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下面没有了 作者:渔小乖乖

    边静玉见到题目时,心里一紧。沈德源可以说是猜中了题,也可以说是没有。

    题目是和赋税及徭役制度有关的,这好似和玉米无关,所以说沈德源并没有猜中题目。但是,要动现有的赋税及徭役制度,要减轻百姓的赋税,这里头直接牵扯到的就是大地主们的利益,这就和沈德源在猜题时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了,因此也可以说沈德源是猜中了题目。只不过沈德源提出的土地改革制度是一步到位了,比较理想主义,而卷子上的赋税制改革则是从侧面出击的。

    沈德源到底还是算准了显武帝的心思啊!

    边静玉受过沈德源的指点,很清楚显武帝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目前的国情来看,土地兼并的加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税基,所以显武帝很明显是想要重新清丈土地!而既然知道了显武帝的眼光落在这里,那么边静玉就知道自己的文章该怎么写了。土地确实应该重新清丈,如此才能扩大征收面,使得税赋相对平均。与此同时,国家也应该统一赋役,使得税赋趋于稳定,百姓得以稍安。

    边静玉心里已经想好了文章的雏形,然而他的笔却迟迟没有落下。

    这笔一落,他确实迎合了皇上的心思,但也和地主豪强们站在了对立面。

    政治这东西啊,比着人们想象出来的样子要更加黑暗。想要当个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这不仅仅是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就够了的。拿几十年前的青苗法来说,当时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非常显著,就有官员提出了这一法案,允许百姓在荒年用低价贷到米粮,这既为百姓解决了当务之急,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然而在具体实施的时候,地方财政出现问题,官商互相勾结,又值官场黑暗等一系列问题,这样的法案反而成为了剥削百姓的工具。那提出法案的官员差点就被写进《奸臣录》。

    边静玉可以肯定,显武帝是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的。他也想为百姓做些实事。

    边静玉不可否认,他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个利己主义者,因为他总是会以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为先。但是,他也有一颗为民的心。若他把心中的文章尽数落于纸上,这不仅仅是在迎合皇上的心思,其实那一字一句也是真正顺应了他自己的本心。但是,光有本心还不够,光有一颗爱民为民的心还不够。

    如果说为官是一场长途跋涉,若没有魄力和应变的能力,那好的也会变成坏的。

    显武帝要对地主豪强开刀,如果他成为了这把刀,那么他能受得住随之而来的震荡吗?显武帝这个握刀之人能受得住随之而来的震荡吗?显武帝能坚持到底吗?这变法真能维持住为民的初衷,不会中途变节吗?还是说,最终变法失败,而他会像那位差点被写进《奸臣录》的前辈一样,半生流离?

    边静玉面色沉静,然而他身上已是冷汗淋漓。

    作者有话要说:

    本文架空!不过,文中的青苗法在历史上真有其事,主持变法的人大家很熟悉,是王安石。然后,边静玉由殿试题目联想出来的一系列东西其实就是明朝一条鞭法的雏形。上章评论有姑娘写歌哦,很洗脑,我加精了,大家可以翻回去看看。

    第85章

    边静玉脸色苍白地走出了崇文殿。崇文殿是本朝举行殿试的地方。

    本是天气不错的日子,阳光落在人们的身上,让人由外而内都有了一种暖洋洋的感觉。边静玉随着人流走到阳光下,心里的阴寒渐渐被驱散了,他那颗被塞进了太多东西的脑子终于得以重新运行。

    边静玉这才觉出自己的四肢无力。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表现,当一个人经历过巨大的紧张、焦虑之后,四肢通常会发软。而在众多的考生中,边静玉的表现并不突兀。事实上,有不少考生因为是第一次面圣——尽管他们全程没有抬头,连皇上的一片明黄色衣角都没有瞧见——在考试时就紧张得连呼吸的频率都不正常了。边静玉的脸色苍白如鬼,但夹在众多同样苍白如鬼的考生之中,也就没有显出他一个人的不对劲来。

    考生是排队入场,也是排队出场的。崇文殿是宫殿群中的外殿,但从崇文殿到皇宫正门处也要经过好几道门。走在两道门之间的夹道时,边静玉抬头四顾了一下。身后的门已经锁上了。两边都是高耸的围墙。抬头望天,似乎也只能看到方寸的天地。这让边静玉忽然生出了一种“被囚于此”的错觉。

    他忽然轻轻地笑了一声,像是一声嗤笑,仿佛在嘲笑他自己之前的游移不定。

    文人的能量在于他们手中的笔。若是笔落难惊风雨,笔起难托江山,那么他们手中的笔就算是废了。落笔起笔皆无悔,大不了就是被囚于此,被囚于权势,被囚于命运,被囚于时代,被囚于天下。

    边静玉迈步朝宫外走去,每一步都好像走在他即将开始或已经开始的仕途上。

    姚和风排在边静玉身后,他们之间隔着好几个人。在宫廷中不可喧哗,姚和风虽然很想和边静玉说说话,却不敢挤到边静玉身边去,只能不错眼地盯着边静玉的背影。有那么一瞬间,姚和风似乎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边静玉那如长竹一样挺拔瘦削的后背上忽然压了千钧重物,而他依然蹒跚前行。

