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大家都没想到朱元璋会迁都大都,也是因为连年战乱,北方人口数量比南方不知道下降了多少,有的地方,那真是走出去百里,都看不到什么人烟,朱元璋原本还打算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就直接强制移民呢!
朝堂上固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但是应天本来作为都城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说大家对这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感情,那根本就是骗人,所以,就算是想要反对,都没什么理由。何况,朱元璋还将应天这边当做了南都呢!这其实也算得上是惯例了,汉唐的时候,长安和LUO阳就是东西二都,到了宋朝的时候,开封是东JING,洛阳就是西京了,至于辽国,金国,还有后来的大元,都城也都是好几个的,什么上都,中都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因此,到最后,大家也只能认了,以朱元璋的抠唆,估摸着到了大都那边之后,虽说可能会重建皇宫,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想要从中弄点什么好处,可就不容易了!
迁都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北元还在那里虎视眈眈,那位至正皇帝据说如今算是又开始振作起来了,还琢磨着夺回大都呢,总不能这个时候文武百官一块迁过去,直面北元的兵锋吧,所以,总要等到那边战事有了结果,起码得让北元那边死了入关的心才行。
很多时候,行政强制命令根本比不过利益诱惑,现在要是强行让人迁移到北方,那么,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个只会抗拒不已,不知道中间要闹出什么名堂来,而现在呢,朝廷已经明确表示,要迁都大都,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什么地方是京城,附近的地方被大量开发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头就充满了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就是朝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先行动了起来,以朱元璋的小气,虽说到时候肯定会根据爵位赐下宅邸,但是这个大小占地面积可得不到什么保证,尤其现在大都那边建都的图纸还没有下来,所以,赐下来的宅邸在什么地方也不能保证,说不定到时候还得自个扩建改造,所以提前囤积一批砖木石料肯定是不亏的,另外就是,土地这类的不动产。田产留在南边,虽说可以留下不少下人在南边守着,回头租子直接折成银钱送过去就行,可是总不能家里吃的粮食蔬果肉类全靠采买吧,一大家子那么多人,这花销可就大了,所以,在京城附近重新购置产业是必须的。
因此,凡是肯定自个会跟着迁过去的文武官员,一个个立马派人带着钱财,要么快马加鞭,要么乘船通过运河或者是沿海北上,趁着消息还没有完全传开,赶紧购置占据房产田产,回头等那边反应过来了,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就是那些商人,其实比起官员来说,商人嗅觉要更加敏锐一些,只不过比起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观望风向,免得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确定了消息之后,就有许多商人直接组织商队往北边去了。
朱元璋这边却是乐见其成,大都那边他已经去过了,当初蒙古人的财产都被没收了,这里头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房产田产,朱元璋自然不会将这些捂在自个手里,这些本来就是打算一部分拿出来赏赐,一部分拿出来出售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直接派出了刘基,又带了一批人过去勘察地形,准备绘制图纸,重新建造皇宫。元廷的皇宫一点也不符合中原的审美,所以,重建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元廷的皇宫,也就只能暂时住着,之后当做别宫罢了。
至于建造皇宫的问题,舒云表示,干脆还是对外招标好了。
有的时候,劝说朱元璋其实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舒云直接表示,天下战乱多年,百姓需要修生养息,再专门征召徭役,难免会给百姓造成负担,而直接对外招标,找那些商人就简单多了。不算徭役,都算工钱,在招标的时候就得说清楚给那些工匠的基础待遇,如果出现伤亡,必须抚恤,伤亡超出一定的限度,就要追究责任,说白了,责任下放,就将朝廷从雇佣的一方,变成了裁判。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至于那些商人是否同意的问题,这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这事是亏不了的,包给这些商人,其实要比朝廷自个做省钱,起码这里头少了许多漂没还有那些官吏做手脚的空间,而对这些商人来说,能够承担建造皇宫,为皇宫提供材料的任务,这就是个活招牌,就算是赔钱也得继续做啊!
至于工匠不足的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想要搞专门的匠户,但是,这种事情,看着没问题,似乎是代代都是铁饭碗了,却杜绝了阶级流通的可能性,工匠的后代一辈子都是工匠,当兵的后代一辈子都得当兵,这其实是很坑人的,明朝中后期糜烂,很多就跟这些规矩有关系,逃户不要太多,还有人专门利用这里头的漏洞,盘剥匠户,侵吞军屯,吃空饷什么的。
朱元璋觉得可以将不法官员一个个干掉,为此制定了堪称让人不敢当官的法律,问题是有几个皇帝能有他这么强硬的,能够一直坚持执行这样的法律呢?这不是开玩笑嘛!朱元璋说百姓可以扭送官员进京告御状,实际上呢,民不与官斗,这早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了,成本太高,哪个百姓能付得起这样的代价!
