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百姓出海,需要的就是利益,舒云琢磨着,也只能是对外悬赏了,赏格还不能太高,免得对方觉得奇货可居,不知道打些什么主意,无非就是鼓励海商从海外弄一些可以食用的植物种子回来,这些植物种子可以按照种出来之后的情况进行退税,如果能找到类似于马铃薯,番薯之类的种子,舒云觉得,即便是给这些海商免掉大半的税收也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就是,出海的船队,如果愿意从海外运输粮食回来,那么,也可以按照比例退税,舒云将自个的一些打算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对于退税这种事情还是有些敏感的,不过,他毕竟是农家出身,对于粮食还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真的能找到什么粮种,让天下人不再受到饥饿的影响,那么,再多的代价也是可以付出的。而这些对于那些出海的船队来说,其实就是多问几句话的事情,并不会耽误多少时间。
至于从海外运粮这种事情,朱元璋却是不抱什么希望,其实舒云也觉得希望不大,要知道,海外盛产的东西实在是很多,什么宝石香料,还有那些檀木,黄花梨之类的,国内如今数量已经没那么多了,但是海外这些真的不值钱,森林里头随便一砍,就是几百年的树龄,拿这些压舱,可比用容易潮湿长霉的粮食划算太多了!
所以指望这些,还不如朝廷自个派出船队,出海向那些藩属国采购粮食呢!
秀秀,这些事得一点一点来,咱们不用着急!rdquo;朱元璋笑吟吟地说道,咱们现在还年轻着呢,标儿也不过就是十岁,就算是咱们这一代不能完成,也能等到标儿继续下去!rdquo;
朱元璋对于朱标还是非常满意的,表面上,朱标长成了一个谦恭有礼的孩子,宋濂他们对朱标这个皇太子寄予厚望,没办法,朱元璋是个不好糊弄的皇帝,而且做事非常简单粗暴,对于什么圣人之言,致君尧舜什么的,压根不感兴趣,他的确也读书,但是,朱元璋读书是为了利用这些学问让自个的主张显得更有道理,却不会被这些学问套住!
朱元璋如今虽说还没有显露后来的残酷手腕,但是读过史书的人都要知道,开国皇帝就没一个是什么好脾气,好糊弄的。因此,想要完成自个的主张,自个的理想,最好从下一任皇帝着手。
他们比较幸运的是,帝后之间有着患难之情,皇后又一连生了三个儿子,都居长,也就是说,即便是朱标有什么问题,接下来能够上位的大概率还是朱标的同母兄弟,这就让他们少了站队的麻烦。尤其,之前朱元璋开国登基的时候,就说了,未来的皇子宗室,除非你想留在中原混吃等死,否则的话,都可以带着自个的臣属和军队出去开拓自个的王国。虽说这个听起来有点不符合圣人的主张,但是呢,谁让朱元璋满口都是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既然是普天之下,就不能局限在中原的范畴,就得放眼到整个天下。再说了,往西边还是蒙古人的汗国呢,总不能让蒙古人以后从西边卷土重来吧!
所以,不管怎么说,未来皇子中,有野心的,大概率都会被派遣出去开拓,留在中原做藩王的,能够保持的亲卫都没多少,自然对皇太子就没了多少威胁。
这对于他们这些臣子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别的不说,省去了多少站队的麻烦啊!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对朱标寄予厚望,就像是始皇帝当朝的时候,许多臣子对于扶苏寄予厚望一样。不过,扶苏的处境可比朱标差远了,扶苏可没有一个做皇后,还是一个地位非常稳固的皇后的生母。
只是,朱标表面上表现得尊师重道,谦恭有礼,实际上呢,骨子里头,对于儒家的那一套,其实是充满了怀疑的。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朱标很早就开始在舒云的引导下接触一些实事,儒家的理论在这种事情上头,是有着天然的缺陷的,这一点,一直到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心学,才算是让儒家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开始成为一个可以务实的学问。
只不过王阳明死后不久,心学慢慢也就式微,后来更是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派,兴起的东林党实质上已经是南方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言人,在朝堂上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一个个根本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出来,就知道互相攻讦了!
当然,朱标倒是没有因此对自个的几个老师有什么轻视的意思,朱元璋给朱标选的几个先生品行操守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朱标就算是心里头有什么异议,一般也不会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这些老先生一个个年纪也不小了,朱标这个如今切开来完全是芝麻馅的家伙可不想将先生气出毛病来。
朱标从来不觉得,道德这玩意能约束什么人,道德是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想要引导别人的想法和作为,最好的办法是利益。这也是舒云教导他的道理。法律这种东西,虽然很重要,但是在利益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法律其实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甚至有句话叫做,能够最快致富的手段都在《刑法》里!《资本论》更是将利益讲解得淋漓尽致,只要利益足够大,人类连绞死自己的绞索都敢卖给敌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然,并非所有人的利益指的都是金钱,实际上,名望也是一种利益,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就得找到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知道如何用他们,如何对待他们!
