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楚锦瑶点头,一提起这个话题就有些沉重,楚锦瑶不想破坏氛围,赶紧说道,殿下,我这次是不是立了大功?
当然。秦沂也笑道,太子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你一个人,远比东宫一杆子幕僚都管用。
在妻子面前,秦沂毫不犹豫卖了自己的一班下属,随便还要踩上一脚。楚锦瑶听了略羞涩,道:我哪里能和东宫的智囊比。对了,还有我的簪子,你要一并赔我!
秦沂被逗得直笑: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一会我让他们另外给你打一套全新的。
出了汪明赐这件事后,小齐后被收拾地老老实实,后宫的人察觉风头不对,也都安静的和鹌鹑一样。然而事情远远没完,秦沂在法事结束的第二天恢复上朝,之前义愤填膺弹劾秦沂的人,现在看了秦沂都不敢说话。
秦沂是何等记仇的人,现在恢复清白,重回朝堂,能让这些人得了好才怪。早朝上气氛诡异,而秦沂气定神闲地站在最前端,等早朝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秦沂上前一步,说道:儿臣有事启奏。
小齐后的事不了了之,秦沂什么也没说,就放这件事过去了。皇帝松了口气之余,心里也有些愧疚。他即便不通国事,但至少不瞎,这次的事情,明显是小齐后对不住秦沂。然而,小齐后是他的妻子,还比皇帝小了十多岁,皇帝不舍得,也不可能对小齐后怎么样。
因着如此,皇帝面对秦沂便有些亏欠,如今秦沂在早朝有话要说,皇帝便允了。
前几日儿臣未能上朝,辗转从詹士那里听说,有肱骨之臣提出多留一个皇子在京城。
秦沂此话一出,文武百官明显躁动了起来,站在最前面的内阁阁老们还沉得住气,可是后面年轻的臣子,难免就交头接耳,和身边的同僚交换惊讶。这件事显然是埋在东宫脚下的炸弹,如今秦沂洗清嫌疑,被皇帝亲自起复归朝,前些日子意气上头的臣子现下也都冷静下来,俱识趣地不再提这件事。可是任谁都想不到,朝臣主动避开,而秦沂却自己主动提了起来。
皇帝明显也惊讶了。秦沂眉眼不动,没有理会身后的浮动,语气沉着的几乎让人不敢相信他在说什么:儿臣觉得此提议甚好。如今宫中只有两位亲王,待二弟三弟就藩后,若京中发生什么变故,山长水远,恐怕一时来不及唤两位贤弟回来。所以,多留一位亲王在京,以保江山传承稳固,儿臣觉得甚好。
最前面的阁老现在也都掀开眼皮,飞快地揣测着秦沂的意图。秦沂继续说道:依儿臣看,二弟肃王恭谦有礼,礼贤下士,留他下来最好不过。不过潞王是中宫嫡子,似乎礼法上更合适。两位弟弟各有所长,儿臣不敢定夺,请皇上和诸大人商议。
肃王听了这话再也站不住了,赶紧出来推辞,刚和肃王做了亲家的魏国公府也没法装作看不见。肃王和肃王妃娘家都表态了,镇北侯府这时候再站着不动就白活了这么多年,镇北侯也站出来,替潞王表态。
秦沂坚决要求,一干臣子又是陈情又是说理,最后内阁阁老也站出来劝。不知是不是日头太烈,肃王脑门上渗出来一层密密麻麻的细汗。他眼见一群忠贞老臣们又是下跪请命又是老泪纵横,肃王腿脚发软,实在扛不住了,只能咬牙站出来说:太子之言实在让臣无地自容。太子既嫡又长,自入朝以来勤政端方,乃是与世不出的贤德储君,更是臣等典范。臣弟心慕太子高义,岂敢起不敬之心,坏了祖宗礼法?儿臣不孝,在此恳请皇上恩准,待臣完婚之后,立刻前去庆阳就藩。
潞王还不到入朝的年纪,故而今日早朝他并不在场。肃王这番明确表态的言论一出,整个承天殿都静了静。随后,就是一群赞叹肃王明礼的声音。
秦沂这才满意,半推半就地顺应民意,收回成命。肃王和前段时间同意留人的臣子都被这一通闹得很没脸,便是之前没表态的,现在也都觉得老脸火辣,神态讪讪。皇帝因着对秦沂有愧,今日一直沉默,等下面讨伐完了之后,他才出来定调:太子既嫡又长,顺应礼法,这些年来也并无错处,以后这种话不必再提。既然肃王想早些去庆阳,那等大婚过后,就让礼部着手准备吧。
皇帝的话无疑给这件已经定型的事敲上最后一颗钉子,至此,肃王就藩之事已成定局。潞王的事虽然皇帝没有提,可是肃王的例子已经摆在这里,等潞王定下王妃后,便是潞王不想走也不行了。
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内起火案就此盖棺定论,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牵扯到皇太子身上,最后竟然酿成大规模弹劾,以至于堂堂太子都得卸职以避风头。可惜前段时间的弹劾风波有多汹涌,之后东宫的反扑就有多猛烈。自认正义的文臣们被狠狠打了一巴掌,素有谦名的肃王不得不自请离京以示清白,天之骄子潞王也被打压得一句话都不敢哼。便是浸淫权力场多年的内阁也不得不承认,皇太子确实是个合格的储君,不止合格,现在更应该换成可怕。之前那么猛烈的弹劾风波,皇太子愣是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关头才猛然发力,雷霆万钧,震慑全国。至此,别说官场,便是平民百姓也能看出来东宫地位之稳固。秦沂,已然是拍板的下一任国君。
当然。秦沂也笑道,太子妃不出手则已,一出手惊人。你一个人,远比东宫一杆子幕僚都管用。
在妻子面前,秦沂毫不犹豫卖了自己的一班下属,随便还要踩上一脚。楚锦瑶听了略羞涩,道:我哪里能和东宫的智囊比。对了,还有我的簪子,你要一并赔我!
