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沈隆不仅翻阅了大量资料,还亲自前往西域进行了实地考察,对这里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再清楚不过了,天山北麓多种植棉花、西红柿、玉米、土豆、红薯和小麦,其中棉花不能吃,暂时不适合种植太多,其余几种都可以在这里种植。
只是玉米、土豆、红薯和西红柿这些农作物此事还没有进入中国,所以这些出身农家的士卒还不认识。
对此,沈隆早有准备,他早就让人把每种新农作物都烹饪了一些,农民对于新型农作物向来都是谨慎的,在不确定这种东西能吃、能有好的收获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种植的,只有亲口尝到这些农作物的味道,他们才会动心。
尽管对于大唐来说,这些后世带来的良种每一颗都异常宝贵,但为了说服这些士卒,沈隆还是忍痛烹饪了一些。
有了他的指点,这些食物的味道可是比平时的大锅饭好吃多了,士卒们尝过之后都回味许久,“这西红柿有点酸,有点甜……这土豆糯糯的可真香啊……”
“要说好吃,我觉得还是红薯最好吃。”这一时期,制糖工艺刚被王玄策从天竺带回来百余年,甜味对大唐百姓来说还是一种奢侈。
“这一个棒子上该有多少颗玉米啊。”有人开始慢慢数起了玉米棒子上的颗粒,盘算着一亩地能有多少产出,尽管还不知道玉米种植所需的密度,但仅仅是粗略估计的结果,依然把这些士兵给惊呆了。
“这红薯、土豆一亩地产量都在千斤以上,玉米产量虽然少些,但也比小麦强得多!只要咱们能把这些地种好,不仅咱们不用担心饿肚子,还能给郭郡王和杨都护送一些过去!”沈隆开始给这些士兵描述美好前景了,为了说服这些士卒,他还刻意换了保守的数字。
“一亩地能产千斤!”尽管如此,听到这些,士卒们依旧瞪大了眼睛,他们可是从小种地的,深知道这个数字的可怕;就算是关中最好的熟地,种小麦一年能收三百斤就算好的了,沈隆这儿直接就是亩产千斤了,是关中亩产的三倍还多。
看到他们惊讶的样子,沈隆想起了王安石父子,旋即就有人发问,“守捉,既然这些粮食能产这么多,为啥咱们不把这些地全种上红薯、土豆?”对于粮食的渴望,同样是刻在这些人骨子里的。
“一来么,咱们或许种惯了小麦,却没人种过红薯、土豆,一开始就全种上这些,要是有个万一,咱们就要饿肚子了;二来么,这些东西虽好,却不像小麦这般好存储,种出来之后不赶紧吃掉就容易烂;所以咱们要先多种一些小麦,等大家伙儿学会了种红薯、土豆、玉米和西红柿,再扩大面积也不迟!”沈隆解释道。
他们在俱六城可不是光屯田,还要出兵打仗,领兵出征的时候都带上红薯和土豆可不行,一不小心烂掉,那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按照沈隆的计划,这些土地的中心地带将会被全部种上小麦,套种玉米,这样可以在保证收获的情况下节省地力;然后在边缘地带种上红薯和土豆;最外围则是葡萄、瓜果之类,在后世,西域的葡萄水果可以说是大大有名,既高产又好吃,还能帮助这些士兵均衡营养,如此安排再合适不过了。
等这些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大家可以先吃土豆、红薯、玉米以及少量小麦,将大部分小麦保存下来;那天需要打仗了,就把小麦磨粉做成馕,馕可以保存很久也不会坏掉,最适合行军打仗,然后再带些肉干、葡萄干补充脂肪和葡萄糖,保证不会有问题。
那么,以后我大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士兵就背着馕和葡萄干来吊打那些敢违背大唐号令的部落吧!
“还是守捉想的周全!”众人听了沈隆的解释后都大为佩服,“这些东西该咋种,还得守捉来教我们!”
说服了这些士卒之后,沈隆就带着他们开始开垦土地,他们白天在地里耕作,晚上则回到城中,举着火把听沈隆给他们讲解这些新型农作物该如何种植;尽管劳累,可沈隆每天身先士卒带着他们干活,而且干得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多,这些人也都没了抱怨。
人家堂堂守捉使都是如此,我等一介小兵又怎么该抱怨呢?而且他们一想到即将迎来的收获,连最后一点儿腹诽也没了。
这些士卒都是干惯了农活的,让他们侍候庄稼倒是比舞刀弄枪还要利索,忙活了一阵儿,终于将这一大片土地都开垦好了,沈隆开始带领他们播种。
沈隆根据现有的条件,依靠历史资料以及伊凡万科的机械设计能力,设计了一些木质农具,让城中的工匠打造发给士卒,帮助他们提升耕种效率。
让一个能制造钢铁战甲的大科学家来打造农具,简直是牛刀杀鸡,士卒们在经历了短暂的适应之后,很快就上手了,再借用一些畜力的帮助,一千余人没花多少时间就种好了数万亩的土地。
“守捉,这要是丰收了,咱们该能吃多久啊?怕是连西州、龟兹的大军也能全部养活了!”被郭昕排到俱六城来的向导问道。
“等收了粮食,自然要给郭郡王和杨都护送些过去,到时候咱们再派些人带种子过去,教他们如何种植。”西州和龟兹的条件虽然没有天山以北这么好,不过种土豆倒是足够了。
“守捉,这些农具真好用啊!俺能不能让商队带回长安,让俺家里也用上啊?要是有了这些,俺爹娘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有长安来的少年士卒问道。