另外就是,出海的船队,如果愿意从海外运输粮食回来,那么,也可以按照比例退税,舒云将自个的一些打算跟朱元璋一说,朱元璋对于退税这种事情还是有些敏感的,不过,他毕竟是农家出身,对于粮食还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真的能找到什么粮种,让天下人不再受到饥饿的影响,那么,再多的代价也是可以付出的。而这些对于那些出海的船队来说,其实就是多问几句话的事情,并不会耽误多少时间。
至于从海外运粮这种事情,朱元璋却是不抱什么希望,其实舒云也觉得希望不大,要知道,海外盛产的东西实在是很多,什么宝石香料,还有那些檀木,黄花梨之类的,国内如今数量已经没那么多了,但是海外这些真的不值钱,森林里头随便一砍,就是几百年的树龄,拿这些压舱,可比用容易潮湿长霉的粮食划算太多了!
所以指望这些,还不如朝廷自个派出船队,出海向那些藩属国采购粮食呢!
秀秀,这些事得一点一点来,咱们不用着急!rdquo;朱元璋笑吟吟地说道,咱们现在还年轻着呢,标儿也不过就是十岁,就算是咱们这一代不能完成,也能等到标儿继续下去!rdquo;
朱元璋对于朱标还是非常满意的,表面上,朱标长成了一个谦恭有礼的孩子,宋濂他们对朱标这个皇太子寄予厚望,没办法,朱元璋是个不好糊弄的皇帝,而且做事非常简单粗暴,对于什么圣人之言,致君尧舜什么的,压根不感兴趣,他的确也读书,但是,朱元璋读书是为了利用这些学问让自个的主张显得更有道理,却不会被这些学问套住!
朱元璋如今虽说还没有显露后来的残酷手腕,但是读过史书的人都要知道,开国皇帝就没一个是什么好脾气,好糊弄的。因此,想要完成自个的主张,自个的理想,最好从下一任皇帝着手。
他们比较幸运的是,帝后之间有着患难之情,皇后又一连生了三个儿子,都居长,也就是说,即便是朱标有什么问题,接下来能够上位的大概率还是朱标的同母兄弟,这就让他们少了站队的麻烦。尤其,之前朱元璋开国登基的时候,就说了,未来的皇子宗室,除非你想留在中原混吃等死,否则的话,都可以带着自个的臣属和军队出去开拓自个的王国。虽说这个听起来有点不符合圣人的主张,但是呢,谁让朱元璋满口都是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既然是普天之下,就不能局限在中原的范畴,就得放眼到整个天下。再说了,往西边还是蒙古人的汗国呢,总不能让蒙古人以后从西边卷土重来吧!
所以,不管怎么说,未来皇子中,有野心的,大概率都会被派遣出去开拓,留在中原做藩王的,能够保持的亲卫都没多少,自然对皇太子就没了多少威胁。
这对于他们这些臣子来说可是一件大好事,别的不说,省去了多少站队的麻烦啊!
所以,他们一个个都对朱标寄予厚望,就像是始皇帝当朝的时候,许多臣子对于扶苏寄予厚望一样。不过,扶苏的处境可比朱标差远了,扶苏可没有一个做皇后,还是一个地位非常稳固的皇后的生母。
只是,朱标表面上表现得尊师重道,谦恭有礼,实际上呢,骨子里头,对于儒家的那一套,其实是充满了怀疑的。
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朱标很早就开始在舒云的引导下接触一些实事,儒家的理论在这种事情上头,是有着天然的缺陷的,这一点,一直到王阳明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心学,才算是让儒家不再流于表面,而是开始成为一个可以务实的学问。
只不过王阳明死后不久,心学慢慢也就式微,后来更是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学派,兴起的东林党实质上已经是南方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言人,在朝堂上很多时候,根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一个个根本拿不出什么实际的解决办法出来,就知道互相攻讦了!
当然,朱标倒是没有因此对自个的几个老师有什么轻视的意思,朱元璋给朱标选的几个先生品行操守还是比较靠谱的,所以,朱标就算是心里头有什么异议,一般也不会当着他们的面提出来,这些老先生一个个年纪也不小了,朱标这个如今切开来完全是芝麻馅的家伙可不想将先生气出毛病来。
朱标从来不觉得,道德这玩意能约束什么人,道德是约束自己的,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想要引导别人的想法和作为,最好的办法是利益。这也是舒云教导他的道理。法律这种东西,虽然很重要,但是在利益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法律其实根本无法阻止对方。甚至有句话叫做,能够最快致富的手段都在《刑法》里!《资本论》更是将利益讲解得淋漓尽致,只要利益足够大,人类连绞死自己的绞索都敢卖给敌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当然,并非所有人的利益指的都是金钱,实际上,名望也是一种利益,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就得找到他们的利益诉求,才能知道如何用他们,如何对待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