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主[GL] 作者:允
婉儿点点头:“刘祎之奏请让圣人出阁读书,太后以为圣人年纪尚幼,出阁多有不便,因命妾在此教授经义,并令五日一次,在前殿听学士经讲。”
她难得与我提起这些前朝事,我笑了笑,道:“原来如此。”因抚了守礼,李旦不忿,一意来扯我的手,等我要去抚他,他却又一低头闪开:“朕是皇帝,不许抚朕!”
他一向脾气暴躁,我怕他发怒,忙去看他,他却只说了这一句,便鼓起脸颊,气哼哼地进了殿,坐在席上,大声道:“上官承旨,该讲经了!”
守礼恋恋不舍地看了我一眼,忙忙跟进去,在案前坐好,婉儿亦辞了我,入内继续讲。
我站着看了一会,自己觉得没什么意思,又舍不得走,便慢吞吞向前面来,阿欢还在殿门守候,与我点头见过时还抱着匣子。我忽地生出些好奇来,问她:“阿嫂捧着的是什么?”
阿欢道:“是新译的《大云经》。”
我点点头,自她身边经过,闻见不甚熟悉的香气,略停了停,听她又道:“午后诸位表兄都要进宫,陪阿家打球作乐,你来么?”
我偏头看她:“而今还不知,阿嫂为何这样问?”
她凝视着我:“你身子一向弱,到时人多聒噪,怕吵得你头疼。”
我问她:“阿嫂去么?”她迟疑片刻,点头道:“去。”
我生出些疑惑,试探道:“若是打球,倒是要叫上崔明德,她是此中高手。”
阿欢还未答话,七七倒先道:“那倒好极,独孤将军也要来的,她们二人最长打球,从前一人带领一队打球时,球场上一席难求。”
我忽地想起初见阿欢时,不自觉地笑起来,对七七眨了眨眼:“那我一定要叫崔明德来了,横竖宫中地方够大,不怕人多。”
这下不止七七,身周的宫人具都躁动起来,年轻的眼神乱瞟,有些资历的便纷纷和我打趣,请我务必将崔明德请来,我笑着出来,一路思量阿欢的话,回宫后不忙安排这些婚事,先将崔明德请来——她升得极快,而今已做了五品尚宫,与贺娄氏同列,十日中有一日得在母亲面前侍奉,参知政事,只是这姓氏与这官职配在一处,再经宫人们通传一句“崔尚宫来了”,总让我忍不住要笑,可恨却无人知道我在笑什么——说了打球之事,特地不说独孤绍也去,只道:“阿欢神情有些奇怪,你替我想想,这些婚事可有什么殊异之处?”
说着自己已先提了笔,准备将所有名字先写一遍,好厘清个中关系,刚蘸了墨,写下“武承嗣”三个字,便见崔明德捏住我的手腕:“韦四是不是献了什么东西?”
我丢了笔看她:“来时见她要献佛经,说是僧法明新译的一部《大云经》。”
崔明德蹙眉道:“太后要登基了。”
母亲想当皇帝,到这时候已是人尽皆知的事了,不但外祖家立了七庙,母亲称了制,武三思、武承嗣还带人寻了各种各样的祥瑞,证明武家乃是天授之子,理当代李改易,可惜母亲却一直按兵不动,不知在等些什么——莫不是在等阿欢这部经,又能做些什么?
崔明德自顾自沉吟不语,我亦偏头思索,好一会方有些头绪:“这部经书上,有阿娘登基的依据?”
崔明德道:“无论原本有没有,既是韦王妃献的,总该有了。”见我不明白,便向我道:“太后命人翻译佛经,曾特地嘱咐要寻佛经中关于天女、女佛的典故。韦王妃既主持过宫中寺观,此事想必也有所耳闻,她若有心,经书中该有什么,自然便有什么。”
我方了悟,却想到别的事上去了:“从前阿娘命高僧尼道在宫中寺观诵经,又将你加了荣衔,添在其中,都与此事有关?——这事不会是你向阿娘提议的罢?”阿欢曾有一次得意洋洋地问我知不知道崔明德为何无功而居高品,现在想来,难道是因她曾参与翻译佛经之故?
