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瑞眸光一转,低身道:“公子放心,这个好说。”
第165章
东城新街口的奉贤书社, 正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来参加科举的举子们从四面八方涌入京城, 将北城贡院填满。而他们的贴身书童,通常都会来东城这家书社转上一圈。
书院后堂里, 年轻的小书童们互相认识之后, 又要去向年长的长随们见礼。他们同是奉贤院出身,自然要互通消息,相互照料。年长的长随们也会主动分享一些在京城行走的经验,方便他们快速适应, 以便回去伺候那些初来乍到的公子们。
今日的话题却只围绕着一人展开。
“听说那位刚刚致仕的唐阁老要在北门下开坛讲学?”
“那位曾是内阁的红人,也不知怎么, 突然就丢了官了。”
“她要讲什么呢?”
几个年轻的书童聊得正热, 旁边一个年长的长随开了口:“这位唐阁老有一甲探花的功名,曾做过国子祭酒, 还参与过会试命题。听说这一回是要盲猜会试的题目呢。要我说啊, 参加科举的学生们都应该去听一听。”
此话一出,各家的小书童迅速围拢了过来,纷纷询问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们都是奔着功名来的,能有这样的神仙人物帮忙猜题,可比黑市上流传的那些“秘籍”“题典”要靠谱得多。
这消息迅速在学生之间散播开来。后来不仅是学生,许多官员也做好了前去围观的打算。自唐挽致仕之后, 一直闭门谢客, 这还是她第一次公开露面。众人的好奇心已经被吊得老高, 怎么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三天之内, 唐挽即将在北门开坛的消息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整个京城都在暗暗期待着, 一些高官和富商甚至提早定下了沿街酒楼的二层雅间。到了开坛当天,许多学生为了占个好位置,天还没亮就开始排队。顺天府恐怕出现什么意外,匆匆派了衙役来维持秩序。
唐挽的马车到达现场的时候,北门已经被堵了个水泄不通。学生、百姓、官差,里三层外三层。两侧的高楼窗子洞开,也都是向这边张望的眼神。双瑞跟在唐挽身侧,高声道:“唐先生到了!”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肃然而立,为唐挽让出一条路。
北门下设了高台,高台倚着城墙而建,墙面上由低到高整整齐齐码了一排大瓮,以做扩音之用。唐挽今日穿了一身月白直缀深衣,外罩素白夹棉披风,头戴黑襆巾。她脱去了那身官服,又是另一番模样。举手投足,尽显名士大家的从容气度。
唐挽于高台上扫视众人,其中不乏一些熟悉的面孔。她曾经执掌国子监多年,学生们对她都不陌生。楚江也在台下,带着众人躬身行礼:“见过先生。”
唐挽点点头,在软席上坐下来。学生们也纷纷落座。她的目光扫过那一张张面孔,继而落在不远处那些洞开的窗口上,唇边勾起一丝笑意。
苏榭急忙躲开。方才唐挽那一眼让他后背发凉,可想了想,隔得这么远,也不应该就是在看他。他又透过窗口望出去,唐挽已经开始授课了。
今日她讲课的内容是会试的“破题”。唐挽曾做过主考官,对会试命题的方向颇有研究。她先从往年的试题谈起,梳理了命题的思路,又解析了显庆年间两位状元的文章。她声音沉稳,言谈随和,间或引经据典,又能将过往的例卷大段背诵,令台下的学生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讲座进入尾声,学生们皆已为唐挽的学识和风度所折服。
除了学生之外,听众里还有许多百姓,和隐藏于百姓中的官员。他们的目的却不是听课,而是想要从唐挽的口中,得知这场阁潮的秘密。
授课内容结束,提问环节开始。接连三个学生提问之后,机会终于落在了一个官员的头上。
此人姓邓,是显庆初年的进士,他曾在至和年间求学于国子监,也算是唐挽的半个门生,如今已是翰林院的从七品修撰。他长身立于人群中,向着唐挽一揖到底,问道:“请问先生,儿女私情与天下大义,孰轻孰重?”
唐挽道:“自然儿女私情为轻,天下大义为重。”
“那先生何故取儿女私情,而舍天下大义呢?”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唐挽。众人皆知,唐挽是受了妻子连累,才会丢了官职。而唐挽至今不肯休妻,让许多人觉得她困于儿女私情,不辨是非。
唐挽淡淡一笑,道:“春秋时有个人叫吴起,他杀妻求将、母丧不奔,被先贤曾子所厌恶。我若为了官职而休掉了发妻,又与吴起何异呢。”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她竟会用吴起作比,一时竟想不出劝说的话来。吴起杀妻求荣,吴起的妻子无辜。可世人皆知,唐挽的妻子出身微寒,还有那么一段不光彩的过去。
然而唐挽并不在乎。妻子就是妻子,与出身和过去无关。她甘愿为了妻子而放弃前程。众人又从这份决绝中,品出了一丝重情重义的味道。
又听唐挽说道:“你们实在不该责怪我的妻子。她一个女流之辈,所作所为常常身不由己。不过是被人当做借口罢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唐挽离开内阁其实另有隐情!
