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清太子爷 作者:沉琴绝酒

    他看着眼前这跟三百年后没有很大差别的地宫,一时恍惚不能自己,神色迷茫的望着地宫里的一切。

    康熙焚香祝祷后,一转头就瞧见了站在赫舍里棺椁前发怔的胤礽,看着胤礽那恍惚模样,他心中泛起一阵心疼,自己默默的走过去,站在胤礽身边,然后一伸手把胤礽拉到怀里,让他靠着自己,才哑声道:“你想不想看看你额娘?”

    这里没有外人在,闲杂人等全都让康熙给遣出去了,康熙也就不必克制自己的悲伤,他望着赫舍里的棺椁,喉间哽咽,鼻子酸酸的,他总算是带着胤礽来瞧赫舍里了!

    胤礽还沉浸在旧日回忆里,直到他被康熙拉到怀中,小小的身子靠上康熙沉稳健壮的身体时,他才猛然回过神来,进而心底里泛起一丝苦意,他已经来到了三百年前,并且,再也不可能回去了。

    因为他的走神,他没有听到康熙的问话是什么,也没有开口问康熙,只是带着一丝没有褪去的迷茫仰着脸望着康熙,用眼神来表达他的疑问。

    看胤礽迷迷瞪瞪的样子,康熙心里一叹,又开口问了一遍:“胤礽啊,你想不想看看你额娘?”

    这回胤礽听清了,却被这话吓了一跳,仁孝皇后死了都有几年了,他要怎么看?再说了,人都死了,还能看吗?

    因为受了惊吓,他说话都有些结巴了:“皇…皇阿玛,真的能、能看吗?”

    康熙将这话理解成了胤礽想看的意思,当下点了点头,将目光投向仁孝皇后的棺椁上,幽幽的道:“朕每次来,都没有打开来看过,不过朕永远记得你额娘的样子。只是可怜了你,自出生起,你就没有看过你额娘,如果你真的想看,朕就命人将棺椁打开,不管怎么样,只要你想看,朕就一定能让你看到的!”

    康熙幽幽的声音让这个地宫里显得越发阴森了,胤礽被气氛所感染,控制不住的有些不安,他怕康熙非要将棺椁打开让他看仁孝皇后的遗容,当下吞咽口水后,才低声道:“皇阿玛,您那里有额娘的画像,我见过的。我不想因为我再去打扰额娘。我今日来了,都说母子连心,若是额娘有知,她会明白的。”

    “……那不看也罢,”康熙也舍不得打扰赫舍里,他只怕幼子思恋额娘,也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的,毕竟胤礽从未真正正正的见过赫舍里,但其实若真要打开棺椁,所费之事也很繁多,如今听见胤礽说不看,他也就熄了这个心思了,“你说的也有道理,朕今日带你来了,你额娘泉下有知,也会明白朕同你的心意的。”

    与胤礽一样,康熙甫一来这里,往日回忆就纷纷涌现在心头,他声音低沉的诉说至今都令他心碎神伤的一幕:“……当初赫舍里拼尽全力生下你,接生嬷嬷将你抱到朕的怀里时,甚至还来不及给你擦洗,你就那样浑身血污的在朕的手里啼哭,朕抱着你,却还来不及想些什么的时候,你额娘就大出血了,两个时辰后,她就没了……胤礽哪,你才生下来两个时辰不到,就没了额娘……而赫舍里,她、她去的太遭罪了,血出了两个时辰,朕瞧着那一床的血污,那几乎是流尽了她体内所有的血啊……”

    “……她弥留之际,一直拉着朕的手,要朕好好照顾你,要朕好好疼爱你……朕答应她,会给你最好的生活,会给你最多的疼爱,她才咽气。朕这些年,心里总觉得对不住她,若不是朕不能让她无忧以至于她思虑过重弄坏了身子,何至于年纪轻轻就没了呢?”

    胤礽知道,康熙说这些话,并不是要他的什么回应。而是康熙只是想找一个人诉说罢了。康熙这些肺腑之言,对谁说都不合适,唯有对他说,在这里说,才应情应景。

    因此胤礽并不说话,只是默默的靠着康熙,听他慢慢的诉说与仁孝皇后的过往。康熙诉说时,他一直盯着仁孝皇后的棺椁以致热泪盈眶,他也没有克制,任凭眼泪涌出眼眶,从脸颊滑落,将衣襟浸湿。

    他哭,一半是因为康熙的真情感动了他;一半是因为,他想到了自己的死亡。

    赫舍里死后,康熙这般动情怀念,她永远在康熙心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他这个经历过真正死亡却又重新活在别人身上的人,心中感触更是复杂,他不止一次的想过,母亲在得知自己的死讯之后,是否也是如康熙这样悲痛,以至于念念不忘,对死去的人寄予深情怀念?

