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饭后,许秋意外的接到了魏老师的电话。
“有一篇审稿,PDI系列的,和你之前提的想法有点像,我发你邮箱了。”魏老师言简意赅,语气严肃。
“3维PDI分子?”许秋一惊,忙反问道。
“对,不过他们的提法不同,你仔细看看吧。”
“嗯,好。”
挂断电话后,韩嘉莹关心道:“师兄,怎么啦?”
“一篇PDI的审稿,魏老师说他们和我们的实验想法很类似。”许秋回了一句,然后打开邮件,查收审稿文件。
“唔……这样啊,我也来看看吧。”学妹将椅子搬到他的旁边,许秋往里面挪了挪,让出来一些空间。
他们投的期刊是JACS,标题是“一种星型PDI电子受体用于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命名为TPA3PDI,分子结构是中间三苯胺,旁边每个苯环上连接一个PDI分子。
许秋叹了口气,对方的工作确实和他的想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他当初是受到富勒烯衍生物的启发,富勒烯是一个球状分子,在三维空间尺度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电荷输运,而PDI分子为平面型的,只能在二维平面上传输电荷。
因此,他构想了一个分子,其中间有一个共轭的核心,外面连接若干PDI分子,即可模拟出富勒烯的结构,这也就是3DPDI的概念。
没曾想,他的实验才刚刚起步,别人的文章都已经出来了。
接续往下翻,来到光电性能一栏——效率只有4%。
“这么低,也能叫高效?”韩嘉莹问道。
其实这也是许秋的第一反应,不过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解释道:
“富勒烯里面8%、9%不少见,甚至他还做到了11%,但对于非富勒烯领域? 能达到6%以上的都是凤毛麟角。
在比较的时候? 通常要横向进行对比,况且这篇工作的主要卖点? 是三维或者说星型这个概念? 4%的效率虽然不高,但是至少证明器件是可以正常运转的? 这个概念是可行的。”
韩嘉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又翻看了一下文章中的图片,许秋做出了初步判断? 这工作还是可以发JACS的。
那么问题来了? 该怎么处理这篇稿件呢?
‘是正常审稿,还是把稿件拖一拖,或者直接给出拒稿意见,甚至拖一拖再给拒稿意见呢?’他陷入了纠结。
在那一瞬间? 他都已经想好了拒信的模板:“工作不好? 效率太低,BALABALA……建议转投ACSAMI。”
总之,挑毛病总是能挑出来的。
纠结了没多久,许秋摇了摇头,抛开杂念? 决定正常审稿。
别人的科研想法和他相同,抢先发表了工作? 虽然遗憾,但没必要为之抛开自己的原则。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还是要纯粹一些,坦荡一些的。
况且? 其他人只是领先了一时? 他也不是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个概念被他们提了出来? 只能说明他们先走了一步,但最终还是要在器件性能这方面见真章的。
确定了这一点后,许秋沉下心来,认真审稿。
“师兄,这文章怎么说?”
