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荆棘王冕 作者:沉尘浮世
是的,没错,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确实对这部电影抱有很深的抵触以及看好戏的心理,当人们遇上与常识相违背的事物会产生厌恶这是人之常情, 但作为感性生物人们总会被这样或者那样的情节牵动感情影响判断这也是人之常情。世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总能和凄美的爱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从侧面证明只要影响力达到了那个点,所谓的偏见也会烟消云散。
唯美的儿女常情在好莱坞电影里经久不衰,常常赚足观众的眼泪,至于同性之间, 只要能用表演打动观众的心,实际上这类情感表现的东西和男女之情是一样的, 只是如何能完美描绘边缘人的爱情, 可比普通的男女之情的难度高得多。
在一开始,观众们对影片开头西奥罗德的造型毫不意外,他们早已在预告片里看够了梳着古板发型, 戴着厚重眼镜,穿着不合身破旧西服,畏缩着身形佝偻着腰身的雷普利——在最初的时候他们也确实被那种造型吓了一跳,毕竟西奥罗德的外表绝对是好莱坞里一等一的花美男——他的牺牲形象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肯定,要知道丑化一个人的外貌可没那么容易,所谓的“牺牲形象”也绝不是将自己化妆画丑一点就能草草了事,除了需要出色的化妆师,还需要演员本人气质的改变,说白了依然是演技。
而西奥罗德的气质到底有多少面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他的演技毋庸置疑,可塑性之高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作为一名典型的体验派演员,从他出道至今,人们早已不再惊讶甚至习惯于在银幕上看到毫无任何表演痕迹的“千面”西奥罗德。所以,能完全抹去个人魅力并自然演绎一个丑角这种情况如果放在其他容貌出众的演员身上,或许能得到一些影评人的夸赞,但如果这个人是西奥罗德,那就没什么可说——他做不到这一点那才叫不可思议呢。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雷普利在码头第一次碰到梅尔蒂便以格林利夫家的少爷自居让不少人心底渐渐多出几分模糊的预感,剧情简介让他们知晓雷普利绝对不是一个正派主角,而他此时此刻的言行也像极了一个自卑怯懦而又爱慕虚荣的小人物,特别是当梅尔蒂对他的身份毫不怀疑时,他脸上闪过的如释重负又极力掩饰的笑容简直绝了!
那种笑容往坏了说都可以用小人得志来形容,只是这种坏蛋专属的笑容放在雷普利这张脸上,竟然还平平多出几分可爱,非但没有让观众认为这个另类主角有些令人反感,还让他们被他脸上的笑容感染,忍不住会心一笑——谁没有个为了美女虚荣一下的时候呢?再者,当这个外形谈不上优质的雷普利极力伪装成花花公子迪基,做出潇洒翩迁的样子时,倒还真有几分别扭可爱的魅力。
普通观众或许没能瞧出个究竟,不过那些专业的影评人却知道,这背后依然是西奥罗德的功劳——或许与那笑容中十分符合角色外貌和性格羞涩拘谨有关——在这一刻,他让一个反派式主角的形象立体化,这个立体化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试图伪装成未曾谋面之人”的拿捏中,还深深刻画进人们的心里,引起共鸣。
这样看来,雷普利就像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人,普通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他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不知是安东尼明格拉的高妙之处,还是西奥罗德的演技使然,雷普利的真实感能让大部分人跟随着他进入电影,进入那个上个世纪中期慵懒颓废的时代,遇见那位改变雷普利后半生的纨绔公子。
迪基确实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无论是他完美的外貌还是热情似火的性格,这世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能比裘德洛更加适合扮演这位花花大少。在如此明显的对比衬托下,跟随在迪基身旁到处玩乐的雷普利就像是他的小跟班,而迪基,完美如同一位下凡的天使。
