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自己一辈子都比不过鲁盼儿了吗?
不,万红英紧紧地握住拳头。
第89章 殷切期望
杨瑾约好了时间, 带着鲁盼儿去拜访师兄。
一见面,鲁盼儿就被张春煊副县长的儒雅风度折服了, 张副县长与总是一脸严肃的万县长不同,与亲切和蔼的罗书记也不同,他看起来不像一个副县长,而是像一名学者。
杨瑾与他很像,不是长相相似,而是气质非常一致。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副县长看到鲁盼儿也赞许地点头,握着手笑道:“我就知道小师弟的眼光一直不错……”
鲁盼儿就不好意思了, 小声说:“我没那么好吧。”
“你这是说我眼光不行?还是说小师弟眼光不行?”
鲁盼儿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
师兄就笑了,“小鲁有些紧张, 我很可怕吗?”
“不是,我是第一次跟副县长离得这么近。”
师兄请她坐下, 又给她倒了水,“是不是第一次喝副县长倒的水呀?”
鲁盼儿被逗笑了,“果然是第一次。”
“那这水有什么不一样吗?”
“还真没有。”她已经一点儿也不紧张了。
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杨瑾拿出那几本书,“在一家旧仓库里找到的……”
“襄平县在宋代时期的历史资料, 真是难得呀!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最需要这些了。”张副县长珍爱地捧起书, “走, 我们去书房吧。”
副县长家很朴素, 甚至比不上小郭家,却有一个特别大的书房, 书架把墙全遮住了,中间放着一张写字台。大家坐在写字台周围说话,鲁盼儿便知道了襄平县的许多历史事情,原来她的家乡襄平县曾经发生过那么多重要的事件,有过那么多风云人物……
鲁盼儿正听得入迷,杨瑾却笑着站起身,“我们该走了。”
张副县长抬起手腕看看表,“居然这么晚——是该走了,县委大院要锁门了。”说着打开书柜,拿出一个信封,“小鲁,送给你的。”
看起来里面装着钱和票证之类的,鲁盼儿赶紧摆了摆手,“我不要。”
“不能不要!”张副县长硬塞到了她的手中,长长地叹了一声气。“还是在抗战的时候,我跟着老师和师母辗转到了后方,他们把我当成亲儿子一样。现在老师唯一的小儿子到了襄平,不用说接到家里,就连公开承认都不能。”
杨瑾就笑着说:“我已经得到师兄很多帮助了。而且,这样对我们都更好。”
鲁盼儿能理解,“我结婚时舅舅没有过来,就是因为怕影响我。”
“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形势迟早会好转。”张副县长拍拍杨瑾的肩膀,“你在农村参加劳动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读书。”
“我一直坚持学习,师兄上次给我的书目已经都看完了。”
“很好。”张副县长又转向鲁盼儿,“希望小鲁老师也不要被生活琐事缠住,还能不断进步。”
感觉到张副县长对杨瑾和自己殷切的期望,鲁盼儿就郑重地答应,“我会努力的。”
张副县长便将他们带来的东西提了出来,“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东西带回去。”
鲁盼儿当然不肯,“我们红旗九队是工分最高的生产队,家里不缺粮食,这是自留地里种的。”
“盼儿第一次过来,她亲手种的粮食,师兄务必收下。”杨瑾也说。
“小鲁第一次过来,我就破例了,”张副县长勉强留下东西,却严肃地说:“下次再来,什么也不许带了。我虽然停职了,可待遇和工资却还保留着,一个人根本用不了。”
师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鲁盼儿也没有看到其他人的照片或者用品,心里很是疑惑,却不好问,只能答应着,“我们日子过得也不难呢。”
“红旗公社偏是偏了些,但民风淳朴,还是不错的。你们就在那里好好学习,好好劳动。”
“好的。”
从襄平县回来,红旗九队的小学就开学了。
鲁盼儿回到学校上课,杨瑾则准备盖房子。
鲁家本来就在生产队的边上,可吴队长给杨瑾划的宅基地还要更向西一些,紧紧靠着山,与其他人家隔了一片玉米地。
社员们都说位置偏僻,吴九爷就说:“挑了离队部和大路这么远的地方,一定是二狗子故意的,村里也不是没有别的空地,我去找他!”
杨瑾和鲁盼儿急忙拦住,“整个红旗九队才多大,能远到哪里?而且那边人家少,清清静静的也不错。”
“杨老师是北京来的人,鲁老师也去过上海见过大世面,既然觉得那里还行,那就这样吧。”吴九爷就问:“你们是想盖土坯房还是砖房呢?”还在杨老师和鲁老师结婚的时候,吴九爷就说过要帮他们张罗着盖房子,现在果然主动出面了。
担心他们不懂,吴九爷就又细细地讲给他们听,“土坯房看起来不好看,但住着也一样,买的料少,大家出把力就盖出来了;砖房就贵了,买砖就要好几百块钱。”
“还是盖砖房,”杨瑾就说:“我前些天到襄平县定了红砖和一些木头,过几天就能运来。”
既然杨老师定了砖,吴九爷就笑着说:“砖房当然比土坯房好,又结实又亮堂,还省了打土坯。”又感慨地说:“现在盖砖房的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不大会打土坯了。”
不,万红英紧紧地握住拳头。
第89章 殷切期望
杨瑾约好了时间, 带着鲁盼儿去拜访师兄。
一见面,鲁盼儿就被张春煊副县长的儒雅风度折服了, 张副县长与总是一脸严肃的万县长不同,与亲切和蔼的罗书记也不同,他看起来不像一个副县长,而是像一名学者。
杨瑾与他很像,不是长相相似,而是气质非常一致。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副县长看到鲁盼儿也赞许地点头,握着手笑道:“我就知道小师弟的眼光一直不错……”
鲁盼儿就不好意思了, 小声说:“我没那么好吧。”
“你这是说我眼光不行?还是说小师弟眼光不行?”