“此事容易,倒也不用专门送农具过去,等商队再回来,我就把图纸给郭家的管事,让他们打造农具给你们的家人!”这些东西在大唐同样有大用。
又过了些日子,终于等到这些农作物发芽的时候了。
只是玉米、土豆、红薯和西红柿这些农作物此事还没有进入中国,所以这些出身农家的士卒还不认识。
对此,沈隆早有准备,他早就让人把每种新农作物都烹饪了一些,农民对于新型农作物向来都是谨慎的,在不确定这种东西能吃、能有好的收获之前,他们是绝对不会种植的,只有亲口尝到这些农作物的味道,他们才会动心。
尽管对于大唐来说,这些后世带来的良种每一颗都异常宝贵,但为了说服这些士卒,沈隆还是忍痛烹饪了一些。
有了他的指点,这些食物的味道可是比平时的大锅饭好吃多了,士卒们尝过之后都回味许久,“这西红柿有点酸,有点甜……这土豆糯糯的可真香啊……”
“要说好吃,我觉得还是红薯最好吃。”这一时期,制糖工艺刚被王玄策从天竺带回来百余年,甜味对大唐百姓来说还是一种奢侈。
“这一个棒子上该有多少颗玉米啊。”有人开始慢慢数起了玉米棒子上的颗粒,盘算着一亩地能有多少产出,尽管还不知道玉米种植所需的密度,但仅仅是粗略估计的结果,依然把这些士兵给惊呆了。
“这红薯、土豆一亩地产量都在千斤以上,玉米产量虽然少些,但也比小麦强得多!只要咱们能把这些地种好,不仅咱们不用担心饿肚子,还能给郭郡王和杨都护送一些过去!”沈隆开始给这些士兵描述美好前景了,为了说服这些士卒,他还刻意换了保守的数字。
“一亩地能产千斤!”尽管如此,听到这些,士卒们依旧瞪大了眼睛,他们可是从小种地的,深知道这个数字的可怕;就算是关中最好的熟地,种小麦一年能收三百斤就算好的了,沈隆这儿直接就是亩产千斤了,是关中亩产的三倍还多。
看到他们惊讶的样子,沈隆想起了王安石父子,旋即就有人发问,“守捉,既然这些粮食能产这么多,为啥咱们不把这些地全种上红薯、土豆?”对于粮食的渴望,同样是刻在这些人骨子里的。
“一来么,咱们或许种惯了小麦,却没人种过红薯、土豆,一开始就全种上这些,要是有个万一,咱们就要饿肚子了;二来么,这些东西虽好,却不像小麦这般好存储,种出来之后不赶紧吃掉就容易烂;所以咱们要先多种一些小麦,等大家伙儿学会了种红薯、土豆、玉米和西红柿,再扩大面积也不迟!”沈隆解释道。
他们在俱六城可不是光屯田,还要出兵打仗,领兵出征的时候都带上红薯和土豆可不行,一不小心烂掉,那这仗也就不用打了。
按照沈隆的计划,这些土地的中心地带将会被全部种上小麦,套种玉米,这样可以在保证收获的情况下节省地力;然后在边缘地带种上红薯和土豆;最外围则是葡萄、瓜果之类,在后世,西域的葡萄水果可以说是大大有名,既高产又好吃,还能帮助这些士兵均衡营养,如此安排再合适不过了。
等这些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大家可以先吃土豆、红薯、玉米以及少量小麦,将大部分小麦保存下来;那天需要打仗了,就把小麦磨粉做成馕,馕可以保存很久也不会坏掉,最适合行军打仗,然后再带些肉干、葡萄干补充脂肪和葡萄糖,保证不会有问题。
那么,以后我大唐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士兵就背着馕和葡萄干来吊打那些敢违背大唐号令的部落吧!
“还是守捉想的周全!”众人听了沈隆的解释后都大为佩服,“这些东西该咋种,还得守捉来教我们!”
说服了这些士卒之后,沈隆就带着他们开始开垦土地,他们白天在地里耕作,晚上则回到城中,举着火把听沈隆给他们讲解这些新型农作物该如何种植;尽管劳累,可沈隆每天身先士卒带着他们干活,而且干得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多,这些人也都没了抱怨。
人家堂堂守捉使都是如此,我等一介小兵又怎么该抱怨呢?而且他们一想到即将迎来的收获,连最后一点儿腹诽也没了。
这些士卒都是干惯了农活的,让他们侍候庄稼倒是比舞刀弄枪还要利索,忙活了一阵儿,终于将这一大片土地都开垦好了,沈隆开始带领他们播种。
沈隆根据现有的条件,依靠历史资料以及伊凡万科的机械设计能力,设计了一些木质农具,让城中的工匠打造发给士卒,帮助他们提升耕种效率。
让一个能制造钢铁战甲的大科学家来打造农具,简直是牛刀杀鸡,士卒们在经历了短暂的适应之后,很快就上手了,再借用一些畜力的帮助,一千余人没花多少时间就种好了数万亩的土地。
“守捉,这要是丰收了,咱们该能吃多久啊?怕是连西州、龟兹的大军也能全部养活了!”被郭昕排到俱六城来的向导问道。
“等收了粮食,自然要给郭郡王和杨都护送些过去,到时候咱们再派些人带种子过去,教他们如何种植。”西州和龟兹的条件虽然没有天山以北这么好,不过种土豆倒是足够了。
“守捉,这些农具真好用啊!俺能不能让商队带回长安,让俺家里也用上啊?要是有了这些,俺爹娘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有长安来的少年士卒问道。
“此事容易,倒也不用专门送农具过去,等商队再回来,我就把图纸给郭家的管事,让他们打造农具给你们的家人!”这些东西在大唐同样有大用。
又过了些日子,终于等到这些农作物发芽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