但令人意外的是,雷普利和迪基之间的对手戏并未给人一种雷普利的光芒完全被迪基压制的感觉。大多时候在两个角色一优一劣的情况下极其容易给人一种配角喧宾夺主的错觉,而西奥罗德的雷普利,给日后的表演系学生,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表演——角色设定的强弱并不代表着角色存在感的强弱,如何突出一个“弱势”角色的主角地位,是每一位有野心的优秀演员必须学会的技能。
尤其是两人浴室里那场戏,那番暧昧到令人浮想联翩的对话,看着大银幕上雷普利那脆弱、小心翼翼、炙热的眼神,那种眼神几乎能让人嗅到空气中那令人口干舌燥怦然心动的爱恋气息,但他的言语,他的动作,又是那般卑微。看着雷普利的脸庞,一种又甜又涩的暧昧感在所有人心间悄无声息地滋生蔓延。
无论男女,几乎所有人都被这样的雷普利迷住了,第一次袒露心境的他的身上几乎看不见任何另有所图的瑕疵,那种爱纯粹到令人向往。
他们听到,从他嘴里说出的第二个关于他手臂刺青的故事,和第一个故事大不相同,虽然这时候观众们还无法猜透雷普利的真实企图,但他的语气,他嘴角牵强自嘲的淡笑,却如同一根钢针,狠狠插进人们的胸膛。
那时候,不少人才恍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雷普利就已经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的情绪跟随着他而变化,至于那对于同性恋的审视和挑剔,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扔出影厅。所谓的抵触,到最后却变成了自然而然。
他们自然而然地因为雷普利而心痛,因为他而紧张,因为他而会心一笑……更可怕的是,当他悲哀地藏起自己的自卑和怯懦,丧失理智后失手错杀自己爱的疯狂的男人,并且在最终将对方的尸体摆成拥抱的姿势躺在他怀里时,让他们窒息的并非恐惧,而是绝望。
绝望让他们浑身发冷,影院的暖气并不足以驱走内心的寒冷,当他们回过神时,不少人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他们无法参透这让他们落泪的具体缘由,但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回不来了,无论是那位迷人的花花公子,还是从前的雷普利。
影评人看到这里,早就大气不敢出一声,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在观看电影时保持自身的清醒和职业性,但从电影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意大利慵懒迷人的风景,卑微却耀眼的雷普利,以及那注定走向悲剧的爱情所吸引。
尤其是雷普利和迪基两人海上对峙这一段,西奥罗德的演技持续爆发几乎不给人喘口气眨个眼的时间,无论是他自欺欺人地说着伤人的话,还是他痛哭着挥下船桨的瞬间,让他们恨不得马上跑去放映室将那一段胶卷倒回来反反复复看上十几遍!这一幕的西奥罗德,那才叫真正的“让旁人无心关注他人表演”——老实说他们脑子里已经堆满了西奥罗德的雷普利,而迪基……哦是的,他的回避和恼羞成怒确实不错,也许有其他的猫腻,但很抱歉他们第一遍看的时候没有时间注意,也许第二遍的时候会有新发现。
只是当他们认为,这里就是西奥罗德演技巅峰时,三分钟后的剧情立刻告诉他们,这还不够!坐得离观众席较近的影评人不用刻意关注就能发现,银幕上那个伪装成迪基的雷普利惊得他们倒吸一口气,甚至他们自己也是如此——在那一瞬间,雷普利几乎变了一个人,他……变成了迪基!雷普利和迪基的差距如此之大,西奥罗德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连声音都和裘德有七八分相像,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来!
更别提影片后半部分,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越变越圆滑的雷普利在迪基和自己之间随意切换,每次化险为夷却留下更大破绽,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绝不回头。无论是雷普利和彼得的“地下室论”,还是他手掌受伤后向彼得讲述的第三个版本的纹身故事,西奥罗德几乎一直保持着那让人惊叹的高水准控制着整部电影!
电影的后半段几乎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迭时起的小高潮也让观众们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不曾放下。感性上他们已经被雷普利征服,他们本能地希望他能有一个逍遥法外和彼得在一起的结局,但理性又告诉他们这种想法是多么可怕和讽刺,雷普利只是一个罪犯,他们怎么能支持一个为了一己之私而步步错下去的“坏蛋”呢?
