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诗社,陈初六与穆修到来的消息不胫而走,社员们以及汴京读书人纷纷前来。四为诗社一个大宅院,满满当当全是人。
陈初六目光扫过众人,最后满怀期许道:“环顾一周,看到大家都是有抱负有志向的,大宋有这么多青年才俊,定是国运昌盛,国泰民安!”
听了陈初六的夸奖,众士子相视一笑,又有些不好意思。只见陈初六又道:“难得相会,诸位不妨说一说心中的抱负。”
徐良骏在一旁笑道:“有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畅所欲言便是。”
陈初六微微点头,场面稍微安静了一番,见一人站了起来道:“先生在上,侍生齐田的志向,唯有考取功名中举人耳!”
他说完,众人纷纷看陈初六的脸色,只见陈初六大笑道:“我没中举人之前,和你们一样,一心也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大家听了,顿时放松了不少,陈初六笑着又道:“今日所论,自然是考取功名之外的。若是考中了,也有高低,考中高者如何,低低上榜又如何,若是屡试不中,又当如何?”
“唉,屡试不中,还能如何?”席间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书生说道:“为这尺牍文章烦恼了一辈子,此番若是再不中,老朽便返乡,不再行举业了,做一个教书匠。”
陈初六安慰道:“老友执着于举业多年,以至于年老,如此勤勉上进,当今天子圣明,会降恩旨赐出身的。”
宋有特奏名,让屡试不中的人考中,但多是一些老头子,考了一辈子,落个名分罢了。那老书生拱了拱手,席间又站起来一人。
此人年纪略小,但也有个三十多岁了,他在陈初六面前像个学生,恭敬地道:“先生在上,晚侍生楚熊有礼了。晚侍生的志向,便是考中进士,按例外放为知州或通判,足衣食,实仓禀,教化礼仪,使知荣辱。三年之后,治下小康矣!”
陈初六笑了笑,三年奔小康,要是这么容易,世上就没有穷困的地方了。但有这个想法是好的,并未说他什么不是,而是笑道:“他日高中之时,或是外放为牧长之时,愿君勿忘今日之言。”
“晚侍生受教。”
“知应,我也说说我的志向。”李云平笑着道:“我的志向并不高远,中举之后,如家父一般,做一个小县令就是了。理赋役、明法度、重教化,缉捕盗贼,惩戒恶吏,使百姓能安居乐业。职田百亩,则效仿陶渊明,一半种秫稻,一半种稉稻,陶然于诗酒中。这便是古人说的与民同乐了吧?”
听了他的话,在场之人都是不自觉的笑了,大部分人的命运在科举中已经定了下来,根本不可能那么多人出将入相的。更多的人,都是在县令、知州之间混一辈子,李云平的话,可谓是指明了一条不错的路。
陈初六看向了欧阳修,这个未来醉翁,这个时候会有怎么样的志向呢?陈初六开口问道:“永叔,你是怎么想的?”
欧阳修一怔,埋汰地看了一眼陈初六,怎么说到了他,但问到了,欧阳修也是不缩,回道:“愿为祭祀,春祭、秋祭于京郊设坛,分祚肉、辩五色,上告于天,使天恩泽佑百姓。”
陈初六笑了,这志向可不小啊,听起来是个主持人,但能主持朝廷祭祀的,这官能小到哪里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权、祀权乃是国家最重要的权力,当今与枢密院兵权对应的,还不就是政事堂了?欧阳修果然志向不小,开口就是我要当宰相。
陈初六的目光,看向了包拯,这位也是名人。只不过,包拯的名气,多有后世小说家的夸大。包拯察觉到陈初六的目光,站了起来道:“拯愿为大理寺评事,清理天下讼狱,秉公执法,惩恶扬善!”
