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耀同苏鲁战区长官部联系上的时候,已经是两天后的事情了,这两天他一直带着人在枣庄东北方向的山区里转悠。
知道接下来很长时间将会在这里安营扎寨,所以必须对附近的地形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安顿下来之后,李国耀就带着特战队进山了。
由于山里地形崎岖,山高沟深,无线电信号并不稳定,所以李国耀干脆命人将电台关闭,进入静默状态,没想到错过了这么重要的事情。
当李国耀得知于学忠已经带着第51军和第57军抵达鲁南,并准备攻打沂南县城之后,整个人多少有些吃惊。
于学忠这个人李国耀有一定的了解,这位原东北军悍将生于山东蓬莱,后考入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后曾任直系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总司令,奉系第20军军长、临绥驻军司令,国民政府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主席、第3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等职。
于学忠这个人一生堪称传奇,他这一辈子一共有四次大的转折,先后抱了几次大腿却将忠义留于世人,也算是极为难得的。
民国时期虽然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但越是这样的乱世,人们对于忠诚和道义越是看重。
遥想三国时期的悍将吕布,一生勇武过人,却被冠以三姓家奴,原因就在于此人一生换了三个主子,要不是曹操最后关头改变主意杀了吕布的话,可能就成了四姓家奴了。
然而于学忠一辈子四次改换门庭却没有被人说成背信弃义,反而人人为他竖起大拇指,也着实难得。
于学忠的父亲于文孚,曾在淮军宋庆部下任营副。于学忠从小随父从营,18岁时考入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毕业后任排、连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毅军将领黎天才率领第9师起义,该师团长赵荣华却投靠了袁世凯,被改编为第18混成旅。赵自幼失怙,于学忠父母将其抚养成人。赵荣华升任旅长后,于是邀请于学忠到该旅充当炮兵营营长。
1921年,川军熊克武攻打宜昌,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命令卢金山、赵荣华两部增援,却被川军打个落花流水。吴佩孚乘舰到宜昌视察前线,发现只有于学忠的一个营尚与川军对峙。
赵荣华闻吴到前线,便急忙收拾溃兵返回第一线,终于使局势转危为安,使败局转安。吴佩孚当即对赵荣华说:“叫于营长跟我去当团长!”
从此,在吴佩孚眼中有胆有识的于学忠迅速被擢升,短短几年便成为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总司令。
后来吴佩孚的14省联军被北伐军击败,吴逃至河南邓县于学忠部,企图带于部入川。
于对吴说:“大帅带重兵入川,恐怕会让人觉得喧宾夺主,不如只带卫队团,入川后尚能得到川军将领的欢迎和保护。大帅入川后,我亦解甲归田,与大帅共进退。”
吴佩孚遂照办,于学忠也脱下军衣,骑上大马回蓬莱老家了。
不久后,在张作霖力邀下,于学忠率旧部投靠了奉系。
后吴佩孚携眷及随员数十人由四川回北平定居,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于学忠亦常去吴家看望并有接济。
送吴投张是一次几近完美的转承,于学忠在彰显忠诚与耿直个性的同时,也劲透他的圆润与辩势。
于学忠下野前,张作霖曾派来说客,等于回故乡后,张少帅又遣其人持着他的亲笔信来到蓬莱,力邀于赴北京洽谈合作问题。
当时,于的旧部已经被冯玉祥改编,原部下马廷福等人却趁调防之机,将3个师的部队拖到安徽蒙城一带,然后派人到蓬莱于学忠家,力请总司令出山。
于学忠说:“我们坐船就要坐大船,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于是率部归附了奉系。
细究起来,张作霖与于学忠父亲于文孚仍是故交——曾为“马贼”的张作霖,后被招安至宋庆部下当差,与于父有共事之谊。
在北平时,张作霖说:“你是故人子弟,不是外人。我知道你对吴子玉的忠义,希望你能像对吴子玉那样对待我就很好了。”
于学忠遂被任为奉系第20军军长,归3、4方面军团长张少帅指挥。
对于这样一个“外人”,张少帅对于学忠却信任有加。
“九一八”事变后,张少帅背负“不抵抗”的罪名下野。在赴欧美考察之前,张少帅把东北军全部交给于学忠指挥。
在张少帅准备发动“西安事变”时,于学忠曾问张少帅:“你这样做,何以善其后?”
张答道:“说干就干,何必顾虑那么多?”
于说:“要干就得干到底,决不可半途而废。”
后来,“半途而废”的张少帅被老蒋软禁。陪蒋上飞机前,张少帅再一次把大部分东北军和自己的财产交给于学忠掌管。
此后的于学忠,将知遇之恩置于首位,处处以张少帅的利益作为自己取舍的标准,甚至为此不惜逆势而动。
为此,他曾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4次到南京面见老蒋,请求释放张少帅,但一直没成功。
他曾对部下说:“张副司令叫我照顾东北难民、守住华北、坚决顶住日寇的进攻,我都做到了。我要等他自由了,将东北军交还给他。”
对老蒋,于学忠曾很不给面子。当年吴佩孚兵败入川后,老蒋马上派人送来委任状,委任他为川、鄂、豫、陕四省边区总司令。
于学忠一把委任状撕碎,并大声斥责道:“他委任我?我还想委任他呢!我这脑袋瓜上今生不戴他国民党的帽花!”
