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又再叹息:已经许久没有消息了,也不知北疆战况如何,但愿这回大父能立军功,我武威伯府受朝廷表彰,看那些世族还敢小瞧?
即使得了勋赏,又能如何,可叹如今不比武明盛世,朝廷重文轻武,这才是勋贵受篾之根结。秦霁只觉黯然:我只期望大父与阿耶平平安安,能回京一聚。
秦朗掌击茶案:想我武威伯府,为君国平定边患,不说大父、世父一辈,便连阿兄与堂兄亦都征战沙场,一门除了我这尚未及冠之人,就只余妇孺在京,却偏要受毛、元等尸位素餐凭借人脉位居高官之流鄙贱,叫人如何心服?
这世道,本没有多少公平可言。秦霁摇了摇头:大父当年也做错一事,不该与崔氏一族交近,否则也不至于受牵,这也是我不看好晋王之关键,他毕竟是小崔后所生,又全不察太后恶意,太后留他不除,无非是忌讳宗政堂而已,可若有一日,宗政堂再不成威胁,太后说不定就会斩草除根剪灭隐患,晋王完全不察艰险,自身尚且难保,又哪里能够依靠?
这见地,让秦朗叹为观止:还是阿妹想得深远,凭这智计,就不输那些大家闺秀,阿妹更加不应小看自己,相信终有慧眼识人之幸。
我何尝小看过自己,只不过屈服于时势罢了。秦霁莞尔:还望阿兄相助,多劝着些阿娘,别让阿娘逼我违心下嫁,我才不求什么夫妻和睦子女双全,只望将来不受鄙贱,也有扬眉吐气一日,这些年来多少努力与隐忍,才不是枉废徒劳。
兄妹俩有所不知,关于武威伯府的将来,太后这时正在规划。
这秦步云倒真是一员干将。原来是前线捷报传回,太后虽觉欣喜,可一看竟是武威伯再立突袭挫敌之功,心里的喜悦难免就打了折扣。
武威伯虽有功劳,但他并非领将,说到底是,还是董洲这兵马元帅指挥得当。元得志作为董洲荐主,当然不忘粉饰。
太后睨了一眼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宰辅重臣,没有拆穿董洲的无能。
董洲其实比姚潜还更无能,从前也只是在兵部尸位素餐,根本连战场都未下过,然而这回征伐夷蛮,是以新厥军为主,战略布署并不用周将亲力亲为,太后同意让董洲任这兵马元帅,其实是不放心秦步云等边将,让他领监军之务罢了。
不过元得志为党羽争功,这也不违太后心意,只是他说得过于理所当然,让太后有几分暗觉好笑而已。
一旁谢饶平说道:董洲虽然有功,可秦步云毕竟才是领兵交锋者,微臣以为,朝廷亦当表彰其勇,可调回兵部授职。
这话才是说到点子上,太后颔首:武威伯当年延误战机,先帝才将之贬迁,否则早便调任兵部,可常言道赏罚分明,既然武威伯再立新功,朝廷也不能只重旧过,如此传我旨意,封转武威伯上护军,调任兵部侍郎,奉旨回京。
分明是对秦步云放心不下,眼看北疆胜局已定,彻底征灭诸蛮指日可待,为防到那时候武威伯功高难赏,干脆这时就剥夺其领兵之权兵部侍郎虽是正四品高官,然而手上却没有兵权,太后这一手,当真就是明升暗降,却偏让臣民无法议论不公。
武威伯父子戍边多年,可谓劳苦功高,正该委以恩恤,吏部好好商议,该如何升任秦家诸子。太后极尽恩荣。
这可是干脆要将秦氏父子一同调回京城就近管束了!
秦霁才盼阖家团圆,转眼就梦想成真,不过只怕秦家父子接此恩封诏令,心中只余黯然辛酸而已。
第427章 缃儿的政敌
太后既然说了传我旨意,一侧跽坐着随时候令的徐修能立即提笔凝神,别看太后只说了寥寥几句,可写成文字却不能如此简洁,但凡这类恩旨,需要许多褒辞堆砌表彰领恩者功勋,以显朝廷重视之情,却一般不会再由中书舍人废心修正,故而负责草拟之人便要十分用心,若词不达意抑或有输文采,那是会受中书舍人及拾遗补厥笑话鄙夷的。
于是徐修能先是竖起耳朵将太后之语一字不漏听得清清楚楚,又略微沉吟,方才落笔,当一气呵成,他尚且不敢立即呈上让太后过目,又小心谨慎地审查一番,也就是直到这时,方才感觉到两道隐隐约约的窥视,下意识间,徐修能微斜眼角迎向窥视之人。
这时前来议政的几大相国皆已告退,一间隔室,除了太后与宫人之外,唯有另一个秉笔韦缃,可太后今日只下了一道恩旨,又早有意会韦缃只是配合,故这姑娘因无事可做,颇为不甘的目光便不断瞄向抢了她职责的徐舍人。
其实自打徐修能授职起居舍人这些天来,来自于韦缃的疑惑与窥视就未曾断绝,有许多回甚至被徐修能逮个正着就像这次。
两个斜眼儿隔空相遇,徐修能淡然一笑,韦缃却甚是愤慨地一撇嘴角。
关于韦七娘这三字,徐修能约是两年前才听自家母亲不无惋惜地提起过,自然不会毫无印象,他甚至至今还记得母亲的扼腕叹息
七娘是韦相嫡长孙女,又甚得太后器重,可谓出身名门才貌双全,我欲为修儿求娶,连贵主也认可你俩为天作之合,答应从旁助益,却不想去相府一探口风,却被童夫人当面拒绝。
即使得了勋赏,又能如何,可叹如今不比武明盛世,朝廷重文轻武,这才是勋贵受篾之根结。秦霁只觉黯然:我只期望大父与阿耶平平安安,能回京一聚。
秦朗掌击茶案:想我武威伯府,为君国平定边患,不说大父、世父一辈,便连阿兄与堂兄亦都征战沙场,一门除了我这尚未及冠之人,就只余妇孺在京,却偏要受毛、元等尸位素餐凭借人脉位居高官之流鄙贱,叫人如何心服?