“请问先生,是谁以内宅家私,构陷内阁阁老?又是谁一手遮天,让您连反抗都不敢为?”这一番问话如巨石投湖,在人群中激起千层波澜。唐挽循声望去,原来是楚江。他剑眉紧蹙,脸色涨红,神情间尽是维护世间公道的大义大勇。
第165章
东城新街口的奉贤书社, 正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来参加科举的举子们从四面八方涌入京城, 将北城贡院填满。而他们的贴身书童,通常都会来东城这家书社转上一圈。
书院后堂里, 年轻的小书童们互相认识之后, 又要去向年长的长随们见礼。他们同是奉贤院出身,自然要互通消息,相互照料。年长的长随们也会主动分享一些在京城行走的经验,方便他们快速适应, 以便回去伺候那些初来乍到的公子们。
今日的话题却只围绕着一人展开。
“听说那位刚刚致仕的唐阁老要在北门下开坛讲学?”
“那位曾是内阁的红人,也不知怎么, 突然就丢了官了。”
“她要讲什么呢?”
几个年轻的书童聊得正热, 旁边一个年长的长随开了口:“这位唐阁老有一甲探花的功名,曾做过国子祭酒, 还参与过会试命题。听说这一回是要盲猜会试的题目呢。要我说啊, 参加科举的学生们都应该去听一听。”
此话一出,各家的小书童迅速围拢了过来,纷纷询问讲课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们都是奔着功名来的,能有这样的神仙人物帮忙猜题,可比黑市上流传的那些“秘籍”“题典”要靠谱得多。
这消息迅速在学生之间散播开来。后来不仅是学生,许多官员也做好了前去围观的打算。自唐挽致仕之后, 一直闭门谢客, 这还是她第一次公开露面。众人的好奇心已经被吊得老高, 怎么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三天之内, 唐挽即将在北门开坛的消息已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几乎整个京城都在暗暗期待着, 一些高官和富商甚至提早定下了沿街酒楼的二层雅间。到了开坛当天,许多学生为了占个好位置,天还没亮就开始排队。顺天府恐怕出现什么意外,匆匆派了衙役来维持秩序。
唐挽的马车到达现场的时候,北门已经被堵了个水泄不通。学生、百姓、官差,里三层外三层。两侧的高楼窗子洞开,也都是向这边张望的眼神。双瑞跟在唐挽身侧,高声道:“唐先生到了!”原本喧闹的人群瞬间安静下来。学生们肃然而立,为唐挽让出一条路。
北门下设了高台,高台倚着城墙而建,墙面上由低到高整整齐齐码了一排大瓮,以做扩音之用。唐挽今日穿了一身月白直缀深衣,外罩素白夹棉披风,头戴黑襆巾。她脱去了那身官服,又是另一番模样。举手投足,尽显名士大家的从容气度。
唐挽于高台上扫视众人,其中不乏一些熟悉的面孔。她曾经执掌国子监多年,学生们对她都不陌生。楚江也在台下,带着众人躬身行礼:“见过先生。”
唐挽点点头,在软席上坐下来。学生们也纷纷落座。她的目光扫过那一张张面孔,继而落在不远处那些洞开的窗口上,唇边勾起一丝笑意。
苏榭急忙躲开。方才唐挽那一眼让他后背发凉,可想了想,隔得这么远,也不应该就是在看他。他又透过窗口望出去,唐挽已经开始授课了。
今日她讲课的内容是会试的“破题”。唐挽曾做过主考官,对会试命题的方向颇有研究。她先从往年的试题谈起,梳理了命题的思路,又解析了显庆年间两位状元的文章。她声音沉稳,言谈随和,间或引经据典,又能将过往的例卷大段背诵,令台下的学生颇有醍醐灌顶之感。讲座进入尾声,学生们皆已为唐挽的学识和风度所折服。
除了学生之外,听众里还有许多百姓,和隐藏于百姓中的官员。他们的目的却不是听课,而是想要从唐挽的口中,得知这场阁潮的秘密。
授课内容结束,提问环节开始。接连三个学生提问之后,机会终于落在了一个官员的头上。
此人姓邓,是显庆初年的进士,他曾在至和年间求学于国子监,也算是唐挽的半个门生,如今已是翰林院的从七品修撰。他长身立于人群中,向着唐挽一揖到底,问道:“请问先生,儿女私情与天下大义,孰轻孰重?”
唐挽道:“自然儿女私情为轻,天下大义为重。”
“那先生何故取儿女私情,而舍天下大义呢?”
所有人的眼睛都看着唐挽。众人皆知,唐挽是受了妻子连累,才会丢了官职。而唐挽至今不肯休妻,让许多人觉得她困于儿女私情,不辨是非。
唐挽淡淡一笑,道:“春秋时有个人叫吴起,他杀妻求将、母丧不奔,被先贤曾子所厌恶。我若为了官职而休掉了发妻,又与吴起何异呢。”
众人怎么也没想到她竟会用吴起作比,一时竟想不出劝说的话来。吴起杀妻求荣,吴起的妻子无辜。可世人皆知,唐挽的妻子出身微寒,还有那么一段不光彩的过去。
然而唐挽并不在乎。妻子就是妻子,与出身和过去无关。她甘愿为了妻子而放弃前程。众人又从这份决绝中,品出了一丝重情重义的味道。
又听唐挽说道:“你们实在不该责怪我的妻子。她一个女流之辈,所作所为常常身不由己。不过是被人当做借口罢了。”
这话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唐挽离开内阁其实另有隐情!
“请问先生,是谁以内宅家私,构陷内阁阁老?又是谁一手遮天,让您连反抗都不敢为?”这一番问话如巨石投湖,在人群中激起千层波澜。唐挽循声望去,原来是楚江。他剑眉紧蹙,脸色涨红,神情间尽是维护世间公道的大义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