崔明德微微一哂:“二娘觉得,这事若是我提的,我还是如今的职司?”
我讪讪道:“总是你多智近妖,所以一有什么,便会想到你头上——你别说你没想到过,多半是不想出这个头,所以不说?你懂梵文?”
她淡淡道:“四叔略懂些,太后命我在其中,不过借我之口,转与四叔联系罢了。”转头看我:“太后若要登基,你当如何?”
我思忖着道:“阿娘是太后或是皇帝,我总是公主,我的心,自是向着阿娘,除此之外,还能如何?”
崔明德垂了眼:“太后春秋已高,若是登基,为社稷安稳计,总要立嗣。”
我突然明白她在说什么了,心头猛地一跳,回头去看案上所写的字:“武承嗣。”
作者有话要说: 家里的网慢出翔…发了大半个小时才发出来…晚安_(:зゝ∠)_
第258章 决定
不知是不是因崔明德在跟前的缘故,我竟很快便镇定下来,盯着武承嗣的名字看了良久,渐渐地找回了头绪:“阿娘不会马上立武承嗣为嗣。”
母亲是以太后的身份才得以称制的,说到底她所执政的根本还是李家,李睿和李旦才是她权位的保障,就算她登基称帝,也必然要给群臣留一个念想,立武承嗣为太子,便是绝了群臣的念想,母亲很清楚其中的分寸。然而现在不会立武承嗣,以后会不会,却是谁也不知道。
我隐约记得在另外的一个历史中,便有过立子还是立侄之争,虽然那个历史中的母亲最后还是立了儿子,但是既能有这样的纷争,就说明母亲的心并不坚定——也许是真的不坚定,也许只是不想坚定,无论如何,仅仅是这样不坚定的态度,便足以给世人留出无数钻营的机会。
有这样的钻营机会在,武家一定会努力增加自己的筹码,而求娶于我,便是其中一样。
我斟酌片刻,才慢慢将自己的想法道出来:“若是立嗣,睿哥是被废过一次的人,又不得人望,倒是旦儿更合适些,短时内所立,必然是他,若再过些年岁,世人已习惯武氏当国,那便不一样了。睿哥离得远,旦儿血缘上又隔了一层,两个人非是武家国姓,总有隔阂。但武承嗣几个又只是不亲近的异母哥哥所生的几个不成器的侄子——单只是继承了本家姓氏的侄子与非是同姓的孙子之间,尚有些难以取舍,倘若又是侄子,又是女婿,便大不一样。”
崔明德微笑着看我,她难得有这样的笑法,一瞬间竟让我想起了从前师傅们考察功课、觉得颇有进境时的模样:“倘若不但又是侄子,又是女婿,还是宗室之长、家族领袖,那是不是就是众望所归、铁定要做太子了?”
我抬头看她:“前人所未闻的女皇帝,根基不牢、血缘不亲、年纪已长,不会想要一位正当壮年、众望所归的太子——只要想清楚这点,阿娘便不会想要我嫁给他。”
崔明德点点头,又摇摇头:“可太后一定想要你嫁给武家人。”
我不等她解释,自己先道:“一则诸武虽渐受重用,毕竟不是世家大族,入仕时候尚短,也无出类拔萃之人,亟须联姻拔高身价,二则为人长辈之心,总是希望子侄辈亲好,从此情谊永结,三则将李武两家联在一处,或可少弭个中纷争。我说的对么?”
崔明德淡淡一笑:“四则诸武从此便不会对你出手,她可保你安康。”
我蹙眉看她:“我?”