这种矛盾的想法让很多人在为最后雷普利骗过迪基父亲,逃过一劫而松口气的同时,心中依然带着不少郁卒。主角逍遥法外在一般电影里就是一个完美结局,没错,这样就结束了,雷普利和彼得能去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人们心中想着,却多多少少有些遗憾,有意犹未尽,也有欲求不满。
不过这样也挺好,雷普利确实有可恨之处,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整部电影中这个角色太过压抑,给他一个轻松一点的角色也不错,一部电影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况且,这也掩盖不了其闪光点。影评人这样想着,放任自己的心思在回忆中徜徉,直到——
梅尔蒂在船上叫出雷普利的名字。
一种不祥的预感蓦地笼罩所有人心头。
梅尔蒂认为雷普利就是迪基,而同在一条船上的彼得知道雷普利只是雷普利。
梅尔蒂似乎也看到了彼得。
之后的一切,在聪明人雷普利眼中,在不少影评人眼中,早已不言而喻。
雷普利刚刚从绝望中萌生少许希望,现实的巨浪又将那唯一一丝火苗扑灭。彼得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可以让他依靠,露出内心深处最柔软脆弱部分的人,只是命运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
画面定格在雷普利孤独空洞的身影上,没有任何台词,静静坐在原地的他,比起痛哭,他嘴角虚弱自嘲的笑容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无言的悲哀几乎压得刚刚松了口气的人们喘不过气,如同咽下一块烙红了的铁,从咽喉一路烫到胸腹。
再一次的,大厅里响起了微弱的抽泣声。
此时此刻,影评人总算明白,为何西奥罗德和安东尼坚持这不仅仅只是一部同性恋电影或者爱情电影,命运也好,人性也罢,最终的最终,这都是雷普利的选择。
人们一直等到字幕滚动结束才稍稍缓过心神,接着持续不断的掌声响彻整个大厅。坐在西奥罗德身边的凯特眼眶微红地站起来,向他鼓掌道贺:“你做到了,西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整部电影,看完我就知道这届颁奖季你会很忙。但我想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因为这个故事太过悲伤压抑。”
“这难道不也说明了我们的成功吗?”西奥罗德轻描淡写地笑道,随着大家一起鼓掌。
据说,首映上的掌声持续了足足五分钟才渐渐淡下来,提到《天才雷普利》的人虽然多有迟疑批判它令人痛苦绝望,但几乎所有如此批判的人都一致肯定,这绝对是他们今年看过的最佳影片。
第二天,各大报纸媒体上关于《天才雷普利》的评价争相出炉,电影上映前有关同性恋情节的负面报道竟然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同一个主题——
“西奥罗德莱希特,影帝级表演!”
第173章 最佳男主角提名
多年以后, 当人们提到足以创造历史,开创新的好莱坞电影潮流,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时, 不少人都会想起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千禧年的黎明中诞生的《天才雷普利》,在众多电影研究者心中,这不仅仅是一部连连出现在各种各样电影排行榜上的优秀作品, 还是一部将“酷儿电影(Queer Movie)”提升到一个足以让任何好莱坞人士重视高度的奠基品。
酷儿电影就是同性恋电影,实际上早在1895年电影现世之初,同性恋影片便孕育而生,然而在此后的近一百年中,同性恋电影一直无法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类型板块, 当好莱坞还在仇视和贬低这类电影时,欧洲却渐渐出现一股异样的清风。若不是同性恋影片在欧洲电影里还能找到一席之地, 它们恐怕早早便退出电影舞台。
所以, 这也不奇怪一个可以笼统代表“那种电影”的专有名词“酷儿电影”在1992年才被正式提出,尽管同性恋影片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甚至比某些其他类型的电影的寿命要长得多。
虽然好莱坞无法否认酷儿电影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将无视和偏见发挥到极致。这类电影在各大奖项中遭受到的阻碍比一般电影大得多, 界内人士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将它们一直放在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午夜牛郎》凭借同性恋第一次游行抗议的“石墙暴动”而获得奥斯卡的青睐也只是昙花一现,如果要做到真正改变好莱坞电影的现状, 这还远远不够。
直到《天才雷普利》的出现, 不少经历过那场“革命”的人永远也忘不了那时候的争吵到底有多么激烈。
之前所有的小抱怨和小争论在电影上映后的第二天全部爆发,固执己见的学院守旧派和标新立异的新生艺术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在这一刻达到顶峰,所有碰撞的火山在这一刻爆发的争论岩浆几乎席卷了周围的所有人,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电影界都为之动荡。
如果抛开它的同性恋元素,《天才雷普利》确实是一部无可争议的好电影,就像它的主演们,特别是男主角西奥罗德的演技发挥一样毋庸置疑。
但是也正因为它的同性恋元素,让众多学院派如同受到了挑衅——他们无法承认这部电影的地位,如果他们承认了,甚至让奥斯卡也接纳了它,那么之后便会有一个又一个《天才雷普利》出现,挑战正统电影的权威和地位!