“不错。”
陈初六微微点头,众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志向。志向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实事求是的,也有好高骛远的,畅所欲言,陈初六都没有阻拦。大家说完,陈初六叹息道:“这就是人各有志啊,今日前来四为诗社,有两件事情要与大家商量。”
众人屏气凝神,陈初六接着道:“为何会人各有志?为何每个人的志向,都有所不同?只因各自秉持的道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学圣贤之书,大家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不止我们各自的道不同,而是天下人各自的道都不同,这就叫做道法万千。”
“嘶……先生所言,似乎有些不对。”底下的人在小声议论:“自古以来,圣贤的学问,都传承一条道,怎么先生说出来就有万千道了?”
“自古以来,世间变迁多矣,若是只有一条道,岂不早就走亡了?易经乃群经之首,讲的就是变化之道。”
“是啊,先生刚才讲的,乃是一扫世儒之陈见。天下就没有两个人的道,是完全一样的。”
陈初六在台上继续阐发议论,他要讲的事情,正是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四个字,是陈初六返京的时候提出来的,后来一直被搁置。发扬事功之学的时候,着重去巩固自身了,忽视了同其他主张的关系,弄得事功之学浑身是刺。如今事功之学已然有了成就了一片天地,自然要拉拢更多人到自己这一方,不能把路人推向敌人的一边。
抛出求同存异,也是让汴京日报更上一层楼的办法。说完这个,陈初六总算将手指向了穆修,对下面的人道:“兴许有些人早已经知道了伯长的大名,但我还是要隆重介绍一下伯长。”
“伯长姓穆名修,郓州人也,师承柳开,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刻印韩愈和柳宗元文集,治学方正而鸿博。此外,伯长最擅举业应试,胸中有无数应试技巧。诸位的学问也许不差,但很多人却没有应试过,若能得伯长传授技巧,考取功名便可容易三分。”
穆修拱拱手,回了一句谬赞。众人看向他纷纷点头,就连欧阳修等人,也是眼前一亮,只见陈初六又道:
“吾以社长之名,特聘伯长为诗社顾问,在汴京时报上特设一栏,交由伯长著作。为表四为诗社求同存异之心,诚向天下有主张不同的学者相请,一起到四为诗社担任顾问,在汴京时报开设专栏,上为天子,下为黎民,共同治学 ,相互印证,成就心中抱负!”
(未完待续)
陈初六目光扫过众人,最后满怀期许道:“环顾一周,看到大家都是有抱负有志向的,大宋有这么多青年才俊,定是国运昌盛,国泰民安!”
听了陈初六的夸奖,众士子相视一笑,又有些不好意思。只见陈初六又道:“难得相会,诸位不妨说一说心中的抱负。”
徐良骏在一旁笑道:“有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畅所欲言便是。”
陈初六微微点头,场面稍微安静了一番,见一人站了起来道:“先生在上,侍生齐田的志向,唯有考取功名中举人耳!”
他说完,众人纷纷看陈初六的脸色,只见陈初六大笑道:“我没中举人之前,和你们一样,一心也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大家听了,顿时放松了不少,陈初六笑着又道:“今日所论,自然是考取功名之外的。若是考中了,也有高低,考中高者如何,低低上榜又如何,若是屡试不中,又当如何?”
“唉,屡试不中,还能如何?”席间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书生说道:“为这尺牍文章烦恼了一辈子,此番若是再不中,老朽便返乡,不再行举业了,做一个教书匠。”
陈初六安慰道:“老友执着于举业多年,以至于年老,如此勤勉上进,当今天子圣明,会降恩旨赐出身的。”
宋有特奏名,让屡试不中的人考中,但多是一些老头子,考了一辈子,落个名分罢了。那老书生拱了拱手,席间又站起来一人。
此人年纪略小,但也有个三十多岁了,他在陈初六面前像个学生,恭敬地道:“先生在上,晚侍生楚熊有礼了。晚侍生的志向,便是考中进士,按例外放为知州或通判,足衣食,实仓禀,教化礼仪,使知荣辱。三年之后,治下小康矣!”
