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步刚瞪眼看了看他,孙明才控制住,整个宴会的过程看似行云流水,但实际上暗潮涌动,有的人在心里头想法各异,猜想着李步刚走了之后,大家会有什么样的立场。
叶平宇坐在那里看着大家的表情,目光不时地放在众人的身上,李步刚作为江夏官员的代表,如今不得不离开安西省,有些人肯定是如丧考妣,李步刚一走,夏伟仪正式接手省人大主任一职,权力自然要增大一些,今后,有些人如果再想拿李步刚当靠山,在下面胡作非为,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了,他这个省纪委书记以后也要快速出手将那些胡作非为之人绳之以纪。
不过,李步刚虽然走了,但是江夏官员还是占据不少位置,很快将有人顶上李步刚的那个位子,目前看来,冯深很可能顶上那个位子,但是那个位子实在是有些不那么好坐,如果冯深聪明一点的话,一定不要接手那个位子,否则他会面临难题的,位子虽然很吸引人,但是有些位子却是一个坑,坐进去就是无法自拔了。
如果冯深不去取而代之,而是唯夏伟仪之命是从,那么对于他本人来说肯定是最好的,但是不代表江夏官员从此一蹶不振了,因为还有着杨国昌郭东阳孙明等人,他们会不会各立小山头就不好说了,如果他们要是想立起小山头,那江夏官员就不会是铁板一块,要四分五裂了,因为他们的资历相同,地位相同,自然无法与李步刚相比,眼下只有冯深才会拥有李步刚离开后重整旗鼓的能力。
叶平宇在想着这个事情的时候,冯深本人其实也在想,在后李步刚时代,他们江夏官员如何去做,成了他特别思考的事情。是和李步刚原来一样,不断地提携江夏官员,还是从此之后,不再搞这一套,坚持五湖四海,与夏伟仪保持一致,这是他当前的一个选择。
此时他的心里是矛盾的,如果他不走李步刚的路线,一切以夏伟仪马首是瞻,担心夏伟仪瞧不起他,然后他不是夏伟仪信任的人,到最后一无所获,还让那些江夏官员抱怨着,最后两手空空,他有些不甘。
而如果他继续走李步刚路线,接替李步刚空下的位子,那么他的实力在省里面会越来越强夏伟仪自然是不会小瞧他,有实力才有发言权,这也是他想要考虑的。
如此想来想去,冯深感到进退两难,他想着先夏伟仪靠拢着,同时也不能疏远那些江夏官员,看一看夏伟仪对他的态度,如果态度好,他就再向夏伟仪靠拢一些,适当疏远江夏官员,如果不好,那么就还是走李步刚的老路吧。
冯深是这样考虑的,而其杨国昌郭东阳还有孙明他们,虽然想法不太一样,但是秉着维系江夏官员的想法,内心里是希望冯深把局面撑起来的,杨国昌是铁定有这种想法的,但是郭东阳和孙明两个却是有些不大服气冯深,认为冯深在李步刚调离安西省这件事上没有做好工作,导致李步刚最终离开了安西省。
而像季远大那样的人,此时却是没有那种把冯深当成庇护的想法,因为在他的眼里只有李步刚,而没有其他人,冯深即使想领军,恐怕也有难度。
人心各异,反正李步刚一走,人心就不会齐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李步刚的调离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号,好多人都意识到事情的不妙了。
李步刚在欢送宴会结束以后的第二天就是离开了安西省,没有通知人来送别,否则局面不好控制,夏伟仪专门吩咐省委办公厅的人去李步刚帮忙收拾东西,然后送李步刚上了路。
中央没有让他彻底休息,而是让他到了全国人大任职,毕竟他还不到真正退出去的年龄,还可以在全国人大的位子干上个两三年,这让李步刚也感到很欣慰,本来只想着退下去养老的,结果又在全国人大继续任职了,和何贞强去搭伴去了。
李步刚一走,杨国昌就去京城找冯深,到了京城以后,冯深与他见了面,两人商议了一下,冯深心里头还是那样的主意,但是看到杨国昌非常热切地希望他领军,他就没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讲出来。
杨国昌希望他学习结束回来以后,召集大家吃顿饭,开个小会,统一一下大家的思想,比如对于季远大这样的人,是不是还要让他那样胡作非为下去,季远大迟早是一个毒瘤,最终会导致江夏官员成为众矢之的。
冯深自然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季远大一直是李步刚的宠儿,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虽然可以找季远大谈谈,但是如果季远大不听,他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而且还会让李步刚产生误会。
杨国昌建议向李步刚汇报一下季远大的情况,让李步刚给季远大打打招呼。冯深虽然觉得这样不错,但是他又担心李步刚一走,他们就向李步刚打这种小报告,李步刚心里头会很不高兴,感觉他们说一套做一套,在安西的时候不说,这一离开便说了,再说他们即使说了,李步刚能相信吗?在李步刚的眼里,季远大是一个能臣,工作非常有魄力,虽然也有着缺点,但是李步刚认为那是瑕不掩瑜,对人不能吹毛求疵。
由于李步刚已经有这种认识了,他们再去提季远大的那些缺点,在李步刚看来都不是缺点了,所以,到时候说了也是没用。
