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下面没有了 作者:渔小乖乖
这时候就需要底下的人帮太子分忧了。边家和沈家有姻亲关系,所以边家在这种时刻站出来去照顾沈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若说边家为太子分忧了,他们确实做了,所以顺嫔也能借此去皇后面前多得些脸面;若说边家没有站到太子的阵营去,他们确实也没有,他们只是照顾了落难的准姻亲而已。
宋氏听懂了边静玉的意思。她想着深宫内的女儿,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涌出来了。安平伯这个做兄长的说实话是没什么出息的,平日里根本不能帮衬顺嫔什么,反倒是边静玉这个做侄儿的还时刻念着娘娘在深宫里的辛苦。她握住边静玉的手,说:“好孩子……好孩子……难为你凡事还能想着娘娘。”
鲁氏忙拿出帕子帮宋氏擦眼泪。她的眉头却还微皱着。
“你心里既然有了成算,你去做什么,我总不会拦着你。”鲁氏叹着气说,“可你有没有想过?沈家这些事,你父亲是想不到这么深的……他那人最是谨小慎微,若他想要帮你退亲,我是拦不住他的。”
“娘,父亲不会帮我退亲的。”边静玉语气肯定地说。他会在私底下称呼鲁氏为娘,而不是母亲;却一直恭恭敬敬地称呼安平伯为父亲。这本就是安平伯为次子筹谋来的亲事,他是不会主动去退的。
想到安平伯,鲁氏又恼上了三分:“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我儿没了嫡子,他脸上有光?”
边静玉语气温和地安慰鲁氏,说:“娘,你不愿意儿子娶个男子回来,难道沈家那边就愿意沈二娶个男子了吗?您是一番慈母心肠,沈二的母亲肯定也是如此。所以您不如等等,等上几年,我们与沈家重新商议,说不定我与沈二顺顺利利就退亲了。但是,不能是现在,现在绝对不是退亲的好时机。”
鲁氏若有所思,觉得儿子说得很有道理。她却不知道,这门天定姻缘是不可能退了啦!
第2章
边静玉口中的沈伯父名为沈德源。
安平伯府于沈德源有恩。当年,沈德源还是个穷书生,进京赶考时,在半路上被人盗了盘缠,一时间身无分文、寸步难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沈德源在惊怒下还大病了一场。恰好安平伯那时回乡祭祖,于巧合下知道了沈德源的遭遇,他抱着日行一善的心思,为沈德源请了大夫,又赠了盘缠给他。
当时,安平伯真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因为那时重病的沈德源看不出资质。而每年进京赶考的书生那么多,谁能猜到这样一个病恹恹的书生腹内真有大才呢?结果,沈德源偏这一次就高中探花、平步青云了!他心里非常感激安平伯,更将安平伯视为了自己的恩人。安平伯这也算是善有善报了。
此后二十多年,沈德源仕途顺达,一路官至吏部侍郎。他与苏氏情投意合,育有两子一女。
因沈德源出生于寒门,沈家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他的妻子苏氏是他年少求学时的学院先生的女儿。长子已经科举出仕且已于两年前娶妻虞氏,女儿则在一年前嫁入了沈德源昔日同窗好友钱家。这两门亲事都可谓是门当户对。至于沈德源的次子,他尚且年少,已于早年定亲,但至今还未到婚期。
与边静玉定亲的便是沈德源的次子沈怡。沈怡出生后,曾啼哭不止。沈家为他请了诸多大夫,却始终看不出毛病。那时沈德源官位不显,见幼子越来越虚弱,不得不厚颜求到安平伯面前。安平伯府再如何没落,也是普通人眼中的高门大户。拿着安平伯的帖子,沈德源终于为幼子请来了一位太医。
可是,请来的太医依然看不出沈怡有什么毛病。