崔明德道:“圣上年幼不当事,庐陵王远在边地,宗室或被屠戮,或朝不保夕,现在李家能指望的只有你,你若不嫁到武家,难保他们不会对你下手——他们有那么多人,日夜窥伺,你又非极端谨之人,一旦被抓到些什么,便是太后,也未必能保得住你。”
我盯着她看:“阿娘身为太后,若是登基,便是实权天子,一旦有事,是真的保不住我,还是不愿保我?”
崔明德低头理着衣上丝绦道:“无论保不保得住,不将你嫁了,总是会有这样的烦恼。如汉武、隋文,嫡长之子尚且可杀,何况是女儿。纵是过后后悔,造些台碑怀念,又杀人泄愤,于前事却又有何补益?”
我沉默良久,方道:“我记得当初你投向我,便是因为我是女儿,不涉太子之争?”
崔明德手上不停,只是笑着道:“嗯?”
我看着她:“我若嫁了武家人,在外人看来,便是有了偏向,你与我交好,就不怕么?”
崔明德抬了头,微微笑道:“那时二位旗势相当,都不及天后远甚,而今武家独大,偏向他们又有何妨?”
她说的绝对不是真心话。我也学她的样子低下头去,随意拍了拍衣袖,再抬头时已有了把握:“我不想嫁人,你有办法就早些教我,不必怕我做不到。”
崔明德看了我半晌,才笑道:“我怕教了你,你到时候怨我,不但是你,恐怕你那好阿嫂也要恨我。”
我挑眉看她:“你不说,我也能猜到。阿娘无非是不愿我牵涉李武之争,只要我没法干涉这些破烂事,再和她强求一求,总是有希望…不干涉…”我所唯一能倚仗的,不过是我李氏公主的身份,倘若我能改姓…恐怕改姓还远远不够,我若有所思地看着崔明德,试探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出家?”几年之前,不能吃肉这事还让我有些苦恼,到了现在,茹素于我倒已不是什么大事,除了茹素之外,无非是少出门、少看戏、少宴请,这些本就不是我的心头好,少了也便少了。
婉儿点点头:“刘祎之奏请让圣人出阁读书,太后以为圣人年纪尚幼,出阁多有不便,因命妾在此教授经义,并令五日一次,在前殿听学士经讲。”
她难得与我提起这些前朝事,我笑了笑,道:“原来如此。”因抚了守礼,李旦不忿,一意来扯我的手,等我要去抚他,他却又一低头闪开:“朕是皇帝,不许抚朕!”
他一向脾气暴躁,我怕他发怒,忙去看他,他却只说了这一句,便鼓起脸颊,气哼哼地进了殿,坐在席上,大声道:“上官承旨,该讲经了!”
守礼恋恋不舍地看了我一眼,忙忙跟进去,在案前坐好,婉儿亦辞了我,入内继续讲。
我站着看了一会,自己觉得没什么意思,又舍不得走,便慢吞吞向前面来,阿欢还在殿门守候,与我点头见过时还抱着匣子。我忽地生出些好奇来,问她:“阿嫂捧着的是什么?”
阿欢道:“是新译的《大云经》。”
我点点头,自她身边经过,闻见不甚熟悉的香气,略停了停,听她又道:“午后诸位表兄都要进宫,陪阿家打球作乐,你来么?”
我偏头看她:“而今还不知,阿嫂为何这样问?”