杨国昌一听便是感到叹气,其实他是最希望李步刚能把季远大给安排一下,他的工作就会很好做,不然,季远大在江夏市特立独行,他也是没有好的办法,如果他逼迫的紧了,季远大一到李步刚面前告状,他就会不好处理,所以他现在想着在李步刚离开之后,冯深完全取代李步刚的位子,那么季远大就没有办法了,但是如果冯深不愿意取代这个位子,最后李步刚虽然离开了安西,但是还会插手一些事情,他仍然没有办法。
叶平宇坐在那里看着大家的表情,目光不时地放在众人的身上,李步刚作为江夏官员的代表,如今不得不离开安西省,有些人肯定是如丧考妣,李步刚一走,夏伟仪正式接手省人大主任一职,权力自然要增大一些,今后,有些人如果再想拿李步刚当靠山,在下面胡作非为,恐怕不会那么容易了,他这个省纪委书记以后也要快速出手将那些胡作非为之人绳之以纪。
不过,李步刚虽然走了,但是江夏官员还是占据不少位置,很快将有人顶上李步刚的那个位子,目前看来,冯深很可能顶上那个位子,但是那个位子实在是有些不那么好坐,如果冯深聪明一点的话,一定不要接手那个位子,否则他会面临难题的,位子虽然很吸引人,但是有些位子却是一个坑,坐进去就是无法自拔了。
如果冯深不去取而代之,而是唯夏伟仪之命是从,那么对于他本人来说肯定是最好的,但是不代表江夏官员从此一蹶不振了,因为还有着杨国昌郭东阳孙明等人,他们会不会各立小山头就不好说了,如果他们要是想立起小山头,那江夏官员就不会是铁板一块,要四分五裂了,因为他们的资历相同,地位相同,自然无法与李步刚相比,眼下只有冯深才会拥有李步刚离开后重整旗鼓的能力。
叶平宇在想着这个事情的时候,冯深本人其实也在想,在后李步刚时代,他们江夏官员如何去做,成了他特别思考的事情。是和李步刚原来一样,不断地提携江夏官员,还是从此之后,不再搞这一套,坚持五湖四海,与夏伟仪保持一致,这是他当前的一个选择。
此时他的心里是矛盾的,如果他不走李步刚的路线,一切以夏伟仪马首是瞻,担心夏伟仪瞧不起他,然后他不是夏伟仪信任的人,到最后一无所获,还让那些江夏官员抱怨着,最后两手空空,他有些不甘。
而如果他继续走李步刚路线,接替李步刚空下的位子,那么他的实力在省里面会越来越强夏伟仪自然是不会小瞧他,有实力才有发言权,这也是他想要考虑的。
如此想来想去,冯深感到进退两难,他想着先夏伟仪靠拢着,同时也不能疏远那些江夏官员,看一看夏伟仪对他的态度,如果态度好,他就再向夏伟仪靠拢一些,适当疏远江夏官员,如果不好,那么就还是走李步刚的老路吧。
冯深是这样考虑的,而其杨国昌郭东阳还有孙明他们,虽然想法不太一样,但是秉着维系江夏官员的想法,内心里是希望冯深把局面撑起来的,杨国昌是铁定有这种想法的,但是郭东阳和孙明两个却是有些不大服气冯深,认为冯深在李步刚调离安西省这件事上没有做好工作,导致李步刚最终离开了安西省。
而像季远大那样的人,此时却是没有那种把冯深当成庇护的想法,因为在他的眼里只有李步刚,而没有其他人,冯深即使想领军,恐怕也有难度。
人心各异,反正李步刚一走,人心就不会齐了,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所以李步刚的调离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信号,好多人都意识到事情的不妙了。
李步刚在欢送宴会结束以后的第二天就是离开了安西省,没有通知人来送别,否则局面不好控制,夏伟仪专门吩咐省委办公厅的人去李步刚帮忙收拾东西,然后送李步刚上了路。
中央没有让他彻底休息,而是让他到了全国人大任职,毕竟他还不到真正退出去的年龄,还可以在全国人大的位子干上个两三年,这让李步刚也感到很欣慰,本来只想着退下去养老的,结果又在全国人大继续任职了,和何贞强去搭伴去了。
李步刚一走,杨国昌就去京城找冯深,到了京城以后,冯深与他见了面,两人商议了一下,冯深心里头还是那样的主意,但是看到杨国昌非常热切地希望他领军,他就没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讲出来。
杨国昌希望他学习结束回来以后,召集大家吃顿饭,开个小会,统一一下大家的思想,比如对于季远大这样的人,是不是还要让他那样胡作非为下去,季远大迟早是一个毒瘤,最终会导致江夏官员成为众矢之的。
冯深自然也是看到了这个问题,但是季远大一直是李步刚的宠儿,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他虽然可以找季远大谈谈,但是如果季远大不听,他也没有任何的办法,而且还会让李步刚产生误会。
杨国昌建议向李步刚汇报一下季远大的情况,让李步刚给季远大打打招呼。冯深虽然觉得这样不错,但是他又担心李步刚一走,他们就向李步刚打这种小报告,李步刚心里头会很不高兴,感觉他们说一套做一套,在安西的时候不说,这一离开便说了,再说他们即使说了,李步刚能相信吗?在李步刚的眼里,季远大是一个能臣,工作非常有魄力,虽然也有着缺点,但是李步刚认为那是瑕不掩瑜,对人不能吹毛求疵。
由于李步刚已经有这种认识了,他们再去提季远大的那些缺点,在李步刚看来都不是缺点了,所以,到时候说了也是没用。
杨国昌一听便是感到叹气,其实他是最希望李步刚能把季远大给安排一下,他的工作就会很好做,不然,季远大在江夏市特立独行,他也是没有好的办法,如果他逼迫的紧了,季远大一到李步刚面前告状,他就会不好处理,所以他现在想着在李步刚离开之后,冯深完全取代李步刚的位子,那么季远大就没有办法了,但是如果冯深不愿意取代这个位子,最后李步刚虽然离开了安西,但是还会插手一些事情,他仍然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