苏氏无奈之下抱着幼子求到了神佛面前去。
当日,有大师言明,沈家幼子是因魂魄不稳才会日夜啼哭。这位大师有慈悲心,就赠了一块平安牌给沈怡,又建议沈家给幼子取女名,且让他在十六岁之前不要见外客。事情便是如此神奇,等苏氏给沈怡佩戴好了平安牌,沈德源又将“沈怡”这个名字写进族谱,唤幼子小名怡娘,沈怡从此就好了。
本朝律法允许男子间结契或女子立女户,虽说男子和男子成亲的事情到底少见,女子也不常立女户,但既然法律不禁止,那这事儿叫世人看来也就不显得稀奇了。常有大家族的嫡母不愿意在分家时叫庶子多占了财产,就用一副嫁妆把庶子发嫁出去的。和分家时的家财比起来,嫁妆自然是小头了。
边静玉六岁时,已经显出了他冰雪聪明的一面。安平伯寻沈德源喝酒,听闻沈家幼子和边静玉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听闻沈家需要将幼子充女孩养——这儿其实是安平伯理解错了,事实上沈怡只是取了女名并且不见外客而已,并没有充女孩养——立时就动了心思,想要为边静玉和沈怡定下亲事来。
沈德源这些年一直记着安平伯的恩情,也就允了安平伯的提议,两人当场交换了信物。
就这样,边静玉和沈怡定了亲。
而后,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沈德源步步高升却又忽然下了大狱。
宋氏和鲁氏向来很看重边静玉。如今边静玉已有十六,她们就不再把边静玉当孩子看,只当他是能顶门壮户的男儿。鲁氏去伯爷那儿试探了一回,见伯爷确实没歇了叫边静玉娶男妻的心思,也就听了边静玉的话,拿出一些私房银子,叫边静玉去帮一帮沈家,好歹叫沈家人在牢里的日子能好过些。
鲁氏乃是皇商鲁家的嫡女,手里是万万不会缺银子使的。
边静玉在外头跑了几日,但还未等他做什么,沈家的判决就出来了。
圣上唯恐此案继续拖延会坏了太子的名声,速速判了沈德源的罪名,沈家家财全部充公,且沈德源及其长子沈思将流放于西北。至于沈怡,因他年少体弱且未及弱冠,不在流放的名单之内。除此以外,沈夫人苏氏、小沈夫人虞氏(沈家长媳)因都是女眷,也不在流放名单之内,且还能保留嫁妆。
这判决算是轻的。
这或许是沈德源的诸多好友在暗中活动过了,也或许是皇上心知真相、有意轻拿轻放。
沈夫人苏氏带着长媳、幼子提前归家,而沈德源和他长子还需要在牢里住到流放那日。沈夫人虽是小家碧玉,到底做了几十年的当家夫人,遭遇了这些事还能撑得起来。她在沈德源各位好友的帮衬下,整理了嫁妆,带着沈家余下的几位主子和二三忠仆去南城租了座小院子,好歹重新安置下来了。
沈家遭此大难,没死人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沈家此时的境遇实在算不上好的。
沈家一共五个主子。沈德源和长子沈思还在牢里。而长媳虞氏正怀着五个月的身孕。她是年轻媳妇,这是她头次怀孕,因被迫在阴暗的女牢里住了几日,又一直担惊受怕,如今怀相实在算不上好,归家后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按照一日三餐的数往嘴里灌着保胎药。而且沈怡也病了。当初那位大师说,沈怡在十六岁前不能见到外客,抄家那日正是他十六岁生辰的前一天,他的魂魄恐是被惊着了。
于是,现在里里外外多少事都得苏氏一人撑着。
苏氏得顾着儿媳,还得顾着已经烧得糊涂的幼子,只觉得心力憔悴。
看病开药都是需要钱的,这些钱又不能不出。虽说还有嫁妆能帮忙应付一二,但苏家当初就不是什么有钱的人家,苏氏的嫁妆很有限。不到万不得已,她真不愿意去动儿媳虞氏的嫁妆,且虞氏的嫁妆同样有限。而牢里还需要她们继续打点,只有外头帮忙打点了,沈德源和沈思的日子才会好过些。
除此以外,嫁去钱家的女儿那也叫苏氏操着心。她女儿如今怀有七个月的身孕,比虞氏还大两个月,都不知现下如何了。钱大人是沈德源老友,定不会薄待她女儿,她只怕自己女儿太过忧思忧虑。
