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如此?功亏一篑,蜀王也当真可惜。
相公可还记得施延?
施延?是不是尚药局那位侍御医?
正是,原来他也早早投诚蜀王,相公难道一无所知?
这我可真不知道!元得志道:蜀王行事一贯谨慎,既用不着元某,又哪会多此一举告知隐情?蜀王欲害仁宗之前,可是连王妃也被瞒在鼓里呢,要说施延是被蜀王指使年份只怕更早,那时元某,恐怕还未入京,当然不知就里。
老朽却是见过施延一面,并验证那药方。
原来如此。元得志竟呵呵笑了两声:蜀王这盘棋,可下得够大,也的确只有他,才能提前设局,大快人心则是,只怕这回,贺烨要为蜀王挡箭了。
话已至此,药效已过,元得志忽然惊醒,竟将刚才的话忘得一干二净,骇然道:莒先生怎么在此?难不成,先生已被逮捕?
这才完全清醒过来,捂住嘴,跌坐地上,面如死灰。
莒世南施慑魂之术,原本不用依赖药物,奈何传审元得志,必让他心怀警觉,普通施术已经不能担保有效,这才借用药物。
但陶葆仪等可都在场监听,莒世南并没趁元得志恍惚之际,教授一套说辞,只是引导元得志实话实说而已。
虽然元得志并没有证实施延乃贺珅指使,但却供认,他与莒世南,都曾参与弑君之罪,幕后主使便为贺珅,那么莒世南与施延供认的罪行,便相当可信,而且逻辑确然贯通。
贺珅先让仁宗断后,再施毒计,利用莒世南施慑魂之术,取信仁宗,后来讹骗仁宗,裴皇后亡灵仍然记恨,致使仁宗郁郁而终,贺洱才得以继任,贺珅才有机会叛乱。
但只怕连韦太后也没想到,元得志这一党徒,竟然早就首鼠两端,被贺珅笼络。
莒世南却暗暗遗憾,如果药效能够更持久一些,他完全可以引导元得志,说出毒害穆宗的阴谋,那么韦太后这个凶手,必定难逃罪责,皇后就更没有后顾之忧了。
施延案就此真相大白,确定主谋乃已经伏法的贺珅。
而且还牵连出弑君大罪!
这个结果,当然不为韦太后所接受,她在长安殿中,再一次大发雷霆,可半张脸涨肿未消的任瑶光,此时可再无胆量火上浇油,反而退避三舍,免得另半张脸也遭掌掴。
但竟然还有人为元得志求情。
便是贺珅的遗孀,已经癫狂许久的小韦氏。
韦海池的怒火才终于有了发泄渠道:贺珅临死之前,竟还不曾供出元得志,误导我对这奸徒,仍然信重有加,哪能想到,竟然是贺珅、元得志,弑害仁宗,我亲生儿子!你,韦莲池,为了贺洱能得皇位,你竟助纣为虐,你何曾顾念我们手足之情,你何曾顾念,衍儿也是你嫡亲甥男!直到这时,你竟还敢为元得志求情?!
阿姐,阿姐,这定是贺烨与柳氏阴谋呀,夫主是被冤枉,元公自然无辜
你当我真愚笨到了这地步?!韦海池重重一推,亲手赏了妹妹一个掌掴:贺洱当初为何悖逆不孝,少不得你这生母背后怂恿,你为了贺珅,早将姐妹之情弃之不顾!衍儿断后,这怪不着贺珅,但那莒世南,确然是被贺珅指使,才害我儿英年早逝!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都晚了!!!韦莲池,你我之间这笔帐,慢慢再算,我现在顾不上你,你也给我滚远些,今后,再也别让我见到你这贱人!
第1362章 决战在即
韦太后自是恨不得将施延、莒世南,包括曾经党徒元得志立即处决,可这回十一娘与陶葆仪却甚有默契,虽说案情已然水落石出,且判词已经拟定,刑决亦无争议,可因案情重大,等待贺烨这个一国之君班师回朝后鞫问人犯,再批准刑决也乃情理之中,故而只是先将两大要犯拘禁死狱,把案情公告天下以息舆情,暂不处以刑决。
陶葆仪虽与莒世南立场有异,却甚钦佩其敢作敢当的风骨,尤其心折于莒公立志为旧主及袍泽昭雪冤情,不惧舍命伏法的道义,心中暗怀些微希望,至少期待着天子能容莒世南亲眼目睹陷害怀恩王及十万义士的奸歹认罪伏法后,再从容赴死。
十一娘就更存饶幸了,一来当死无对证,不足以说服贺烨相信江迂并未牵涉其中,故而无论施延,还是莒世南,都需要再次经过贺烨亲自审问;更重要的是,她仍寄望于能够说服贺烨,至少能私下宽饶莒世南不死,虽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十一娘仍然愿意尝试毕竟,虽然不能公之于众,但贺烨理当明白吐蕃与突厥间的绝裂,莒世南功不可没,且莒世南之所以坦布罪责,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贺烨不受质疑,这对于平定社稷、复兴盛世,同样有极大益处。
莒世南的自我牺牲,符合贺烨执政下,君国所行的大道,且他除了一身玄奇之术,还精通歧黄,容他余生救济贫苦重病,但君国之力尚不能顾及的百姓,岂不比斩首更有意义?
贺珅身犯谋逆弑君两大罪行,其妻韦莲池,仅仅因为与太后为同胞姐妹,都能得到宽赦,为什么从犯莒世南,就不能因功抵罪?
十一娘甚至可以煽动舆论,借用民心,为莒世南争取生机,但她如今,并不愿这么做,她不愿逼迫贺烨在手足之情以及帝王权术间作出抉择,她希望贺烨能宽赦莒世南不死,但她更希望这样的抉择是发自贺烨的本心。
相公可还记得施延?
