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那边呢,正常会将俘虏变成部族的奴隶,他们原本呢,攻打一些不臣服他们的小部落,会将高于车轮的男子都杀死,甚至年纪小一点的孩童,若是存了反抗之心,也会被杀死,剩下的才会作为奴婢。
而如今汉人需要奴婢了,他们干脆就将能够抓到的人全装在大车上,直接就运到欈市上头出售。匈奴人对于五铢钱,对于黄金都没什么兴趣,他们在欈市上头,最喜欢的还是以物易物。汉人跟他们做买卖的时候,还算是公平合理,并没有太过压榨他们那些货物的价格。若是跟民间的那些普通商人交易觉得不划算,好可以直接找欈市那边少府开办的商会交易,少府给出来的价格一直比较公道。
刘邦某种意义上来说,想钱几乎是想疯了,他很快将这个收税的手段扩展到了妻妾上头。怎么说呢,因为多年战乱的缘故,民间呢,女多男少,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娶不上媳妇。答案很简单,权贵还有那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占据的女性资源太多了,自然底层的百姓占据的女性资源就少了。
因此,刘邦为了让底层的百姓也能娶到媳妇,自然得出点别的歪主意。那就是严格限制了各个等级爵位所能有的妻妾的数量。实际上,二十级的爵位,前面五级都是不能纳妾的。理论上来说,那些单纯的商人和地主,都属于不能纳妾的范畴,但是呢,只要每年多交一笔税,那么,就可以纳妾。但是,这个税呢,几乎是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可以说,一个中产之家,如果家里有两个妾,那么,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了。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是后来的那几个朝代,哪怕朝廷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能纳妾的数量,但是呢,大家总能以其他的理由进行规避,比如说权贵人家的通房姨娘,还有就是市井人家的所谓养女,其实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妾而已,只是民不举官不究罢了。
但问题是,这种擦边球会影响到下一代,比如说,你有一个妾一直没有登记,而是以奴婢的形式放在身边,但是,这个小妾有了儿女,那么,如果想要让儿女上主家的户籍,成为良民,那么,就会课以惩罚性的赋税。偏偏这个时代可没什么靠谱的避孕手段,除非男人真的狠心到拿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辈子做奴婢,没有出头之日,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认罚,要么呢,就干脆管好自己腰上那根裤腰带。
而作为这个律法的补充,那就是如果百姓娶夷狄女子为妻,那么,就可以减免两年的口赋。这也算是给了不少给不起聘礼,娶不了媳妇的百姓另外一条出路。相应的呢,民间采买夷狄女子的风气也涨起来了。夷狄女子价格不高,起码比起正常的聘礼来说,要少很多,哪怕语言不通,但是娶回来之后,她们同样勤劳能干,也能撑起一个家来。
总之,在刘邦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如今民间的情况已经与几年前有了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因为百姓已经不会满足于耕种,心思也越来越不安定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很多地方,儒家的学问没了市场,反而是原本已经没落的杂家变得兴盛了起来,毕竟,杂家的理论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仪,所以,大家想要赚钱,想要发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嘛!
至于儒家嘛,他们之前也就是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时候,露了一次脸,但是很显然,刘邦是个用完就丢的性子,儒家的学问他并不喜欢,只是册封了几个太学博士,然后呢,就不再理会了。
如今朝堂上的主流是黄老,另外呢,因为匈奴还有南越,乃至西南那边小国的缘故,因此,纵横家和兵家也有一定的出路,至于儒家嘛,呵呵,他们之前作死的次数实在是有点多,朝中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就没有儒家的大臣,既然学儒家不能出仕,那么,愿意学儒家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以前的时候,大家是没办法,如今呢,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让学习知识的门槛下降了不少,儒家以前能吸引人的无非就是所谓有教无类,在招收弟子上头,比较开放,而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朝廷鼓励民间私人教学,如果教学的人能够在长安认证一个博士的名头,那么,他们开办的学校还能得到一定的补贴,如此一来,自然有不少人乐意招收弟子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食人间烟火的。