秦沂被逗得直笑:好,你说什么就是什么,一会我让他们另外给你打一套全新的。
出了汪明赐这件事后,小齐后被收拾地老老实实,后宫的人察觉风头不对,也都安静的和鹌鹑一样。然而事情远远没完,秦沂在法事结束的第二天恢复上朝,之前义愤填膺弹劾秦沂的人,现在看了秦沂都不敢说话。
秦沂是何等记仇的人,现在恢复清白,重回朝堂,能让这些人得了好才怪。早朝上气氛诡异,而秦沂气定神闲地站在最前端,等早朝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秦沂上前一步,说道:儿臣有事启奏。
小齐后的事不了了之,秦沂什么也没说,就放这件事过去了。皇帝松了口气之余,心里也有些愧疚。他即便不通国事,但至少不瞎,这次的事情,明显是小齐后对不住秦沂。然而,小齐后是他的妻子,还比皇帝小了十多岁,皇帝不舍得,也不可能对小齐后怎么样。
因着如此,皇帝面对秦沂便有些亏欠,如今秦沂在早朝有话要说,皇帝便允了。
前几日儿臣未能上朝,辗转从詹士那里听说,有肱骨之臣提出多留一个皇子在京城。
秦沂此话一出,文武百官明显躁动了起来,站在最前面的内阁阁老们还沉得住气,可是后面年轻的臣子,难免就交头接耳,和身边的同僚交换惊讶。这件事显然是埋在东宫脚下的炸弹,如今秦沂洗清嫌疑,被皇帝亲自起复归朝,前些日子意气上头的臣子现下也都冷静下来,俱识趣地不再提这件事。可是任谁都想不到,朝臣主动避开,而秦沂却自己主动提了起来。
皇帝明显也惊讶了。秦沂眉眼不动,没有理会身后的浮动,语气沉着的几乎让人不敢相信他在说什么:儿臣觉得此提议甚好。如今宫中只有两位亲王,待二弟三弟就藩后,若京中发生什么变故,山长水远,恐怕一时来不及唤两位贤弟回来。所以,多留一位亲王在京,以保江山传承稳固,儿臣觉得甚好。
最前面的阁老现在也都掀开眼皮,飞快地揣测着秦沂的意图。秦沂继续说道:依儿臣看,二弟肃王恭谦有礼,礼贤下士,留他下来最好不过。不过潞王是中宫嫡子,似乎礼法上更合适。两位弟弟各有所长,儿臣不敢定夺,请皇上和诸大人商议。
肃王听了这话再也站不住了,赶紧出来推辞,刚和肃王做了亲家的魏国公府也没法装作看不见。肃王和肃王妃娘家都表态了,镇北侯府这时候再站着不动就白活了这么多年,镇北侯也站出来,替潞王表态。
秦沂坚决要求,一干臣子又是陈情又是说理,最后内阁阁老也站出来劝。不知是不是日头太烈,肃王脑门上渗出来一层密密麻麻的细汗。他眼见一群忠贞老臣们又是下跪请命又是老泪纵横,肃王腿脚发软,实在扛不住了,只能咬牙站出来说:太子之言实在让臣无地自容。太子既嫡又长,自入朝以来勤政端方,乃是与世不出的贤德储君,更是臣等典范。臣弟心慕太子高义,岂敢起不敬之心,坏了祖宗礼法?儿臣不孝,在此恳请皇上恩准,待臣完婚之后,立刻前去庆阳就藩。
潞王还不到入朝的年纪,故而今日早朝他并不在场。肃王这番明确表态的言论一出,整个承天殿都静了静。随后,就是一群赞叹肃王明礼的声音。
秦沂这才满意,半推半就地顺应民意,收回成命。肃王和前段时间同意留人的臣子都被这一通闹得很没脸,便是之前没表态的,现在也都觉得老脸火辣,神态讪讪。皇帝因着对秦沂有愧,今日一直沉默,等下面讨伐完了之后,他才出来定调:太子既嫡又长,顺应礼法,这些年来也并无错处,以后这种话不必再提。既然肃王想早些去庆阳,那等大婚过后,就让礼部着手准备吧。
皇帝的话无疑给这件已经定型的事敲上最后一颗钉子,至此,肃王就藩之事已成定局。潞王的事虽然皇帝没有提,可是肃王的例子已经摆在这里,等潞王定下王妃后,便是潞王不想走也不行了。
闹得沸沸扬扬的西内起火案就此盖棺定论,一场莫名其妙的火牵扯到皇太子身上,最后竟然酿成大规模弹劾,以至于堂堂太子都得卸职以避风头。可惜前段时间的弹劾风波有多汹涌,之后东宫的反扑就有多猛烈。自认正义的文臣们被狠狠打了一巴掌,素有谦名的肃王不得不自请离京以示清白,天之骄子潞王也被打压得一句话都不敢哼。便是浸淫权力场多年的内阁也不得不承认,皇太子确实是个合格的储君,不止合格,现在更应该换成可怕。之前那么猛烈的弹劾风波,皇太子愣是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关头才猛然发力,雷霆万钧,震慑全国。至此,别说官场,便是平民百姓也能看出来东宫地位之稳固。秦沂,已然是拍板的下一任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