施延?是不是尚药局那位侍御医?
正是,原来他也早早投诚蜀王,相公难道一无所知?
这我可真不知道!元得志道:蜀王行事一贯谨慎,既用不着元某,又哪会多此一举告知隐情?蜀王欲害仁宗之前,可是连王妃也被瞒在鼓里呢,要说施延是被蜀王指使年份只怕更早,那时元某,恐怕还未入京,当然不知就里。
老朽却是见过施延一面,并验证那药方。
原来如此。元得志竟呵呵笑了两声:蜀王这盘棋,可下得够大,也的确只有他,才能提前设局,大快人心则是,只怕这回,贺烨要为蜀王挡箭了。
话已至此,药效已过,元得志忽然惊醒,竟将刚才的话忘得一干二净,骇然道:莒先生怎么在此?难不成,先生已被逮捕?
这才完全清醒过来,捂住嘴,跌坐地上,面如死灰。
莒世南施慑魂之术,原本不用依赖药物,奈何传审元得志,必让他心怀警觉,普通施术已经不能担保有效,这才借用药物。
但陶葆仪等可都在场监听,莒世南并没趁元得志恍惚之际,教授一套说辞,只是引导元得志实话实说而已。
虽然元得志并没有证实施延乃贺珅指使,但却供认,他与莒世南,都曾参与弑君之罪,幕后主使便为贺珅,那么莒世南与施延供认的罪行,便相当可信,而且逻辑确然贯通。
贺珅先让仁宗断后,再施毒计,利用莒世南施慑魂之术,取信仁宗,后来讹骗仁宗,裴皇后亡灵仍然记恨,致使仁宗郁郁而终,贺洱才得以继任,贺珅才有机会叛乱。
但只怕连韦太后也没想到,元得志这一党徒,竟然早就首鼠两端,被贺珅笼络。
莒世南却暗暗遗憾,如果药效能够更持久一些,他完全可以引导元得志,说出毒害穆宗的阴谋,那么韦太后这个凶手,必定难逃罪责,皇后就更没有后顾之忧了。
施延案就此真相大白,确定主谋乃已经伏法的贺珅。
而且还牵连出弑君大罪!
这个结果,当然不为韦太后所接受,她在长安殿中,再一次大发雷霆,可半张脸涨肿未消的任瑶光,此时可再无胆量火上浇油,反而退避三舍,免得另半张脸也遭掌掴。
但竟然还有人为元得志求情。
便是贺珅的遗孀,已经癫狂许久的小韦氏。
韦海池的怒火才终于有了发泄渠道:贺珅临死之前,竟还不曾供出元得志,误导我对这奸徒,仍然信重有加,哪能想到,竟然是贺珅、元得志,弑害仁宗,我亲生儿子!你,韦莲池,为了贺洱能得皇位,你竟助纣为虐,你何曾顾念我们手足之情,你何曾顾念,衍儿也是你嫡亲甥男!直到这时,你竟还敢为元得志求情?!
阿姐,阿姐,这定是贺烨与柳氏阴谋呀,夫主是被冤枉,元公自然无辜
你当我真愚笨到了这地步?!韦海池重重一推,亲手赏了妹妹一个掌掴:贺洱当初为何悖逆不孝,少不得你这生母背后怂恿,你为了贺珅,早将姐妹之情弃之不顾!衍儿断后,这怪不着贺珅,但那莒世南,确然是被贺珅指使,才害我儿英年早逝!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都晚了!!!韦莲池,你我之间这笔帐,慢慢再算,我现在顾不上你,你也给我滚远些,今后,再也别让我见到你这贱人!
第1362章 决战在即
韦太后自是恨不得将施延、莒世南,包括曾经党徒元得志立即处决,可这回十一娘与陶葆仪却甚有默契,虽说案情已然水落石出,且判词已经拟定,刑决亦无争议,可因案情重大,等待贺烨这个一国之君班师回朝后鞫问人犯,再批准刑决也乃情理之中,故而只是先将两大要犯拘禁死狱,把案情公告天下以息舆情,暂不处以刑决。
陶葆仪虽与莒世南立场有异,却甚钦佩其敢作敢当的风骨,尤其心折于莒公立志为旧主及袍泽昭雪冤情,不惧舍命伏法的道义,心中暗怀些微希望,至少期待着天子能容莒世南亲眼目睹陷害怀恩王及十万义士的奸歹认罪伏法后,再从容赴死。
十一娘就更存饶幸了,一来当死无对证,不足以说服贺烨相信江迂并未牵涉其中,故而无论施延,还是莒世南,都需要再次经过贺烨亲自审问;更重要的是,她仍寄望于能够说服贺烨,至少能私下宽饶莒世南不死,虽然这样的可能微乎其微,但十一娘仍然愿意尝试毕竟,虽然不能公之于众,但贺烨理当明白吐蕃与突厥间的绝裂,莒世南功不可没,且莒世南之所以坦布罪责,目的也是为了维护贺烨不受质疑,这对于平定社稷、复兴盛世,同样有极大益处。
莒世南的自我牺牲,符合贺烨执政下,君国所行的大道,且他除了一身玄奇之术,还精通歧黄,容他余生救济贫苦重病,但君国之力尚不能顾及的百姓,岂不比斩首更有意义?
贺珅身犯谋逆弑君两大罪行,其妻韦莲池,仅仅因为与太后为同胞姐妹,都能得到宽赦,为什么从犯莒世南,就不能因功抵罪?
十一娘甚至可以煽动舆论,借用民心,为莒世南争取生机,但她如今,并不愿这么做,她不愿逼迫贺烨在手足之情以及帝王权术间作出抉择,她希望贺烨能宽赦莒世南不死,但她更希望这样的抉择是发自贺烨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