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页
潘仁美被押入监牢,等待秋后处斩。潘家家产抄没充公,子弟三代不得入朝为官。
将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和边关防守将领安排处置完毕之后,谢鲲就带兵将赵光义的灵柩送回东京。
谢鲲和楚天舒人虽然不在东京,但是楚家商队却不停地将东京城中的消息传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对东京局势了然于胸。
赵光义有三个儿子,长子赵元佐聪明机警,原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储君人选。可是他因为看到赵光义对赵廷美及其他宗室的手段,精神受了刺激,放火点燃宫室,被赵光义废为庶人,失去了储君资格。
次子赵元佑和三子赵元侃,谁更适合做太子,赵光义还没有选好,所以一直没有提到立储之事。谁知道这次赵光义带兵北伐,竟然在军前宣布,将太祖嫡孙、魏王嫡子赵鲲立为储君。
赵鲲,从哪里来的一个赵鲲?
太祖一系心中欣喜,而赵光义两子却很不甘心。
不管他们怎么暗中串联、四处筹谋,谢鲲扶灵回京的日子都到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双11了,把想买的东西加到购物车里
明天就让老公给清了——
他跟我保证,
绝对能都给我删光……
第118章 杨家将终章
大军来到东京城外的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不管对先帝和这位突兀冒出来的太子有什么想法, 所有的大臣都出了城门, 迎候先帝的灵柩, 拜见太子殿下。
赵光义的两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打算。他们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势力, 但是赵光义此人阴刻多疑, 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敢过度发展自己的力量, 以至于到了现在,他们策划月余, 在京郊的大军面前, 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
赵元佑想过关闭城门, 拒不承认这个伪太子。但是伪太子手中有赵光义的灵柩, 他敢这么做就是大不孝,要被千夫所指。
更何况朝中重臣并没有几个站在他这边。曹彬的家人和杨家佘太君等人, 都是浩浩荡荡出城门迎接哭灵, 守卫东京的禁卫军是赵光义的心腹,没有赵光义的命令谁也调不动。
所以到了最后, 赵元佑和赵元侃兄弟二人也只能接受现实,全身孝服出城迎接。
在文武群臣面前,身材高大的太子殿下面容悲戚,腰间系着白色的麻布, 冷肃而威严。在他身后, 盔上系着白缨的精锐部队在细雨中静立不动,犹如一群群雕像。
在无声无息之中,那些曾经的不甘和蠢蠢欲动, 全都化作了泡影。而那些小范围内的骚动,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粉碎扼杀。
赵光义的灵柩进了东京城,送到皇宫之中停放,按照规矩由礼部官员负责主持。
入夜之后,皇宫起了一波小小的动乱,可是根本用不着禁军动手,伴随在太子殿下身边的小楚官人,就已经轻松地将其镇压平息。
在赵光义的灵柩之前,楚天舒拿出了辅助系统出品的太/祖遗诏,与和太宗亲口在两军阵前的宣言正好吻合。曹彬和杨业就是人证。
楚天舒的陈述,在众人心中完美无缺地勾勒出了一个太/祖嫡孙从小努力学文习武,在太宗的默许和保护之下茁壮成长,成年后亲自赶赴边境杀敌立功的高大形象。在这个故事中,赵光义是慈祥而睿智的长者,谢鲲是天赋过人、英明神武的天定储君。
赵光义一直记得自己对太/祖的承诺,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而是努力培养太/祖嫡孙;而太/祖嫡孙也没有辜负赵光义的期待,成功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储君,更是在北伐之中立了大功。于是在两军阵前,赵光义揭开了隐藏多年的承诺,将这个令他满意的继承人推到了天下人面前。
你信不信?反正大家都露出了相信和崇敬的表情,纷纷称赞先帝和新君之间的深厚情谊,说这是能够流传千古的佳话。至于为什么明明是男子,赵光义却要封其为“琼华郡主”,楚天舒说是为了掩人耳目,大家也都纷纷点头表示相信。
小小的过招一番,便被彻底打败。赵光义的两位皇子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形势的改变,只能跪在赵光义的灵前,垂头丧气地听着文武群臣山呼万岁,将这个突然出现的太/祖嫡孙,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大势已去,不必再做无用的挣扎。
对于继位为帝所有的流程,谢鲲并不陌生。提拔心腹,荣养老臣,平衡朝政。改年号,定国策,处理政事,握紧军权。一切如同行云流水,丝毫不见初为人君的生涩。仿佛他天生就应当执掌天下,指点江山。
和赵光义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将当年年号改为太平兴国不同,谢鲲态度从容,按照历史惯例,次年再改年号为元统。
赵光义的葬礼已经全权交由礼部处理,谢鲲照例上朝,在一次次的大朝会上,以其胸襟气度,眼见卓识,征服了所有心中存有疑虑的臣下。
对于约束武将,避免唐末悲剧重演,谢鲲是支持的。但是矫枉过正到重武轻文,以从军习武为耻的程度,他却绝不允许。没有钢铁长城,中原王朝必将沦为游牧民族砧板上的鱼肉!
