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里充斥着欢笑,女学生们细心地打扫着每一个角落,一个女孩子从书桌角落里翻出一个陈年老镜框,拿着手绢擦拭着,刘子光眼睛一亮,过去把镜框接过来端详,照片是黑白的,看相中人的打扮和精神面貌,似乎是六七十年代,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应该就是老王校长,旁边站着的是他爱人,一个朴素的女工,中间椅子上是一位面目慈祥的老太太,还有个眉眼和老王校长很相似的少年站在一侧,神情有些拘谨。
“老校长,这是谁啊,和您长得挺像?”刘子光指着相片问道。
老王校长接过镜框,叼着烟眯着眼看着相片中的人,叹了一口气说:“那是我弟弟啊。”
“哦,没听说您还有个弟弟啊。”
“说来话长,我和这个弟弟并不是一母同胞,解放前我父亲是地下党员,在江北市主持工作的时候生下了我,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音讯全无,我是被老娘一个人拉扯大的,再次听说父亲的消息时,已经是建国初期了,父亲做了副部长,并且重新组织了家庭,有了第二个孩子。”
“后来呢?你们还是重逢了。”刘子光问道。
“是的,动乱期间,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斗争致死,弟弟遵照他的遗言,到江北市来投奔我这个当哥哥的,到底是骨肉亲情啊,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弟弟没有粮食计划,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我母亲为了省出口粮,得了浮肿病而死……再后来,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正好厂里给我一个名额,我就把这个名额让给了他……”
叙述这些往事的时候,老王校长并没有使用任何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但是从这些平淡的话语中,刘子光却听出无私的母爱和浓浓的兄弟情,老王校长一家人为这个弟弟付出了那么多,当母亲的从牙缝里省出口粮给自己前夫的儿子吃,当哥哥的把改变命运的机会送给了弟弟,还有那位已经逝世的大嫂,看朴实无华的容颜,一定也是为贤惠的女性。
一家人相濡以沫的共同度过那段艰苦岁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打动人心的呢。
“那,您弟弟考上大学之后呢?”刘子光孜孜不倦的问着,像一个深挖素材的记者。
“他考上了北大,毕业后公派出国留学,一去就是六年,后来进了某中资机构驻外代办处,然后是中央某部委,工作一直很忙。”
“你们平时也联系么?”
“有书信联系。”
看来有谱,刘子光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您弟弟是不是姓郑,叫郑杰夫啊?”
老王校长愣了,连烟都忘了抽:“小刘你怎么知道,我随母姓,弟弟随父姓,就是叫郑杰夫。”
刘子光心中感慨,呜呼哀哉,老校长啊老校长,你弟弟都当了省委一把手了你还不知道。
第38章 大手笔拍马
刘子光忽然展颜笑道:“老校长,有您这个弟弟,学校面临拆迁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老王校长摇头道:“他是京官,管不了地方上的事务啊。”
刘子光压低声音说:“郑杰夫已经就任咱们江东省的省委一把手了,您还不知道?”
这回老王校长一点也没表现出惊讶的神情,抽了口烟说:“杰夫也该下来锻炼锻炼了,主政一方,造福于民,是他年轻时候的夙愿。”
刘子光不死心,诱导道:“上回您不是和我说,要坚决保卫学校,抵制拆迁么,这可是个好机会,您只要给弟弟打个招呼,别说保住学校了,就是咱们高土坡的拆迁也有解决的可能了。”
老王校长摇摇头:“不妥,杰夫刚刚履新,地方上的政务还不熟悉,这个时候给他添麻烦,不明智,再说了,现在拆迁不是已经停下了么,还是通过正常组织程序解决问题比较好。”
老王校长的脾气刘子光是知道的,老头子虽然平时很和蔼,但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固执着呢,他便不再提及此事,站起身来欣赏着书架,直达天花板的实木书架上琳琅满目全是各种典籍,都用牛皮纸包裹着封面,侧面用毛笔写着书名和作者,书架上也做了分类标记,可以说王校长的家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的图书馆。
刘子光欣赏了一圈之后,赞叹道:“王校长,您的存货真不少啊,而且还有不少解放前的珍品呢。”
谈到自己的藏书,王校长精神上来了,拿出一册法汉辞典炫耀道:“你看看这个。”
刘子光接过辞典,先看封底,是商务印书馆1917年的版本,定价是一元五角,相当于一块半银圆,价格在当时来说不算便宜了,再看扉页,赫然龙飞凤舞写着“徐志摩”三个字。
刘子光目瞪口呆,问道:“徐志摩不是留美的么,听说他英语不赖,还当过泰戈尔的翻译,学法语做什么?”
