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哪怕心中不甘,王太后也得履行对窦太主的约定,因此安抚了田蚡一番,让他回去消停一些,别的不说,起码要做出一副闭门思过的模样,等到刘彻这边气消了,自然罚酒三杯,给个台阶下一下,再镀个金什么的,也就复爵了。
然后,王太后就找来了刘彻,说起了立太子的事情。
刘彻对此非常反感,毕竟对一个还比较年轻的皇帝来说,立太子感觉就跟咒他去死一样。但是呢,王太后的理由也很多,高祖那时候也不喜欢刘盈,但是为了稳定后方,确保自己就算是有生之年不能横扫天下的话,后面还得有个合适的继承人继承父辈的事业。而文帝进京之后没多久,也直接立了先帝做太子。
先帝登基没两年,也立了刘荣,之后刘荣被废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立了刘彻!前头几位先帝都是如此,那么轮到刘彻,却这般拖延,难免要叫下面人心不安。
刘彻还想要耍无赖:我如今就这两个儿子,这太子的位置,本来就是他们的,不是他们,还有谁呢?rdquo;
王太后叹道:你也知道,你如今就这两个儿子,你要是现在如同先帝一般,一下子十几个儿子也就罢了,但是,皇长子刘衍既嫡且长,你都不肯立,朝臣也就罢了,阿娇怎么想,你姑母怎么想,窦家怎么想hellip;hellip;这些都是问题啊!rdquo;别看王太后说了中肯话,但是实际上还是在给陈家窦家上眼药。
王太后之后直接隐晦地表示,横竖现在就算是立了太子,太子在太子宫中也只能是读书,真的要将自己的手伸到朝堂上,起码是五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你要是还没有其他儿子,那就真的没太多办法了,两个儿子之间年龄差距过大,所谓国赖长君,幼子登基,将来是会面临很多问题的。
别的不说,刘彻登基的时候,先帝都亲自给刘彻举行过冠礼了,结果怎么着?到最后,太皇太后足足压制了刘彻五六年,刘彻才算是有了喘息的余地。
王太后有的话根本没有明说,总之,先立一个太子当备胎,等到了那个时候,多做多错,总能够找到合适的理由的。甚至,就在这皇宫里头,难道刘彻这个皇帝,对一个黄口小儿都没什么办法吗?
而刘彻心里头却知道,事情根本没有王太后所想的这般简单,皇后这些年在民间的名声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尤其,随着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传播,在士大夫这个阶层,舒云的名声几乎已经被推到了一个被神化的地步。
想想看吧,东汉时候,改良了造纸术的蔡伦是个宦官,是个被几乎所有的臣子另眼相看rdquo;,在划分奸佞之人的时候,永远会被预留一个名额的宦官,而且这位还不是那等比较清廉忠诚的宦官,做过不少不法之事,但是就因为他改良了造纸术,一直青史留名不说,还能够在当时一直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名望,还以宦官之身被封了侯,并没有引起朝堂上的任何质疑,由此可见,纸张的出现根本就是一件大杀器。而调版印刷术对于文字学问的传播同样有着不亚于纸张的功效,两者叠加,在某些学派那里,舒云的名声已经直追自家学派的祖师爷了!
而在底层百姓那里,因为豆制品,豆油的出现,还有面食的发展,舒云在底层百姓那里,也具备着很高的声望。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作为皇后,哪怕出了半点问题,回头窦陈两家那里要是提出了什么疑点,那么,刘彻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皇帝并不是真的至高无上,皇权也并不是真的那么高不可攀,大汉开国也就七十来年的时间,开国那会儿的事情还是有人记得的,当年贾谊来了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此一来,若是做皇帝的有了什么罪过,是不是也要来个汉失其鹿呢?
刘彻压根不敢冒这样的风险,只是,换个角度想,就像是当年文帝与民生息,至今民间依旧怀念文帝一样,而若是舒云一直是皇后,那么,民间百姓自然也会继续感念汉室的恩德。这般一来,刘彻勉强算是说服了自己,他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立太子吧!rdquo;
立太子这种事情,虽说肯定多半是皇帝做主,但是呢,对外也是要做个面子的。就像是文帝当初来了个三让一样,如今呢,大家也都效仿这一位,很多时候,要有个谦让的姿态出来。
刘彻因此先是对外放了话出去,然后自然就有一帮人体察圣意,上书请立太子,刘彻意思意思地推回去了,第二次呢,刘彻的语气就显得有些欲拒还迎起来,等到了第三次,刘彻就表示既然你们大家都这么想,那么,就立皇长子为太子吧!
实际上,刘彻曾经有些阴暗地想过,要是他绕过皇长子,改立次子刘循做太子,椒房殿那里会是个什么反应,不过真要是那样的话,只怕朝堂上就要掀锅了,又不是长子有什么缺陷,所以立次子,你这样根本就是不讲规矩啊!因此,刘彻有些遗憾地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老老实实立了刘衍为太子,然后呢,给刘衍配齐了太子宫中的各种属官,当然,也预留了一些名额给了舒云这个皇后,这些以后就是太子的班底了。
舒云对于太子宫中的属官什么的,一时间也很难安排,怎么说呢,刘彻这一朝的许多名臣,要么就是已经崭露头角了,要么呢,就是还是个孩子,这些人里头,大多数出身在这个时代,都不能算是高,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现在那些公卿列侯之家出来的,一般都是出身底层,来路更是五花八门,现在让舒云将这些人找出来,但是没有相应的际遇,他们真的还能如同历史上那样,有着相当的能力吗?