苏氏亲自喂儿媳吃了药,照顾着儿媳歇下了,又来幼子沈怡的床前守着。
沈怡烧得脸蛋通红。
一位老仆从外头匆匆走来,面色不是很好。苏氏把沈怡头上那块被烫热了的帕子拿下来,过了一遍凉水,拧干后重新搭在了沈怡的额头。她叹着气帮沈怡理了理头发,然后轻手轻脚地走出了房间。
“怎么了?”苏氏问。
“咱们大门处被人丢了烂菜叶了。”老仆气愤地说。
南城这边的治安不太好,这儿住着的多为小商小贩和手艺匠人。他们听说这院子里新搬来的住户是贪官的家眷,那贪官还在牢里住着,就存着替天行道的心思,往院子的正门处丢了很多污秽之物。
苏氏经历了这么多事,一直没有哭。幼子病成了那样,吃了药总不见效果,她都没有哭。此时听说自家老爷竟被人如此误会,沈府被人如此轻贱,只觉得一口气提不上来,眼泪却是再也止不住了。
老仆忙说:“……最要紧的是,老奴看到有闲汉在院子外头晃荡。”如果只是大门被泼了秽物,她肯定就把这事瞒下了。只闲汉聚集这事是万万不敢瞒的,谁知道这帮闲汉能做出什么事情来呢?万一他们冲进了院子里来,这一家子老的老、病的病、弱的弱,岂是那帮闲汉的对手?故而要早做准备。
苏氏胡乱地擦了两把眼泪,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
“夫人,不若再去求一求老爷的那帮好友们……”老仆小心地说。
苏氏摇了摇头:“他们已在暗中相助良多,否则我哪里能带着孩儿们顺利离开那吃人的地方?又哪能保住嫁妆呢?更何况,待老爷和老大被迫动身去西北时,更需要有人照顾,人情得留到那时再用。”
想着目前还在牢中的老爷和大爷,老仆面色一苦,忍不住背过身去擦了擦眼角。
苏氏又说:“你以后莫再叫我夫人了,我已没了诰命,当不得一声夫人的。莫被人捏住了错处。”
忽然,一个七八岁的小厮从正门处跑来。他是刚刚陪苏氏说话的那老仆的孙儿。如今府里的下人只留着老仆、老仆的儿子媳妇和老仆孙儿四人了。这小厮见到苏氏,立刻说:“夫人,安平伯来了!”
这时候就需要底下的人帮太子分忧了。边家和沈家有姻亲关系,所以边家在这种时刻站出来去照顾沈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若说边家为太子分忧了,他们确实做了,所以顺嫔也能借此去皇后面前多得些脸面;若说边家没有站到太子的阵营去,他们确实也没有,他们只是照顾了落难的准姻亲而已。
宋氏听懂了边静玉的意思。她想着深宫内的女儿,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涌出来了。安平伯这个做兄长的说实话是没什么出息的,平日里根本不能帮衬顺嫔什么,反倒是边静玉这个做侄儿的还时刻念着娘娘在深宫里的辛苦。她握住边静玉的手,说:“好孩子……好孩子……难为你凡事还能想着娘娘。”
鲁氏忙拿出帕子帮宋氏擦眼泪。她的眉头却还微皱着。
“你心里既然有了成算,你去做什么,我总不会拦着你。”鲁氏叹着气说,“可你有没有想过?沈家这些事,你父亲是想不到这么深的……他那人最是谨小慎微,若他想要帮你退亲,我是拦不住他的。”
“娘,父亲不会帮我退亲的。”边静玉语气肯定地说。他会在私底下称呼鲁氏为娘,而不是母亲;却一直恭恭敬敬地称呼安平伯为父亲。这本就是安平伯为次子筹谋来的亲事,他是不会主动去退的。
想到安平伯,鲁氏又恼上了三分:“他到底是什么意思!难道我儿没了嫡子,他脸上有光?”
边静玉语气温和地安慰鲁氏,说:“娘,你不愿意儿子娶个男子回来,难道沈家那边就愿意沈二娶个男子了吗?您是一番慈母心肠,沈二的母亲肯定也是如此。所以您不如等等,等上几年,我们与沈家重新商议,说不定我与沈二顺顺利利就退亲了。但是,不能是现在,现在绝对不是退亲的好时机。”
鲁氏若有所思,觉得儿子说得很有道理。她却不知道,这门天定姻缘是不可能退了啦!