    可是说到底,母亲和康熙是不一样的。或许失去亲人的意义都是一样的,但是母亲和康熙的身份迥异,注定他们的人生也不一样。

    他是独子,出车祸致死后,母亲将孤身一人活在这个世上,他只要一想到这一点,便痛彻心扉,却根本无能为力。上天让他穿越,让披着另外一个身份有了另外一种活法,却没有抹掉他的记忆,让他带着所有的遗憾和记忆活着,意义究竟何在?

    他究竟是要作为胤礽活下去,还是作为一个现代人活在清朝?他本以为自己可以分得清这一点,但是在此刻,他又有些迷茫。或者说是,他觉得有些累。作为一个现代人活在清朝,他活得不容易。

    康熙叙叙说了很多,待康熙说完后,父子两个在地宫里沉默了几刻钟,胤礽才低声开口问道:“阿玛,额娘临去时,是否求过阿玛,要阿玛册立我做太子?”

    康熙沉默良久,才答道:“她求过朕。她说,只有你成为太子,才能在这宫里保住性命。可朕当时没有立刻答应她。册立太子,这是巩固国本的大事,朕不能凭借一时的冲动应承了她。册立太子,也不是朕能一言既定的事。朕当时……只能答应她会好好照顾你,尽朕所能的照顾你。朕不信,若你不是太子,朕就保不住朕和她的骨血了吗?”

    对于没有立即答应赫舍里而让她抱憾而去,这也是康熙心怀歉疚的一个原因。

    可是这样的大事,他不能单凭赫舍里的一句话就定夺。就算赫舍里是他最爱的女人也不行。就连承祜,也是在两岁之后,他才有了等承祜长大后要把承祜立为储君的念头的。不过可惜承祜福薄,到底还是因病殇逝夭折了。

    “那皇阿玛在我出生后一年,又肯立我为太子了,是因为当时三藩战事告急,阿玛为了稳定天下人心之故吗?额娘说,我只有成为太子才能保住性命,这意思是不是说,这宫里有人不想我平安长大?那阿玛欲立我为太子,是不是也遇到过一些阻力和反对?”

    仁孝皇后并不是希图那太子之位,是她心里明白,作为一个额娘早逝的嫡长子,胤礽一出生就太过引人注目,偏偏他又太小,恐怕很难在宫里活下来。而她保护胤礽的唯一方法,就是请求康熙立他为太子,这样一来,众人就都会知道,皇上是因为皇后的一句话而立胤礽为太子的。胤礽荣宠之至,又得康熙如此厚爱,赫舍里以为,再有太子这一层身份的保护,她的儿子才会健康平安的长大。

    仁孝皇后这是明白,她的幼子不可能低调的度过这一生,那么她干脆就把这世上所有的光环都加在儿子身上,让这些身份耀眼到使所有心怀企图的人不敢去触碰胤礽,不敢加害于胤礽。

    这是一个母亲临终前为儿子筹谋的心思,这心思康熙懂,如今他也懂了。只不过康熙明明懂得,却不肯成全仁孝皇后。

    ☆、第33章

    “当时战事胶着,三藩几乎占据了一半的天下,吴三桂靠着反清复明正中华衣冠的口号,使得天下人心浮动,就连京师也有些局势不稳,朕甚至都已经做好了准备,一旦局势恶化,朕就要挥师南下预备亲征,而朕若一离开京师,京师便会空虚,小人便会趁虚而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在地位上与朕同等的人坐镇京师,方可安定人心。”

    康熙沉默了一会儿,才道,“本来这个人非太皇太后莫属的。但是朕心里当时有一个顾虑,如果朕亲征时发生什么意外的话,国祚将无可传承,恐怕会引起混乱。朕在外也无法安心打仗。当时,满臣给朕的建议是,可选可靠的辅政大臣监国,一旦有不测,就由辅政大臣和议政王大臣们一起,从朕的皇子中推举出新的皇帝来。可是朕不愿意再立辅政大臣,臣子的权力过大,甚至还能遴选嗣君,这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朕没有答应他们。”

    胤礽听了康熙的话,默不作声。康熙好不容易收拾了鳌拜,将权力都收拢到了自己手里,怎么可能还愿意再立辅政大臣呢?他即便是要出外打仗,也是要大权在握的。就算是康熙迫不得已答应了,孝庄肯定也不会同意这种做法的。

    当年顺治去后,康熙年幼,孝庄为巩固皇权才立了隶属两黄旗和正白旗的四位辅政大臣辅佐幼主,主理朝政,如今既然已经归政给了康熙,又何必再多此一举呢?只可惜满洲八旗大臣们,脑子里的旧有观念总是剔除不掉,总认为皇上不能□□了,就该臣子们帮忙了。这又不是八大贝勒共治的时候,一心一意集拢皇权的康熙绝不可能将权力再分散给上三旗的臣子们的。

    “所以皇阿玛就直接下旨立了我为太子,以解后顾之忧?”

