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第七日,过了子时便要一路行至皇陵。守灵七日便是没时间休憩的,从前就有众臣后妃守灵数度昏厥之事,这几日东宫也是一日未曾歇下,丧仪之地距离储宫很远,他却还连夜赶过来同她说事。
卓枝心中亦是难言。
前几日卓枝曾经想过她的事能否对东宫直言相告,如今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卓枝缓缓上前,站在他身畔,强忍着拥抱他的冲动,低声道:“殿下保重身体,臣明日便回去侯府去,”这几日她想了许多,这时也一并说:“臣请暂回海宁一趟。虽说去岁剿灭倭寇数千之数,可怕只怕逢春日,倭寇再起,惹出骚乱便是不妥。”
东宫沉默片刻,低声说:“孤已着人去请憨山大师,你身体不好,怎能赶路?先行修养数月,海宁抗倭之事,你若实在放心不下,去信海宁便是了。”
卓枝还欲再言,垂首望见他满眼恸然,终究是不忍与他争辩:“殿下也要保重身体,臣先行退下。”她压抑着满腔难受,也压抑着千言万语,极力垂首不再去望他一眼,只是僵硬的移动着步子,一步又一步,好似木石人偶一般操纵着走回殿内。
她的脚步声轻叩洒金砖,在这一片极为寂静安宁的夜里,显得那般明显,不知何时又起了风,凌冽寒风穿过回廊,越过门墙,呼呼不止。
“阿枝。”
卓枝回首去望,只见他端坐在御阶之上,腰背依旧挺直,可是却那样孤寂。终于她忍耐不住心中翻覆的情绪,回身走向东宫身边。白纸灯笼迎风摇曳不定,光影随着摇摆,卓枝垂眸凝望,东宫面容依旧是沉静温雅的,只是眼中寥落悲恸,那种深深的痛苦,是不容错认的。他的声音依稀听闻暗藏嘶哑,“圣人走了。”白纸灯笼摇曳不定,朦胧的光影映照在他侧脸上,隐隐能看出他眸中那一层浅浅的明光。
那是......
她怔愣片刻,甚至疑心自己看错了,她靠前一步,迟疑低叹:“殿下。”
倏然,她腰身一颤。
东宫回身,双臂紧紧地揽着她,不过数日而已,他肩骨突兀,几可见骨,竟然羸弱至此。卓枝心中泛起疼痛,亦俯身环抱着他。寒风凌冽,两人相依相偎像寒冬取暖的小兽,风声紧扯,呼啸狂乱的风中依稀能听闻他嘶哑的声音,他缓缓道:“......如今至亲之人,只有阿娘和你了。阿枝。”他低声喃喃。
可她。
她。
酸涩悲痛,诸般滋味复杂难言,卓枝骤然紧紧闭合双目,似乎这样可以阻止夺目而出的眼泪。她的心脏晃晃悠悠坠落无垠深渊,既没有底,也没有时间,突如其来的失重感几乎也要将她一把拽入虚无之中,诸天神佛,此情此景她该如何告诉他近在咫尺的真相?
卓枝眼睛通红,眼泪控制不住顺着面庞缓缓滑落,最终落在明净如水的地面上,留下一个圆圆小小的印记。东宫察觉她无声哭泣,扬起脸深深的凝望着她,扶着门扇缓缓起身,因跪在灵前数日,腿骨仍隐隐作痛。
借着摇晃的烛光,卓枝眼睛红彤彤的,他轻柔的拭去卓枝眼畔残泪,心中尽是温情,柔声安慰道:“不哭,日后你我便是一家人,”卓枝紧紧闭着眼睛,眼泪却像是溪流涓涓不止,远处钟声响彻禁内,他爱怜的擦去她面上残泪:“不准哭了,明日先回侯府,爷娘都在的。你这般委屈见了爷娘,届时如何分说?”
