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人的对话中,曾荣捕捉到一个信息,这位太监姓刘,好像是端午节到了,出来购置一些香囊和彩袋什么的。
姓刘,曾荣脑子转了一圈,可惜,她对宫里的人实在不熟,前世的她虽生活在徐府,可身份毕竟是个妾,况且,上一世这个时期的她刚进徐府,才六岁,更不会接触到这些。
约摸又一刻多钟后,于掌柜这才回到院子里,刚要张口叫人去喊曾荣,忽一眼看见曾荣正站在廊下,便向她招了招手,曾荣再次跟着她进了东厢房。
“方才丝帕上的图案是谁教你绣的?”于掌柜先坐了下来。
曾荣一看自己放在案几上的绣绷子还在,上面的丝帕却不见了,心下虽有点疑惑,却佯作不知,“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住的书院那边有一丛兰花,是山长亲自种的,我见山长特别喜欢,有一天便央他替我画了一幅绣样。”
“那上面的诗词呢?”
“我昨晚刚看到的,想着弄别致些,说不定您会喜欢。”
于掌柜一听又问她从什么书上看到的,为何单单选了这两句诗。
“回于掌柜,因为就这两句诗浅显好懂,我记住了,可巧又应景,是咏兰花的。”
这个回答没有毛病,于掌柜没再追问什么,起身站起来,示意曾荣跟着她走。
第五十二章 过关(二)
这一次,于掌柜把曾荣带进了上房,堂屋里果真摆了三排绣架,每张绣架前都趴着一个人,且每张绣架前放了一个木盆,木盆里有半盆水,曾荣知道,这半盆水是给绣娘冲洗手上的汗水和缓解手疲劳用的。
另外,曾荣还发现一个特点,这间屋子比一般的住家屋子要亮堂不少,细看才知道,原来这屋子的南北两面墙都有窗户,临窗的墙根下均摆满了绣架,偶尔也有一两个拿着绣绷子的人坐在旁边。
于掌柜进去后,先拍了拍手掌,“大家先停下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人。”
很快,陆续有人从东西两边的屋子走了出来,曾荣透过门上挂着的纱帘,发现里面的屋子也是摆满了绣架,也就是说,这三间屋子里都是绣娘的工坊,只不过从旁边屋子里出来的绣娘相对来说年龄要比堂屋里的稍稍大上个两三岁或四五岁。
令曾荣比较费解的是,这些绣娘见到她尽管不算热情,甚至还略带了点冷淡,但却并无敌意,更多的是漠视。
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
原来,这里的绣娘都是按照她们每月完成的绣活件数计算工钱,如此一来,她们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赶工上,哪有什么时间去勾心斗角去琢磨别的?
当然了,这也是得益于锦绣坊背靠皇商这棵大树,所以才有做不完的活。
这不,见识过曾荣绣丝帕的手艺,于掌柜给曾荣分派了一百条丝帕的任务,条件是这一百条丝帕的花样不能有重样的,但允许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说绣兰花,可以绣一株或两株,或者每株上的花色不一样,总之,不能有完全的雷同。
还有一点,这些花样必须由她自己一个人去完成。
说完,于掌柜命人去取了七八条丝帕来,这是放在前面大厅展柜的丝帕,上面绣的清一色是梅花,但梅花的花样都略有不同,有的是颜色,有的是枝条,有的是花朵,有的是落英,等等,看得出来,这些丝帕的花样和绣技都不俗,哪个也不比她弱。
但也有一点,这些丝帕上没有题诗。
事实上,曾荣那首题诗也的确是受益于昨晚那本《太白诗选》,可巧看到那首诗,又可巧记住了它,更可巧的是,今日绣的偏偏又是兰花,因此,她大着胆子绣了上去,因为这就是她想要的别出心裁和独树一帜。
原本依曾荣的意思是想把这一百条丝帕带回家去做,毕竟初来乍到,她很是担心曾华不能适应,可话到嘴边,有侍女过来传话,说是开饭了。
这时,屋子里的绣娘都放下了手里的活,三三两两往后罩房那边走去,于掌柜命曾荣跟上,一边走一边告诉她锦绣坊的一些规矩。
首先是上工时间,夏天是辰正,冬天是巳初,下工时间是夏日是酉初,冬日是申正或申末,绣坊管早晚两顿饭。
当然,这是绣坊规定的上工时间,若有人愿意赶工,早来晚走,绣坊不反对,左右工钱是计件算。
其次是保密守则,所做绣品不能带出锦绣坊,也不能和外人交谈绣品花样、针法、流派、数量等。
曾荣一听这话,歇了向于掌柜求情的心思,也庆幸自己方才没有把话说出来,否则,只怕好容易留下的这点好感又得降为零了。
这顿饭是在后罩房的堂屋吃的,堂屋里摆了两排小矮几,每张矮几前有四个坐垫,也就是说,四个人一桌,桌上摆了两道菜,一荤一素,荤菜是肉末豆腐,素菜是清炒南瓜片,主食是米饭,管够。
这个条件比起曾荣在乡下老家来说好了不止一点半点,因而,曾荣很是知足,唯一担心的就是曾华,也不知她这一天在家都做了什么,吃没吃饭,有没有想家,有没有落泪。
饭后,约摸有一炷香的自由活动时间,据于掌柜说,是为了避免积食。
说完,于掌柜带着曾荣去了大厅,让她利用这一炷香的时间好好观摩一下别人的绣法,看看能否从中获益。
至于徐老夫人提到的拜师以及不懂就向别人求教的法子显然是不适宜的,毕竟每个人来这的目的就是挣钱,工价按绣品的件数算,谁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
姓刘,曾荣脑子转了一圈,可惜,她对宫里的人实在不熟,前世的她虽生活在徐府,可身份毕竟是个妾,况且,上一世这个时期的她刚进徐府,才六岁,更不会接触到这些。
约摸又一刻多钟后,于掌柜这才回到院子里,刚要张口叫人去喊曾荣,忽一眼看见曾荣正站在廊下,便向她招了招手,曾荣再次跟着她进了东厢房。
“方才丝帕上的图案是谁教你绣的?”于掌柜先坐了下来。
曾荣一看自己放在案几上的绣绷子还在,上面的丝帕却不见了,心下虽有点疑惑,却佯作不知,“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我住的书院那边有一丛兰花,是山长亲自种的,我见山长特别喜欢,有一天便央他替我画了一幅绣样。”
“那上面的诗词呢?”