她凝视着我:“你身子一向弱,到时人多聒噪,怕吵得你头疼。”
我问她:“阿嫂去么?”她迟疑片刻,点头道:“去。”
我生出些疑惑,试探道:“若是打球,倒是要叫上崔明德,她是此中高手。”
阿欢还未答话,七七倒先道:“那倒好极,独孤将军也要来的,她们二人最长打球,从前一人带领一队打球时,球场上一席难求。”
我忽地想起初见阿欢时,不自觉地笑起来,对七七眨了眨眼:“那我一定要叫崔明德来了,横竖宫中地方够大,不怕人多。”
这下不止七七,身周的宫人具都躁动起来,年轻的眼神乱瞟,有些资历的便纷纷和我打趣,请我务必将崔明德请来,我笑着出来,一路思量阿欢的话,回宫后不忙安排这些婚事,先将崔明德请来——她升得极快,而今已做了五品尚宫,与贺娄氏同列,十日中有一日得在母亲面前侍奉,参知政事,只是这姓氏与这官职配在一处,再经宫人们通传一句“崔尚宫来了”,总让我忍不住要笑,可恨却无人知道我在笑什么——说了打球之事,特地不说独孤绍也去,只道:“阿欢神情有些奇怪,你替我想想,这些婚事可有什么殊异之处?”
说着自己已先提了笔,准备将所有名字先写一遍,好厘清个中关系,刚蘸了墨,写下“武承嗣”三个字,便见崔明德捏住我的手腕:“韦四是不是献了什么东西?”
我丢了笔看她:“来时见她要献佛经,说是僧法明新译的一部《大云经》。”
崔明德蹙眉道:“太后要登基了。”
母亲想当皇帝,到这时候已是人尽皆知的事了,不但外祖家立了七庙,母亲称了制,武三思、武承嗣还带人寻了各种各样的祥瑞,证明武家乃是天授之子,理当代李改易,可惜母亲却一直按兵不动,不知在等些什么——莫不是在等阿欢这部经,又能做些什么?
崔明德自顾自沉吟不语,我亦偏头思索,好一会方有些头绪:“这部经书上,有阿娘登基的依据?”
崔明德道:“无论原本有没有,既是韦王妃献的,总该有了。”见我不明白,便向我道:“太后命人翻译佛经,曾特地嘱咐要寻佛经中关于天女、女佛的典故。韦王妃既主持过宫中寺观,此事想必也有所耳闻,她若有心,经书中该有什么,自然便有什么。”
我方了悟,却想到别的事上去了:“从前阿娘命高僧尼道在宫中寺观诵经,又将你加了荣衔,添在其中,都与此事有关?——这事不会是你向阿娘提议的罢?”阿欢曾有一次得意洋洋地问我知不知道崔明德为何无功而居高品,现在想来,难道是因她曾参与翻译佛经之故?
崔明德微微一哂:“二娘觉得,这事若是我提的,我还是如今的职司?”
我讪讪道:“总是你多智近妖,所以一有什么,便会想到你头上——你别说你没想到过,多半是不想出这个头,所以不说?你懂梵文?”
她淡淡道:“四叔略懂些,太后命我在其中,不过借我之口,转与四叔联系罢了。”转头看我:“太后若要登基,你当如何?”
我思忖着道:“阿娘是太后或是皇帝,我总是公主,我的心,自是向着阿娘,除此之外,还能如何?”
崔明德垂了眼:“太后春秋已高,若是登基,为社稷安稳计,总要立嗣。”
我突然明白她在说什么了,心头猛地一跳,回头去看案上所写的字:“武承嗣。”
作者有话要说: 家里的网慢出翔…发了大半个小时才发出来…晚安_(:зゝ∠)_
第258章 决定
不知是不是因崔明德在跟前的缘故,我竟很快便镇定下来,盯着武承嗣的名字看了良久,渐渐地找回了头绪:“阿娘不会马上立武承嗣为嗣。”
母亲是以太后的身份才得以称制的,说到底她所执政的根本还是李家,李睿和李旦才是她权位的保障,就算她登基称帝,也必然要给群臣留一个念想,立武承嗣为太子,便是绝了群臣的念想,母亲很清楚其中的分寸。然而现在不会立武承嗣,以后会不会,却是谁也不知道。
我隐约记得在另外的一个历史中,便有过立子还是立侄之争,虽然那个历史中的母亲最后还是立了儿子,但是既能有这样的纷争,就说明母亲的心并不坚定——也许是真的不坚定,也许只是不想坚定,无论如何,仅仅是这样不坚定的态度,便足以给世人留出无数钻营的机会。
有这样的钻营机会在,武家一定会努力增加自己的筹码,而求娶于我,便是其中一样。
我斟酌片刻,才慢慢将自己的想法道出来:“若是立嗣,睿哥是被废过一次的人,又不得人望,倒是旦儿更合适些,短时内所立,必然是他,若再过些年岁,世人已习惯武氏当国,那便不一样了。睿哥离得远,旦儿血缘上又隔了一层,两个人非是武家国姓,总有隔阂。但武承嗣几个又只是不亲近的异母哥哥所生的几个不成器的侄子——单只是继承了本家姓氏的侄子与非是同姓的孙子之间,尚有些难以取舍,倘若又是侄子,又是女婿,便大不一样。”
崔明德微笑着看我,她难得有这样的笑法,一瞬间竟让我想起了从前师傅们考察功课、觉得颇有进境时的模样:“倘若不但又是侄子,又是女婿,还是宗室之长、家族领袖,那是不是就是众望所归、铁定要做太子了?”