第2章
边静玉口中的沈伯父名为沈德源。
安平伯府于沈德源有恩。当年,沈德源还是个穷书生,进京赶考时,在半路上被人盗了盘缠,一时间身无分文、寸步难行。屋漏偏逢连夜雨,沈德源在惊怒下还大病了一场。恰好安平伯那时回乡祭祖,于巧合下知道了沈德源的遭遇,他抱着日行一善的心思,为沈德源请了大夫,又赠了盘缠给他。
当时,安平伯真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因为那时重病的沈德源看不出资质。而每年进京赶考的书生那么多,谁能猜到这样一个病恹恹的书生腹内真有大才呢?结果,沈德源偏这一次就高中探花、平步青云了!他心里非常感激安平伯,更将安平伯视为了自己的恩人。安平伯这也算是善有善报了。
此后二十多年,沈德源仕途顺达,一路官至吏部侍郎。他与苏氏情投意合,育有两子一女。
因沈德源出生于寒门,沈家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他的妻子苏氏是他年少求学时的学院先生的女儿。长子已经科举出仕且已于两年前娶妻虞氏,女儿则在一年前嫁入了沈德源昔日同窗好友钱家。这两门亲事都可谓是门当户对。至于沈德源的次子,他尚且年少,已于早年定亲,但至今还未到婚期。
与边静玉定亲的便是沈德源的次子沈怡。沈怡出生后,曾啼哭不止。沈家为他请了诸多大夫,却始终看不出毛病。那时沈德源官位不显,见幼子越来越虚弱,不得不厚颜求到安平伯面前。安平伯府再如何没落,也是普通人眼中的高门大户。拿着安平伯的帖子,沈德源终于为幼子请来了一位太医。
可是,请来的太医依然看不出沈怡有什么毛病。
苏氏无奈之下抱着幼子求到了神佛面前去。
当日,有大师言明,沈家幼子是因魂魄不稳才会日夜啼哭。这位大师有慈悲心,就赠了一块平安牌给沈怡,又建议沈家给幼子取女名,且让他在十六岁之前不要见外客。事情便是如此神奇,等苏氏给沈怡佩戴好了平安牌,沈德源又将“沈怡”这个名字写进族谱,唤幼子小名怡娘,沈怡从此就好了。
本朝律法允许男子间结契或女子立女户,虽说男子和男子成亲的事情到底少见,女子也不常立女户,但既然法律不禁止,那这事儿叫世人看来也就不显得稀奇了。常有大家族的嫡母不愿意在分家时叫庶子多占了财产,就用一副嫁妆把庶子发嫁出去的。和分家时的家财比起来,嫁妆自然是小头了。
边静玉六岁时,已经显出了他冰雪聪明的一面。安平伯寻沈德源喝酒,听闻沈家幼子和边静玉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听闻沈家需要将幼子充女孩养——这儿其实是安平伯理解错了,事实上沈怡只是取了女名并且不见外客而已,并没有充女孩养——立时就动了心思,想要为边静玉和沈怡定下亲事来。
沈德源这些年一直记着安平伯的恩情,也就允了安平伯的提议,两人当场交换了信物。
就这样,边静玉和沈怡定了亲。
而后,一转眼十年过去了,沈德源步步高升却又忽然下了大狱。
宋氏和鲁氏向来很看重边静玉。如今边静玉已有十六,她们就不再把边静玉当孩子看,只当他是能顶门壮户的男儿。鲁氏去伯爷那儿试探了一回,见伯爷确实没歇了叫边静玉娶男妻的心思,也就听了边静玉的话,拿出一些私房银子,叫边静玉去帮一帮沈家,好歹叫沈家人在牢里的日子能好过些。
鲁氏乃是皇商鲁家的嫡女,手里是万万不会缺银子使的。
边静玉在外头跑了几日,但还未等他做什么,沈家的判决就出来了。
圣上唯恐此案继续拖延会坏了太子的名声,速速判了沈德源的罪名,沈家家财全部充公,且沈德源及其长子沈思将流放于西北。至于沈怡,因他年少体弱且未及弱冠,不在流放的名单之内。除此以外,沈夫人苏氏、小沈夫人虞氏(沈家长媳)因都是女眷,也不在流放名单之内,且还能保留嫁妆。