鲁盼儿不知道怎么回答好了。
师兄就笑了,“小鲁有些紧张, 我很可怕吗?”
“不是,我是第一次跟副县长离得这么近。”
师兄请她坐下, 又给她倒了水,“是不是第一次喝副县长倒的水呀?”
鲁盼儿被逗笑了,“果然是第一次。”
“那这水有什么不一样吗?”
“还真没有。”她已经一点儿也不紧张了。
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杨瑾拿出那几本书,“在一家旧仓库里找到的……”
“襄平县在宋代时期的历史资料, 真是难得呀!这几年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最需要这些了。”张副县长珍爱地捧起书, “走, 我们去书房吧。”
副县长家很朴素, 甚至比不上小郭家,却有一个特别大的书房, 书架把墙全遮住了,中间放着一张写字台。大家坐在写字台周围说话,鲁盼儿便知道了襄平县的许多历史事情,原来她的家乡襄平县曾经发生过那么多重要的事件,有过那么多风云人物……
鲁盼儿正听得入迷,杨瑾却笑着站起身,“我们该走了。”
张副县长抬起手腕看看表,“居然这么晚——是该走了,县委大院要锁门了。”说着打开书柜,拿出一个信封,“小鲁,送给你的。”
看起来里面装着钱和票证之类的,鲁盼儿赶紧摆了摆手,“我不要。”
“不能不要!”张副县长硬塞到了她的手中,长长地叹了一声气。“还是在抗战的时候,我跟着老师和师母辗转到了后方,他们把我当成亲儿子一样。现在老师唯一的小儿子到了襄平,不用说接到家里,就连公开承认都不能。”
杨瑾就笑着说:“我已经得到师兄很多帮助了。而且,这样对我们都更好。”
鲁盼儿能理解,“我结婚时舅舅没有过来,就是因为怕影响我。”
“不会一直这样下去,形势迟早会好转。”张副县长拍拍杨瑾的肩膀,“你在农村参加劳动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读书。”
“我一直坚持学习,师兄上次给我的书目已经都看完了。”
“很好。”张副县长又转向鲁盼儿,“希望小鲁老师也不要被生活琐事缠住,还能不断进步。”
感觉到张副县长对杨瑾和自己殷切的期望,鲁盼儿就郑重地答应,“我会努力的。”
张副县长便将他们带来的东西提了出来,“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东西带回去。”
鲁盼儿当然不肯,“我们红旗九队是工分最高的生产队,家里不缺粮食,这是自留地里种的。”
“盼儿第一次过来,她亲手种的粮食,师兄务必收下。”杨瑾也说。
“小鲁第一次过来,我就破例了,”张副县长勉强留下东西,却严肃地说:“下次再来,什么也不许带了。我虽然停职了,可待遇和工资却还保留着,一个人根本用不了。”
师兄家里只有他一个人,鲁盼儿也没有看到其他人的照片或者用品,心里很是疑惑,却不好问,只能答应着,“我们日子过得也不难呢。”
“红旗公社偏是偏了些,但民风淳朴,还是不错的。你们就在那里好好学习,好好劳动。”
“好的。”
从襄平县回来,红旗九队的小学就开学了。
鲁盼儿回到学校上课,杨瑾则准备盖房子。
鲁家本来就在生产队的边上,可吴队长给杨瑾划的宅基地还要更向西一些,紧紧靠着山,与其他人家隔了一片玉米地。
社员们都说位置偏僻,吴九爷就说:“挑了离队部和大路这么远的地方,一定是二狗子故意的,村里也不是没有别的空地,我去找他!”
杨瑾和鲁盼儿急忙拦住,“整个红旗九队才多大,能远到哪里?而且那边人家少,清清静静的也不错。”
“杨老师是北京来的人,鲁老师也去过上海见过大世面,既然觉得那里还行,那就这样吧。”吴九爷就问:“你们是想盖土坯房还是砖房呢?”还在杨老师和鲁老师结婚的时候,吴九爷就说过要帮他们张罗着盖房子,现在果然主动出面了。
担心他们不懂,吴九爷就又细细地讲给他们听,“土坯房看起来不好看,但住着也一样,买的料少,大家出把力就盖出来了;砖房就贵了,买砖就要好几百块钱。”
“还是盖砖房,”杨瑾就说:“我前些天到襄平县定了红砖和一些木头,过几天就能运来。”
既然杨老师定了砖,吴九爷就笑着说:“砖房当然比土坯房好,又结实又亮堂,还省了打土坯。”又感慨地说:“现在盖砖房的越来越多,年轻人已经不大会打土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