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周社稷崩溃,江山沦陷,太后所有志向便连根基都已失去,所以无论出于什么考虑,此时都应该相信武威侯,起码在潘博逆党被剿除之前,不能让北疆再生动乱,这就好比并未渡河,哪里就能急着拆桥?
    如此说来,饶平并不相信武威侯有拥兵自重之心?太后又问。
    武威侯若欲拥兵自重,根本不会如此奏谏,只需借口收复常山以北,再请持续增兵,岂不更增实力?反而他请谏暂缓收复幽州,确为审时度势。谢饶平竟然为武威侯担保:太后思忖王进谷,一直便欲拥兵自重,何曾建言过进逼幽燕之良妾计?便是太后询问战势,他也是语焉不详,一味强调潘辽联军之威,云州不容有失,显然不愿配合武威侯部,出兵进击居庸关,反观武威侯,虽说提议暂缓趁胜追击,却并不一味消极延怠,而提出用离间之策,进一步扰乱潘辽结盟,臣认为此计可行。
    太后思忖良久,颔首说道:仅是武威侯谏报,我尚不觉用间可行,不过
    这才将十一娘的密奏交给谢饶平过目:晋王妃也认为潘、辽之间已生嫌隙,否则北辽朝廷不会急着往河北道派遣官员,接手治政,甚至晋王妃还提出,可利用北辽佃作,激化北辽王储之争。
    十一娘的这封密奏,当然提也没提暂缓收复幽州武威侯是手握兵权的一方将领,当然不可能与十一娘商量之后才将谏奏上呈太后,太后又还没有批复,更没有向十一娘征询,这就是说,十一娘理当不知武威侯有暂缓一谏才是。
    所以她的谏报主要是针对如何离间耶律氏与萧氏,激化北辽内乱。
    虽说十一娘没有承认已经向营州、北辽派遣细作,但她因为身在太原,又担任着治政之重,那么少不得察获几个潘辽的佃作,比如明空法师以及那两个真正的背叛者,于是十一娘从这些佃作口中,得知北辽王储之争这等并不算隐密的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
    深得北辽王宠幸那位舒妃为周人,甚至还是潘博这个逆贼举荐,如今已为北辽王生下了子嗣,是北辽王最小一个儿子,又因北辽王忌惮后族,竟然起意立舒妃之子为储,三年前晋王妃捕获那个明空法师,实际上是北辽萧子弟,大王子忠实拥趸,这几年以来,虽然元得志废尽唇舌,竟然也无法从其口中套问出北辽一丝半点机密,不过晋王妃判断,尽管明空坚决不肯背叛故国,但若得知北辽萧已被耶律宏忌惮,萧后母子已然岌岌可危,未必不肯听从建议,游说大王子答应签订盟约。
    太后显然十分赞许晋王妃这个离间的计划:潘博已为舒妃助势,相当不利于萧后母子,倘若北辽不再助其兵力,我大周将其剿灭便是轻而易举,无论对于北辽萧,抑或大周而言均为有利,相信明空必然不会拒绝这个提议。
    但是晋王妃的计划当然不是真正要与北辽大王子结盟,助其登上王位!
    第933章 丢了性命
    十一娘当然不敢担保大王子是否会履行承诺,一但夺得王位,便会打消进逼大周之野心,她的计策是先放返明空,利用明空,坐实大王子的谋逆之心!
    明空被捕三年,虽然没有背叛故国,却也舍不得自寻短见,说明他并没有真正绝望,不管他是否愿意游说大王子,都不会拒绝借此机会返回北辽,可是在北辽王看来,明空已然是投敌叛国的罪逆,所以明空就算返回北辽,势必也会避人耳目,私下与北辽萧取得联系,向大王子剖白冤情。
    十一娘自请安排明空出关之责,却暗中将此事泄露给潘博派遣来晋阳已然暴露,但事实上并没有进行抓捕的营州佃作,这样一来,舒妃当然会听闻明空已经偷返北辽,作为大周派遣的说客,唆使大王子暗害北辽王起兵谋逆的不恕之罪。
    无论明空与大王子是否中计,无论北辽萧是否会孤注一掷,舒妃必然都会不遗余力坐实大王子之罪责,北辽萧可不同大周贵族,没有起兵谋反的实力,事实上北辽建国之前,萧氏与耶律氏同为实力相当的两大部落,可以说如果没有萧氏支持,耶律氏不可能统一各部建国。
    因而北辽建国之后,不仅坚持与萧氏世代联姻,甚至分封萧氏领地,允其屯兵,在北辽这样的封地称为头下军州,萧氏又怎么可能坐以待毙?
    王族与后族之间一旦兵戎相见,战火便将在北辽领域彻底点燃,那时北辽王根本没有余力再支持潘博,这样一来,便到了大周军队收复幽燕的绝佳时机。
    十一娘虽然没有表示支持武威侯暂缓之谏,但她的绝妙好计无疑正好与武威侯的主张契合。
    谢饶平看完这封密奏,倒是发自内心连连赞叹:晋王妃果然不负太后寄望,其智计才能,可谓巾帼不让须眉,远非莹儿能比。
    论起治政等等大事,莹儿见识的确不如伊伊,但比起更多闺秀,她也算得出类拔萃了,比如她建议广设工窑,的确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赋收不足之难。
    谢饶平连忙谦虚:这都全靠太后教诲。
    却说起另一件事:于悟雍收到晋阳来信,说是阮岭竟然坚持要和离
    怎么,于悟雍竟然不舍得岭儿这么个女婿?太后眉头高高一挑,显然有讥鄙之意。

章节目录

望族权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刹时红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刹时红瘦并收藏望族权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