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里也没有任何花哨东西,两排大高椅,墙上倒是有不少字画,不过引路的太监并未停留,直接把她们两个送到书房门口。
看到传闻中的上书房,曾荣颇有几分小激动,不过大略扫了一眼后,似乎又有些失望,感觉和徐家的书房布局并无太大差异,所不同的是,屋子要大一些,地上铺的砖要高级些,是墨绿色带花纹的;还有,屋子里的书架和博古架都是用金丝楠木打造的,有一股淡淡优雅的香味;还有,案桌要大一些,案桌上堆的不是书籍字画而是奏章;还有,西边墙上挂的不是字画,而是一张大舆图。
至于别的,曾荣也没敢细看,因为皇上正坐在南边窗台下的圈椅上和刘院使说话,见曾荣二人进门,余光扫了她们一眼。
曾荣跟在崔元华后边行过礼,两人走到书桌前,崔元华拿出笔墨,命曾荣来记载。
曾荣尽管不太乐意,可也老老实实接过东西,不敢放到案桌上,转身找了处高几,也不敢坐下,只能趴着,听着那两人的一问一答,曾荣在案卷上写下:“舌根红肿处仍可见,吞咽时仍有轻微疼痛感,其他均未见异常,需再服药一日。今日当值太医,刘院使和曾太医。”
曾荣这边正写着,那边刘院使已然退下,常德子端着碗汤药站到皇上面前,皇上一闻到这汤药的味道不由自主地拧了拧眉头,复又瞪了曾荣一眼,见曾荣正背对着趴在高几上写字,倒没说什么,闭上眼睛把汤药灌进嘴里,常德子接过空碗递给旁边的小太监,又从小太监手里接过茶盏和唾盆,伺候皇上漱口。
朱旭忙完这一切时,曾荣这边也记载完毕,开始收拾东西,刘院使告退时,崔元华也正要告辞,朱旭抬起眼皮子夹了曾荣一眼,“拿来朕看看。”
曾荣忙把合上的簿子又打开,两手奉送上前,朱旭没接,常公公见此忙接过递到他手里。
朱旭扫了一眼,先看了文案,还行,简单明了,再一看字体,也行,娟秀中不乏笔力,可能因为是趴着写的缘故,有的笔画起收时不太利落。
难怪会被这么多人惦记,原来不仅会刺绣,看样子还读过不少书,不过最难得的是这份淡定,第一天上工,就敢在他虎口里拔刺,关键是动作还稳,手一点没抖,比那个曾太医还强上两分。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不予置评
分析完曾荣的书法,朱旭抬头打量起曾荣来,因为他想起了一件事,据说母后把她年轻时戴过的一对芍药花送给这丫头,偏这丫头不识货拒绝了。
巧合的是,母后生日那天,据说他那个从不见外人的大儿子去参加什么诗会集会了,偏这丫头也在场,以致于后来几日的朝会上有不少大臣问起朱恒来,甚至还有大臣主动请缨要为朱恒去民间访求名医,看能否治好朱恒的双腿。
想到这,朱旭心气又有点不顺了,他讨厌那些大臣的谏言,弄得好像朱恒不是他亲儿子,他这个做父皇的不关心自己儿子亏待了自己儿子似的。
事实上,朱恒出事的前两年,不但宫里的御医没间断地替朱恒治疗,也从外面找了好几位所谓的名医,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他的经脉受损,回天乏力。
可这些大臣不死心啊,非要折腾点事情来,弄得他烦不胜烦。
这倒也就罢了,事情已然发生,不管怎么说,这个儿子肯出来见人是好事。
只是他果真是为这丫头?
可这丫头并无惊人之姿,且年龄也不大,明明就是个小豆丁,为人虽有几分聪明,却一点不机灵,貌似还很无趣,也就这双眼睛还行,挺有神采的。
“你进宫多久了?”
“回皇上,半年。”曾荣记得上次好像回答过这问题,不过对方是皇帝,贵人多忘事也难免。
“读过几年书?”
“回皇上,断断续续的七八年吧。”曾荣把曾华未出生前大哥曾经教过她认字那段经历算上了,否则,她没法解释自己这一手书法。
“除了书法还会什么?”
“回皇上,刺绣和画画。”
接下来,朱旭问了曾荣的老家以及家中人口状况等,正觉无趣时,有人来传话,说是慈宁宫来人,听闻皇上宣了太医,想问问皇上究竟如何了。
“你去一趟慈宁宫见太后,把今日之事说明,别让太后忧心。”朱旭对曾荣道。
因着曾荣低着头,没有意识到这话是对她说的,还以为是对那位常公公或是崔元华呢。
见曾荣没动地方,朱旭提高了嗓门,“说你呢,怎么又哑巴了?”
“啊?”曾荣抬起头,明显又被吓了一跳。
这种话不是应该他身边的太监去回么?况且,太后都打发人来了,直接告诉来人不就行了么?