陈初六笑了笑,三年奔小康,要是这么容易,世上就没有穷困的地方了。但有这个想法是好的,并未说他什么不是,而是笑道:“他日高中之时,或是外放为牧长之时,愿君勿忘今日之言。”
“晚侍生受教。”
“知应,我也说说我的志向。”李云平笑着道:“我的志向并不高远,中举之后,如家父一般,做一个小县令就是了。理赋役、明法度、重教化,缉捕盗贼,惩戒恶吏,使百姓能安居乐业。职田百亩,则效仿陶渊明,一半种秫稻,一半种稉稻,陶然于诗酒中。这便是古人说的与民同乐了吧?”
听了他的话,在场之人都是不自觉的笑了,大部分人的命运在科举中已经定了下来,根本不可能那么多人出将入相的。更多的人,都是在县令、知州之间混一辈子,李云平的话,可谓是指明了一条不错的路。
陈初六看向了欧阳修,这个未来醉翁,这个时候会有怎么样的志向呢?陈初六开口问道:“永叔,你是怎么想的?”
欧阳修一怔,埋汰地看了一眼陈初六,怎么说到了他,但问到了,欧阳修也是不缩,回道:“愿为祭祀,春祭、秋祭于京郊设坛,分祚肉、辩五色,上告于天,使天恩泽佑百姓。”
陈初六笑了,这志向可不小啊,听起来是个主持人,但能主持朝廷祭祀的,这官能小到哪里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权、祀权乃是国家最重要的权力,当今与枢密院兵权对应的,还不就是政事堂了?欧阳修果然志向不小,开口就是我要当宰相。
陈初六的目光,看向了包拯,这位也是名人。只不过,包拯的名气,多有后世小说家的夸大。包拯察觉到陈初六的目光,站了起来道:“拯愿为大理寺评事,清理天下讼狱,秉公执法,惩恶扬善!”
“不错。”
陈初六微微点头,众人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志向。志向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实事求是的,也有好高骛远的,畅所欲言,陈初六都没有阻拦。大家说完,陈初六叹息道:“这就是人各有志啊,今日前来四为诗社,有两件事情要与大家商量。”
众人屏气凝神,陈初六接着道:“为何会人各有志?为何每个人的志向,都有所不同?只因各自秉持的道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学圣贤之书,大家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不止我们各自的道不同,而是天下人各自的道都不同,这就叫做道法万千。”
“嘶……先生所言,似乎有些不对。”底下的人在小声议论:“自古以来,圣贤的学问,都传承一条道,怎么先生说出来就有万千道了?”
“自古以来,世间变迁多矣,若是只有一条道,岂不早就走亡了?易经乃群经之首,讲的就是变化之道。”
“是啊,先生刚才讲的,乃是一扫世儒之陈见。天下就没有两个人的道,是完全一样的。”
陈初六在台上继续阐发议论,他要讲的事情,正是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四个字,是陈初六返京的时候提出来的,后来一直被搁置。发扬事功之学的时候,着重去巩固自身了,忽视了同其他主张的关系,弄得事功之学浑身是刺。如今事功之学已然有了成就了一片天地,自然要拉拢更多人到自己这一方,不能把路人推向敌人的一边。
抛出求同存异,也是让汴京日报更上一层楼的办法。说完这个,陈初六总算将手指向了穆修,对下面的人道:“兴许有些人早已经知道了伯长的大名,但我还是要隆重介绍一下伯长。”
“伯长姓穆名修,郓州人也,师承柳开,倡导韩、柳古文,曾亲自校正、刻印韩愈和柳宗元文集,治学方正而鸿博。此外,伯长最擅举业应试,胸中有无数应试技巧。诸位的学问也许不差,但很多人却没有应试过,若能得伯长传授技巧,考取功名便可容易三分。”
穆修拱拱手,回了一句谬赞。众人看向他纷纷点头,就连欧阳修等人,也是眼前一亮,只见陈初六又道:
“吾以社长之名,特聘伯长为诗社顾问,在汴京时报上特设一栏,交由伯长著作。为表四为诗社求同存异之心,诚向天下有主张不同的学者相请,一起到四为诗社担任顾问,在汴京时报开设专栏,上为天子,下为黎民,共同治学 ,相互印证,成就心中抱负!”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