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页
这件事本来也不是极大的事,就是小朝会上散朝前提一嘴,争夺也没那么激烈,这看似没什么问题的方案也没什么人反对。
既然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太宗皇帝就又问南下观礼的人员具体推举哪些。
之前那言官既然提出了方案,也没什么人反对,就继续说了:“臣以为之前南下巡视沿海各处吏治,乃是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左大人做总揽,此次依旧由左大人代表朝廷观礼为宜,也显得此事有始有终。至于钦天监,臣以为派钦天监监副穆菖前往,极是妥当。”
一直站在班列中没动的林如海终于眼皮子抬了一下。
穆菖出身高贵,乃是出自东平王府,现在还没出五服,原是第一任东平王的正紧曾孙辈。但是穆菖从小就性格怪癖,不爱修文习武,专爱观星占卜,而且在这个上头颇有天赋。穆菖这个钦天监监副还真不是凭祖上功绩、家族颜面什么捐的官,人家是正儿八经过五关斩六将,和地方术士同场考核胜出的。
当然,抛开出身不谈,穆菖入了钦天监之后,当差也勤勉,没有差事的时候,一头扎入钦天监的各类藏书之中,刻苦钻研,这些年办事越发稳妥踏实了。派这么一个人去松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联系之前司徒卓传来的钦天监各人出身来历,近日行事,穆菖这段时日和另一位钦天监监副申和走得极近,派这两人去松江,林如海都不能放心。
林如海正在组织语言,想到若是无人反驳,自己还得站出来阻止这样的用人。便有人走出了班列。
走出班列的人身份还很高,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名曰周修鹤,是周贵妃的父亲。
要说这位周尚书怎么个德高望重法,也破有意思。首先,周尚书年事已高,年过花甲的人了,虽然身子还硬朗,但是许多人都觉得这位周尚书也是即将告老的人。但是周尚书一直撑着没告老,这里头的原因若是猜测起来,就更有意思了。
三皇子坠马伤腿之后,是没资格争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这位周尚书也不争不抢的,分内的事全都办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分内的事也从不掺和。这样的一部尚书自然无论是太宗皇帝的角度还是其他皇子的角度,都是满意的。权利争夺么,只要不在后面捅刀子的人都是好人。
也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九年过去了,周尚书德高望重的说法也传开了。当然,人家周尚书虽然不争不抢,也不会轻易告老。这个尚书之位坐到新帝登基之后,漂漂亮亮办完登基大典,再递折子出仕,那这个尚书位自然就递到了新帝派系的人手里啊。
到时候不但卖给新帝一个人情,让以后三皇子这位亲王的日子好过一些,对于周氏子孙,也是铺了一条好路啊。所以,人家不递辞呈,有人家的考量。
现在就是这么一位不争不抢,只管分内事的尚书站出来反对由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与钦天监监副南下,参加朝廷打造的第一艘海船的下水仪式了,而且人家反驳得有理有据。
只听周修鹤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礼部主管一国礼仪、祠祭;若是南下为朝廷第一艘海船下水观礼、祈福,应有礼部官员率仪仗南下办理更为合适。”
这话有错吗?当然没有。这话微妙吗?非常微妙啊。以前的周尚书,只是将朝廷交到礼部的事情办好,若是朝廷另有委派,周尚书一向默认为这不是礼部分内的事。周尚书什么时候开始在朝会上发言积极起来,也时常为礼部争取利益呢?就是在去岁宫宴前后。
一部尚书的态度变化或者立场变化,自然有人注意,也有人猜测,但是有多少人猜中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朝堂之上,至少太子、林如海、贾敬等人知道周尚书为何参与朝政大事越发积极,九皇子也心知肚明。
年前因为老保龄侯夫人那场病,牵扯出来许多事,然后司徒卓出了个促狭主意,就叫司徒瑞把三皇子腿疾的原因捅到了周贵妃那里。虽然周家只是怀疑,但是已经足够让周贵妃和周尚书态度产生变化了。
再怎么不争不抢,也不能眼睁睁瞧着仇人上位啊。周尚书一听言官推举南下的钦天监监副居然是东平王一系的穆菖,马上就出来反驳了。而且人家有理有据。
文丞相也觉这次南下,原本就是观礼并祈福的,若是还让都察院去,岂不是将礼部架空了?就算周尚书还像以前一样不计较,长此以往也是不好的。各部院之间虽然各司其职,也总有一些差事衔接地带模糊不清,派谁去办都可以。现在各部院的主要官员稳定,尚且没有什么,但是铁打的官职轮流的官员,将来一旦各部院要职上换了人,必起争端。
因而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礼部尚书所言极是。各部院各司其职,差事分工应当明确,方可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这道理都不用辩论的,但凡能站上朝堂的全都懂;于是,周尚书提出这次南下由礼部总揽,实在是没什么好反驳了,接下来的议题便是派什么人选合适。
