂首挺胸的生活。
同安心满意足退出宣政殿,她并不关心接下来,她的祖母将如何自辩。
太后遭遇晴天霹雳,脑子里现下只余一片焦灰以及黑烟,出于她对公羊一门剧毒的信任,对于这回刺杀计划只设定了两个可能得逞要么落空。
唯独没有设想,或者逃避设想的是纪驻铤这一死士明明已经得手,贺烨竟然能够苟延残喘回到长安,并故弄玄虚布下陷井,等着她自投罗网。又俨然,接连惨败的韦太后已经走投无路,时势已经紧急到了让她无法从容与更加周密的地步,否则当她发觉纵然有雷仰棣接应,可看守光顺门以及宣政殿的宫卫从始至终都没有反抗,任由她们一行闯入朝会时,她应该意识到这就是一个请君入瓮之计,而不会饶幸源于皇后的神智大乱,根本没有布防。
她与同安早已定计,且同安还能模仿贺烨笔迹,伪造一封密旨又有何难?关键在于,就算皇后狡辩,但已无法让贺烨活生生出现在众臣面前,柳氏不是声称贺烨仍然在世?只要证实贺烨已经驾崩,那么同安手中密旨,便比柳氏手中谕旨更能服众。
柳彦虽掌宫卫,但韦海池担保,皇后不敢下令诛杀朝臣,而且只要坐实皇后篡逆,绝大多数禁军与宫卫,也不会再遵柳彦节制。
这封便是天子密旨,陶侍郎大可验看。韦海池理直气壮取出证据。
然而这个时候,却忽有变故发生。
这封密旨乃伪造。
惊人之语,正是出自同安公主之口。
群臣震惊,韦太后更是僵怔当场!
只有十一娘微微一笑,如释重负。
她不是因为渡过劫难,而欣慰于同安到底悬崖勒马,没有如她担心那般执迷不悟,陷入绝境。
我从未收到圣上任何密旨,却因太后逼迫,软硬兼施,让我务必毁谤皇后,以助太后再掌政权。同安说着话,已经膝跪当场:大母恕同安不孝,虽尊大母为亲长,但这回实在不能有违大道,助长大母行此篡逆之罪。
却又直视十一娘:同安之所以假意顺从,游说雷统领护侍大母前来朝会,只因市坊流言四起,同安也惴惴不安,实在牵挂叔父安危,还望皇后能够当着诸位臣公面前,如实相告,叔父现今究竟如何。
这也是陶葆仪等等臣公,共同的担心,此时他们也无睱理会如遭雷劈,又惊又怒的太后,尽皆跪恳,呼吁至少能让政事堂官员,面见天子。
有劳诸位臣公挂心了。
随着这一句有气无力的话,贺烨终于从大殿北置那面巨大的屏风后踱步而出,步伐虽然虚浮,但仍能端端正正坐在宝座之上。
对同安,当然也是笑意温和:朕暂无大碍,同安不需忧虑,此乃朝堂,不宜家人叙私,同安可行告退,往紫宸殿等候。
又冷冷看了太后一眼:朕虽中剧毒,多得皇后送朕出征时,苦口婆心劝慰携带凌虚天师炼制半枚仙丹,故而尚能生返京都,太后如此震惊,是否又该质疑朕乃借尸还魂?
连连摇头:太后甚至提前身着丧服,看来料定朕必然难逃毒手,也多得朕早有防范,知道太后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故弄玄虚,果然,太后便意欲逆乱,朕不敢凭空质疑嫡母居心不良,还望太后当着这多臣公面前,解释解释,为何如此笃断朕已然驾崩?
第1373章 众叛亲离
贺烨说的是实话。
返京途中,他已经感觉自己这回恐怕凶多吉少,为保十一娘能够顺利执政,他必须让韦海池当着满朝文武面前坦露野心,只有如此,才能杜绝一切后患。而虽已决定拔毒,不过亦当在望日朝会之后,他知道太后召见同安,必有图谋,但为了杜绝后患,贺烨这回甚至没有听从十一娘的建议给予同安警告。
我没想到会发生这大变故,以为我有能力庇护你与迟儿,因为自大,才为你留下这多隐患,韦太后纵然恶贯满盈,但到底有嫡母之名,这时就算让她暴毙深宫,也是为时已晚,因为韦太后就算暴毙,也不能禁绝物议,说不定反而会予冯继峥等口实,违抗谕令。唯有当众拆穿韦太后,让其担当弑君之疑,至少能将她名正言顺拘限后宫,日后,待你为裴郑二族翻案申冤,证实韦太后两次弑君之行,便能争取将其处死。至于同安她若当真执迷不悟,甘为太后驱使,再也不能纵容,但念在她乃兄长遗孤,且又为弱质女流,伊伊,我仍然希望你能宽赦死罪,将同安圈禁别宫即可。
所以他才故弄玄虚,但当然部署妥当,韦太后今日的背水一战,注定会以惨败落幕。
逃过一劫的是同安,其实从始至终,她根本便没打算听从祖母驱使。
她固然怨恨皇后,但如果叔父遭遇不测,同安决不会有损迟儿,她明白如果太后得势,早晚会将迟儿斩草除根,迟儿是叔父唯一的骨血,她怎能眼睁睁看着迟儿再遭毒手?
其实要说同安真正最为怨恨的人,并非皇后,而正是祖母韦海池。
她偏执的内心,其实早已被青岚潜移默化,但她不想承认而已,她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另一种说法,并在此时此刻,眼看叔父暂无大碍,她也为油然而生的欣喜,做出功利的辩解。
一切如愿,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是无关紧要之人,皇后无论如何离间,叔父也不会相信我会有异心了,那么,我总算能够昂首挺胸的生活。
同安心满意足退出宣政殿,她并不关心接下来,她的祖母将如何自辩。
太后遭遇晴天霹雳,脑子里现下只余一片焦灰以及黑烟,出于她对公羊一门剧毒的信任,对于这回刺杀计划只设定了两个可能得逞要么落空。
唯独没有设想,或者逃避设想的是纪驻铤这一死士明明已经得手,贺烨竟然能够苟延残喘回到长安,并故弄玄虚布下陷井,等着她自投罗网。又俨然,接连惨败的韦太后已经走投无路,时势已经紧急到了让她无法从容与更加周密的地步,否则当她发觉纵然有雷仰棣接应,可看守光顺门以及宣政殿的宫卫从始至终都没有反抗,任由她们一行闯入朝会时,她应该意识到这就是一个请君入瓮之计,而不会饶幸源于皇后的神智大乱,根本没有布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