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喜欢看什么,戏班子就演什么。
只要贵妃娘娘高兴!
胤禛吩咐下去了,前脚刚走,后脚皇后就说身子不舒服,也站了起来。
一众妃嫔们都站起来恭送皇后娘娘。
吉灵也跟着站了起来。
她有了肚子,蹲下去的时候自然要分外小心。
结果吉灵一甩帕子,微微一屈膝,身子这么一摇晃,还没蹲下去呢——后面谦嫔、懋嫔、李贵人等都花红柳绿的抢着挤了上来。
七八只手争着去扶吉灵。
乌拉那拉氏见状,目光便冷冷地在吉灵肚子上扫了一眼。
吉灵一句“恭送皇后娘娘”还没说完,“娘娘”两个字还含在嘴里,乌拉那拉氏已经自顾自地一掉头,直接走了。
谦嫔在旁边一手扶着吉灵的腰,一手托着她手肘,看着乌拉那拉氏摆脸色,倒是很有几分不忿,小声就嘀咕道:“宸贵妃娘娘肚子里怀着龙胎呢,本来身子就不便,这时候摆什么皇后架子呢!”
她虽然是“嘀咕”,可旁边众人都听见了。
李贵人也是个心直口快的,立即就附和着,一昂头,声音高了些道:“是啊!连皇上都心疼宸贵妃娘娘,还让戏台子演三天的戏——这不就是为了专门演给贵妃娘娘看,让娘娘高兴的么?咱们皇上这般疼爱贵妃娘娘……”
吉灵转头看了一眼李贵人,李贵人立即就闭嘴不说话了。
皇后一走,只剩下宸贵妃,剩下的都是跟着沾光看戏的妃嫔们,气氛顿时轻松了起来。
戏台子上的的人见黑脸的皇上走了,顿时少了不少压力,腿肚子也不抖了,气也不喘了,一套唱念做打顿时流畅起来。
这戏是越发精彩了。
内务府的人在旁边更是松了一口气:宸贵妃娘娘好说话,好伺候,只要戏班子规规矩矩地演下去,断断出不了什么差池。
熹嫔坐在戏台子下,却静静想着自个的心思:宫里演戏是老传统了——康熙朝的时候,每逢年节,紫禁城里也是唱念做打,热闹不胜。
而四爷,其实他也是很喜欢看戏的,只不过从前在四皇子府的时候,怕传出个“沉溺梨园”的名声出去,他也一直注意着。
印象里,熹嫔记得很清楚:从她进潜邸来,皇子府里,除了重要的年节,戏班子来唱戏就没有超过半天时间的。
再后来,四爷登基,成了皇上,这才有了圆明园里的“同乐园”。
只不过喜欢归喜欢,他却还是对自个儿有着一份严厉的约束,绝不允许太过沉迷于戏曲。
如果说原来的“约束”是担心名声传出去,现在的“约束”,则是因为勤政——怕因为看戏,耽误了太多理政的时间。
这一点,从四爷对底下大臣们的要求就能看出来:他不许王宫大臣们因为看戏耽误了办正事的时间,不许大臣们沉迷戏曲,不许因为看戏劳民伤财,不许聚集梨园,喧哗奢靡。
所以哪怕是胤禛他自个儿的万寿节,圆明园里也就演了一天戏。
而为了宸贵妃娘娘,他直接吩咐下去,让戏台子连唱三天。
熹嫔的目光不自觉的从戏台子上移到了宸贵妃娘娘的后脑勺。
张贵人坐在宸贵妃后面,趴在她椅子背上,一手搂着三公主的肩膀,一手指点着戏台子上,正在和宸贵妃说着什么。
不用想都知道,张氏是在给她解释戏台子上的戏文——每逢唱戏,她历来如此。
裕妃对着张贵人远远地扫了个眼神过去,一脸毫不掩饰的不屑。
熹嫔忍不住轻轻笑了笑。
这个薄淡的笑意消失以后,她的视线又从裕妃脸上移到了宸贵妃的后脑勺。
贵妃娘娘的后脑勺其实已经看不见多少黑发了——全被金尊玉贵的镶嵌首饰们包裹着,珠光宝气,摇曳生辉。
是顶顶的尊贵,也是顶顶的宠爱。
第470章 黄粱
圆明园里唱戏,除了前人流传下的戏本子,另外也有内廷词人奉旨编写的新剧。
这些剧本采撷史籍,曲调考究,种类也很丰富,比较典型的就有节令承应戏、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连台本戏数种。
中秋节上演的就是节令承应戏,讲的是一段三国故事。
吉灵穿越过来以后就发现,清宫里特别流行看三国戏——至少在她穿越过来的这段时间段里,是这样。
而且关羽的戏份很多。
吉灵忽然就想到了前阵子,朝廷上才颁布法令,胤禛下了旨意,将关帝庙作为武林寺,纳入祭祀仪式。所有文武官员和各省、县的百姓,要根据孔府的祭祀仪式,在春秋时期举行两次祭祀活动。
她一边吃茶点小月饼,一边暗暗地想:莫不成四爷是关羽的粉丝?
三国故事下场之后,后面就是一段《邯郸记》了,一时间昆山腔绕梁不绝,满台风雅。
这个故事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也就是后世说的“黄粱一梦”——穷书生卢生在邯郸的一个小客店遇到仙人,卢生对仙人哭哭啼啼,抱怨自己命运多舛,处处碰壁,于是仙人则给他一个瓷枕头,让他先睡一觉再说。
卢生在梦中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紧接着又中了进士,一路官运亨通。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惜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作为一个金手指笼罩下的人生赢家,卢生很快被众多同僚眼红嫉妒。
只要贵妃娘娘高兴!
