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徐修能并不认为这是偶然,在他看来,一定是晋王妃早已买通任氏身边那名唤前溪的婢女,但太后并未动疑,他当然不可能在无凭无据的情况下状告晋王夫妇,而且他现在越来越感觉到,韦太后已然力拙,比如竟然听信谢莹进言决意与突厥议和,这显然是误国之谬,终有一日会导致人心向背、千夫所指,这样看来,仿佛晋王系竟然大有胜算?!
这并不是徐修能喜闻乐见,但他这时进退两难无计可施。
议和,这是谬错,但要想促成根本不难,解决的无非蜀王党而已,贺湛可谓白拣一大功劳,但徐修能这时却偏偏不能插手。
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是从什么途径得到这条消息。
好在是他因为买通的人是高孝,而不是忠心耿耿的高玉祥,故而他要比贺湛知道得更多。
比如,太后想要议和的原因,除了财政、内斗这两大件以外,还有谢莹提出的条件大周朝廷必须将损毁两国邦交的罪魁祸首怀恩王贺珝处死!
撇开君国社稷不谈,徐修能还真想为谢莹鼓掌,因为这个女人的确深谙太后的心思,太后根本不可能容忍曾经严重挑衅权威的怀恩王,突厥当然明白怀恩王从未危害过所谓邦交,议和单单提出此一条件,可谓投太后所好,太后会怎么以为呢?突厥真有诚意,谢莹何其机智。
可是徐修能清楚谢莹,突厥忽然提出让她陪嫁,她竟欣然应允,而且还能在同安及宫人被劫杀的惨祸中毫发无伤,若说谢莹与突厥人之间没有预先串通,徐修能死都不会相信,果然,谢莹一去突厥,立即得宠求和密信为她所书,并能递来长安,已经足以说明阿史那奇桑对她颇为信重。
谢莹这时必然已是处处为阿史那奇桑考虑,又怎么会遥应太后意愿?
求和之后,必有阴谋!
徐修能甚至隐隐想到了那个阴谋的轮廓,他现在想,如果运作顺利,也许能将晋王系一网打尽,就算不能,亦可争取一条后路,他并不是完全没有见风使舵的可能!
怀恩王贺珝完全没有意识到阴谋的逼近,自投长安,被封王爵,他固然没有被太后软禁,却也知道身边遍布耳目,于是自我软禁起来,不出府邸一步,亦从不与人交往,身边原本几个心腹,也被他遣散,他知道自己大约只有死路一条,指不定哪天就会暴病不治,他也不愿再连累旁人。
反而韦太后迟迟没有动手,却教他疑惑起来,甚至不无天真的猜测,难道太后当真感念他主动投诚,又见他循规蹈矩毫无威胁,故而网开一面?
太后当然没有这么仁慈大度,之所以没有暗杀贺珝,是因安北一役尚未分出胜负,贺珝若死,旧部许会暴动,若单是这已被打散分编的十万士卒生乱,论来太后也并不多么忧虑,断定闹不出多大风波,奈何眼下天子名义上已经有了执政权,蜀王党上蹿下跳不安份,要是军中生乱,无疑是授予蜀王把柄,这大不利于太后的计划。
可谢莹那封求和书,无疑是递了把刀给太后,可以名正言顺砍下贺珝的人头。
贺珝对此一无所知,但即便知道,大约也不会再作挣扎,因为从自投罗网的那一天,他已经有了死亡的心理准备。
这时的他时常自斟自饮,遥望太原的方向,猜测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不知那位曾经替他檄讨韦太后的才子萧九郎,是否一切安好?
贺珝是当真欣赏萧渐入,数载相处,同生共死,两人俨然忘年知交,可是当日离别,他甚至不知曾经的小友是否悔愧失望。
也许当得知他罢止内乱,将矛头对准突厥蛮夷的时候,并不至于还在怨恨他吧。
贺珝甚至想起一手创建急公会的义父,那个对他寄望甚重的亲长,不知在天有灵,是否会赞成他的决意。
是自己亲手杀死了义兄,更不知义父是否会恨他忘恩负义。
可是若不如此,义父,我无颜面对那些因为救济天下的信念,跟随急公会的义士,更无颜面对衡州、岭南,那些追随急公会的百姓民众。
也许我早该以死谢罪,义父,我愧对于你,我应该当面跪求宽恕。
贺珝仰面,饮尽浊酒,这时,阴沉的天空开始小雪纷飞。
第1094章 献策玲珑台
听闻蓬莱殿诏见,中书省好些官员的目光都集中在贺湛身上,羡慕有之,妒恨有之,不以为然有之,但起身阻挡贺湛去路者只有一人右谏议徐加缜,他是天子亲政以来才被擢入中书省,并非蜀王党,却是固执的正统派,因杜渐宏枉死,不少正统派深觉寒心,开始质疑当今天子是否贤明足够宜承大统时,正是徐加缜挺身而出,斥责诸位不忠不义,他的主张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臣子之死质疑君上与谋逆无异,这样的理论当然不足以服众,但显然甚得天子之心,当亲政之后,赞扬徐加缜谠言嘉论、黜邪崇正,当胜任谏议得失、侍从赞相。
贺澄台既为中书舍人,理当克守四禁之令,圣上既已亲政,何故仍奉太后之诏听令于内闱?徐加缜这是当众阻止贺湛奉诏入见于太后!