坚守着电影艺术至上的人们可不管你学院派电影的正统地位是否会受到冲击,如果说学院派对规矩的严守将所谓的艺术变成一种程式,那么这些新生的艺术派就是一群“离经叛道”、“背离传统”的“亵渎者”。他们并不在乎一部电影是否规规矩矩地按照学院派的规范拍摄,他们在乎的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内含,他们认为这才是电影存在的意义,而《天才雷普利》,无论是从立意上,光影配合拍摄上,演员演技上还是导演功底上,都配得上“艺术”二字。
如果将电影艺术套上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枷锁,那还叫艺术吗?
这两大对立流派的隔空对战几乎遍布各大报纸,一时间看得不知情的民众头晕眼花摸不着头脑——这《天才雷普利》到底是“哗众取宠,情节拖沓,内涵肤浅,鼠目寸光”呢,还是“光影如画,高潮迭起,深剖人性,压抑深刻”呢?虽然说千人眼里有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几乎天壤之别的对立评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部电影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不是说它在上映之前就被看做奥斯卡候选人之一了吗?
实在看不懂这些影评人到底是唱衰还是追捧的围观群众只好一眼扫过这些骂战,转而看向他们对其演员或者导演的评价,结果上一秒还撕得势不两立恨不得杀死对方的两个流派,下一秒又不可思议地变了张嘴脸,异口同声和颜悦色地夸赞起主演们的发挥几乎都处在水平线以上,在表演上大放异彩。
是的,没错, 在一开始的时候他们确实对这部电影抱有很深的抵触以及看好戏的心理,当人们遇上与常识相违背的事物会产生厌恶这是人之常情, 但作为感性生物人们总会被这样或者那样的情节牵动感情影响判断这也是人之常情。世间流传的神话和传说总能和凄美的爱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也从侧面证明只要影响力达到了那个点,所谓的偏见也会烟消云散。
唯美的儿女常情在好莱坞电影里经久不衰,常常赚足观众的眼泪,至于同性之间, 只要能用表演打动观众的心,实际上这类情感表现的东西和男女之情是一样的, 只是如何能完美描绘边缘人的爱情, 可比普通的男女之情的难度高得多。
在一开始,观众们对影片开头西奥罗德的造型毫不意外,他们早已在预告片里看够了梳着古板发型, 戴着厚重眼镜,穿着不合身破旧西服,畏缩着身形佝偻着腰身的雷普利——在最初的时候他们也确实被那种造型吓了一跳,毕竟西奥罗德的外表绝对是好莱坞里一等一的花美男——他的牺牲形象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肯定,要知道丑化一个人的外貌可没那么容易,所谓的“牺牲形象”也绝不是将自己化妆画丑一点就能草草了事,除了需要出色的化妆师,还需要演员本人气质的改变,说白了依然是演技。
而西奥罗德的气质到底有多少面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他的演技毋庸置疑,可塑性之高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作为一名典型的体验派演员,从他出道至今,人们早已不再惊讶甚至习惯于在银幕上看到毫无任何表演痕迹的“千面”西奥罗德。所以,能完全抹去个人魅力并自然演绎一个丑角这种情况如果放在其他容貌出众的演员身上,或许能得到一些影评人的夸赞,但如果这个人是西奥罗德,那就没什么可说——他做不到这一点那才叫不可思议呢。
但随着剧情的深入,雷普利在码头第一次碰到梅尔蒂便以格林利夫家的少爷自居让不少人心底渐渐多出几分模糊的预感,剧情简介让他们知晓雷普利绝对不是一个正派主角,而他此时此刻的言行也像极了一个自卑怯懦而又爱慕虚荣的小人物,特别是当梅尔蒂对他的身份毫不怀疑时,他脸上闪过的如释重负又极力掩饰的笑容简直绝了!