这世道,本没有多少公平可言。秦霁摇了摇头:大父当年也做错一事,不该与崔氏一族交近,否则也不至于受牵,这也是我不看好晋王之关键,他毕竟是小崔后所生,又全不察太后恶意,太后留他不除,无非是忌讳宗政堂而已,可若有一日,宗政堂再不成威胁,太后说不定就会斩草除根剪灭隐患,晋王完全不察艰险,自身尚且难保,又哪里能够依靠?
这见地,让秦朗叹为观止:还是阿妹想得深远,凭这智计,就不输那些大家闺秀,阿妹更加不应小看自己,相信终有慧眼识人之幸。
我何尝小看过自己,只不过屈服于时势罢了。秦霁莞尔:还望阿兄相助,多劝着些阿娘,别让阿娘逼我违心下嫁,我才不求什么夫妻和睦子女双全,只望将来不受鄙贱,也有扬眉吐气一日,这些年来多少努力与隐忍,才不是枉废徒劳。
兄妹俩有所不知,关于武威伯府的将来,太后这时正在规划。
这秦步云倒真是一员干将。原来是前线捷报传回,太后虽觉欣喜,可一看竟是武威伯再立突袭挫敌之功,心里的喜悦难免就打了折扣。
武威伯虽有功劳,但他并非领将,说到底是,还是董洲这兵马元帅指挥得当。元得志作为董洲荐主,当然不忘粉饰。
太后睨了一眼被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宰辅重臣,没有拆穿董洲的无能。
董洲其实比姚潜还更无能,从前也只是在兵部尸位素餐,根本连战场都未下过,然而这回征伐夷蛮,是以新厥军为主,战略布署并不用周将亲力亲为,太后同意让董洲任这兵马元帅,其实是不放心秦步云等边将,让他领监军之务罢了。
不过元得志为党羽争功,这也不违太后心意,只是他说得过于理所当然,让太后有几分暗觉好笑而已。
一旁谢饶平说道:董洲虽然有功,可秦步云毕竟才是领兵交锋者,微臣以为,朝廷亦当表彰其勇,可调回兵部授职。
这话才是说到点子上,太后颔首:武威伯当年延误战机,先帝才将之贬迁,否则早便调任兵部,可常言道赏罚分明,既然武威伯再立新功,朝廷也不能只重旧过,如此传我旨意,封转武威伯上护军,调任兵部侍郎,奉旨回京。
分明是对秦步云放心不下,眼看北疆胜局已定,彻底征灭诸蛮指日可待,为防到那时候武威伯功高难赏,干脆这时就剥夺其领兵之权兵部侍郎虽是正四品高官,然而手上却没有兵权,太后这一手,当真就是明升暗降,却偏让臣民无法议论不公。
武威伯父子戍边多年,可谓劳苦功高,正该委以恩恤,吏部好好商议,该如何升任秦家诸子。太后极尽恩荣。
这可是干脆要将秦氏父子一同调回京城就近管束了!
秦霁才盼阖家团圆,转眼就梦想成真,不过只怕秦家父子接此恩封诏令,心中只余黯然辛酸而已。
第427章 缃儿的政敌
太后既然说了传我旨意,一侧跽坐着随时候令的徐修能立即提笔凝神,别看太后只说了寥寥几句,可写成文字却不能如此简洁,但凡这类恩旨,需要许多褒辞堆砌表彰领恩者功勋,以显朝廷重视之情,却一般不会再由中书舍人废心修正,故而负责草拟之人便要十分用心,若词不达意抑或有输文采,那是会受中书舍人及拾遗补厥笑话鄙夷的。
于是徐修能先是竖起耳朵将太后之语一字不漏听得清清楚楚,又略微沉吟,方才落笔,当一气呵成,他尚且不敢立即呈上让太后过目,又小心谨慎地审查一番,也就是直到这时,方才感觉到两道隐隐约约的窥视,下意识间,徐修能微斜眼角迎向窥视之人。
这时前来议政的几大相国皆已告退,一间隔室,除了太后与宫人之外,唯有另一个秉笔韦缃,可太后今日只下了一道恩旨,又早有意会韦缃只是配合,故这姑娘因无事可做,颇为不甘的目光便不断瞄向抢了她职责的徐舍人。
其实自打徐修能授职起居舍人这些天来,来自于韦缃的疑惑与窥视就未曾断绝,有许多回甚至被徐修能逮个正着就像这次。
两个斜眼儿隔空相遇,徐修能淡然一笑,韦缃却甚是愤慨地一撇嘴角。
关于韦七娘这三字,徐修能约是两年前才听自家母亲不无惋惜地提起过,自然不会毫无印象,他甚至至今还记得母亲的扼腕叹息
七娘是韦相嫡长孙女,又甚得太后器重,可谓出身名门才貌双全,我欲为修儿求娶,连贵主也认可你俩为天作之合,答应从旁助益,却不想去相府一探口风,却被童夫人当面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