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烺心情非常复杂。
跟景顺帝比起来,元兴帝真的是个好爹了。他还是希望儿子们都能和和睦睦,都能善终的。
只大家都走到这一步了,金座就在眼前,谁能放弃得了呢?
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齐王府,把手谕给了霍决:我们办得漂亮些,给赵王叔一个交代。
手谕裱着明黄色的祥云纹绫锦,因是下给亲王的旨意,用的是玉轴。每一处精致的细节,都代表着权力。
霍决将手谕卷起来,握在手中,抬起眼。
是。
122. 第 122 章 办案
第122章
元兴三年, 京城的人认识了一个新的名字齐王府永平。
齐王府的永平拿着皇帝的谕旨,代齐王奉旨办案。
这个人手段酷烈,不亚于监察院。他从下面开始着手, 一路往上掀,最终把兵部侍郎、工部侍郎都掀落了马,下了刑部的大狱。兵部尚书眼看着不好, 自己先上表求致仕。元兴帝给了他一个体面,许他致仕了。
内阁便空了一个位子。
对于经历过许多次腥风血雨的京城来说, 这次的事情其实还不算什么,顶多一场小风暴。因波及进去的都是相关的人,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齐王做事有度,没有牵连无辜。
但即便这样, 刑部的大狱基本上都满了,弄到最后赵烺都有点不安, 跟霍决说:要不然适可而止?
霍决知道他担心什么,跟他保证:绝无构陷, 全都查有实证。
赵烺松了口气。他还是信霍决的。
只他又琢磨了一下,道:所以竟败坏至此吗?
从前他在湖广,也不是不知道吏治败坏, 只那干他什么事。他的眼界被限在了襄王府里,只想着跟兄弟争抢利益。
可现在, 他的眼界已经高过了许多人。他心中有江山,自然眼睛看到的便是大局,想到的便是社稷。
只要将这江山社稷当成是自己的, 再看这些蝇营狗苟,就无法容忍了。
霍决道:其实,还有别的事。
他把几份供词给了赵烺看。赵烺看完, 面色微变。
虽是攀咬出来的,也不是不能一起办了,但跟北疆军备的案子又没有关系。霍决道,主要还是,涉及的人太多了,这么得罪人的事,现在不适合咱们来办。
赵烺愠怒,问:那怎么办?就不管了吗?
那怎么成。霍决嘴角扯扯,不是还有牛都督呢吗?
北疆的案子基本上定案了,太子得了个督查不力的罪名,从里面择了出来,罚了半年的俸,在东宫闭门思过三个月这三个月还是从五月里就算起的,因七月里皇长孙大婚,太子必须放出来充门面。
皇长孙娶了肃国公的嫡长孙女为妻。肃国公府也是开国八公之一,老牌的勋贵了。
按说该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偏办得冷冷清清。
没办法,因七月里,正是霍决查案子如火如荼,天天枷了人往刑部大狱里送的阶段。
且太子虽然从里面择了出来,依附他的那些人可没有这样的好爹护着,宛如大树上的枝枝杈杈,都叫霍决大刀阔斧地砍了去。让太子成了光溜溜的光杆子。
成了婚,便是大人了。
但皇长孙没有住在东宫里。因东宫其实挺小的,就没设计成几代人合住。
正常年月,皇帝有了儿子,很多在儿子十一二岁的时候便立了太子了。少年太子便住在东宫里,一边陪伴父皇母后,一边接受皇太子应接受的教育。
年纪大些,在东宫迎娶太子妃,立几个嫔,生几个孩子,一家子住在这里。等到某一天,皇帝四五十岁突然嗝屁了,太子就原地升级了。
从景顺朝开始就不太对了因景顺帝实在活得太久了。
景顺帝成年登基,一登基便立了嫡长子作太子。那时候景顺帝年轻能干,一副中兴之主的模样,太子少年聪慧,未来可期。
谁想到太子在东宫长大,读书,学习,成亲,生子,纳妾,生子,生子,生子一直到,太子的儿子都要娶亲了。东宫塞得满满的,大家挤着住。
皇帝还活得比谁都健康呢!
太子实在也受不了了,上书给皇帝,想搬出去住。
景顺帝许了,让太子在外面另开府。太子带着一大家子高高兴兴搬进了宽敞富丽的新家,憋了半辈子了,才舒心了几天,就薨逝了。
后来民间就有说法,便是说太子擅离其位,漏了龙气,才薨的。太子就应该好好待在东宫里才是。
所以元兴帝的太子虽然都三十多岁了,还是在元兴二年底搬入了新修缮的东宫。
但秦王府皇帝并没有收回去,也是考虑到景顺朝太子的情况和本朝太子的情况都是年纪老大的太子,都是一大家子人,东宫挤不下。
三月里叶氏生了孩子,老內侍过来一杯鸩酒要了她的命,也是死在了东宫里。
皇长孙跟着先住进了东宫。待他七月里成亲,元兴帝许他与妻子住在宫城外的旧秦王府里。太子其他的儿子若成亲,到时候也一并住进来。就太子始终留在东宫,虽然老大年纪了,也还得读书学习。
跟景顺帝比起来,元兴帝真的是个好爹了。他还是希望儿子们都能和和睦睦,都能善终的。
只大家都走到这一步了,金座就在眼前,谁能放弃得了呢?