胤禛吩咐下去了,前脚刚走,后脚皇后就说身子不舒服,也站了起来。
一众妃嫔们都站起来恭送皇后娘娘。
吉灵也跟着站了起来。
她有了肚子,蹲下去的时候自然要分外小心。
结果吉灵一甩帕子,微微一屈膝,身子这么一摇晃,还没蹲下去呢——后面谦嫔、懋嫔、李贵人等都花红柳绿的抢着挤了上来。
七八只手争着去扶吉灵。
乌拉那拉氏见状,目光便冷冷地在吉灵肚子上扫了一眼。
吉灵一句“恭送皇后娘娘”还没说完,“娘娘”两个字还含在嘴里,乌拉那拉氏已经自顾自地一掉头,直接走了。
谦嫔在旁边一手扶着吉灵的腰,一手托着她手肘,看着乌拉那拉氏摆脸色,倒是很有几分不忿,小声就嘀咕道:“宸贵妃娘娘肚子里怀着龙胎呢,本来身子就不便,这时候摆什么皇后架子呢!”
她虽然是“嘀咕”,可旁边众人都听见了。
李贵人也是个心直口快的,立即就附和着,一昂头,声音高了些道:“是啊!连皇上都心疼宸贵妃娘娘,还让戏台子演三天的戏——这不就是为了专门演给贵妃娘娘看,让娘娘高兴的么?咱们皇上这般疼爱贵妃娘娘……”
吉灵转头看了一眼李贵人,李贵人立即就闭嘴不说话了。
皇后一走,只剩下宸贵妃,剩下的都是跟着沾光看戏的妃嫔们,气氛顿时轻松了起来。
戏台子上的的人见黑脸的皇上走了,顿时少了不少压力,腿肚子也不抖了,气也不喘了,一套唱念做打顿时流畅起来。
这戏是越发精彩了。
内务府的人在旁边更是松了一口气:宸贵妃娘娘好说话,好伺候,只要戏班子规规矩矩地演下去,断断出不了什么差池。
熹嫔坐在戏台子下,却静静想着自个的心思:宫里演戏是老传统了——康熙朝的时候,每逢年节,紫禁城里也是唱念做打,热闹不胜。
而四爷,其实他也是很喜欢看戏的,只不过从前在四皇子府的时候,怕传出个“沉溺梨园”的名声出去,他也一直注意着。
印象里,熹嫔记得很清楚:从她进潜邸来,皇子府里,除了重要的年节,戏班子来唱戏就没有超过半天时间的。
再后来,四爷登基,成了皇上,这才有了圆明园里的“同乐园”。
只不过喜欢归喜欢,他却还是对自个儿有着一份严厉的约束,绝不允许太过沉迷于戏曲。
如果说原来的“约束”是担心名声传出去,现在的“约束”,则是因为勤政——怕因为看戏,耽误了太多理政的时间。
这一点,从四爷对底下大臣们的要求就能看出来:他不许王宫大臣们因为看戏耽误了办正事的时间,不许大臣们沉迷戏曲,不许因为看戏劳民伤财,不许聚集梨园,喧哗奢靡。
所以哪怕是胤禛他自个儿的万寿节,圆明园里也就演了一天戏。
而为了宸贵妃娘娘,他直接吩咐下去,让戏台子连唱三天。
熹嫔的目光不自觉的从戏台子上移到了宸贵妃娘娘的后脑勺。
张贵人坐在宸贵妃后面,趴在她椅子背上,一手搂着三公主的肩膀,一手指点着戏台子上,正在和宸贵妃说着什么。
不用想都知道,张氏是在给她解释戏台子上的戏文——每逢唱戏,她历来如此。
裕妃对着张贵人远远地扫了个眼神过去,一脸毫不掩饰的不屑。
熹嫔忍不住轻轻笑了笑。
这个薄淡的笑意消失以后,她的视线又从裕妃脸上移到了宸贵妃的后脑勺。
贵妃娘娘的后脑勺其实已经看不见多少黑发了——全被金尊玉贵的镶嵌首饰们包裹着,珠光宝气,摇曳生辉。
是顶顶的尊贵,也是顶顶的宠爱。
第470章 黄粱
圆明园里唱戏,除了前人流传下的戏本子,另外也有内廷词人奉旨编写的新剧。
这些剧本采撷史籍,曲调考究,种类也很丰富,比较典型的就有节令承应戏、法宫雅奏、九九大庆和连台本戏数种。
中秋节上演的就是节令承应戏,讲的是一段三国故事。
吉灵穿越过来以后就发现,清宫里特别流行看三国戏——至少在她穿越过来的这段时间段里,是这样。
而且关羽的戏份很多。
吉灵忽然就想到了前阵子,朝廷上才颁布法令,胤禛下了旨意,将关帝庙作为武林寺,纳入祭祀仪式。所有文武官员和各省、县的百姓,要根据孔府的祭祀仪式,在春秋时期举行两次祭祀活动。
她一边吃茶点小月饼,一边暗暗地想:莫不成四爷是关羽的粉丝?
三国故事下场之后,后面就是一段《邯郸记》了,一时间昆山腔绕梁不绝,满台风雅。
这个故事取材于唐传奇《枕中记》,也就是后世说的“黄粱一梦”——穷书生卢生在邯郸的一个小客店遇到仙人,卢生对仙人哭哭啼啼,抱怨自己命运多舛,处处碰壁,于是仙人则给他一个瓷枕头,让他先睡一觉再说。
卢生在梦中娶了美丽温柔、出身清河崔氏的妻子,紧接着又中了进士,一路官运亨通。
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惜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作为一个金手指笼罩下的人生赢家,卢生很快被众多同僚眼红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