那种笑容往坏了说都可以用小人得志来形容,只是这种坏蛋专属的笑容放在雷普利这张脸上,竟然还平平多出几分可爱,非但没有让观众认为这个另类主角有些令人反感,还让他们被他脸上的笑容感染,忍不住会心一笑——谁没有个为了美女虚荣一下的时候呢?再者,当这个外形谈不上优质的雷普利极力伪装成花花公子迪基,做出潇洒翩迁的样子时,倒还真有几分别扭可爱的魅力。
普通观众或许没能瞧出个究竟,不过那些专业的影评人却知道,这背后依然是西奥罗德的功劳——或许与那笑容中十分符合角色外貌和性格羞涩拘谨有关——在这一刻,他让一个反派式主角的形象立体化,这个立体化不仅仅体现在他对“试图伪装成未曾谋面之人”的拿捏中,还深深刻画进人们的心里,引起共鸣。
这样看来,雷普利就像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平凡人,普通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他身上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这不知是安东尼明格拉的高妙之处,还是西奥罗德的演技使然,雷普利的真实感能让大部分人跟随着他进入电影,进入那个上个世纪中期慵懒颓废的时代,遇见那位改变雷普利后半生的纨绔公子。
迪基确实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无论是他完美的外貌还是热情似火的性格,这世上很难找到第二个人能比裘德洛更加适合扮演这位花花大少。在如此明显的对比衬托下,跟随在迪基身旁到处玩乐的雷普利就像是他的小跟班,而迪基,完美如同一位下凡的天使。
但令人意外的是,雷普利和迪基之间的对手戏并未给人一种雷普利的光芒完全被迪基压制的感觉。大多时候在两个角色一优一劣的情况下极其容易给人一种配角喧宾夺主的错觉,而西奥罗德的雷普利,给日后的表演系学生,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表演——角色设定的强弱并不代表着角色存在感的强弱,如何突出一个“弱势”角色的主角地位,是每一位有野心的优秀演员必须学会的技能。
尤其是两人浴室里那场戏,那番暧昧到令人浮想联翩的对话,看着大银幕上雷普利那脆弱、小心翼翼、炙热的眼神,那种眼神几乎能让人嗅到空气中那令人口干舌燥怦然心动的爱恋气息,但他的言语,他的动作,又是那般卑微。看着雷普利的脸庞,一种又甜又涩的暧昧感在所有人心间悄无声息地滋生蔓延。
无论男女,几乎所有人都被这样的雷普利迷住了,第一次袒露心境的他的身上几乎看不见任何另有所图的瑕疵,那种爱纯粹到令人向往。
他们听到,从他嘴里说出的第二个关于他手臂刺青的故事,和第一个故事大不相同,虽然这时候观众们还无法猜透雷普利的真实企图,但他的语气,他嘴角牵强自嘲的淡笑,却如同一根钢针,狠狠插进人们的胸膛。
那时候,不少人才恍然发现,不知从何时起,雷普利就已经抓住他们的心,让他们的情绪跟随着他而变化,至于那对于同性恋的审视和挑剔,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被扔出影厅。所谓的抵触,到最后却变成了自然而然。
他们自然而然地因为雷普利而心痛,因为他而紧张,因为他而会心一笑……更可怕的是,当他悲哀地藏起自己的自卑和怯懦,丧失理智后失手错杀自己爱的疯狂的男人,并且在最终将对方的尸体摆成拥抱的姿势躺在他怀里时,让他们窒息的并非恐惧,而是绝望。
绝望让他们浑身发冷,影院的暖气并不足以驱走内心的寒冷,当他们回过神时,不少人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他们无法参透这让他们落泪的具体缘由,但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一切都回不来了,无论是那位迷人的花花公子,还是从前的雷普利。
影评人看到这里,早就大气不敢出一声,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在观看电影时保持自身的清醒和职业性,但从电影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意大利慵懒迷人的风景,卑微却耀眼的雷普利,以及那注定走向悲剧的爱情所吸引。
尤其是雷普利和迪基两人海上对峙这一段,西奥罗德的演技持续爆发几乎不给人喘口气眨个眼的时间,无论是他自欺欺人地说着伤人的话,还是他痛哭着挥下船桨的瞬间,让他们恨不得马上跑去放映室将那一段胶卷倒回来反反复复看上十几遍!这一幕的西奥罗德,那才叫真正的“让旁人无心关注他人表演”——老实说他们脑子里已经堆满了西奥罗德的雷普利,而迪基……哦是的,他的回避和恼羞成怒确实不错,也许有其他的猫腻,但很抱歉他们第一遍看的时候没有时间注意,也许第二遍的时候会有新发现。
只是当他们认为,这里就是西奥罗德演技巅峰时,三分钟后的剧情立刻告诉他们,这还不够!坐得离观众席较近的影评人不用刻意关注就能发现,银幕上那个伪装成迪基的雷普利惊得他们倒吸一口气,甚至他们自己也是如此——在那一瞬间,雷普利几乎变了一个人,他……变成了迪基!雷普利和迪基的差距如此之大,西奥罗德到底是如何做到的?他连声音都和裘德有七八分相像,不仔细听,根本听不出来!