礼部嘛,地位虽然不低,在六部之中排第三,但是也是个清闲的部院。每年繁忙的也就三节两寿和科举考试时候,再有就是皇室成员或是加封、或是大寿、或是婚丧嫁娶等时候,其他时候都是不忙的。总之,能派出人不在话下。
既然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太宗皇帝就又问南下观礼的人员具体推举哪些。
之前那言官既然提出了方案,也没什么人反对,就继续说了:“臣以为之前南下巡视沿海各处吏治,乃是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左大人做总揽,此次依旧由左大人代表朝廷观礼为宜,也显得此事有始有终。至于钦天监,臣以为派钦天监监副穆菖前往,极是妥当。”
一直站在班列中没动的林如海终于眼皮子抬了一下。
穆菖出身高贵,乃是出自东平王府,现在还没出五服,原是第一任东平王的正紧曾孙辈。但是穆菖从小就性格怪癖,不爱修文习武,专爱观星占卜,而且在这个上头颇有天赋。穆菖这个钦天监监副还真不是凭祖上功绩、家族颜面什么捐的官,人家是正儿八经过五关斩六将,和地方术士同场考核胜出的。
当然,抛开出身不谈,穆菖入了钦天监之后,当差也勤勉,没有差事的时候,一头扎入钦天监的各类藏书之中,刻苦钻研,这些年办事越发稳妥踏实了。派这么一个人去松江,似乎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联系之前司徒卓传来的钦天监各人出身来历,近日行事,穆菖这段时日和另一位钦天监监副申和走得极近,派这两人去松江,林如海都不能放心。
林如海正在组织语言,想到若是无人反驳,自己还得站出来阻止这样的用人。便有人走出了班列。
走出班列的人身份还很高,乃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礼部尚书。礼部尚书名曰周修鹤,是周贵妃的父亲。
要说这位周尚书怎么个德高望重法,也破有意思。首先,周尚书年事已高,年过花甲的人了,虽然身子还硬朗,但是许多人都觉得这位周尚书也是即将告老的人。但是周尚书一直撑着没告老,这里头的原因若是猜测起来,就更有意思了。
三皇子坠马伤腿之后,是没资格争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这位周尚书也不争不抢的,分内的事全都办得漂漂亮亮的,不是分内的事也从不掺和。这样的一部尚书自然无论是太宗皇帝的角度还是其他皇子的角度,都是满意的。权利争夺么,只要不在后面捅刀子的人都是好人。
也是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九年过去了,周尚书德高望重的说法也传开了。当然,人家周尚书虽然不争不抢,也不会轻易告老。这个尚书之位坐到新帝登基之后,漂漂亮亮办完登基大典,再递折子出仕,那这个尚书位自然就递到了新帝派系的人手里啊。
到时候不但卖给新帝一个人情,让以后三皇子这位亲王的日子好过一些,对于周氏子孙,也是铺了一条好路啊。所以,人家不递辞呈,有人家的考量。
现在就是这么一位不争不抢,只管分内事的尚书站出来反对由都察院左副都御使与钦天监监副南下,参加朝廷打造的第一艘海船的下水仪式了,而且人家反驳得有理有据。
只听周修鹤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礼部主管一国礼仪、祠祭;若是南下为朝廷第一艘海船下水观礼、祈福,应有礼部官员率仪仗南下办理更为合适。”
这话有错吗?当然没有。这话微妙吗?非常微妙啊。以前的周尚书,只是将朝廷交到礼部的事情办好,若是朝廷另有委派,周尚书一向默认为这不是礼部分内的事。周尚书什么时候开始在朝会上发言积极起来,也时常为礼部争取利益呢?就是在去岁宫宴前后。
一部尚书的态度变化或者立场变化,自然有人注意,也有人猜测,但是有多少人猜中就不得而知了。总之朝堂之上,至少太子、林如海、贾敬等人知道周尚书为何参与朝政大事越发积极,九皇子也心知肚明。
年前因为老保龄侯夫人那场病,牵扯出来许多事,然后司徒卓出了个促狭主意,就叫司徒瑞把三皇子腿疾的原因捅到了周贵妃那里。虽然周家只是怀疑,但是已经足够让周贵妃和周尚书态度产生变化了。
再怎么不争不抢,也不能眼睁睁瞧着仇人上位啊。周尚书一听言官推举南下的钦天监监副居然是东平王一系的穆菖,马上就出来反驳了。而且人家有理有据。
文丞相也觉这次南下,原本就是观礼并祈福的,若是还让都察院去,岂不是将礼部架空了?就算周尚书还像以前一样不计较,长此以往也是不好的。各部院之间虽然各司其职,也总有一些差事衔接地带模糊不清,派谁去办都可以。现在各部院的主要官员稳定,尚且没有什么,但是铁打的官职轮流的官员,将来一旦各部院要职上换了人,必起争端。
因而文丞相走出班列道:“启奏皇上,臣以为礼部尚书所言极是。各部院各司其职,差事分工应当明确,方可避免不必要的争端。”
这道理都不用辩论的,但凡能站上朝堂的全都懂;于是,周尚书提出这次南下由礼部总揽,实在是没什么好反驳了,接下来的议题便是派什么人选合适。
礼部嘛,地位虽然不低,在六部之中排第三,但是也是个清闲的部院。每年繁忙的也就三节两寿和科举考试时候,再有就是皇室成员或是加封、或是大寿、或是婚丧嫁娶等时候,其他时候都是不忙的。总之,能派出人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