鉴于这位职阶较自己更高,贺湛以礼相待,然而心里对徐加缜却十分不以为然,什么谠言嘉论、黜邪崇正,用在此人身上,真真污秽了这两个浩然正气的词语,徐加缜固然为正统派,历来主张太后退政交权,然则却并不是贤良方正,只不过他阿谀奉承的人是天子而已,看看他的主张废止太原新政,加重赋税以备战耗军需,反对受降岭南叛军,力谏将怀恩王及匪众处死,等等政见有哪一条真正利于社稷?维护的不过是强权及官宦集团的利益而已。
这并不是徐修能喜闻乐见,但他这时进退两难无计可施。
议和,这是谬错,但要想促成根本不难,解决的无非蜀王党而已,贺湛可谓白拣一大功劳,但徐修能这时却偏偏不能插手。
因为他无法解释自己是从什么途径得到这条消息。
好在是他因为买通的人是高孝,而不是忠心耿耿的高玉祥,故而他要比贺湛知道得更多。
比如,太后想要议和的原因,除了财政、内斗这两大件以外,还有谢莹提出的条件大周朝廷必须将损毁两国邦交的罪魁祸首怀恩王贺珝处死!
撇开君国社稷不谈,徐修能还真想为谢莹鼓掌,因为这个女人的确深谙太后的心思,太后根本不可能容忍曾经严重挑衅权威的怀恩王,突厥当然明白怀恩王从未危害过所谓邦交,议和单单提出此一条件,可谓投太后所好,太后会怎么以为呢?突厥真有诚意,谢莹何其机智。
可是徐修能清楚谢莹,突厥忽然提出让她陪嫁,她竟欣然应允,而且还能在同安及宫人被劫杀的惨祸中毫发无伤,若说谢莹与突厥人之间没有预先串通,徐修能死都不会相信,果然,谢莹一去突厥,立即得宠求和密信为她所书,并能递来长安,已经足以说明阿史那奇桑对她颇为信重。
谢莹这时必然已是处处为阿史那奇桑考虑,又怎么会遥应太后意愿?
求和之后,必有阴谋!
徐修能甚至隐隐想到了那个阴谋的轮廓,他现在想,如果运作顺利,也许能将晋王系一网打尽,就算不能,亦可争取一条后路,他并不是完全没有见风使舵的可能!
怀恩王贺珝完全没有意识到阴谋的逼近,自投长安,被封王爵,他固然没有被太后软禁,却也知道身边遍布耳目,于是自我软禁起来,不出府邸一步,亦从不与人交往,身边原本几个心腹,也被他遣散,他知道自己大约只有死路一条,指不定哪天就会暴病不治,他也不愿再连累旁人。
反而韦太后迟迟没有动手,却教他疑惑起来,甚至不无天真的猜测,难道太后当真感念他主动投诚,又见他循规蹈矩毫无威胁,故而网开一面?
太后当然没有这么仁慈大度,之所以没有暗杀贺珝,是因安北一役尚未分出胜负,贺珝若死,旧部许会暴动,若单是这已被打散分编的十万士卒生乱,论来太后也并不多么忧虑,断定闹不出多大风波,奈何眼下天子名义上已经有了执政权,蜀王党上蹿下跳不安份,要是军中生乱,无疑是授予蜀王把柄,这大不利于太后的计划。
可谢莹那封求和书,无疑是递了把刀给太后,可以名正言顺砍下贺珝的人头。
贺珝对此一无所知,但即便知道,大约也不会再作挣扎,因为从自投罗网的那一天,他已经有了死亡的心理准备。
这时的他时常自斟自饮,遥望太原的方向,猜测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不知那位曾经替他檄讨韦太后的才子萧九郎,是否一切安好?
贺珝是当真欣赏萧渐入,数载相处,同生共死,两人俨然忘年知交,可是当日离别,他甚至不知曾经的小友是否悔愧失望。
也许当得知他罢止内乱,将矛头对准突厥蛮夷的时候,并不至于还在怨恨他吧。
贺珝甚至想起一手创建急公会的义父,那个对他寄望甚重的亲长,不知在天有灵,是否会赞成他的决意。
是自己亲手杀死了义兄,更不知义父是否会恨他忘恩负义。
可是若不如此,义父,我无颜面对那些因为救济天下的信念,跟随急公会的义士,更无颜面对衡州、岭南,那些追随急公会的百姓民众。
也许我早该以死谢罪,义父,我愧对于你,我应该当面跪求宽恕。
贺珝仰面,饮尽浊酒,这时,阴沉的天空开始小雪纷飞。
第1094章 献策玲珑台
听闻蓬莱殿诏见,中书省好些官员的目光都集中在贺湛身上,羡慕有之,妒恨有之,不以为然有之,但起身阻挡贺湛去路者只有一人右谏议徐加缜,他是天子亲政以来才被擢入中书省,并非蜀王党,却是固执的正统派,因杜渐宏枉死,不少正统派深觉寒心,开始质疑当今天子是否贤明足够宜承大统时,正是徐加缜挺身而出,斥责诸位不忠不义,他的主张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因臣子之死质疑君上与谋逆无异,这样的理论当然不足以服众,但显然甚得天子之心,当亲政之后,赞扬徐加缜谠言嘉论、黜邪崇正,当胜任谏议得失、侍从赞相。
贺澄台既为中书舍人,理当克守四禁之令,圣上既已亲政,何故仍奉太后之诏听令于内闱?徐加缜这是当众阻止贺湛奉诏入见于太后!
鉴于这位职阶较自己更高,贺湛以礼相待,然而心里对徐加缜却十分不以为然,什么谠言嘉论、黜邪崇正,用在此人身上,真真污秽了这两个浩然正气的词语,徐加缜固然为正统派,历来主张太后退政交权,然则却并不是贤良方正,只不过他阿谀奉承的人是天子而已,看看他的主张废止太原新政,加重赋税以备战耗军需,反对受降岭南叛军,力谏将怀恩王及匪众处死,等等政见有哪一条真正利于社稷?维护的不过是强权及官宦集团的利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