东宫面容沉静如故,唯有眼角微微红,昭示着方才那一场无声悲痛的迸发。
钟声悠扬婉转,这是提醒到时辰了,此时也该扶灵送圣人进皇陵。这些大礼之事,卓枝早在太学读书之时便已学过,她胡乱擦去眼泪,哭泣太久,声音嗡嗡然:“殿下,到时辰了,我也要回去了。”她一面说,一面踉跄着退回殿内。东宫见她掩上殿门,又听脚步声愈来愈远,这才略整仪容,迈步行至五凤楼去了。
卓枝跪坐在罗汉榻上,目光顺着青窗一眼望去,直至东宫的身形消失在重重宫墙回廊之间,她颤抖不止,将脸埋进双臂之间......方才他看向她的眼神温和依赖,透出万分信任,可是她,该如何是好?
辰时一刻,铸铜大钟再度响起,钟鸣之声悦耳悠长,一声声回荡禁内不止。是时候离开了,卓枝推开门扇,刘内侍得了吩咐早已等在殿外。
刘内侍小心翼翼瞥向身穿白锦大氅,佩戴幕篱的宫装仕女,他得了吩咐晨起送东暖阁的娘子回建宁侯府。虽然不明白这是缘何,可他心里不免揣测,难道这位女郎是卓郎君远方亲眷不成?眼瞅着宫装仕女停步不前,他再度躬身,委婉催促:“娘子,可有什么要紧事吩咐老奴?”
她不可能再回来了,卓枝又是一段咳嗽不止,好半晌方才回答刘内侍的话:“无事,劳请刘内侍将信交由禁卫传书殿下,送我回侯府罢。”
元令九年,正春,三月三。
刘内侍捧着信笺,眉头紧锁,垂首立在清思殿外,圣人已经继位,但仍属孝期,又是个恪纯至孝的性子,万分忧思不忍踏入太真殿,如今仍住在储宫。他躬身迈入殿内,恭敬道:“圣人金安,这是今朝的御林卫历常呈报。”他担忧的看一眼端坐案前的紫袍天子,低声说:“县主娘娘寅时三刻驱马过潼关,据报其方向隐隐朝着西南而去。”
第122章 大结局(上)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卓枝心中亦是难言。
前几日卓枝曾经想过她的事能否对东宫直言相告,如今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卓枝缓缓上前,站在他身畔,强忍着拥抱他的冲动,低声道:“殿下保重身体,臣明日便回去侯府去,”这几日她想了许多,这时也一并说:“臣请暂回海宁一趟。虽说去岁剿灭倭寇数千之数,可怕只怕逢春日,倭寇再起,惹出骚乱便是不妥。”
东宫沉默片刻,低声说:“孤已着人去请憨山大师,你身体不好,怎能赶路?先行修养数月,海宁抗倭之事,你若实在放心不下,去信海宁便是了。”
卓枝还欲再言,垂首望见他满眼恸然,终究是不忍与他争辩:“殿下也要保重身体,臣先行退下。”她压抑着满腔难受,也压抑着千言万语,极力垂首不再去望他一眼,只是僵硬的移动着步子,一步又一步,好似木石人偶一般操纵着走回殿内。
她的脚步声轻叩洒金砖,在这一片极为寂静安宁的夜里,显得那般明显,不知何时又起了风,凌冽寒风穿过回廊,越过门墙,呼呼不止。
“阿枝。”
卓枝回首去望,只见他端坐在御阶之上,腰背依旧挺直,可是却那样孤寂。终于她忍耐不住心中翻覆的情绪,回身走向东宫身边。白纸灯笼迎风摇曳不定,光影随着摇摆,卓枝垂眸凝望,东宫面容依旧是沉静温雅的,只是眼中寥落悲恸,那种深深的痛苦,是不容错认的。他的声音依稀听闻暗藏嘶哑,“圣人走了。”白纸灯笼摇曳不定,朦胧的光影映照在他侧脸上,隐隐能看出他眸中那一层浅浅的明光。
那是......