“给个大改吧,毕竟是JACS嘛,要求自然要高一些。”许秋笑了笑道:“他要是投ACSAMI,我就直接让他过了。”
最终,他要求对方补充包括TRPL之类的若干实验,还问了几个实验细节方面的问题,然后把审稿意见直接发给魏老师。
至于魏老师会不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拖稿件,或是把意见改成拒稿之类的,那也不是他能够左右的。
这次审稿,许秋的收获还不少:
首先,他熟悉了3DPDI系列分子整个合成反应的路径,可以供他参考,或许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其次,是产物产率的问题,最后一步反应,也就是获得最终目标产物,3DPDI分子的时候,产率只有40%,这可能也是他要面临的问题。
再次,他们用到两种给体材料,一种是常规的PCE10,效率3%,另外一种是P3TEA,效率4%,而这两种给体材料和PCBM共混后的效率PCE10是高于P3TEA的。
这说明在给体选择上,非富勒烯受体和传统富勒烯衍生物的要求并不统一。
基于这一点,他在脑海中想到了一个计划,不过其可行性还有待考察。
最后,这篇工作的单位是国内的一家研究所,也是个大组,光作者名字就有十多位。
这样一来,他的实验进度就必须要加快了。
像是大组,流水线作业的话,如果发了一篇文章,多半还会有其他工作在同步进行中。
尤其这还是一个刚刚开拓出来的新的细分领域。
希望,不要撞车吧。
……
处理完稿件,继续实验。
他们之前买液相色谱仪的时候,厂家送了两箱硅胶柱。
一种是已经装好了硅胶的,一次性的柱子,还有一种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硅胶柱。
一次性的柱子无法拆装,需要搭配额外的样品柱使用,也就是把拌好的样品均匀放入一个小的硅胶柱中,再与一次性硅胶柱连接。
而可重复利用的硅胶柱,需要手动装填硅胶,样品可以直接装在硅胶柱的上端,通常不需要额外的样品柱。
显然,一次性的比较方便一些,毕竟只需要手动装一个小的样品柱。
许秋果断选择了一次性的,他按5克样品折算,根据空白硅胶柱上标明的适宜样品质量,挑了一只不大不小的柱子。
装好样品柱后,他开始搭设装置,将样品柱、空白硅胶柱连接,再与液相色谱仪连接。
因为之前点板的时候得知1:1体积比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溶剂,即可对两种产物进行有效的分离,所以他将液相色谱仪的A、B管分别插入石油醚和二氯甲烷的4升溶剂桶中。
准备就绪,打开软件,设置A:B为100:0,流速1毫升每分钟,废液模式,启动。
溶剂在泵的作用下被源源不断的抽送出来。
这次不似上次没有柱子空跑,因为硅胶柱得存在,溶剂的压力很大。
所以周围的“duang”“duang”声也变大了不少,而且可以明显看到几根细管有节奏的摆动着。
透明的溶剂,由样品柱至空白硅胶柱流下,缓缓浸润了整根柱子。
“有一篇审稿,PDI系列的,和你之前提的想法有点像,我发你邮箱了。”魏老师言简意赅,语气严肃。
“3维PDI分子?”许秋一惊,忙反问道。
“对,不过他们的提法不同,你仔细看看吧。”
“嗯,好。”
挂断电话后,韩嘉莹关心道:“师兄,怎么啦?”
“一篇PDI的审稿,魏老师说他们和我们的实验想法很类似。”许秋回了一句,然后打开邮件,查收审稿文件。
“唔……这样啊,我也来看看吧。”学妹将椅子搬到他的旁边,许秋往里面挪了挪,让出来一些空间。
他们投的期刊是JACS,标题是“一种星型PDI电子受体用于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命名为TPA3PDI,分子结构是中间三苯胺,旁边每个苯环上连接一个PDI分子。
许秋叹了口气,对方的工作确实和他的想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他当初是受到富勒烯衍生物的启发,富勒烯是一个球状分子,在三维空间尺度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电荷输运,而PDI分子为平面型的,只能在二维平面上传输电荷。
因此,他构想了一个分子,其中间有一个共轭的核心,外面连接若干PDI分子,即可模拟出富勒烯的结构,这也就是3DPDI的概念。
没曾想,他的实验才刚刚起步,别人的文章都已经出来了。
接续往下翻,来到光电性能一栏——效率只有4%。
“这么低,也能叫高效?”韩嘉莹问道。
其实这也是许秋的第一反应,不过他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解释道:
“富勒烯里面8%、9%不少见,甚至他还做到了11%,但对于非富勒烯领域? 能达到6%以上的都是凤毛麟角。
在比较的时候? 通常要横向进行对比,况且这篇工作的主要卖点? 是三维或者说星型这个概念? 4%的效率虽然不高,但是至少证明器件是可以正常运转的? 这个概念是可行的。”
韩嘉莹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又翻看了一下文章中的图片,许秋做出了初步判断? 这工作还是可以发JACS的。
那么问题来了? 该怎么处理这篇稿件呢?
