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页
话罢,转头来瞧郭瑾。
荀氏茶会当日,荀攸便对这位小郎君记忆尤深,小小年纪不仅改良出那般巧妙的曲辕犁车,君子六艺亦是样样皆通。这几日相处下来,又觉此人敦睦豁达、巧思擅辩,心中的好奇不免再起三分。
接触到荀攸探寻的视线,郭瑾脊背一凉,只差大喊一声“你不要过来啊!”
想着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郭瑾心底盘算,辩论这种事情,讲的是留白,要的是意蕴,别管旁人听不听得懂,装逼就对了。
思及此处,郭瑾清清喉咙,一本正经道:“瑾以为,智为民所用,方为君子之道。”
荀彧与荀攸闻声皆是一怔,郭瑾还没来得及舒出一口闷气,便听荀攸反诘道:“小郎君可否细致道来?”
郭瑾:“……”草,大意了!
生怕遇到平生第一次翻车惨案的郭瑾,快速搜寻着所剩不多的脑容量,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妥了。
郭瑾面色无波,平静化用道:“证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似乎怕自己的语气不够坚决,郭瑾复又跟上一句:“虽九死,吾心犹不悔。”
正当此时,午后的光影透过车帘,微微映在少年的面上。就如不见天日的湿冷角落里,突然折射出一缕春日的曦光,少年的双眸清澈坚定,让人莫名就觉得——未来可期。
人活着,就怕没了希望。
荀攸不知想到了什么,晦暗的眸光凝在郭瑾身上,一时竟分不出是褒是贬。荀彧却慨然长叹,不吝称赞道:“志不强者智不达。瑾弟有此卓见,彧受教矣。”
正说着,车驾似乎驶进了一片繁华之地。
车窗外更是人声鼎沸,郭瑾掀开布帘朝外望去,正南方似有一处广场,远看竟立有高高矮矮数十座石碑,石碑前已挤满络绎不绝的文人游客。
郭瑾暗叹神奇,荀彧亦俯身来瞧,见她好奇盯着石碑,只压低声音解释道:“此乃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郭瑾闻声挑眉,青年见状,更是不厌其烦地与她细细道来。
原来,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
灵帝期间,蔡邕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许可后,这才带头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
在这里各派士子可以相互诘难,互相答疑,开思维之深广,如此盛景,颇有几分当年稷下学宫的味道。
许是见她心向往之,荀彧出声叫停马车,亲自带她下车同赏。
郭瑾从善如流地跃下车驾,回头去瞧,荀攸却并没有动身的打算。他的眼神有种莫名的深沉,郭瑾拧眉去瞧荀彧,像是怕被人流挤散,荀彧自然而然地执起她的右手。
郭瑾:“……”
心想有谁能拒绝主动牵手的神仙小哥哥呢?郭瑾并未挣脱,只静静随在荀彧身后。待离得近了,郭瑾方才看清面前的石碑。
高约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等等。
郭瑾偷偷伸手摸摸石碑的表面,光滑凉润,触之便觉神圣庄严。正若有所思间,却听身侧的青年莫名笑出声来。郭瑾疑惑去瞧,荀彧本就容仪穆穆,笑起来更是一派风雅自在。
认定对方是在嘲笑自己,郭瑾被他笑得窝火,将将直起身子,便欲回身拂袖离去。
由于各地前来膜拜游学的士子过多,郭瑾猛然转身,并未看清方向,迎头便撞上了前面壮士的沉重长戟。
郭瑾捂着额头冷嘶一声,霎时间疼得泪光闪烁。前方的壮年闻声回过身来,郭瑾怒目而瞪,正要同对方理论,却见面前的壮汉膀大腰圆、身姿伟岸,百八十斤的长戟在他手中,竟如银针般收放自如。见她怒气腾腾,壮汉并不怎么友好的眉目一皱。
郭瑾低头瞧了瞧自己,她这瘦削的小身板与此人相较,活像根揉扁搓圆的面条。想着好汉不吃眼前亏,郭瑾当机立断地开口:“适才在下有一题难解,幸得壮士长戟相助,如今竟是茅塞顿开。”
换言之,磕得好!
谁知闻此一言,壮汉身侧的玄衣少年亦跟着回身来瞧。见此情形,少年先是含笑作揖,替身边的壮汉开口致歉:“友人无心之失,还望兄台海涵。”
接收到壮汉的威胁警告,郭瑾坚定地摆摆手:“是在下失察在先。”
少年直起身来,郭瑾亦跟着抬头对视。对方与自己年纪相当,却生得宽肩蜂腰、王光剑气,一身玄色骑装更是清爽干练。
瞧着对方灿烂的眉眼,郭瑾脑中蓦地就蹦出这么一句话来——“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也不知是谁家的潇洒少年郎?
没来由的,郭瑾总觉得,此人的脾气定是极好的。
对方应是个不差钱的主儿,见她自觉想要抱头鼠窜,少年提前握住她的手腕,只一用力,便顺利引得郭瑾与他对视,“兄台且随我去药铺瞧瞧,万不可掉以轻心。”
郭瑾最讨厌吃药这种自讨苦吃的事情了,闻声更是欲哭无泪:“在下年轻力健,不过蝇头小伤,几日便好。”
少年又待说些什么,荀彧便已跻身而来,见此形状,更是两步上前,手指抚上郭瑾泛红的额角,声音中尽是小心翼翼:“瑾弟可还安好?”