她怔愣片刻,甚至疑心自己看错了,她靠前一步,迟疑低叹:“殿下。”
倏然,她腰身一颤。
东宫回身,双臂紧紧地揽着她,不过数日而已,他肩骨突兀,几可见骨,竟然羸弱至此。卓枝心中泛起疼痛,亦俯身环抱着他。寒风凌冽,两人相依相偎像寒冬取暖的小兽,风声紧扯,呼啸狂乱的风中依稀能听闻他嘶哑的声音,他缓缓道:“......如今至亲之人,只有阿娘和你了。阿枝。”他低声喃喃。
可她。
她。
酸涩悲痛,诸般滋味复杂难言,卓枝骤然紧紧闭合双目,似乎这样可以阻止夺目而出的眼泪。她的心脏晃晃悠悠坠落无垠深渊,既没有底,也没有时间,突如其来的失重感几乎也要将她一把拽入虚无之中,诸天神佛,此情此景她该如何告诉他近在咫尺的真相?
卓枝眼睛通红,眼泪控制不住顺着面庞缓缓滑落,最终落在明净如水的地面上,留下一个圆圆小小的印记。东宫察觉她无声哭泣,扬起脸深深的凝望着她,扶着门扇缓缓起身,因跪在灵前数日,腿骨仍隐隐作痛。
借着摇晃的烛光,卓枝眼睛红彤彤的,他轻柔的拭去卓枝眼畔残泪,心中尽是温情,柔声安慰道:“不哭,日后你我便是一家人,”卓枝紧紧闭着眼睛,眼泪却像是溪流涓涓不止,远处钟声响彻禁内,他爱怜的擦去她面上残泪:“不准哭了,明日先回侯府,爷娘都在的。你这般委屈见了爷娘,届时如何分说?”
东宫面容沉静如故,唯有眼角微微红,昭示着方才那一场无声悲痛的迸发。
钟声悠扬婉转,这是提醒到时辰了,此时也该扶灵送圣人进皇陵。这些大礼之事,卓枝早在太学读书之时便已学过,她胡乱擦去眼泪,哭泣太久,声音嗡嗡然:“殿下,到时辰了,我也要回去了。”她一面说,一面踉跄着退回殿内。东宫见她掩上殿门,又听脚步声愈来愈远,这才略整仪容,迈步行至五凤楼去了。
卓枝跪坐在罗汉榻上,目光顺着青窗一眼望去,直至东宫的身形消失在重重宫墙回廊之间,她颤抖不止,将脸埋进双臂之间......方才他看向她的眼神温和依赖,透出万分信任,可是她,该如何是好?
辰时一刻,铸铜大钟再度响起,钟鸣之声悦耳悠长,一声声回荡禁内不止。是时候离开了,卓枝推开门扇,刘内侍得了吩咐早已等在殿外。
刘内侍小心翼翼瞥向身穿白锦大氅,佩戴幕篱的宫装仕女,他得了吩咐晨起送东暖阁的娘子回建宁侯府。虽然不明白这是缘何,可他心里不免揣测,难道这位女郎是卓郎君远方亲眷不成?眼瞅着宫装仕女停步不前,他再度躬身,委婉催促:“娘子,可有什么要紧事吩咐老奴?”
她不可能再回来了,卓枝又是一段咳嗽不止,好半晌方才回答刘内侍的话:“无事,劳请刘内侍将信交由禁卫传书殿下,送我回侯府罢。”
元令九年,正春,三月三。
刘内侍捧着信笺,眉头紧锁,垂首立在清思殿外,圣人已经继位,但仍属孝期,又是个恪纯至孝的性子,万分忧思不忍踏入太真殿,如今仍住在储宫。他躬身迈入殿内,恭敬道:“圣人金安,这是今朝的御林卫历常呈报。”他担忧的看一眼端坐案前的紫袍天子,低声说:“县主娘娘寅时三刻驱马过潼关,据报其方向隐隐朝着西南而去。”
第122章 大结局(上)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