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关键之处,吟幽却又缄口不言,筛穅一般匍匐在地上颤抖,呜呜咽咽哭得像是又断气显然接下来是目睹了让她惊恐不已的变故。
又是在铁勒王妃以及韦太后相继喝令下,吟幽才颤颤兢兢继续往下说
婢子经过花障,听见争执之声,仿佛郡主怨怪世子妃哄骗她,有意放柳娘离开,连十郎也不曾跟来,指责世子妃让她白走一趟不说,还在花障后躲藏许久,被蚊虫叮咬,郡主越说越是恼怒,纠缠世子妃不肯罢休,世子妃也恼火了,与郡主推搡起来,说郡主自作动情,十郎根本便不将郡主放在眼里,郡主勃然大怒,想要掌掴世子妃,被世子妃阻止。
婢子正想上前规劝,却不防世子妃突然拔下发上金簪,直刺郡主胸口!
当吟幽说出这话,杨氏倒也从铁勒王妃那狠狠一个掌掴的剧痛中缓过神来,半边脸颊肿起老高,仿佛是连牙齿也被打得松动了,唇角溢出鲜血,只见她扑向吟幽,揪紧婢女的领口,说话却是口齿不清,依稀辩别出贱婢污陷这一类毫无说服力的词汇。
吟幽挨了杨氏有气无力几巴掌,并不觉得有多么疼痛,哭得却格外凄厉:世子妃,不是奴婢背主,奴婢也是被逼无奈呀,奴婢若不交待实情,难逃一死不说,死前更得受皮肉之苦奴婢不想死,也受不住严刑拷打,奴婢自知辜负这么多年来主仆之情,奴婢更加懊悔则是,都怪奴婢不敢劝阻世子妃,坐视世子妃因为怀恨柳娘意图利用郡主,否则世子妃也不会因为一时愤怒,争执时错手将郡主刺杀!
第973章 摆设发威
就算杨氏拒不认罪,可当吟幽进一步供认,她目睹凶案发生,一时被吓得六神无主,根本便不敢从隐藏处现身,惊动杨氏也是人之常情,谁敢担保杨氏不会因为恶行暴露杀人灭口?此女在杀人后,可是连谢六娘及柳九娘都敢一齐陷害,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更别提将婢女推入太液池,造成错手杀人后畏罪投湖的假像了。
所以吟幽只能呆怔怔地继续偷窥,亲眼目睹杨氏在最初的惊慌后渐渐冷静下来,拔出凶器,整理发髻,还企图洗净衣裙上沾染的血污,可娇生惯养自幼便被众多仆婢服侍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杨氏哪里能想到衣料上的血迹这么难以清洁?忙碌一阵后终于不敢继续逗留案发现场,但因为周身狼狈,又不敢就这么返回宴厅,故而竟继续往西向行进。
玉兰园再往西去,正是通往同安公主的拾翠殿,这条路径杨氏本就熟悉,一个人当惊慌失措时,正常情况下都会选择熟悉的地方,更不说当杨氏路遇端溪,竟然还企图说服她引公主来太液池相见,当然是希望同安公主能念及旧情,助她逃脱罪责。
光有吟幽的指证,其实不能真将堂堂世子妃治罪,然而人证并非仅只吟幽一人,诸如端溪、故里,还有谢六娘、韦沈等等,甚至包括杨氏的表妹唐七娘,所见所闻都能引为旁证。
除去杨氏,其余疑犯均无作案时间,谁也不会凭白无故怀疑太后执掌的大明宫中,会埋伏杀手谋害豫章郡主,并嫁祸杨氏。
而杨氏又的确具备动机!
许多人都知道她嚣张跋扈,甚至韦夫人还当场揭曝了杨氏对夫家叔父贺十郎心怀企图,故而一直对柳九娘怀恨,她怎么可能真心实意与豫章郡主交好?两个目中无人的女子,一言不合发生争执,杨氏还暗暗怨恨郡主觑觎意中人,盛怒之下,随手用金簪刺死郡主当然符合这起凶案的脉络。
韦太后下令当场验看杨氏发上金簪,血迹一目了然。
这便是罪证确凿了!