更别提影片后半部分,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越变越圆滑的雷普利在迪基和自己之间随意切换,每次化险为夷却留下更大破绽,但他依然义无反顾绝不回头。无论是雷普利和彼得的“地下室论”,还是他手掌受伤后向彼得讲述的第三个版本的纹身故事,西奥罗德几乎一直保持着那让人惊叹的高水准控制着整部电影!
电影的后半段几乎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时迭时起的小高潮也让观众们的心一直提到嗓子眼不曾放下。感性上他们已经被雷普利征服,他们本能地希望他能有一个逍遥法外和彼得在一起的结局,但理性又告诉他们这种想法是多么可怕和讽刺,雷普利只是一个罪犯,他们怎么能支持一个为了一己之私而步步错下去的“坏蛋”呢?
这种矛盾的想法让很多人在为最后雷普利骗过迪基父亲,逃过一劫而松口气的同时,心中依然带着不少郁卒。主角逍遥法外在一般电影里就是一个完美结局,没错,这样就结束了,雷普利和彼得能去一个新地方重新开始……人们心中想着,却多多少少有些遗憾,有意犹未尽,也有欲求不满。
不过这样也挺好,雷普利确实有可恨之处,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整部电影中这个角色太过压抑,给他一个轻松一点的角色也不错,一部电影也不可能没有缺点,况且,这也掩盖不了其闪光点。影评人这样想着,放任自己的心思在回忆中徜徉,直到——
梅尔蒂在船上叫出雷普利的名字。
一种不祥的预感蓦地笼罩所有人心头。
梅尔蒂认为雷普利就是迪基,而同在一条船上的彼得知道雷普利只是雷普利。
梅尔蒂似乎也看到了彼得。
之后的一切,在聪明人雷普利眼中,在不少影评人眼中,早已不言而喻。
雷普利刚刚从绝望中萌生少许希望,现实的巨浪又将那唯一一丝火苗扑灭。彼得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可以让他依靠,露出内心深处最柔软脆弱部分的人,只是命运再次给他开了个玩笑。
画面定格在雷普利孤独空洞的身影上,没有任何台词,静静坐在原地的他,比起痛哭,他嘴角虚弱自嘲的笑容更加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无言的悲哀几乎压得刚刚松了口气的人们喘不过气,如同咽下一块烙红了的铁,从咽喉一路烫到胸腹。
再一次的,大厅里响起了微弱的抽泣声。
此时此刻,影评人总算明白,为何西奥罗德和安东尼坚持这不仅仅只是一部同性恋电影或者爱情电影,命运也好,人性也罢,最终的最终,这都是雷普利的选择。
人们一直等到字幕滚动结束才稍稍缓过心神,接着持续不断的掌声响彻整个大厅。坐在西奥罗德身边的凯特眼眶微红地站起来,向他鼓掌道贺:“你做到了,西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整部电影,看完我就知道这届颁奖季你会很忙。但我想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因为这个故事太过悲伤压抑。”
“这难道不也说明了我们的成功吗?”西奥罗德轻描淡写地笑道,随着大家一起鼓掌。
据说,首映上的掌声持续了足足五分钟才渐渐淡下来,提到《天才雷普利》的人虽然多有迟疑批判它令人痛苦绝望,但几乎所有如此批判的人都一致肯定,这绝对是他们今年看过的最佳影片。
第二天,各大报纸媒体上关于《天才雷普利》的评价争相出炉,电影上映前有关同性恋情节的负面报道竟然在一夜之间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同一个主题——
“西奥罗德莱希特,影帝级表演!”