“我昨晚刚看到的,想着弄别致些,说不定您会喜欢。”
于掌柜一听又问她从什么书上看到的,为何单单选了这两句诗。
“回于掌柜,因为就这两句诗浅显好懂,我记住了,可巧又应景,是咏兰花的。”
这个回答没有毛病,于掌柜没再追问什么,起身站起来,示意曾荣跟着她走。
第五十二章 过关(二)
这一次,于掌柜把曾荣带进了上房,堂屋里果真摆了三排绣架,每张绣架前都趴着一个人,且每张绣架前放了一个木盆,木盆里有半盆水,曾荣知道,这半盆水是给绣娘冲洗手上的汗水和缓解手疲劳用的。
另外,曾荣还发现一个特点,这间屋子比一般的住家屋子要亮堂不少,细看才知道,原来这屋子的南北两面墙都有窗户,临窗的墙根下均摆满了绣架,偶尔也有一两个拿着绣绷子的人坐在旁边。
于掌柜进去后,先拍了拍手掌,“大家先停下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人。”
很快,陆续有人从东西两边的屋子走了出来,曾荣透过门上挂着的纱帘,发现里面的屋子也是摆满了绣架,也就是说,这三间屋子里都是绣娘的工坊,只不过从旁边屋子里出来的绣娘相对来说年龄要比堂屋里的稍稍大上个两三岁或四五岁。
令曾荣比较费解的是,这些绣娘见到她尽管不算热情,甚至还略带了点冷淡,但却并无敌意,更多的是漠视。
这个问题很快有了答案。
原来,这里的绣娘都是按照她们每月完成的绣活件数计算工钱,如此一来,她们的精力大多放在了赶工上,哪有什么时间去勾心斗角去琢磨别的?
当然了,这也是得益于锦绣坊背靠皇商这棵大树,所以才有做不完的活。
这不,见识过曾荣绣丝帕的手艺,于掌柜给曾荣分派了一百条丝帕的任务,条件是这一百条丝帕的花样不能有重样的,但允许有细微的差别,比如说绣兰花,可以绣一株或两株,或者每株上的花色不一样,总之,不能有完全的雷同。
还有一点,这些花样必须由她自己一个人去完成。
说完,于掌柜命人去取了七八条丝帕来,这是放在前面大厅展柜的丝帕,上面绣的清一色是梅花,但梅花的花样都略有不同,有的是颜色,有的是枝条,有的是花朵,有的是落英,等等,看得出来,这些丝帕的花样和绣技都不俗,哪个也不比她弱。
但也有一点,这些丝帕上没有题诗。
事实上,曾荣那首题诗也的确是受益于昨晚那本《太白诗选》,可巧看到那首诗,又可巧记住了它,更可巧的是,今日绣的偏偏又是兰花,因此,她大着胆子绣了上去,因为这就是她想要的别出心裁和独树一帜。
原本依曾荣的意思是想把这一百条丝帕带回家去做,毕竟初来乍到,她很是担心曾华不能适应,可话到嘴边,有侍女过来传话,说是开饭了。
这时,屋子里的绣娘都放下了手里的活,三三两两往后罩房那边走去,于掌柜命曾荣跟上,一边走一边告诉她锦绣坊的一些规矩。
首先是上工时间,夏天是辰正,冬天是巳初,下工时间是夏日是酉初,冬日是申正或申末,绣坊管早晚两顿饭。
当然,这是绣坊规定的上工时间,若有人愿意赶工,早来晚走,绣坊不反对,左右工钱是计件算。
其次是保密守则,所做绣品不能带出锦绣坊,也不能和外人交谈绣品花样、针法、流派、数量等。
曾荣一听这话,歇了向于掌柜求情的心思,也庆幸自己方才没有把话说出来,否则,只怕好容易留下的这点好感又得降为零了。
这顿饭是在后罩房的堂屋吃的,堂屋里摆了两排小矮几,每张矮几前有四个坐垫,也就是说,四个人一桌,桌上摆了两道菜,一荤一素,荤菜是肉末豆腐,素菜是清炒南瓜片,主食是米饭,管够。
这个条件比起曾荣在乡下老家来说好了不止一点半点,因而,曾荣很是知足,唯一担心的就是曾华,也不知她这一天在家都做了什么,吃没吃饭,有没有想家,有没有落泪。
饭后,约摸有一炷香的自由活动时间,据于掌柜说,是为了避免积食。
说完,于掌柜带着曾荣去了大厅,让她利用这一炷香的时间好好观摩一下别人的绣法,看看能否从中获益。
至于徐老夫人提到的拜师以及不懂就向别人求教的法子显然是不适宜的,毕竟每个人来这的目的就是挣钱,工价按绣品的件数算,谁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别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