    康熙笑了一笑:“其实你额娘临去之前的请求,朕虽没有答应,但是朕一直都在考虑。从□□太宗到先帝,从没有嫡子做过太子的先例。咱们满人的传承跟他们汉人不一样。但是入关将近三十多年了,朕就一直在想,既然汉人能立嫡长子为太子,又将这一制度延续了将近两千年,咱们满人为什么不能学呢?如果朕立了你为太子,国祚承继有望,朕也可以安心,天下人心也皆可安定。毕竟你的身份在那里,你是朕的嫡子,立你为太子,天下汉人们,都会信服的。”

    “所以,朕就在你满周岁后,册封你为太子,以安天下人心,证明咱们大清后继有人,不怕将来无可传承。”

    胤礽默默的动了动站的有些酸麻的腿,盯着仁孝皇后的棺椁看了一会儿,才低声道:“儿子知道,阿玛立我为太子那一日,是承祜阿哥的生辰。”

    不管是为了什么样的理由,一年以后,胤礽还是被册立成了太子,仁孝皇后的遗愿还是实现了。

    康熙嗯了一声,轻声道:“朕迟了一年。朕特地选了那一日,承祜福薄,没能长大,朕心里有遗憾。你额娘也没能看见你册封太子,朕心里有愧,朕选这一日,也是为了让你额娘放心。朕是要告诉她,朕会把对承祜的疼爱,也加倍放在你身上的。”

    胤礽轻叹一声:“阿玛对我们,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你如今能明白这些,也不枉朕这一番苦心了,”

    康熙道,“你方才问朕,朕立你为太子时,可有遇到过一些阻力和反对。朕现在可以告诉你,阻力是没有的,反对却有。大清建国以来,但凡天子有了建储的意图,只要意向一表露出来,总是不能成真,还会遭到各种各样的反对和阻力。所以这几个皇帝,倒是没有一个是中宫皇后所出的。就连朕的额娘,当初也只是先帝的庶妃。咱们满人没有汉人的那些规矩,做皇帝要么以贤能才干为要,要么由八旗勋贵议政王大臣推举,就是朕,也是太皇太后集思广议后定下的。所以,朕仅凭你是朕的嫡子就要立你为太子,心中不服的大有人在。不过,因为太皇太后支持朕,心中不服的人不敢妄动,这反对之声也就很微弱了,但并不是没有。”

    “再一个,当时情况实在是太危急了,也容不得他们反对,所以朕才得以直接立你为太子。”

    胤礽知道那会儿情形一定不好,但却没有想到会这么恶劣:“那照皇阿玛的意思,就没有人是支持您立我为太子的吗?”

    “当然有啊,索额图就支持,上三旗的大臣们自然都是支持的,”

    康熙道,“除了他们,再就是汉臣们了。汉臣们当时已明确跟朕说过了,他们认为,太子是一定要立的,不仅仅要立,还非得立你不可。也正是因为他们跟朕说的那些话,朕才下定了决心,效法汉制,将你立为太子。”

    胤礽抿唇默默的想,索额图是他的叔姥爷,他被立为太子,索额图自然得益最大,他肯定是不会反对的,只会极力促成。而上三旗是天子自将,作为康熙的忠诚追随者,无论康熙作何决定,上三旗大臣们都不会有异议的。

    “那这么说,汉臣们都是支持皇阿玛将我立为太子的吗?”

    “你这么说也不尽然,不过,就算他们不是真心支持,至少也不是持反对态度的,”康熙道,“当时只有两个人向朕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朕觉得,这两个人的想法应该很能代表汉臣们的心思了。”

    不等胤礽再问,康熙就直接说出了这两个人的身份:“一个是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熊赐履,一个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现在的保和殿大学士王熙。熊赐履在康熙八年的时候就跟朕说,要朕效法汉制,举行经筵并且设立起居注官,后来承祜出生,他又劝请朕效法汉人的立嫡长子为太子的制度,让朕立承祜为太子。朕当时没答应他后一个要求。后来康熙十四年天下局势动荡,熊赐履又劝朕立皇太子。这一回,朕应了他,也是因为这个,朕才把他从翰林院掌院学士擢升为武英殿大学士的。”

章节目录

[历史]大清太子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沉琴绝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沉琴绝酒并收藏[历史]大清太子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