第173章 最佳男主角提名
多年以后, 当人们提到足以创造历史,开创新的好莱坞电影潮流,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时, 不少人都会想起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千禧年的黎明中诞生的《天才雷普利》,在众多电影研究者心中,这不仅仅是一部连连出现在各种各样电影排行榜上的优秀作品, 还是一部将“酷儿电影(Queer Movie)”提升到一个足以让任何好莱坞人士重视高度的奠基品。
酷儿电影就是同性恋电影,实际上早在1895年电影现世之初,同性恋影片便孕育而生,然而在此后的近一百年中,同性恋电影一直无法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类型板块, 当好莱坞还在仇视和贬低这类电影时,欧洲却渐渐出现一股异样的清风。若不是同性恋影片在欧洲电影里还能找到一席之地, 它们恐怕早早便退出电影舞台。
所以, 这也不奇怪一个可以笼统代表“那种电影”的专有名词“酷儿电影”在1992年才被正式提出,尽管同性恋影片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甚至比某些其他类型的电影的寿命要长得多。
虽然好莱坞无法否认酷儿电影的存在,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将无视和偏见发挥到极致。这类电影在各大奖项中遭受到的阻碍比一般电影大得多, 界内人士不承认也不否认的态度将它们一直放在一个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午夜牛郎》凭借同性恋第一次游行抗议的“石墙暴动”而获得奥斯卡的青睐也只是昙花一现,如果要做到真正改变好莱坞电影的现状, 这还远远不够。
直到《天才雷普利》的出现, 不少经历过那场“革命”的人永远也忘不了那时候的争吵到底有多么激烈。
之前所有的小抱怨和小争论在电影上映后的第二天全部爆发,固执己见的学院守旧派和标新立异的新生艺术派之间的明争暗斗在这一刻达到顶峰,所有碰撞的火山在这一刻爆发的争论岩浆几乎席卷了周围的所有人,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电影界都为之动荡。
如果抛开它的同性恋元素,《天才雷普利》确实是一部无可争议的好电影,就像它的主演们,特别是男主角西奥罗德的演技发挥一样毋庸置疑。
但是也正因为它的同性恋元素,让众多学院派如同受到了挑衅——他们无法承认这部电影的地位,如果他们承认了,甚至让奥斯卡也接纳了它,那么之后便会有一个又一个《天才雷普利》出现,挑战正统电影的权威和地位!
坚守着电影艺术至上的人们可不管你学院派电影的正统地位是否会受到冲击,如果说学院派对规矩的严守将所谓的艺术变成一种程式,那么这些新生的艺术派就是一群“离经叛道”、“背离传统”的“亵渎者”。他们并不在乎一部电影是否规规矩矩地按照学院派的规范拍摄,他们在乎的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内含,他们认为这才是电影存在的意义,而《天才雷普利》,无论是从立意上,光影配合拍摄上,演员演技上还是导演功底上,都配得上“艺术”二字。
如果将电影艺术套上各种各样的限制和枷锁,那还叫艺术吗?
这两大对立流派的隔空对战几乎遍布各大报纸,一时间看得不知情的民众头晕眼花摸不着头脑——这《天才雷普利》到底是“哗众取宠,情节拖沓,内涵肤浅,鼠目寸光”呢,还是“光影如画,高潮迭起,深剖人性,压抑深刻”呢?虽然说千人眼里有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几乎天壤之别的对立评价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部电影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不是说它在上映之前就被看做奥斯卡候选人之一了吗?
实在看不懂这些影评人到底是唱衰还是追捧的围观群众只好一眼扫过这些骂战,转而看向他们对其演员或者导演的评价,结果上一秒还撕得势不两立恨不得杀死对方的两个流派,下一秒又不可思议地变了张嘴脸,异口同声和颜悦色地夸赞起主演们的发挥几乎都处在水平线以上,在表演上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