谁还会因为杨氏的死不罪证认为她清白无辜?
凶案既已水落石出,铁勒王等当然会不依不饶,逼着太后下令厉惩凶手,他可不管大周律法有八议之制,他只知道自己的女儿不能白死,杨氏必须要以命抵偿。
而太后当然不可能当真偏袒杨氏,她虽是豫王世子妃,相比普通人拥有一定特权,不过身为宗室妇,竟然因为痴恋叔父,意图怂勇外人加害婶母,不遂,因怒杀人,又为脱罪嫁祸亲长及无辜,种种违悖人伦的险恶罪行,便是蜀王这个宗正卿,明知杨氏很有可能是中了韦太后圈套,也找不出借口来赦免杨氏死罪。
赐死杨氏已经成为必然。
但眼看这场风波就要过去,铁勒王妃却仍然不肯善罢甘休,她儿子虽多,女儿却只有一个拔野真,眼看着如花似玉的年龄,却如此凄惨地死在了异国深宫,在她看来杨氏一条贱命根本不足以告慰女儿在天之灵,更不说她主张要亲手用铁勒酷刑处死凶手,竟然还被韦太后拒绝!
铁勒王妃怨毒的目光扫过与贺清并肩跽坐的柳九娘,她想到倘若不是这个女人,女儿根本不会受杨氏引诱,被杨氏刺死,虽说这些周人都坚信杨氏不可能与柳氏串通,可在铁勒王妃看来,说不定是这些人故意包庇柳氏,毕竟柳氏的祖母,可是太后的姐姐!
所以铁勒王妃冷眼看着杨氏被拖走,等待赐死的命运,她依然不肯归座,她的手指稳稳指向柳九娘:周太后,杨氏虽为首恶,可若非柳氏,小女也不会被杨氏刺杀,更兼柳氏并无证据说明她没有与杨氏串通,太后理应让柳氏也为小女偿命!
这话当然引起喧哗四起,尤其贺清,忍不住愤而起身,要与铁勒王妃据理力争。
又是在铁勒王妃以及韦太后相继喝令下,吟幽才颤颤兢兢继续往下说
婢子经过花障,听见争执之声,仿佛郡主怨怪世子妃哄骗她,有意放柳娘离开,连十郎也不曾跟来,指责世子妃让她白走一趟不说,还在花障后躲藏许久,被蚊虫叮咬,郡主越说越是恼怒,纠缠世子妃不肯罢休,世子妃也恼火了,与郡主推搡起来,说郡主自作动情,十郎根本便不将郡主放在眼里,郡主勃然大怒,想要掌掴世子妃,被世子妃阻止。
婢子正想上前规劝,却不防世子妃突然拔下发上金簪,直刺郡主胸口!
当吟幽说出这话,杨氏倒也从铁勒王妃那狠狠一个掌掴的剧痛中缓过神来,半边脸颊肿起老高,仿佛是连牙齿也被打得松动了,唇角溢出鲜血,只见她扑向吟幽,揪紧婢女的领口,说话却是口齿不清,依稀辩别出贱婢污陷这一类毫无说服力的词汇。
吟幽挨了杨氏有气无力几巴掌,并不觉得有多么疼痛,哭得却格外凄厉:世子妃,不是奴婢背主,奴婢也是被逼无奈呀,奴婢若不交待实情,难逃一死不说,死前更得受皮肉之苦奴婢不想死,也受不住严刑拷打,奴婢自知辜负这么多年来主仆之情,奴婢更加懊悔则是,都怪奴婢不敢劝阻世子妃,坐视世子妃因为怀恨柳娘意图利用郡主,否则世子妃也不会因为一时愤怒,争执时错手将郡主刺杀!