荀氏茶会当日,荀攸便对这位小郎君记忆尤深,小小年纪不仅改良出那般巧妙的曲辕犁车,君子六艺亦是样样皆通。这几日相处下来,又觉此人敦睦豁达、巧思擅辩,心中的好奇不免再起三分。
接触到荀攸探寻的视线,郭瑾脊背一凉,只差大喊一声“你不要过来啊!”
想着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郭瑾心底盘算,辩论这种事情,讲的是留白,要的是意蕴,别管旁人听不听得懂,装逼就对了。
思及此处,郭瑾清清喉咙,一本正经道:“瑾以为,智为民所用,方为君子之道。”
荀彧与荀攸闻声皆是一怔,郭瑾还没来得及舒出一口闷气,便听荀攸反诘道:“小郎君可否细致道来?”
郭瑾:“……”草,大意了!
生怕遇到平生第一次翻车惨案的郭瑾,快速搜寻着所剩不多的脑容量,突然灵光一闪,想到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
妥了。
郭瑾面色无波,平静化用道:“证天地之心,立生民之命,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
似乎怕自己的语气不够坚决,郭瑾复又跟上一句:“虽九死,吾心犹不悔。”
正当此时,午后的光影透过车帘,微微映在少年的面上。就如不见天日的湿冷角落里,突然折射出一缕春日的曦光,少年的双眸清澈坚定,让人莫名就觉得——未来可期。
人活着,就怕没了希望。
荀攸不知想到了什么,晦暗的眸光凝在郭瑾身上,一时竟分不出是褒是贬。荀彧却慨然长叹,不吝称赞道:“志不强者智不达。瑾弟有此卓见,彧受教矣。”
正说着,车驾似乎驶进了一片繁华之地。
车窗外更是人声鼎沸,郭瑾掀开布帘朝外望去,正南方似有一处广场,远看竟立有高高矮矮数十座石碑,石碑前已挤满络绎不绝的文人游客。
郭瑾暗叹神奇,荀彧亦俯身来瞧,见她好奇盯着石碑,只压低声音解释道:“此乃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郭瑾闻声挑眉,青年见状,更是不厌其烦地与她细细道来。
原来,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
灵帝期间,蔡邕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许可后,这才带头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
在这里各派士子可以相互诘难,互相答疑,开思维之深广,如此盛景,颇有几分当年稷下学宫的味道。
许是见她心向往之,荀彧出声叫停马车,亲自带她下车同赏。
郭瑾从善如流地跃下车驾,回头去瞧,荀攸却并没有动身的打算。他的眼神有种莫名的深沉,郭瑾拧眉去瞧荀彧,像是怕被人流挤散,荀彧自然而然地执起她的右手。
郭瑾:“……”
心想有谁能拒绝主动牵手的神仙小哥哥呢?郭瑾并未挣脱,只静静随在荀彧身后。待离得近了,郭瑾方才看清面前的石碑。
高约一丈许,广四尺,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等等。
郭瑾偷偷伸手摸摸石碑的表面,光滑凉润,触之便觉神圣庄严。正若有所思间,却听身侧的青年莫名笑出声来。郭瑾疑惑去瞧,荀彧本就容仪穆穆,笑起来更是一派风雅自在。
认定对方是在嘲笑自己,郭瑾被他笑得窝火,将将直起身子,便欲回身拂袖离去。
由于各地前来膜拜游学的士子过多,郭瑾猛然转身,并未看清方向,迎头便撞上了前面壮士的沉重长戟。
郭瑾捂着额头冷嘶一声,霎时间疼得泪光闪烁。前方的壮年闻声回过身来,郭瑾怒目而瞪,正要同对方理论,却见面前的壮汉膀大腰圆、身姿伟岸,百八十斤的长戟在他手中,竟如银针般收放自如。见她怒气腾腾,壮汉并不怎么友好的眉目一皱。
郭瑾低头瞧了瞧自己,她这瘦削的小身板与此人相较,活像根揉扁搓圆的面条。想着好汉不吃眼前亏,郭瑾当机立断地开口:“适才在下有一题难解,幸得壮士长戟相助,如今竟是茅塞顿开。”
换言之,磕得好!
谁知闻此一言,壮汉身侧的玄衣少年亦跟着回身来瞧。见此情形,少年先是含笑作揖,替身边的壮汉开口致歉:“友人无心之失,还望兄台海涵。”
接收到壮汉的威胁警告,郭瑾坚定地摆摆手:“是在下失察在先。”
少年直起身来,郭瑾亦跟着抬头对视。对方与自己年纪相当,却生得宽肩蜂腰、王光剑气,一身玄色骑装更是清爽干练。
瞧着对方灿烂的眉眼,郭瑾脑中蓦地就蹦出这么一句话来——“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也不知是谁家的潇洒少年郎?
没来由的,郭瑾总觉得,此人的脾气定是极好的。
对方应是个不差钱的主儿,见她自觉想要抱头鼠窜,少年提前握住她的手腕,只一用力,便顺利引得郭瑾与他对视,“兄台且随我去药铺瞧瞧,万不可掉以轻心。”
郭瑾最讨厌吃药这种自讨苦吃的事情了,闻声更是欲哭无泪:“在下年轻力健,不过蝇头小伤,几日便好。”
少年又待说些什么,荀彧便已跻身而来,见此形状,更是两步上前,手指抚上郭瑾泛红的额角,声音中尽是小心翼翼:“瑾弟可还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