老王校长得意的笑了:“徐志摩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涉猎颇广,日语英语法语都有研究,为的是更好的阅读原版文学,这本词典就是他求学时期留下的,你看看这签名,字迹还稍显稚嫩,并且缺乏诗人的那种狂放不羁,你再看这一本。”说着老王校长小心翼翼从书架上取下另一本小册子,牛皮纸封面上写着“翡冷翠的一夜”。
“这是徐志摩第二本诗集,字迹就有了真正诗人的味道,你看。”打开扉页,上面写着钢笔字:“赠挚友三余兄,志摩,5.2.1927。”
看到刘子光不解的神情,老王校长解释道:“三余,就是家父的字,当年他也创办了激进刊物,和徐志摩、鲁迅、梁实秋、郁达夫、郭沫若等文人都有来往。这本诗集就是徐志摩先生赠送给家父的。”
“老校长,这是谁啊,和您长得挺像?”刘子光指着相片问道。
老王校长接过镜框,叼着烟眯着眼看着相片中的人,叹了一口气说:“那是我弟弟啊。”
“哦,没听说您还有个弟弟啊。”
“说来话长,我和这个弟弟并不是一母同胞,解放前我父亲是地下党员,在江北市主持工作的时候生下了我,后来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音讯全无,我是被老娘一个人拉扯大的,再次听说父亲的消息时,已经是建国初期了,父亲做了副部长,并且重新组织了家庭,有了第二个孩子。”
“后来呢?你们还是重逢了。”刘子光问道。
“是的,动乱期间,父亲被打成了反革命,斗争致死,弟弟遵照他的遗言,到江北市来投奔我这个当哥哥的,到底是骨肉亲情啊,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弟弟没有粮食计划,又是长身体的时候,我母亲为了省出口粮,得了浮肿病而死……再后来,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正好厂里给我一个名额,我就把这个名额让给了他……”
叙述这些往事的时候,老王校长并没有使用任何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但是从这些平淡的话语中,刘子光却听出无私的母爱和浓浓的兄弟情,老王校长一家人为这个弟弟付出了那么多,当母亲的从牙缝里省出口粮给自己前夫的儿子吃,当哥哥的把改变命运的机会送给了弟弟,还有那位已经逝世的大嫂,看朴实无华的容颜,一定也是为贤惠的女性。
一家人相濡以沫的共同度过那段艰苦岁月,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打动人心的呢。
“那,您弟弟考上大学之后呢?”刘子光孜孜不倦的问着,像一个深挖素材的记者。
“他考上了北大,毕业后公派出国留学,一去就是六年,后来进了某中资机构驻外代办处,然后是中央某部委,工作一直很忙。”
“你们平时也联系么?”
“有书信联系。”
看来有谱,刘子光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您弟弟是不是姓郑,叫郑杰夫啊?”
老王校长愣了,连烟都忘了抽:“小刘你怎么知道,我随母姓,弟弟随父姓,就是叫郑杰夫。”
刘子光心中感慨,呜呼哀哉,老校长啊老校长,你弟弟都当了省委一把手了你还不知道。
第38章 大手笔拍马
刘子光忽然展颜笑道:“老校长,有您这个弟弟,学校面临拆迁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老王校长摇头道:“他是京官,管不了地方上的事务啊。”
刘子光压低声音说:“郑杰夫已经就任咱们江东省的省委一把手了,您还不知道?”
这回老王校长一点也没表现出惊讶的神情,抽了口烟说:“杰夫也该下来锻炼锻炼了,主政一方,造福于民,是他年轻时候的夙愿。”
刘子光不死心,诱导道:“上回您不是和我说,要坚决保卫学校,抵制拆迁么,这可是个好机会,您只要给弟弟打个招呼,别说保住学校了,就是咱们高土坡的拆迁也有解决的可能了。”
老王校长摇摇头:“不妥,杰夫刚刚履新,地方上的政务还不熟悉,这个时候给他添麻烦,不明智,再说了,现在拆迁不是已经停下了么,还是通过正常组织程序解决问题比较好。”
老王校长的脾气刘子光是知道的,老头子虽然平时很和蔼,但是自己认定的事情固执着呢,他便不再提及此事,站起身来欣赏着书架,直达天花板的实木书架上琳琅满目全是各种典籍,都用牛皮纸包裹着封面,侧面用毛笔写着书名和作者,书架上也做了分类标记,可以说王校长的家简直就是一座小型的图书馆。
刘子光欣赏了一圈之后,赞叹道:“王校长,您的存货真不少啊,而且还有不少解放前的珍品呢。”
谈到自己的藏书,王校长精神上来了,拿出一册法汉辞典炫耀道:“你看看这个。”
刘子光接过辞典,先看封底,是商务印书馆1917年的版本,定价是一元五角,相当于一块半银圆,价格在当时来说不算便宜了,再看扉页,赫然龙飞凤舞写着“徐志摩”三个字。
刘子光目瞪口呆,问道:“徐志摩不是留美的么,听说他英语不赖,还当过泰戈尔的翻译,学法语做什么?”
老王校长得意的笑了:“徐志摩在北大求学的时候涉猎颇广,日语英语法语都有研究,为的是更好的阅读原版文学,这本词典就是他求学时期留下的,你看看这签名,字迹还稍显稚嫩,并且缺乏诗人的那种狂放不羁,你再看这一本。”说着老王校长小心翼翼从书架上取下另一本小册子,牛皮纸封面上写着“翡冷翠的一夜”。
“这是徐志摩第二本诗集,字迹就有了真正诗人的味道,你看。”打开扉页,上面写着钢笔字:“赠挚友三余兄,志摩,5.2.1927。”
看到刘子光不解的神情,老王校长解释道:“三余,就是家父的字,当年他也创办了激进刊物,和徐志摩、鲁迅、梁实秋、郁达夫、郭沫若等文人都有来往。这本诗集就是徐志摩先生赠送给家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