我抬头看她:“前人所未闻的女皇帝,根基不牢、血缘不亲、年纪已长,不会想要一位正当壮年、众望所归的太子——只要想清楚这点,阿娘便不会想要我嫁给他。”
崔明德点点头,又摇摇头:“可太后一定想要你嫁给武家人。”
我不等她解释,自己先道:“一则诸武虽渐受重用,毕竟不是世家大族,入仕时候尚短,也无出类拔萃之人,亟须联姻拔高身价,二则为人长辈之心,总是希望子侄辈亲好,从此情谊永结,三则将李武两家联在一处,或可少弭个中纷争。我说的对么?”
崔明德淡淡一笑:“四则诸武从此便不会对你出手,她可保你安康。”
我蹙眉看她:“我?”
崔明德道:“圣上年幼不当事,庐陵王远在边地,宗室或被屠戮,或朝不保夕,现在李家能指望的只有你,你若不嫁到武家,难保他们不会对你下手——他们有那么多人,日夜窥伺,你又非极端谨之人,一旦被抓到些什么,便是太后,也未必能保得住你。”
我盯着她看:“阿娘身为太后,若是登基,便是实权天子,一旦有事,是真的保不住我,还是不愿保我?”
崔明德低头理着衣上丝绦道:“无论保不保得住,不将你嫁了,总是会有这样的烦恼。如汉武、隋文,嫡长之子尚且可杀,何况是女儿。纵是过后后悔,造些台碑怀念,又杀人泄愤,于前事却又有何补益?”
我沉默良久,方道:“我记得当初你投向我,便是因为我是女儿,不涉太子之争?”
崔明德手上不停,只是笑着道:“嗯?”
我看着她:“我若嫁了武家人,在外人看来,便是有了偏向,你与我交好,就不怕么?”
崔明德抬了头,微微笑道:“那时二位旗势相当,都不及天后远甚,而今武家独大,偏向他们又有何妨?”
她说的绝对不是真心话。我也学她的样子低下头去,随意拍了拍衣袖,再抬头时已有了把握:“我不想嫁人,你有办法就早些教我,不必怕我做不到。”
崔明德看了我半晌,才笑道:“我怕教了你,你到时候怨我,不但是你,恐怕你那好阿嫂也要恨我。”
我挑眉看她:“你不说,我也能猜到。阿娘无非是不愿我牵涉李武之争,只要我没法干涉这些破烂事,再和她强求一求,总是有希望…不干涉…”我所唯一能倚仗的,不过是我李氏公主的身份,倘若我能改姓…恐怕改姓还远远不够,我若有所思地看着崔明德,试探道:“你的意思,是让我出家?”几年之前,不能吃肉这事还让我有些苦恼,到了现在,茹素于我倒已不是什么大事,除了茹素之外,无非是少出门、少看戏、少宴请,这些本就不是我的心头好,少了也便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