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位于东吁南部,临近大海,是东吁的主要港口。
眼下,十余万周军,还有一万东吁军、一千英军、三百法军,驻扎于此。
因为吴三桂兵多,所以他以周国皇帝的身份,担任联军的总大将。
这时,在平静的军营内,忽然想起绵延的号角,大队的联军士卒,匆匆奔出营帐,开始在营地内集结。
不多时,便有骑兵呼啸出营,向东而去。
仰光周围地势平坦,稻田众多,视野开阔,只有零星的树林,分布在旷野上。
在距离周军大营约二十里的一处树林内,几名明军斥候在树林里注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出周军大营,队伍前面一杆金边大纛,上有一个‘周’字,应该是吴三桂出营。
周军浩浩荡荡,刀矛锋利,刺刀起伏,盔甲闪亮,看得出是一支装备精锐的军队。
明军斥候观察了片刻,立刻跑到小树林另一侧,翻身上马向山东奔去,抄另一条近路返回勃固禀报。
勃固,一万五千明军和一万藩兵,驻扎于此,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
明军趁着天气还不算太热,将勃固打造成了一个要塞。
现在,要塞初成,天气炎热,大部分明军都在营房内休息,只有少部分藩兵,还在进行扫尾工程。
这时,赵铭从毛淡棉军港视察后,便返回了勃固,催促大军布防。
明军在东吁人的地盘上作战,赵铭相信,他的动作,瞒不过吴三桂。
吴三桂应该很快得到,明军在缅北修公路,在缅南修军港的消息。
如果,他是吴三桂,肯定在公路和军港没有修完之前,就来进攻自己,否则时间拖得越久越不利。
东吁气候湿热,蛇鼠成群,又多暴雨,明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勃固修建了营地,营房用树木建造,房间悬在地上,便不用担心下雨帐篷会打湿,也不担心蛇鼠蚁钻进帐篷。
整个明军营地,已经被明军修建城了一个城市。
这时,赵铭正在房间里吃瓜,王双匆匆来报,“摄政,吴三桂出兵了!”
赵铭将瓜放在一边,心到吴三桂果然沉不住气了。
这厮原本以为,明军会先忍受不住,向他发起攻击,他则以逸待劳,可没想到明军的补给并没有出问题。
“吴三桂带来多少人马,现在到哪里了?”赵铭问道。
“据斥候禀报,大概十万人,已经离了仰光,正在朝我们这边过来的路上。”王双道:“现在距离大营还有三十里!”
虽说明军早已做好准备,但还是有一些地方还没收尾。
赵铭忙对王双道:“传令下去,将城外兵马收回,再派快马去毛淡棉,让军港做好防备,防止周军绕过勃固,偷袭军港。”
王双行礼道:“摄政,吴三桂大举前来,臣以为摄政还是先返回大明为宜。”
赵铭笑了起来,“这勃固已经被寡人经营的固若金汤,寡人正好再会一会吴三桂,尔等只管好好作战,不必担心。”
王双沉默片刻,终于行礼道,“既然摄政心意已决,那臣这就去通知全军,准备迎接敌军!”
