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恒一听微微张大了嘴巴,他和曾荣这一趟出门,除了自己吃穿用度,基本没怎么花银子,来回船只和人员都是钱家帮着打点的,着实没想到耗资会有这么大。
户部尚书见此忙站了出来,说是皇帝早有南巡之意,早些年一直被各种纷扰所阻,这两年情形好些了,户部也做出了预留,只不过户部的预留是五十万两白银,不足之处皇上自行解决。
众人一听,户部连预算都留出来了,皇上也同意不足之处他自行解决,那他们还商量什么,直接附议不就行了?
不过私下有不少抱怨户部尚书的,埋怨他不早点站出来说明实情,白白让皇上又看了一场戏。
其实,朱旭担心的并非是经费,而是太子监国一事,朱恒正式赐封不足一个月,接触政务不足三个月,之前又自闭了多年,没怎么和人打过交道,哪能斗得过这帮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狐狸。
更别说,还有王家和吴家在一旁虎视眈眈呢。
“众位爱卿,下一议题,太子监国期间,若有疑虑或遇重大突发事件,尔等意见不一时,该如何处置?”。
“回禀皇上,自当有太子决策。”孙实站了出来。
“回禀皇上,臣有异议,太子资历尚浅,接触政务时间不长,未免造成动荡或损失,若是不得不当即处理的大事,理应由内阁决策,反之,可由八百里加急交由皇上决策。”镇国公李茂站了出来。
他是怕朱恒年轻不懂人心险恶,真要被人架到那个高度,对他来说绝对是祸不是福。
“启禀皇上,臣附议孙尚书所言,皇上当年亲政尚未弱冠,而今太子已过弱冠之年,且又跟在皇上后面研习了几个月,臣以为,太子足以胜任监国一职,理当由他来决策。”说话的是威远侯顾晗。
顾晗的心思和吴瑟一样,也是想在朱恒监国期间添点乱,只不过他站的是王家的立场。
早在朱旭宣布立朱恒为太子之际他就命人专程悄悄去了一趟北地见王柏,王柏这才明白皇上把他发配去北地巡视的良苦居心,敢情皇上早就算计好了要给朱恒铺路。
王柏对这个结果自是不认可,可奈何没有圣旨,他不得擅自回京。
再则,事已至此,即便他回京也拦不住朱恒。
最最关键的是,朱慎还小,他就算真想做什么也得等朱旭不在了,朱恒根基未稳,彼时朱慎也已成人。
顾晗虽不清楚王柏的打算,但他深知王柏的野心有多大,别的忙他帮不上,但给朱恒添点小乱什么的还是可以的,他就不信,这么大的国家,还能不给朱恒找出点纰漏来。
孙实见朝堂上又争吵起来,一个中立派一个皇后派,还有辅国公那派也暗戳戳地拱了下火,始知自己太急躁了,差点给朱恒挖了个坑。
故此,回过神来的孙实再度站了出来,“启禀皇上,臣以为,太子监国,内阁辅政,互商互量,方为两全。”
“若如此,内阁有争议又该当如何?”问话的是吴瑟。
他是不赞成内阁辅政的,他可没忘了,当年朱旭亲政之前就是内阁辅政,说是辅政,实则内阁把持朝政多年,几位内阁成员全是文官,以致于那些年越来越重文轻武。
后来,还是北部的战事把朝廷打醒了,朱旭也趁机收回了皇权,虽说如今很多重大政策也是内阁草拟,但内阁的话语权早就不如从前了。
而吴瑟反对内阁辅政还有一个缘由,徐扶善,徐扶善不但是皇上倚重的重臣,也是朱恒最坚定的支持者,吴瑟想做什么,必须得先把徐扶善弄下去。
这点他和王柏的目标是一致的,可惜,王柏没在。
第六百四十七章 首辅
见吴瑟提出内阁有争议该当如何,坐在金銮殿上的朱旭笑了。
他早就有个想法,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推出,哪知今儿吴瑟正好送上来。
“朕以为,辅国公的忧虑很有道理。朕听闻,先帝临终前在几位辅政大臣中钦点了一位首辅大人,彼时内阁尚未成立,朝中很多事情都仰仗这位辅政大臣。以致多年后,母后评价,这位首辅大人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起到了定海神针之神效。”
话说到这,朱旭顿住了,看向了台下。
台下站着的人哪个不是人精,一个个闻弦歌而知雅意,朱旭把这话头一扯出来,众人便知他接下来要说的是什么。
说实话,绝大多数人对这个提议是不认可的,尤其是几位内阁成员,谁不知皇上如今最倚仗最看重的人是徐扶善,偏这位徐扶善又和朱恒渊源颇深,若真要推举出一位首辅大人,除了徐扶善别无他选。
本来大家都好好的共事,有不同想法和意见都可以提,遇到谁也说服不了谁时,可以朝堂上当众表决,或者交由皇上来裁决。
皇上对每个决策采纳的出发点肯定是国家和百姓,再有就是皇家的权益,这就决定了皇上对每个臣子虽有倚重,但在大是大非上不大会带有偏向。
可换做朝臣来做这个决策就未必了,人难免有自己的私利和喜好,再加上同朝为官,难免有意见相左之时,更有那小心眼记仇的会来一个秋后算账。
故此,若推举一位首辅大人出来,皇上不在京城,朱恒初涉朝政,到时的结果必然是君弱臣强,不但对国家无益,对他们也不利啊。
户部尚书见此忙站了出来,说是皇帝早有南巡之意,早些年一直被各种纷扰所阻,这两年情形好些了,户部也做出了预留,只不过户部的预留是五十万两白银,不足之处皇上自行解决。
众人一听,户部连预算都留出来了,皇上也同意不足之处他自行解决,那他们还商量什么,直接附议不就行了?