但老蒋对于学忠却颇为欣赏,蒋有一个习惯,喜欢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下对将领们的评论。
对张少帅,蒋的评语是“大事糊涂,小事精明。”但对于学忠却颇为欣赏,说他“两眼炯炯,对人忠诚,是一将才。”这也是老蒋“灭了”杨城虎、软禁张少帅、却对于学忠网开一面、让他“戴罪立功”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顶头上司,李国耀还是非常的认可的!
尤其于学忠还是东北军的宿将,在张少帅被老蒋软禁之后,于学忠一直都是东北军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向来在他的麾下任职,看在同为东北军的面子上,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关于苏鲁战区要攻打沂南县城的事情,李国耀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手到擒来的事情。
这鲁南地区民贫地穷,小鬼子在这里驻军也很少,偌大个鲁南地区也仅仅只有第21师团的一个步兵联队而已,还分散在临沂、临沐、沂南、沂水、莒县、日照等十几个县区,就算是想将这些部队集结起来都需要费些功夫。
而苏鲁战区几乎所有的部队相对比较集中,而且还是有心算无心,拿下沂南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说了,对于鲁南地区的地形于学忠所部也比较了解,徐州会战的时候,率疲劳之师增援台儿庄,并任中央兵团副总指挥,率部智取韩庄、硬夺贾家埠、血战禹王山,在战斗中屡立战功。
眼下他指挥主力部队打一个小县城,完全是杀鸡用牛刀。
攻打沂南容易,但是想要在鲁南地区站稳脚跟却不容易。
现在小鬼子已经盯上了鲁南地区,在小鬼子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攻打沛县、丰县以及枣庄的部队真实身份之前,一旦一下子所部跳出来攻打沂南,必然会被日军误会,到时候日军必然会出动重兵围剿苏鲁战区的。
而于学忠所部刚刚抵达山东,立足未稳,恐怕会有重大损失的。
有鉴于此,李国耀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于学忠!
(本章完)
知道接下来很长时间将会在这里安营扎寨,所以必须对附近的地形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安顿下来之后,李国耀就带着特战队进山了。
由于山里地形崎岖,山高沟深,无线电信号并不稳定,所以李国耀干脆命人将电台关闭,进入静默状态,没想到错过了这么重要的事情。
当李国耀得知于学忠已经带着第51军和第57军抵达鲁南,并准备攻打沂南县城之后,整个人多少有些吃惊。
于学忠这个人李国耀有一定的了解,这位原东北军悍将生于山东蓬莱,后考入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后曾任直系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总司令,奉系第20军军长、临绥驻军司令,国民政府平津卫戍司令、河北省主席、第3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等职。
于学忠这个人一生堪称传奇,他这一辈子一共有四次大的转折,先后抱了几次大腿却将忠义留于世人,也算是极为难得的。
民国时期虽然是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但越是这样的乱世,人们对于忠诚和道义越是看重。
遥想三国时期的悍将吕布,一生勇武过人,却被冠以三姓家奴,原因就在于此人一生换了三个主子,要不是曹操最后关头改变主意杀了吕布的话,可能就成了四姓家奴了。
然而于学忠一辈子四次改换门庭却没有被人说成背信弃义,反而人人为他竖起大拇指,也着实难得。
于学忠的父亲于文孚,曾在淮军宋庆部下任营副。于学忠从小随父从营,18岁时考入毅军速成随营学堂步兵科,毕业后任排、连长。
辛亥革命爆发后,毅军将领黎天才率领第9师起义,该师团长赵荣华却投靠了袁世凯,被改编为第18混成旅。赵自幼失怙,于学忠父母将其抚养成人。赵荣华升任旅长后,于是邀请于学忠到该旅充当炮兵营营长。
1921年,川军熊克武攻打宜昌,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命令卢金山、赵荣华两部增援,却被川军打个落花流水。吴佩孚乘舰到宜昌视察前线,发现只有于学忠的一个营尚与川军对峙。
赵荣华闻吴到前线,便急忙收拾溃兵返回第一线,终于使局势转危为安,使败局转安。吴佩孚当即对赵荣华说:“叫于营长跟我去当团长!”