    当姚和风揉了揉眼睛再看时,却见边静玉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稳健。

    出了最外头的门,远远有各家的马车候着,姚和风这才敢错了队伍,凑到边静玉的身边,揽着边静玉的肩膀,说:“终于考完了。接下来宴雅集……你会喝酒么?他们肯定都喜欢逮着你灌酒。”谁叫边静玉这样年轻,又有这般引人嫉妒的长相和才学,大家肯定会卯足了劲儿让他喝酒的。

    边静玉摇了摇头,却没有说话。

    姚和风一脸同情地看着他,道:“那你这两天抓紧时间好好练练。”虽然肯定是练不出来了。

    因为连殿试都已经彻底考完了,所以边静玉与姚和风不必再去沈家接受沈德源的指点,他们这次就各回各家了。与姚和风挥手说了再见,边静玉在小厮的肩膀上撑了下力,爬上了安平侯府的马车。

    马车里却坐着另一人。沈怡笑着说:“我送你回家。”他伸出手拉了边静玉一把。

    沈怡皱了眉头,问:“你的手怎么这么凉?”

    边静玉摇了摇头。他虽心里已经想得很明白了,这会儿却还是没什么说话的力气。

    沈怡先拉着边静玉在自己身边坐了,忽然伸手从边静玉的脖子里伸进去,摸了摸边静玉的后背。

    这个动作是从沈巧娘那里学来的。沈巧娘在照顾沈英和沈荷两个孩子时总是很心细。有一阵子,孩子们喜欢满园子地乱跑,每次一跑就会出一身汗,若不及时给他们换衣服,等他们大汗淋漓后被冷风一吹,这就容易着凉。但大人也不可能在一天中给孩子们换个十套八套的衣服。沈巧娘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把细软吸汗的棉布裁了,一层一层地叠起来,剪成手巾的大小,然后从孩子们的脖子里塞进去贴着他们的后背。这样一来,当孩子们在玩耍中出汗时,汗水会被棉布吸收,就不太容易着凉了。

    沈怡经常能见到沈巧娘把手捂热后塞到侄子侄女后背衣服里去试衣服干湿的情景。他这会儿就活学活用了。这一摸,果然觉得边静玉的绸缎里衣有些潮,摸着觉得凉凉的,怪不得边静玉会觉得冷。

    “怎么出了这么多汗?早知道也往你后背里塞一块棉布了。”沈怡说。

    边静玉把沈怡的两只手拉开,把沈怡摆成了一个适合拥抱的姿势,然后钻进了沈怡的怀里,口齿不清地说:“你抱着我,我就没那么冷了……”他这会儿看上去乖极了,虽然他已经过了说乖的年纪。

    沈怡还能说什么呢?只好乖乖地当人形抱枕。

    马车平稳地驶到了安平侯府。

    沈怡先跳下了马车,然后伸出手把边静玉扶了下来。本来沈怡这就该离开了,结果边静玉却拉着他的手没有放开。沈怡只好把格外粘人的边静玉送到了府内。安平侯、鲁氏等人都在正厅等着边静玉归来。边静玉打了个哈欠,说:“父亲母亲,我有些累,先去休息下,等休息好了再去给你们请安。”

    都是亲爹亲妈,自然不会挑边静玉的礼,听他说累了,安平侯和鲁氏都赶他去休息。

    边静玉就拉着沈怡的手回了自己住的院子。

    目送着儿子离开后,鲁氏才反应过来,说:“静玉不是说他累了么?怎么还把沈二带走了?”既然累了,他哪里还有力气招待友人呢?总不能边静玉睡着,叫沈怡一个人待着吧?这也太怠慢沈怡了。

    安平侯不在意地说:“他们年轻人之间没这么讲究,随他们高兴就好。”

    “这不行!我这就叫人给沈二送些点心去。”鲁氏说。

    沈怡对着边静玉身边的几个最得用的小厮已经很熟悉了,见之前是书平留在顺安院里伺候的,便问:“热水备好了?快服侍你家主子泡个热水澡。再上一碗热茶来,叫你家主子先散散身上的凉气。”

    边静玉仍拉着沈怡的手没有放开。

    沈怡把两人相握的手举起来,送到边静玉眼前,开着玩笑说:“你今天有些不对劲啊……这么舍不得我呀?莫非要我陪着你一块儿泡澡吗?”想了想,沈怡又问:“殿试还顺利吗?这次的考题是什么?”

    顺安院里有一个露天的小石桌。边静玉以前总在这小石桌喝喝茶什么的。他拉着沈怡在小石桌坐了,然后把安等伺候的人都打发了下去。小石桌周围没有什么可供遮挡的地方,远处又有安等忠心的下人守着,所以在这儿说话很安全,不用担心被人听去。边静玉缓缓地说了考题。

    “我怕……”边静玉说。他在沈怡面前不用掩饰自己的懦弱。他知道变法有多难,他知道日后的路有多难走,他知道变法失败后,他会落入多么悲惨的境地,但他最终还是顺着自己的心意写了答卷。

章节目录

然后下面没有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渔小乖乖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渔小乖乖并收藏然后下面没有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