‘是正常审稿,还是把稿件拖一拖,或者直接给出拒稿意见,甚至拖一拖再给拒稿意见呢?’他陷入了纠结。
在那一瞬间? 他都已经想好了拒信的模板:“工作不好? 效率太低,BALABALA……建议转投ACSAMI。”
总之,挑毛病总是能挑出来的。
纠结了没多久,许秋摇了摇头,抛开杂念? 决定正常审稿。
别人的科研想法和他相同,抢先发表了工作? 虽然遗憾,但没必要为之抛开自己的原则。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还是要纯粹一些,坦荡一些的。
况且? 其他人只是领先了一时? 他也不是没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这个概念被他们提了出来? 只能说明他们先走了一步,但最终还是要在器件性能这方面见真章的。
确定了这一点后,许秋沉下心来,认真审稿。
“师兄,这文章怎么说?”
“给个大改吧,毕竟是JACS嘛,要求自然要高一些。”许秋笑了笑道:“他要是投ACSAMI,我就直接让他过了。”
最终,他要求对方补充包括TRPL之类的若干实验,还问了几个实验细节方面的问题,然后把审稿意见直接发给魏老师。
至于魏老师会不会有一些其他的想法,比如拖稿件,或是把意见改成拒稿之类的,那也不是他能够左右的。
这次审稿,许秋的收获还不少:
首先,他熟悉了3DPDI系列分子整个合成反应的路径,可以供他参考,或许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其次,是产物产率的问题,最后一步反应,也就是获得最终目标产物,3DPDI分子的时候,产率只有40%,这可能也是他要面临的问题。
再次,他们用到两种给体材料,一种是常规的PCE10,效率3%,另外一种是P3TEA,效率4%,而这两种给体材料和PCBM共混后的效率PCE10是高于P3TEA的。
这说明在给体选择上,非富勒烯受体和传统富勒烯衍生物的要求并不统一。
基于这一点,他在脑海中想到了一个计划,不过其可行性还有待考察。
最后,这篇工作的单位是国内的一家研究所,也是个大组,光作者名字就有十多位。
这样一来,他的实验进度就必须要加快了。
像是大组,流水线作业的话,如果发了一篇文章,多半还会有其他工作在同步进行中。
尤其这还是一个刚刚开拓出来的新的细分领域。
希望,不要撞车吧。
……
处理完稿件,继续实验。
他们之前买液相色谱仪的时候,厂家送了两箱硅胶柱。
一种是已经装好了硅胶的,一次性的柱子,还有一种是可以重复利用的硅胶柱。
一次性的柱子无法拆装,需要搭配额外的样品柱使用,也就是把拌好的样品均匀放入一个小的硅胶柱中,再与一次性硅胶柱连接。
而可重复利用的硅胶柱,需要手动装填硅胶,样品可以直接装在硅胶柱的上端,通常不需要额外的样品柱。
显然,一次性的比较方便一些,毕竟只需要手动装一个小的样品柱。
许秋果断选择了一次性的,他按5克样品折算,根据空白硅胶柱上标明的适宜样品质量,挑了一只不大不小的柱子。
装好样品柱后,他开始搭设装置,将样品柱、空白硅胶柱连接,再与液相色谱仪连接。
因为之前点板的时候得知1:1体积比的石油醚:二氯甲烷溶剂,即可对两种产物进行有效的分离,所以他将液相色谱仪的A、B管分别插入石油醚和二氯甲烷的4升溶剂桶中。
准备就绪,打开软件,设置A:B为100:0,流速1毫升每分钟,废液模式,启动。
溶剂在泵的作用下被源源不断的抽送出来。
这次不似上次没有柱子空跑,因为硅胶柱得存在,溶剂的压力很大。
所以周围的“duang”“duang”声也变大了不少,而且可以明显看到几根细管有节奏的摆动着。
透明的溶剂,由样品柱至空白硅胶柱流下,缓缓浸润了整根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