第973章 摆设发威
就算杨氏拒不认罪,可当吟幽进一步供认,她目睹凶案发生,一时被吓得六神无主,根本便不敢从隐藏处现身,惊动杨氏也是人之常情,谁敢担保杨氏不会因为恶行暴露杀人灭口?此女在杀人后,可是连谢六娘及柳九娘都敢一齐陷害,简直就是丧心病狂!更别提将婢女推入太液池,造成错手杀人后畏罪投湖的假像了。
所以吟幽只能呆怔怔地继续偷窥,亲眼目睹杨氏在最初的惊慌后渐渐冷静下来,拔出凶器,整理发髻,还企图洗净衣裙上沾染的血污,可娇生惯养自幼便被众多仆婢服侍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杨氏哪里能想到衣料上的血迹这么难以清洁?忙碌一阵后终于不敢继续逗留案发现场,但因为周身狼狈,又不敢就这么返回宴厅,故而竟继续往西向行进。
玉兰园再往西去,正是通往同安公主的拾翠殿,这条路径杨氏本就熟悉,一个人当惊慌失措时,正常情况下都会选择熟悉的地方,更不说当杨氏路遇端溪,竟然还企图说服她引公主来太液池相见,当然是希望同安公主能念及旧情,助她逃脱罪责。
光有吟幽的指证,其实不能真将堂堂世子妃治罪,然而人证并非仅只吟幽一人,诸如端溪、故里,还有谢六娘、韦沈等等,甚至包括杨氏的表妹唐七娘,所见所闻都能引为旁证。
除去杨氏,其余疑犯均无作案时间,谁也不会凭白无故怀疑太后执掌的大明宫中,会埋伏杀手谋害豫章郡主,并嫁祸杨氏。
而杨氏又的确具备动机!
许多人都知道她嚣张跋扈,甚至韦夫人还当场揭曝了杨氏对夫家叔父贺十郎心怀企图,故而一直对柳九娘怀恨,她怎么可能真心实意与豫章郡主交好?两个目中无人的女子,一言不合发生争执,杨氏还暗暗怨恨郡主觑觎意中人,盛怒之下,随手用金簪刺死郡主当然符合这起凶案的脉络。
韦太后下令当场验看杨氏发上金簪,血迹一目了然。
这便是罪证确凿了!
谁还会因为杨氏的死不罪证认为她清白无辜?
凶案既已水落石出,铁勒王等当然会不依不饶,逼着太后下令厉惩凶手,他可不管大周律法有八议之制,他只知道自己的女儿不能白死,杨氏必须要以命抵偿。
而太后当然不可能当真偏袒杨氏,她虽是豫王世子妃,相比普通人拥有一定特权,不过身为宗室妇,竟然因为痴恋叔父,意图怂勇外人加害婶母,不遂,因怒杀人,又为脱罪嫁祸亲长及无辜,种种违悖人伦的险恶罪行,便是蜀王这个宗正卿,明知杨氏很有可能是中了韦太后圈套,也找不出借口来赦免杨氏死罪。
赐死杨氏已经成为必然。
但眼看这场风波就要过去,铁勒王妃却仍然不肯善罢甘休,她儿子虽多,女儿却只有一个拔野真,眼看着如花似玉的年龄,却如此凄惨地死在了异国深宫,在她看来杨氏一条贱命根本不足以告慰女儿在天之灵,更不说她主张要亲手用铁勒酷刑处死凶手,竟然还被韦太后拒绝!
铁勒王妃怨毒的目光扫过与贺清并肩跽坐的柳九娘,她想到倘若不是这个女人,女儿根本不会受杨氏引诱,被杨氏刺死,虽说这些周人都坚信杨氏不可能与柳氏串通,可在铁勒王妃看来,说不定是这些人故意包庇柳氏,毕竟柳氏的祖母,可是太后的姐姐!
所以铁勒王妃冷眼看着杨氏被拖走,等待赐死的命运,她依然不肯归座,她的手指稳稳指向柳九娘:周太后,杨氏虽为首恶,可若非柳氏,小女也不会被杨氏刺杀,更兼柳氏并无证据说明她没有与杨氏串通,太后理应让柳氏也为小女偿命!
这话当然引起喧哗四起,尤其贺清,忍不住愤而起身,要与铁勒王妃据理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