科举制度要大规模地推行,军队管理也要制度化。谢鲲亲自创办了宋国皇家军校,将培养军事人才的权利收归皇帝手中。日后军队中的军官,都是经过军校培训、忠于皇帝的军校毕业生,军队再也不会成为某个将领世家的私人地盘。
将燕云十六州的事情和边关防守将领安排处置完毕之后,谢鲲就带兵将赵光义的灵柩送回东京。
谢鲲和楚天舒人虽然不在东京,但是楚家商队却不停地将东京城中的消息传到他们手中,让他们对东京局势了然于胸。
赵光义有三个儿子,长子赵元佐聪明机警,原本是一个很不错的储君人选。可是他因为看到赵光义对赵廷美及其他宗室的手段,精神受了刺激,放火点燃宫室,被赵光义废为庶人,失去了储君资格。
次子赵元佑和三子赵元侃,谁更适合做太子,赵光义还没有选好,所以一直没有提到立储之事。谁知道这次赵光义带兵北伐,竟然在军前宣布,将太祖嫡孙、魏王嫡子赵鲲立为储君。
赵鲲,从哪里来的一个赵鲲?
太祖一系心中欣喜,而赵光义两子却很不甘心。
不管他们怎么暗中串联、四处筹谋,谢鲲扶灵回京的日子都到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双11了,把想买的东西加到购物车里
明天就让老公给清了——
他跟我保证,
绝对能都给我删光……
第118章 杨家将终章
大军来到东京城外的那天下着毛毛细雨。不管对先帝和这位突兀冒出来的太子有什么想法, 所有的大臣都出了城门, 迎候先帝的灵柩, 拜见太子殿下。
赵光义的两个儿子,各自有各自的打算。他们手中也有一些自己的势力, 但是赵光义此人阴刻多疑, 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敢过度发展自己的力量, 以至于到了现在,他们策划月余, 在京郊的大军面前, 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
赵元佑想过关闭城门, 拒不承认这个伪太子。但是伪太子手中有赵光义的灵柩, 他敢这么做就是大不孝,要被千夫所指。
更何况朝中重臣并没有几个站在他这边。曹彬的家人和杨家佘太君等人, 都是浩浩荡荡出城门迎接哭灵, 守卫东京的禁卫军是赵光义的心腹,没有赵光义的命令谁也调不动。
所以到了最后, 赵元佑和赵元侃兄弟二人也只能接受现实,全身孝服出城迎接。
在文武群臣面前,身材高大的太子殿下面容悲戚,腰间系着白色的麻布, 冷肃而威严。在他身后, 盔上系着白缨的精锐部队在细雨中静立不动,犹如一群群雕像。
在无声无息之中,那些曾经的不甘和蠢蠢欲动, 全都化作了泡影。而那些小范围内的骚动,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被粉碎扼杀。
赵光义的灵柩进了东京城,送到皇宫之中停放,按照规矩由礼部官员负责主持。
入夜之后,皇宫起了一波小小的动乱,可是根本用不着禁军动手,伴随在太子殿下身边的小楚官人,就已经轻松地将其镇压平息。
在赵光义的灵柩之前,楚天舒拿出了辅助系统出品的太/祖遗诏,与和太宗亲口在两军阵前的宣言正好吻合。曹彬和杨业就是人证。
楚天舒的陈述,在众人心中完美无缺地勾勒出了一个太/祖嫡孙从小努力学文习武,在太宗的默许和保护之下茁壮成长,成年后亲自赶赴边境杀敌立功的高大形象。在这个故事中,赵光义是慈祥而睿智的长者,谢鲲是天赋过人、英明神武的天定储君。
赵光义一直记得自己对太/祖的承诺,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而是努力培养太/祖嫡孙;而太/祖嫡孙也没有辜负赵光义的期待,成功地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储君,更是在北伐之中立了大功。于是在两军阵前,赵光义揭开了隐藏多年的承诺,将这个令他满意的继承人推到了天下人面前。
你信不信?反正大家都露出了相信和崇敬的表情,纷纷称赞先帝和新君之间的深厚情谊,说这是能够流传千古的佳话。至于为什么明明是男子,赵光义却要封其为“琼华郡主”,楚天舒说是为了掩人耳目,大家也都纷纷点头表示相信。
小小的过招一番,便被彻底打败。赵光义的两位皇子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形势的改变,只能跪在赵光义的灵前,垂头丧气地听着文武群臣山呼万岁,将这个突然出现的太/祖嫡孙,送上了皇帝的宝座。
大势已去,不必再做无用的挣扎。
对于继位为帝所有的流程,谢鲲并不陌生。提拔心腹,荣养老臣,平衡朝政。改年号,定国策,处理政事,握紧军权。一切如同行云流水,丝毫不见初为人君的生涩。仿佛他天生就应当执掌天下,指点江山。
和赵光义一登基就迫不及待地将当年年号改为太平兴国不同,谢鲲态度从容,按照历史惯例,次年再改年号为元统。
赵光义的葬礼已经全权交由礼部处理,谢鲲照例上朝,在一次次的大朝会上,以其胸襟气度,眼见卓识,征服了所有心中存有疑虑的臣下。
对于约束武将,避免唐末悲剧重演,谢鲲是支持的。但是矫枉过正到重武轻文,以从军习武为耻的程度,他却绝不允许。没有钢铁长城,中原王朝必将沦为游牧民族砧板上的鱼肉!
科举制度要大规模地推行,军队管理也要制度化。谢鲲亲自创办了宋国皇家军校,将培养军事人才的权利收归皇帝手中。日后军队中的军官,都是经过军校培训、忠于皇帝的军校毕业生,军队再也不会成为某个将领世家的私人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