而舒云在少府搞的职业教育也流传了出去,一些大商户,也已经开始尝试着通过家学的形式培养自家的人才,比如说培养账房掌柜,另外呢,还会培养一些工匠。以前的时候,这些都是依靠家里的老人招收学徒,这种情况效率低,而且呢,上头的那些老人总是喜欢留一手,免得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就导致了教学的都是老师傅了,他们专门以授课为生,那么,自然也就不在意下面的学生抢走字赖以为生的本事了。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形式,民间百姓的识字率还有素质自然是提高了不少,而素质提高了,能够从事的工作自然含金量也会提升许多,收入也会得到一定的增长。而识字的人多了,学到各种技术类知识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些人产生其他的一些想法,开始搞一搞什么发明创造之类的东西,如此一来,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
而如今汉人需要奴婢了,他们干脆就将能够抓到的人全装在大车上,直接就运到欈市上头出售。匈奴人对于五铢钱,对于黄金都没什么兴趣,他们在欈市上头,最喜欢的还是以物易物。汉人跟他们做买卖的时候,还算是公平合理,并没有太过压榨他们那些货物的价格。若是跟民间的那些普通商人交易觉得不划算,好可以直接找欈市那边少府开办的商会交易,少府给出来的价格一直比较公道。
刘邦某种意义上来说,想钱几乎是想疯了,他很快将这个收税的手段扩展到了妻妾上头。怎么说呢,因为多年战乱的缘故,民间呢,女多男少,即便如此,依旧有人娶不上媳妇。答案很简单,权贵还有那些有钱的商人地主,占据的女性资源太多了,自然底层的百姓占据的女性资源就少了。
因此,刘邦为了让底层的百姓也能娶到媳妇,自然得出点别的歪主意。那就是严格限制了各个等级爵位所能有的妻妾的数量。实际上,二十级的爵位,前面五级都是不能纳妾的。理论上来说,那些单纯的商人和地主,都属于不能纳妾的范畴,但是呢,只要每年多交一笔税,那么,就可以纳妾。但是,这个税呢,几乎是以指数级别增长的。可以说,一个中产之家,如果家里有两个妾,那么,日子就要过得紧巴巴了。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像是后来的那几个朝代,哪怕朝廷规定了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能纳妾的数量,但是呢,大家总能以其他的理由进行规避,比如说权贵人家的通房姨娘,还有就是市井人家的所谓养女,其实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妾而已,只是民不举官不究罢了。
但问题是,这种擦边球会影响到下一代,比如说,你有一个妾一直没有登记,而是以奴婢的形式放在身边,但是,这个小妾有了儿女,那么,如果想要让儿女上主家的户籍,成为良民,那么,就会课以惩罚性的赋税。偏偏这个时代可没什么靠谱的避孕手段,除非男人真的狠心到拿自己的亲生骨肉一辈子做奴婢,没有出头之日,否则的话,他们就得老老实实认罚,要么呢,就干脆管好自己腰上那根裤腰带。
而作为这个律法的补充,那就是如果百姓娶夷狄女子为妻,那么,就可以减免两年的口赋。这也算是给了不少给不起聘礼,娶不了媳妇的百姓另外一条出路。相应的呢,民间采买夷狄女子的风气也涨起来了。夷狄女子价格不高,起码比起正常的聘礼来说,要少很多,哪怕语言不通,但是娶回来之后,她们同样勤劳能干,也能撑起一个家来。
总之,在刘邦之前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如今民间的情况已经与几年前有了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真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因为百姓已经不会满足于耕种,心思也越来越不安定了。
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很多地方,儒家的学问没了市场,反而是原本已经没落的杂家变得兴盛了起来,毕竟,杂家的理论还是比较吸引人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仪,所以,大家想要赚钱,想要发财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嘛!
至于儒家嘛,他们之前也就是叔孙通制定礼仪的时候,露了一次脸,但是很显然,刘邦是个用完就丢的性子,儒家的学问他并不喜欢,只是册封了几个太学博士,然后呢,就不再理会了。
如今朝堂上的主流是黄老,另外呢,因为匈奴还有南越,乃至西南那边小国的缘故,因此,纵横家和兵家也有一定的出路,至于儒家嘛,呵呵,他们之前作死的次数实在是有点多,朝中除了少数几个人之外,就没有儒家的大臣,既然学儒家不能出仕,那么,愿意学儒家的人自然也就少了。
以前的时候,大家是没办法,如今呢,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让学习知识的门槛下降了不少,儒家以前能吸引人的无非就是所谓有教无类,在招收弟子上头,比较开放,而如今情况就不一样了,朝廷鼓励民间私人教学,如果教学的人能够在长安认证一个博士的名头,那么,他们开办的学校还能得到一定的补贴,如此一来,自然有不少人乐意招收弟子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不食人间烟火的。
而舒云在少府搞的职业教育也流传了出去,一些大商户,也已经开始尝试着通过家学的形式培养自家的人才,比如说培养账房掌柜,另外呢,还会培养一些工匠。以前的时候,这些都是依靠家里的老人招收学徒,这种情况效率低,而且呢,上头的那些老人总是喜欢留一手,免得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专门的职业教育就导致了教学的都是老师傅了,他们专门以授课为生,那么,自然也就不在意下面的学生抢走字赖以为生的本事了。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形式,民间百姓的识字率还有素质自然是提高了不少,而素质提高了,能够从事的工作自然含金量也会提升许多,收入也会得到一定的增长。而识字的人多了,学到各种技术类知识的人多了,自然就会有一些人产生其他的一些想法,开始搞一搞什么发明创造之类的东西,如此一来,也会促进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