这判决算是轻的。
这或许是沈德源的诸多好友在暗中活动过了,也或许是皇上心知真相、有意轻拿轻放。
沈夫人苏氏带着长媳、幼子提前归家,而沈德源和他长子还需要在牢里住到流放那日。沈夫人虽是小家碧玉,到底做了几十年的当家夫人,遭遇了这些事还能撑得起来。她在沈德源各位好友的帮衬下,整理了嫁妆,带着沈家余下的几位主子和二三忠仆去南城租了座小院子,好歹重新安置下来了。
沈家遭此大难,没死人就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但沈家此时的境遇实在算不上好的。
沈家一共五个主子。沈德源和长子沈思还在牢里。而长媳虞氏正怀着五个月的身孕。她是年轻媳妇,这是她头次怀孕,因被迫在阴暗的女牢里住了几日,又一直担惊受怕,如今怀相实在算不上好,归家后就躺在床上起不来了,按照一日三餐的数往嘴里灌着保胎药。而且沈怡也病了。当初那位大师说,沈怡在十六岁前不能见到外客,抄家那日正是他十六岁生辰的前一天,他的魂魄恐是被惊着了。
于是,现在里里外外多少事都得苏氏一人撑着。
苏氏得顾着儿媳,还得顾着已经烧得糊涂的幼子,只觉得心力憔悴。
看病开药都是需要钱的,这些钱又不能不出。虽说还有嫁妆能帮忙应付一二,但苏家当初就不是什么有钱的人家,苏氏的嫁妆很有限。不到万不得已,她真不愿意去动儿媳虞氏的嫁妆,且虞氏的嫁妆同样有限。而牢里还需要她们继续打点,只有外头帮忙打点了,沈德源和沈思的日子才会好过些。
除此以外,嫁去钱家的女儿那也叫苏氏操着心。她女儿如今怀有七个月的身孕,比虞氏还大两个月,都不知现下如何了。钱大人是沈德源老友,定不会薄待她女儿,她只怕自己女儿太过忧思忧虑。
苏氏亲自喂儿媳吃了药,照顾着儿媳歇下了,又来幼子沈怡的床前守着。
沈怡烧得脸蛋通红。
一位老仆从外头匆匆走来,面色不是很好。苏氏把沈怡头上那块被烫热了的帕子拿下来,过了一遍凉水,拧干后重新搭在了沈怡的额头。她叹着气帮沈怡理了理头发,然后轻手轻脚地走出了房间。
“怎么了?”苏氏问。
“咱们大门处被人丢了烂菜叶了。”老仆气愤地说。
南城这边的治安不太好,这儿住着的多为小商小贩和手艺匠人。他们听说这院子里新搬来的住户是贪官的家眷,那贪官还在牢里住着,就存着替天行道的心思,往院子的正门处丢了很多污秽之物。
苏氏经历了这么多事,一直没有哭。幼子病成了那样,吃了药总不见效果,她都没有哭。此时听说自家老爷竟被人如此误会,沈府被人如此轻贱,只觉得一口气提不上来,眼泪却是再也止不住了。
老仆忙说:“……最要紧的是,老奴看到有闲汉在院子外头晃荡。”如果只是大门被泼了秽物,她肯定就把这事瞒下了。只闲汉聚集这事是万万不敢瞒的,谁知道这帮闲汉能做出什么事情来呢?万一他们冲进了院子里来,这一家子老的老、病的病、弱的弱,岂是那帮闲汉的对手?故而要早做准备。
苏氏胡乱地擦了两把眼泪,眉头深深地皱了起来。
“夫人,不若再去求一求老爷的那帮好友们……”老仆小心地说。
苏氏摇了摇头:“他们已在暗中相助良多,否则我哪里能带着孩儿们顺利离开那吃人的地方?又哪能保住嫁妆呢?更何况,待老爷和老大被迫动身去西北时,更需要有人照顾,人情得留到那时再用。”
想着目前还在牢中的老爷和大爷,老仆面色一苦,忍不住背过身去擦了擦眼角。
苏氏又说:“你以后莫再叫我夫人了,我已没了诰命,当不得一声夫人的。莫被人捏住了错处。”
忽然,一个七八岁的小厮从正门处跑来。他是刚刚陪苏氏说话的那老仆的孙儿。如今府里的下人只留着老仆、老仆的儿子媳妇和老仆孙儿四人了。这小厮见到苏氏,立刻说:“夫人,安平伯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