“啊什么啊,你,去一趟慈宁宫,告诉太后朕今天被鱼刺卡了,拜你所赐,遭了半个时辰的罪,最后舌根红肿,吞咽困难,需吃两日汤药。”朱旭咬着牙一字一句说道,要不是看在对方是个小姑娘份上,他早一脚踹过去了。
曾荣张了张嘴,想要为自己辩解几句,可一看身边还有这么多太监宫女,只得闭嘴,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声:“喏。”
“错一个字试试。”朱旭威胁道,随后看了眼慈宁宫来的太监,那位太监忙不迭地点头应诺。
曾荣这次连嘴都不敢张了,躬身往后退了几步,到门口时,转身出去了,出来后的曾荣立即深呼几口气,并伸手在自己胸口顺了几下,心里默念几遍,“不气,不气,不能生气。”
看到传闻中的上书房,曾荣颇有几分小激动,不过大略扫了一眼后,似乎又有些失望,感觉和徐家的书房布局并无太大差异,所不同的是,屋子要大一些,地上铺的砖要高级些,是墨绿色带花纹的;还有,屋子里的书架和博古架都是用金丝楠木打造的,有一股淡淡优雅的香味;还有,案桌要大一些,案桌上堆的不是书籍字画而是奏章;还有,西边墙上挂的不是字画,而是一张大舆图。
至于别的,曾荣也没敢细看,因为皇上正坐在南边窗台下的圈椅上和刘院使说话,见曾荣二人进门,余光扫了她们一眼。
曾荣跟在崔元华后边行过礼,两人走到书桌前,崔元华拿出笔墨,命曾荣来记载。
曾荣尽管不太乐意,可也老老实实接过东西,不敢放到案桌上,转身找了处高几,也不敢坐下,只能趴着,听着那两人的一问一答,曾荣在案卷上写下:“舌根红肿处仍可见,吞咽时仍有轻微疼痛感,其他均未见异常,需再服药一日。今日当值太医,刘院使和曾太医。”
曾荣这边正写着,那边刘院使已然退下,常德子端着碗汤药站到皇上面前,皇上一闻到这汤药的味道不由自主地拧了拧眉头,复又瞪了曾荣一眼,见曾荣正背对着趴在高几上写字,倒没说什么,闭上眼睛把汤药灌进嘴里,常德子接过空碗递给旁边的小太监,又从小太监手里接过茶盏和唾盆,伺候皇上漱口。
朱旭忙完这一切时,曾荣这边也记载完毕,开始收拾东西,刘院使告退时,崔元华也正要告辞,朱旭抬起眼皮子夹了曾荣一眼,“拿来朕看看。”
曾荣忙把合上的簿子又打开,两手奉送上前,朱旭没接,常公公见此忙接过递到他手里。
朱旭扫了一眼,先看了文案,还行,简单明了,再一看字体,也行,娟秀中不乏笔力,可能因为是趴着写的缘故,有的笔画起收时不太利落。
难怪会被这么多人惦记,原来不仅会刺绣,看样子还读过不少书,不过最难得的是这份淡定,第一天上工,就敢在他虎口里拔刺,关键是动作还稳,手一点没抖,比那个曾太医还强上两分。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不予置评
分析完曾荣的书法,朱旭抬头打量起曾荣来,因为他想起了一件事,据说母后把她年轻时戴过的一对芍药花送给这丫头,偏这丫头不识货拒绝了。
巧合的是,母后生日那天,据说他那个从不见外人的大儿子去参加什么诗会集会了,偏这丫头也在场,以致于后来几日的朝会上有不少大臣问起朱恒来,甚至还有大臣主动请缨要为朱恒去民间访求名医,看能否治好朱恒的双腿。
想到这,朱旭心气又有点不顺了,他讨厌那些大臣的谏言,弄得好像朱恒不是他亲儿子,他这个做父皇的不关心自己儿子亏待了自己儿子似的。
事实上,朱恒出事的前两年,不但宫里的御医没间断地替朱恒治疗,也从外面找了好几位所谓的名医,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他的经脉受损,回天乏力。
可这些大臣不死心啊,非要折腾点事情来,弄得他烦不胜烦。
这倒也就罢了,事情已然发生,不管怎么说,这个儿子肯出来见人是好事。
只是他果真是为这丫头?
可这丫头并无惊人之姿,且年龄也不大,明明就是个小豆丁,为人虽有几分聪明,却一点不机灵,貌似还很无趣,也就这双眼睛还行,挺有神采的。
“你进宫多久了?”
“回皇上,半年。”曾荣记得上次好像回答过这问题,不过对方是皇帝,贵人多忘事也难免。
“读过几年书?”
“回皇上,断断续续的七八年吧。”曾荣把曾华未出生前大哥曾经教过她认字那段经历算上了,否则,她没法解释自己这一手书法。
“除了书法还会什么?”
“回皇上,刺绣和画画。”
接下来,朱旭问了曾荣的老家以及家中人口状况等,正觉无趣时,有人来传话,说是慈宁宫来人,听闻皇上宣了太医,想问问皇上究竟如何了。
“你去一趟慈宁宫见太后,把今日之事说明,别让太后忧心。”朱旭对曾荣道。
因着曾荣低着头,没有意识到这话是对她说的,还以为是对那位常公公或是崔元华呢。
见曾荣没动地方,朱旭提高了嗓门,“说你呢,怎么又哑巴了?”
“啊?”曾荣抬起头,明显又被吓了一跳。
这种话不是应该他身边的太监去回么?况且,太后都打发人来了,直接告诉来人不就行了么?
“啊什么啊,你,去一趟慈宁宫,告诉太后朕今天被鱼刺卡了,拜你所赐,遭了半个时辰的罪,最后舌根红肿,吞咽困难,需吃两日汤药。”朱旭咬着牙一字一句说道,要不是看在对方是个小姑娘份上,他早一脚踹过去了。
曾荣张了张嘴,想要为自己辩解几句,可一看身边还有这么多太监宫女,只得闭嘴,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声:“喏。”
“错一个字试试。”朱旭威胁道,随后看了眼慈宁宫来的太监,那位太监忙不迭地点头应诺。
曾荣这次连嘴都不敢张了,躬身往后退了几步,到门口时,转身出去了,出来后的曾荣立即深呼几口气,并伸手在自己胸口顺了几下,心里默念几遍,“不气,不气,不能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