两个多月前,仰光海战之后,明军就赶在进入夏季前,完成要塞的修建。
不过说是要塞,其实就在营地外,构筑了一道土墙和壕沟,组成的堑壕体系。
这时,随着军令下达,勃固营地开始紧张起来,一万五千明军,一万藩兵开始紧张的布防。
两万五千大军登上土墙,在他们前面,是三道宽为三丈,深一丈,沟内插满了尖桩的深壕,地面上则遍布鹿角和拒马,还撒了大量的蒺藜。
这时,明军士卒搬运火药,还有炮弹上墙,士卒正忙碌之时,原野上传来了一阵阵低沉的号角声,联军终于杀来了。
十里外的原野上,一队队骑兵来回奔驰,无数步军簇拥着高大的战象,十余万人铺满大地,气势汹汹的向勃固扑来。
他们临近明军大营时,联军士卒仰头吹响号角,低沉的号声不断在原野上回荡。
吴三桂骑着战马,身后大纛和旌幡林立,队伍蔓延十余里,威风凛凛的向勃固挺进。
“摄政!吴三桂来了!”金声桓手指着远处。
土墙上,赵铭拿出千里镜,正观察着大纛下,一身金甲的吴三桂。
赵铭能够看出来,吴三桂这一身甲胄,并非是漆了金漆,而是纯金打造,浑身上下露出,大国皇帝的土豪之气。
从这身金甲,可以看出来,吴三桂在南亚混得确实可以,不过可惜他与自己为敌,现在获得的一切,恐怕又会成为梦幻泡影。
“哼!”赵铭冷哼一声,颇为不屑,“传令下去,让将士们给寡人迎头痛击,好好招待他们。”
“喏!”明军将领齐齐抱拳,并不将漫野而来的敌军,放在眼里。
这时,吴三桂领着大军,行进到距离土城四里,忽然勒马挥手,身后大军立时便停止前进。
不能再走了,他在军中如此显眼,再走就得挨炮了。
“陛下,据斥候探查,两万明军,三万藩兵,分成了两部,一部五千明军,两万藩兵在毛淡棉驻扎,保护新建的军港和船厂,一部一万五千明军,一万藩兵,驻扎于勃固!”洪承畴介绍军情道。
吴三桂注视明军土城片刻,不由冷冷哼了一声,“赵杂毛总计这点兵马,居然还敢分兵。今日朕便踏破此城,一雪前耻,生擒此贼。”
说着,他回头喝道:“诸将,谁敢先攻此城?”
华族诸将晓得明军的厉害,无人应声,几名印度土邦的王公,却颇为兴奋,争先请命。
吴三桂看了几人一眼,大赞他们勇气可嘉,遂即点了莫卧儿投降的宰相,“莫迪而比,给朕踏破这个鼻屎小城,为我大周帝国立威!”
莫迪而比得令,他当即转身举旗一挥,大声喊道,“跟我走!”
一万印度土邦军,便簇拥着战象,扛着梯子,声势浩大,铺天盖地的呐喊着向勃固城冲去。
(本章完)
眼下,十余万周军,还有一万东吁军、一千英军、三百法军,驻扎于此。
因为吴三桂兵多,所以他以周国皇帝的身份,担任联军的总大将。
这时,在平静的军营内,忽然想起绵延的号角,大队的联军士卒,匆匆奔出营帐,开始在营地内集结。
不多时,便有骑兵呼啸出营,向东而去。
仰光周围地势平坦,稻田众多,视野开阔,只有零星的树林,分布在旷野上。
在距离周军大营约二十里的一处树林内,几名明军斥候在树林里注视着,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出周军大营,队伍前面一杆金边大纛,上有一个‘周’字,应该是吴三桂出营。
周军浩浩荡荡,刀矛锋利,刺刀起伏,盔甲闪亮,看得出是一支装备精锐的军队。
明军斥候观察了片刻,立刻跑到小树林另一侧,翻身上马向山东奔去,抄另一条近路返回勃固禀报。
勃固,一万五千明军和一万藩兵,驻扎于此,已经有三个月的时间。
明军趁着天气还不算太热,将勃固打造成了一个要塞。
现在,要塞初成,天气炎热,大部分明军都在营房内休息,只有少部分藩兵,还在进行扫尾工程。
这时,赵铭从毛淡棉军港视察后,便返回了勃固,催促大军布防。
明军在东吁人的地盘上作战,赵铭相信,他的动作,瞒不过吴三桂。
吴三桂应该很快得到,明军在缅北修公路,在缅南修军港的消息。
如果,他是吴三桂,肯定在公路和军港没有修完之前,就来进攻自己,否则时间拖得越久越不利。
东吁气候湿热,蛇鼠成群,又多暴雨,明军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勃固修建了营地,营房用树木建造,房间悬在地上,便不用担心下雨帐篷会打湿,也不担心蛇鼠蚁钻进帐篷。
整个明军营地,已经被明军修建城了一个城市。
这时,赵铭正在房间里吃瓜,王双匆匆来报,“摄政,吴三桂出兵了!”