从此,在吴佩孚眼中有胆有识的于学忠迅速被擢升,短短几年便成为第9军军长兼荆襄警备区总司令。
后来吴佩孚的14省联军被北伐军击败,吴逃至河南邓县于学忠部,企图带于部入川。
于对吴说:“大帅带重兵入川,恐怕会让人觉得喧宾夺主,不如只带卫队团,入川后尚能得到川军将领的欢迎和保护。大帅入川后,我亦解甲归田,与大帅共进退。”
吴佩孚遂照办,于学忠也脱下军衣,骑上大马回蓬莱老家了。
不久后,在张作霖力邀下,于学忠率旧部投靠了奉系。
后吴佩孚携眷及随员数十人由四川回北平定居,时任平津卫戍司令的于学忠亦常去吴家看望并有接济。
送吴投张是一次几近完美的转承,于学忠在彰显忠诚与耿直个性的同时,也劲透他的圆润与辩势。
于学忠下野前,张作霖曾派来说客,等于回故乡后,张少帅又遣其人持着他的亲笔信来到蓬莱,力邀于赴北京洽谈合作问题。
当时,于的旧部已经被冯玉祥改编,原部下马廷福等人却趁调防之机,将3个师的部队拖到安徽蒙城一带,然后派人到蓬莱于学忠家,力请总司令出山。
于学忠说:“我们坐船就要坐大船,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于是率部归附了奉系。
细究起来,张作霖与于学忠父亲于文孚仍是故交——曾为“马贼”的张作霖,后被招安至宋庆部下当差,与于父有共事之谊。
在北平时,张作霖说:“你是故人子弟,不是外人。我知道你对吴子玉的忠义,希望你能像对吴子玉那样对待我就很好了。”
于学忠遂被任为奉系第20军军长,归3、4方面军团长张少帅指挥。
对于这样一个“外人”,张少帅对于学忠却信任有加。
“九一八”事变后,张少帅背负“不抵抗”的罪名下野。在赴欧美考察之前,张少帅把东北军全部交给于学忠指挥。
在张少帅准备发动“西安事变”时,于学忠曾问张少帅:“你这样做,何以善其后?”
张答道:“说干就干,何必顾虑那么多?”
于说:“要干就得干到底,决不可半途而废。”
后来,“半途而废”的张少帅被老蒋软禁。陪蒋上飞机前,张少帅再一次把大部分东北军和自己的财产交给于学忠掌管。
此后的于学忠,将知遇之恩置于首位,处处以张少帅的利益作为自己取舍的标准,甚至为此不惜逆势而动。
为此,他曾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4次到南京面见老蒋,请求释放张少帅,但一直没成功。
他曾对部下说:“张副司令叫我照顾东北难民、守住华北、坚决顶住日寇的进攻,我都做到了。我要等他自由了,将东北军交还给他。”
对老蒋,于学忠曾很不给面子。当年吴佩孚兵败入川后,老蒋马上派人送来委任状,委任他为川、鄂、豫、陕四省边区总司令。
于学忠一把委任状撕碎,并大声斥责道:“他委任我?我还想委任他呢!我这脑袋瓜上今生不戴他国民党的帽花!”
但老蒋对于学忠却颇为欣赏,蒋有一个习惯,喜欢在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写下对将领们的评论。
对张少帅,蒋的评语是“大事糊涂,小事精明。”但对于学忠却颇为欣赏,说他“两眼炯炯,对人忠诚,是一将才。”这也是老蒋“灭了”杨城虎、软禁张少帅、却对于学忠网开一面、让他“戴罪立功”的原因之一。
对于这样一个顶头上司,李国耀还是非常的认可的!
尤其于学忠还是东北军的宿将,在张少帅被老蒋软禁之后,于学忠一直都是东北军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
向来在他的麾下任职,看在同为东北军的面子上,有些事情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关于苏鲁战区要攻打沂南县城的事情,李国耀觉得没什么好说的,手到擒来的事情。
这鲁南地区民贫地穷,小鬼子在这里驻军也很少,偌大个鲁南地区也仅仅只有第21师团的一个步兵联队而已,还分散在临沂、临沐、沂南、沂水、莒县、日照等十几个县区,就算是想将这些部队集结起来都需要费些功夫。
而苏鲁战区几乎所有的部队相对比较集中,而且还是有心算无心,拿下沂南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再说了,对于鲁南地区的地形于学忠所部也比较了解,徐州会战的时候,率疲劳之师增援台儿庄,并任中央兵团副总指挥,率部智取韩庄、硬夺贾家埠、血战禹王山,在战斗中屡立战功。
眼下他指挥主力部队打一个小县城,完全是杀鸡用牛刀。
攻打沂南容易,但是想要在鲁南地区站稳脚跟却不容易。
现在小鬼子已经盯上了鲁南地区,在小鬼子没有调查清楚之前攻打沛县、丰县以及枣庄的部队真实身份之前,一旦一下子所部跳出来攻打沂南,必然会被日军误会,到时候日军必然会出动重兵围剿苏鲁战区的。
而于学忠所部刚刚抵达山东,立足未稳,恐怕会有重大损失的。
有鉴于此,李国耀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于学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