他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齐王府,把手谕给了霍决:我们办得漂亮些,给赵王叔一个交代。
手谕裱着明黄色的祥云纹绫锦,因是下给亲王的旨意,用的是玉轴。每一处精致的细节,都代表着权力。
霍决将手谕卷起来,握在手中,抬起眼。
是。
122. 第 122 章 办案
第122章
元兴三年, 京城的人认识了一个新的名字齐王府永平。
齐王府的永平拿着皇帝的谕旨,代齐王奉旨办案。
这个人手段酷烈,不亚于监察院。他从下面开始着手, 一路往上掀,最终把兵部侍郎、工部侍郎都掀落了马,下了刑部的大狱。兵部尚书眼看着不好, 自己先上表求致仕。元兴帝给了他一个体面,许他致仕了。
内阁便空了一个位子。
对于经历过许多次腥风血雨的京城来说, 这次的事情其实还不算什么,顶多一场小风暴。因波及进去的都是相关的人,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齐王做事有度,没有牵连无辜。
但即便这样, 刑部的大狱基本上都满了,弄到最后赵烺都有点不安, 跟霍决说:要不然适可而止?
霍决知道他担心什么,跟他保证:绝无构陷, 全都查有实证。
赵烺松了口气。他还是信霍决的。
只他又琢磨了一下,道:所以竟败坏至此吗?
从前他在湖广,也不是不知道吏治败坏, 只那干他什么事。他的眼界被限在了襄王府里,只想着跟兄弟争抢利益。
可现在, 他的眼界已经高过了许多人。他心中有江山,自然眼睛看到的便是大局,想到的便是社稷。
只要将这江山社稷当成是自己的, 再看这些蝇营狗苟,就无法容忍了。
霍决道:其实,还有别的事。
他把几份供词给了赵烺看。赵烺看完, 面色微变。
虽是攀咬出来的,也不是不能一起办了,但跟北疆军备的案子又没有关系。霍决道,主要还是,涉及的人太多了,这么得罪人的事,现在不适合咱们来办。
赵烺愠怒,问:那怎么办?就不管了吗?
那怎么成。霍决嘴角扯扯,不是还有牛都督呢吗?
北疆的案子基本上定案了,太子得了个督查不力的罪名,从里面择了出来,罚了半年的俸,在东宫闭门思过三个月这三个月还是从五月里就算起的,因七月里皇长孙大婚,太子必须放出来充门面。
皇长孙娶了肃国公的嫡长孙女为妻。肃国公府也是开国八公之一,老牌的勋贵了。
按说该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偏办得冷冷清清。
没办法,因七月里,正是霍决查案子如火如荼,天天枷了人往刑部大狱里送的阶段。
且太子虽然从里面择了出来,依附他的那些人可没有这样的好爹护着,宛如大树上的枝枝杈杈,都叫霍决大刀阔斧地砍了去。让太子成了光溜溜的光杆子。
成了婚,便是大人了。
但皇长孙没有住在东宫里。因东宫其实挺小的,就没设计成几代人合住。
正常年月,皇帝有了儿子,很多在儿子十一二岁的时候便立了太子了。少年太子便住在东宫里,一边陪伴父皇母后,一边接受皇太子应接受的教育。
年纪大些,在东宫迎娶太子妃,立几个嫔,生几个孩子,一家子住在这里。等到某一天,皇帝四五十岁突然嗝屁了,太子就原地升级了。
从景顺朝开始就不太对了因景顺帝实在活得太久了。
景顺帝成年登基,一登基便立了嫡长子作太子。那时候景顺帝年轻能干,一副中兴之主的模样,太子少年聪慧,未来可期。
谁想到太子在东宫长大,读书,学习,成亲,生子,纳妾,生子,生子,生子一直到,太子的儿子都要娶亲了。东宫塞得满满的,大家挤着住。
皇帝还活得比谁都健康呢!
太子实在也受不了了,上书给皇帝,想搬出去住。
景顺帝许了,让太子在外面另开府。太子带着一大家子高高兴兴搬进了宽敞富丽的新家,憋了半辈子了,才舒心了几天,就薨逝了。
后来民间就有说法,便是说太子擅离其位,漏了龙气,才薨的。太子就应该好好待在东宫里才是。
所以元兴帝的太子虽然都三十多岁了,还是在元兴二年底搬入了新修缮的东宫。
但秦王府皇帝并没有收回去,也是考虑到景顺朝太子的情况和本朝太子的情况都是年纪老大的太子,都是一大家子人,东宫挤不下。
三月里叶氏生了孩子,老內侍过来一杯鸩酒要了她的命,也是死在了东宫里。
皇长孙跟着先住进了东宫。待他七月里成亲,元兴帝许他与妻子住在宫城外的旧秦王府里。太子其他的儿子若成亲,到时候也一并住进来。就太子始终留在东宫,虽然老大年纪了,也还得读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