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打发二哥和三哥送进城没多久的仕通、仕途等侄子回走马老家。不是嫌他们在城里碍事,而是正式当家之后的韩大做出的决定。
    用韩大的话说既然要“耕读传家”,光读书不耕种这家咋往下传?觉得不能让娃们过得太安逸,只有吃点苦娃们才晓得应该用功读书。而且家里的娃越来越多,都在油盐酱醋全得花钱买的城里念书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如让娃们回村里的私塾接着念。
    韩秀峰觉得在村里私塾执教的那位先生恐怕很难帮着把韩家子弟培养成材,同时也认为县城三教九流、鱼龙混杂,不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干脆提议请一位先生回去办家塾,把家塾就设在韩家祠堂里。
    本想着省点钱的韩大盘算了一番,发现办家塾好像也省不了多少,可韩秀峰都这么说他也只能点头。
    没想到消息传出去之后,徐、王、陈三家竟不声不响把原先聘的那位先生礼送走了,打算让他们三家的娃今后全去韩家的家塾念书,连潘二都打算潘家的几个娃全送过去。
    合适的先生一时半会没聘请到,费二爷暂时先帮着教,考虑到娃太多了祠堂坐不下,韩秀峰进城前又特意上山给慈云寺捐了二十两香油钱,借用慈云寺的竹林院,请费二爷帮着大哥韩秀山筹办“慈云书院”。
    没想到刚送走两位兄长和几个侄子,湖广客长江宗海竟又来了,并且带来两位不速之客。
    韩秀峰只能让闻讯而至的关班头、王在山等叔伯先在前厅喝茶,陪江宗海带来的两位不速之客去书房聊了一会儿。
    送走三人,关班头忍不住问:“四娃子,跟江宗海一道来的那两个人是谁,我咋从来没见过。”
    “来头大了,”韩秀峰一边招呼众人坐,一边微笑着解释道:“关叔,王叔,你虽没见过,但你们一定听说过。”
    “我们听说过。”
    “而且是如雷贯耳!”
    “究竟是谁?”王在山好奇地问。
    “荣昌有个‘一门三进士’的敖家,綦江一样有名门望族,刚才那两位正是綦江伍家的伍濬祥、伍奎祥兄弟!他们登门拜访,我只能以礼相待。他们便是去道署,曹大人都得以礼相待。”
    王在山大吃一惊,不禁喃喃地说:“他们家可不只是‘一门三进士’,而是‘兄弟三进士’!”
    韩秀峰微笑着确认道:“嗯,正是‘兄弟三进士’,今天来的是老大和老三。”
    “老二呢?”关班头下意识问。
    “老二伍辅祥可了不得,道光十五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授工部主事,后升郎中。咸丰三年迁陕西道监察御史,巡视东城,紧接着又被擢升吏科给事中。不只是今儿个没来,甚至都没按例回乡丁忧,他爹死时被‘移孝作忠’,一直在京‘在任守制’。”
    道署兵房经承周松柄沉吟道:“这么说刚才那两位伍老爷,是因为丁忧回乡的?”
    “跟我一样,都是回乡丁忧的。老大伍濬祥是道光十六进士,做过户部郎中、户部员外郎;老三伍奎祥是道光二十七年进士,金榜题名之后分发山西,署理过阳高、垣曲等县知县。咸丰二年,因为老爷子病逝,他们两兄弟开缺回籍,算算再有几个月他们便能回京需次,不过听口气他们似乎不打算再做官了。”
    “他们好像跟你没啥交情。”
    “的确没啥交情,”韩秀峰喝了一小口茶,无奈地说:“伍濬祥和伍辅祥在京为官时,不但从未去过重庆会馆,甚至都不怎么去四川会馆,他们不把自个儿当重庆府人,自然也不会把我韩秀峰当同乡。”
    “綦江人不就是重庆府人吗,他们这不是忘本吗!”
    关班头话音刚落,王在山便回头道:“老关,你也不看看他们是跟随来的。”
    关班头猛然反应过来:“四娃子,这么说他们是湖广人?”
    “不是湖广人,而是广东人,确切地说他们祖籍广东。”韩秀峰顿了顿,接着道:“他们的爹也是读书人,在广东老家考的秀才,后来迁到了綦江,据说他爹生前曾被好几任县太爷请去帮着阅过卷。反正他们是客家人,平时不咋跟綦江的士绅走动,所以跟我自然不会有啥交情。”
    “那他们来找你做啥子。”
    “他们不把自个儿当綦江人,可以家业和妻儿老小全在綦江,而綦江又紧挨着桐梓,杨漋喜、舒裁缝等贼匪不但攻占过桐梓县城,甚至把娄山关都攻占过,您几位说他们害不害怕,担不担心?”
    “听说你奉旨回乡帮办团练,于是来请你帮着去綦江办理防堵?”
    “差不多,要说团练,他们也在家办了,可客家人终究不多,贼匪要是杀过来,他们手下的那点团勇一定是抵挡不住的,所以来请我帮忙。”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个忙你打不打算帮?”关班头追问道。
    韩秀峰放下茶杯道:“他们想请我去綦江转转,想请我帮着召集綦江本地的士绅,跟綦江的八省客商共商防堵大计。”
    想到渝黔官道是川东通往贵州的主要道路,贵州山多地少、商货匮乏,只能从巴县等地方运进盐、布等生活所需的商货,而在巴县等地做生意的八省茶商也要从贵州引入茶叶,王在山不禁笑道:“志行,只要你肯去,綦江本地的士绅一定愿意出人,而他们那些外地商人也一定愿意出钱!”
    “这不是能不能招募到人,能不能筹到钱粮的事,而是我出面张罗这些事不合适。”
    “有啥不合适的?”
    “因为朝中的几位大臣,既担心贼匪也担心各地士绅,尤其担心曾国藩曾大人那样‘一呼百应’的汉官,所以召集本地士绅和八省商人共商防堵大计这种事,还是由衙门出面张罗比较好。”韩秀峰顿了顿,又苦笑道:“关叔、王叔,这是跟您几位说的,万万不可外传。”
    “这你放心,我们是那种搬石头砸自个儿脚的人吗!”
    “这倒是,”韩秀峰笑了笑,接着道:“正因为我出面张罗不合适,所以打发他们去道署了。”
    …………
    PS:偏头痛又发作了,疼的厉害,实在写不动,请假休息一下,请各位书友见谅。

章节目录

韩四当官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卓牧闲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卓牧闲并收藏韩四当官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