不过私下有不少抱怨户部尚书的,埋怨他不早点站出来说明实情,白白让皇上又看了一场戏。
其实,朱旭担心的并非是经费,而是太子监国一事,朱恒正式赐封不足一个月,接触政务不足三个月,之前又自闭了多年,没怎么和人打过交道,哪能斗得过这帮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狐狸。
更别说,还有王家和吴家在一旁虎视眈眈呢。
“众位爱卿,下一议题,太子监国期间,若有疑虑或遇重大突发事件,尔等意见不一时,该如何处置?”。
“回禀皇上,自当有太子决策。”孙实站了出来。
“回禀皇上,臣有异议,太子资历尚浅,接触政务时间不长,未免造成动荡或损失,若是不得不当即处理的大事,理应由内阁决策,反之,可由八百里加急交由皇上决策。”镇国公李茂站了出来。
他是怕朱恒年轻不懂人心险恶,真要被人架到那个高度,对他来说绝对是祸不是福。
“启禀皇上,臣附议孙尚书所言,皇上当年亲政尚未弱冠,而今太子已过弱冠之年,且又跟在皇上后面研习了几个月,臣以为,太子足以胜任监国一职,理当由他来决策。”说话的是威远侯顾晗。
顾晗的心思和吴瑟一样,也是想在朱恒监国期间添点乱,只不过他站的是王家的立场。
早在朱旭宣布立朱恒为太子之际他就命人专程悄悄去了一趟北地见王柏,王柏这才明白皇上把他发配去北地巡视的良苦居心,敢情皇上早就算计好了要给朱恒铺路。
王柏对这个结果自是不认可,可奈何没有圣旨,他不得擅自回京。
再则,事已至此,即便他回京也拦不住朱恒。
最最关键的是,朱慎还小,他就算真想做什么也得等朱旭不在了,朱恒根基未稳,彼时朱慎也已成人。
顾晗虽不清楚王柏的打算,但他深知王柏的野心有多大,别的忙他帮不上,但给朱恒添点小乱什么的还是可以的,他就不信,这么大的国家,还能不给朱恒找出点纰漏来。
孙实见朝堂上又争吵起来,一个中立派一个皇后派,还有辅国公那派也暗戳戳地拱了下火,始知自己太急躁了,差点给朱恒挖了个坑。
故此,回过神来的孙实再度站了出来,“启禀皇上,臣以为,太子监国,内阁辅政,互商互量,方为两全。”
“若如此,内阁有争议又该当如何?”问话的是吴瑟。
他是不赞成内阁辅政的,他可没忘了,当年朱旭亲政之前就是内阁辅政,说是辅政,实则内阁把持朝政多年,几位内阁成员全是文官,以致于那些年越来越重文轻武。
后来,还是北部的战事把朝廷打醒了,朱旭也趁机收回了皇权,虽说如今很多重大政策也是内阁草拟,但内阁的话语权早就不如从前了。
而吴瑟反对内阁辅政还有一个缘由,徐扶善,徐扶善不但是皇上倚重的重臣,也是朱恒最坚定的支持者,吴瑟想做什么,必须得先把徐扶善弄下去。
这点他和王柏的目标是一致的,可惜,王柏没在。
第六百四十七章 首辅
见吴瑟提出内阁有争议该当如何,坐在金銮殿上的朱旭笑了。
他早就有个想法,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推出,哪知今儿吴瑟正好送上来。
“朕以为,辅国公的忧虑很有道理。朕听闻,先帝临终前在几位辅政大臣中钦点了一位首辅大人,彼时内阁尚未成立,朝中很多事情都仰仗这位辅政大臣。以致多年后,母后评价,这位首辅大人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中起到了定海神针之神效。”
话说到这,朱旭顿住了,看向了台下。
台下站着的人哪个不是人精,一个个闻弦歌而知雅意,朱旭把这话头一扯出来,众人便知他接下来要说的是什么。
说实话,绝大多数人对这个提议是不认可的,尤其是几位内阁成员,谁不知皇上如今最倚仗最看重的人是徐扶善,偏这位徐扶善又和朱恒渊源颇深,若真要推举出一位首辅大人,除了徐扶善别无他选。
本来大家都好好的共事,有不同想法和意见都可以提,遇到谁也说服不了谁时,可以朝堂上当众表决,或者交由皇上来裁决。
皇上对每个决策采纳的出发点肯定是国家和百姓,再有就是皇家的权益,这就决定了皇上对每个臣子虽有倚重,但在大是大非上不大会带有偏向。
可换做朝臣来做这个决策就未必了,人难免有自己的私利和喜好,再加上同朝为官,难免有意见相左之时,更有那小心眼记仇的会来一个秋后算账。
故此,若推举一位首辅大人出来,皇上不在京城,朱恒初涉朝政,到时的结果必然是君弱臣强,不但对国家无益,对他们也不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