朝堂上固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但是应天本来作为都城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说大家对这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感情,那根本就是骗人,所以,就算是想要反对,都没什么理由。何况,朱元璋还将应天这边当做了南都呢!这其实也算得上是惯例了,汉唐的时候,长安和LUO阳就是东西二都,到了宋朝的时候,开封是东JING,洛阳就是西京了,至于辽国,金国,还有后来的大元,都城也都是好几个的,什么上都,中都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因此,到最后,大家也只能认了,以朱元璋的抠唆,估摸着到了大都那边之后,虽说可能会重建皇宫,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想要从中弄点什么好处,可就不容易了!
迁都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北元还在那里虎视眈眈,那位至正皇帝据说如今算是又开始振作起来了,还琢磨着夺回大都呢,总不能这个时候文武百官一块迁过去,直面北元的兵锋吧,所以,总要等到那边战事有了结果,起码得让北元那边死了入关的心才行。
很多时候,行政强制命令根本比不过利益诱惑,现在要是强行让人迁移到北方,那么,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个只会抗拒不已,不知道中间要闹出什么名堂来,而现在呢,朝廷已经明确表示,要迁都大都,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什么地方是京城,附近的地方被大量开发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头就充满了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就是朝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先行动了起来,以朱元璋的小气,虽说到时候肯定会根据爵位赐下宅邸,但是这个大小占地面积可得不到什么保证,尤其现在大都那边建都的图纸还没有下来,所以,赐下来的宅邸在什么地方也不能保证,说不定到时候还得自个扩建改造,所以提前囤积一批砖木石料肯定是不亏的,另外就是,土地这类的不动产。田产留在南边,虽说可以留下不少下人在南边守着,回头租子直接折成银钱送过去就行,可是总不能家里吃的粮食蔬果肉类全靠采买吧,一大家子那么多人,这花销可就大了,所以,在京城附近重新购置产业是必须的。
因此,凡是肯定自个会跟着迁过去的文武官员,一个个立马派人带着钱财,要么快马加鞭,要么乘船通过运河或者是沿海北上,趁着消息还没有完全传开,赶紧购置占据房产田产,回头等那边反应过来了,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就是那些商人,其实比起官员来说,商人嗅觉要更加敏锐一些,只不过比起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观望风向,免得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确定了消息之后,就有许多商人直接组织商队往北边去了。
朱元璋这边却是乐见其成,大都那边他已经去过了,当初蒙古人的财产都被没收了,这里头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房产田产,朱元璋自然不会将这些捂在自个手里,这些本来就是打算一部分拿出来赏赐,一部分拿出来出售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直接派出了刘基,又带了一批人过去勘察地形,准备绘制图纸,重新建造皇宫。元廷的皇宫一点也不符合中原的审美,所以,重建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元廷的皇宫,也就只能暂时住着,之后当做别宫罢了。
至于建造皇宫的问题,舒云表示,干脆还是对外招标好了。
有的时候,劝说朱元璋其实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舒云直接表示,天下战乱多年,百姓需要修生养息,再专门征召徭役,难免会给百姓造成负担,而直接对外招标,找那些商人就简单多了。不算徭役,都算工钱,在招标的时候就得说清楚给那些工匠的基础待遇,如果出现伤亡,必须抚恤,伤亡超出一定的限度,就要追究责任,说白了,责任下放,就将朝廷从雇佣的一方,变成了裁判。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至于那些商人是否同意的问题,这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这事是亏不了的,包给这些商人,其实要比朝廷自个做省钱,起码这里头少了许多漂没还有那些官吏做手脚的空间,而对这些商人来说,能够承担建造皇宫,为皇宫提供材料的任务,这就是个活招牌,就算是赔钱也得继续做啊!
至于工匠不足的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想要搞专门的匠户,但是,这种事情,看着没问题,似乎是代代都是铁饭碗了,却杜绝了阶级流通的可能性,工匠的后代一辈子都是工匠,当兵的后代一辈子都得当兵,这其实是很坑人的,明朝中后期糜烂,很多就跟这些规矩有关系,逃户不要太多,还有人专门利用这里头的漏洞,盘剥匠户,侵吞军屯,吃空饷什么的。
朱元璋觉得可以将不法官员一个个干掉,为此制定了堪称让人不敢当官的法律,问题是有几个皇帝能有他这么强硬的,能够一直坚持执行这样的法律呢?这不是开玩笑嘛!朱元璋说百姓可以扭送官员进京告御状,实际上呢,民不与官斗,这早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规则了,成本太高,哪个百姓能付得起这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