然后,王太后就找来了刘彻,说起了立太子的事情。
刘彻对此非常反感,毕竟对一个还比较年轻的皇帝来说,立太子感觉就跟咒他去死一样。但是呢,王太后的理由也很多,高祖那时候也不喜欢刘盈,但是为了稳定后方,确保自己就算是有生之年不能横扫天下的话,后面还得有个合适的继承人继承父辈的事业。而文帝进京之后没多久,也直接立了先帝做太子。
先帝登基没两年,也立了刘荣,之后刘荣被废之后,几乎是第一时间就立了刘彻!前头几位先帝都是如此,那么轮到刘彻,却这般拖延,难免要叫下面人心不安。
刘彻还想要耍无赖:我如今就这两个儿子,这太子的位置,本来就是他们的,不是他们,还有谁呢?rdquo;
王太后叹道:你也知道,你如今就这两个儿子,你要是现在如同先帝一般,一下子十几个儿子也就罢了,但是,皇长子刘衍既嫡且长,你都不肯立,朝臣也就罢了,阿娇怎么想,你姑母怎么想,窦家怎么想hellip;hellip;这些都是问题啊!rdquo;别看王太后说了中肯话,但是实际上还是在给陈家窦家上眼药。
王太后之后直接隐晦地表示,横竖现在就算是立了太子,太子在太子宫中也只能是读书,真的要将自己的手伸到朝堂上,起码是五六年之后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你要是还没有其他儿子,那就真的没太多办法了,两个儿子之间年龄差距过大,所谓国赖长君,幼子登基,将来是会面临很多问题的。
别的不说,刘彻登基的时候,先帝都亲自给刘彻举行过冠礼了,结果怎么着?到最后,太皇太后足足压制了刘彻五六年,刘彻才算是有了喘息的余地。
王太后有的话根本没有明说,总之,先立一个太子当备胎,等到了那个时候,多做多错,总能够找到合适的理由的。甚至,就在这皇宫里头,难道刘彻这个皇帝,对一个黄口小儿都没什么办法吗?
而刘彻心里头却知道,事情根本没有王太后所想的这般简单,皇后这些年在民间的名声可以说是越来越高,尤其,随着造纸术和雕版印刷术的传播,在士大夫这个阶层,舒云的名声几乎已经被推到了一个被神化的地步。
想想看吧,东汉时候,改良了造纸术的蔡伦是个宦官,是个被几乎所有的臣子另眼相看rdquo;,在划分奸佞之人的时候,永远会被预留一个名额的宦官,而且这位还不是那等比较清廉忠诚的宦官,做过不少不法之事,但是就因为他改良了造纸术,一直青史留名不说,还能够在当时一直保持了一个比较高的名望,还以宦官之身被封了侯,并没有引起朝堂上的任何质疑,由此可见,纸张的出现根本就是一件大杀器。而调版印刷术对于文字学问的传播同样有着不亚于纸张的功效,两者叠加,在某些学派那里,舒云的名声已经直追自家学派的祖师爷了!
而在底层百姓那里,因为豆制品,豆油的出现,还有面食的发展,舒云在底层百姓那里,也具备着很高的声望。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作为皇后,哪怕出了半点问题,回头窦陈两家那里要是提出了什么疑点,那么,刘彻就真的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皇帝并不是真的至高无上,皇权也并不是真的那么高不可攀,大汉开国也就七十来年的时间,开国那会儿的事情还是有人记得的,当年贾谊来了一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如此一来,若是做皇帝的有了什么罪过,是不是也要来个汉失其鹿呢?
刘彻压根不敢冒这样的风险,只是,换个角度想,就像是当年文帝与民生息,至今民间依旧怀念文帝一样,而若是舒云一直是皇后,那么,民间百姓自然也会继续感念汉室的恩德。这般一来,刘彻勉强算是说服了自己,他叹了口气,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立太子吧!rdquo;
立太子这种事情,虽说肯定多半是皇帝做主,但是呢,对外也是要做个面子的。就像是文帝当初来了个三让一样,如今呢,大家也都效仿这一位,很多时候,要有个谦让的姿态出来。
刘彻因此先是对外放了话出去,然后自然就有一帮人体察圣意,上书请立太子,刘彻意思意思地推回去了,第二次呢,刘彻的语气就显得有些欲拒还迎起来,等到了第三次,刘彻就表示既然你们大家都这么想,那么,就立皇长子为太子吧!
实际上,刘彻曾经有些阴暗地想过,要是他绕过皇长子,改立次子刘循做太子,椒房殿那里会是个什么反应,不过真要是那样的话,只怕朝堂上就要掀锅了,又不是长子有什么缺陷,所以立次子,你这样根本就是不讲规矩啊!因此,刘彻有些遗憾地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老老实实立了刘衍为太子,然后呢,给刘衍配齐了太子宫中的各种属官,当然,也预留了一些名额给了舒云这个皇后,这些以后就是太子的班底了。
舒云对于太子宫中的属官什么的,一时间也很难安排,怎么说呢,刘彻这一朝的许多名臣,要么就是已经崭露头角了,要么呢,就是还是个孩子,这些人里头,大多数出身在这个时代,都不能算是高,可以说,几乎就没有现在那些公卿列侯之家出来的,一般都是出身底层,来路更是五花八门,现在让舒云将这些人找出来,但是没有相应的际遇,他们真的还能如同历史上那样,有着相当的能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