赵铭将瓜放在一边,心到吴三桂果然沉不住气了。
这厮原本以为,明军会先忍受不住,向他发起攻击,他则以逸待劳,可没想到明军的补给并没有出问题。
“吴三桂带来多少人马,现在到哪里了?”赵铭问道。
“据斥候禀报,大概十万人,已经离了仰光,正在朝我们这边过来的路上。”王双道:“现在距离大营还有三十里!”
虽说明军早已做好准备,但还是有一些地方还没收尾。
赵铭忙对王双道:“传令下去,将城外兵马收回,再派快马去毛淡棉,让军港做好防备,防止周军绕过勃固,偷袭军港。”
王双行礼道:“摄政,吴三桂大举前来,臣以为摄政还是先返回大明为宜。”
赵铭笑了起来,“这勃固已经被寡人经营的固若金汤,寡人正好再会一会吴三桂,尔等只管好好作战,不必担心。”
王双沉默片刻,终于行礼道,“既然摄政心意已决,那臣这就去通知全军,准备迎接敌军!”
两个多月前,仰光海战之后,明军就赶在进入夏季前,完成要塞的修建。
不过说是要塞,其实就在营地外,构筑了一道土墙和壕沟,组成的堑壕体系。
这时,随着军令下达,勃固营地开始紧张起来,一万五千明军,一万藩兵开始紧张的布防。
两万五千大军登上土墙,在他们前面,是三道宽为三丈,深一丈,沟内插满了尖桩的深壕,地面上则遍布鹿角和拒马,还撒了大量的蒺藜。
这时,明军士卒搬运火药,还有炮弹上墙,士卒正忙碌之时,原野上传来了一阵阵低沉的号角声,联军终于杀来了。
十里外的原野上,一队队骑兵来回奔驰,无数步军簇拥着高大的战象,十余万人铺满大地,气势汹汹的向勃固扑来。
他们临近明军大营时,联军士卒仰头吹响号角,低沉的号声不断在原野上回荡。
吴三桂骑着战马,身后大纛和旌幡林立,队伍蔓延十余里,威风凛凛的向勃固挺进。
“摄政!吴三桂来了!”金声桓手指着远处。
土墙上,赵铭拿出千里镜,正观察着大纛下,一身金甲的吴三桂。
赵铭能够看出来,吴三桂这一身甲胄,并非是漆了金漆,而是纯金打造,浑身上下露出,大国皇帝的土豪之气。
从这身金甲,可以看出来,吴三桂在南亚混得确实可以,不过可惜他与自己为敌,现在获得的一切,恐怕又会成为梦幻泡影。
“哼!”赵铭冷哼一声,颇为不屑,“传令下去,让将士们给寡人迎头痛击,好好招待他们。”
“喏!”明军将领齐齐抱拳,并不将漫野而来的敌军,放在眼里。
这时,吴三桂领着大军,行进到距离土城四里,忽然勒马挥手,身后大军立时便停止前进。
不能再走了,他在军中如此显眼,再走就得挨炮了。
“陛下,据斥候探查,两万明军,三万藩兵,分成了两部,一部五千明军,两万藩兵在毛淡棉驻扎,保护新建的军港和船厂,一部一万五千明军,一万藩兵,驻扎于勃固!”洪承畴介绍军情道。
吴三桂注视明军土城片刻,不由冷冷哼了一声,“赵杂毛总计这点兵马,居然还敢分兵。今日朕便踏破此城,一雪前耻,生擒此贼。”
说着,他回头喝道:“诸将,谁敢先攻此城?”
华族诸将晓得明军的厉害,无人应声,几名印度土邦的王公,却颇为兴奋,争先请命。
吴三桂看了几人一眼,大赞他们勇气可嘉,遂即点了莫卧儿投降的宰相,“莫迪而比,给朕踏破这个鼻屎小城,为我大周帝国立威!”
莫迪而比得令,他当即转身举旗一挥,大声喊道,“跟我走!”
一万印度土邦军,便簇拥着战象,扛着梯子,声势浩大,铺天盖地的呐喊着向勃固城冲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