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8年,隆武十四年,建武二年二月春。
南京外围,旌旗飞扬,布满了隆武朝廷的兵马,充斥着天南海北的口音。
三十万大军,沿着秦淮河一线,扎下营盘,大绵延五六十里,声势浩大,场面壮阔。
在安庆失陷后,朱以海只能收缩兵力,困守南京,做最后的坚持。
这时,隆武率领三十万大军,步步紧逼,终于进抵南京东郊大胜关,要给持续近两年的唐鲁之争,画上一个终点,决定谁才是大明的主宰。
李成栋在投降隆武后,跟随着隆武军主力出发,受郑成功节制,为大军前驱,进抵秦淮河西岸。
李成栋对建武军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各部虚实,在他的帮助下,隆武大军不断压缩着建武军的阵线,数次击败意图反击的建武军。
如今朱以海手下,只剩下老帅张名振部,还在苦苦支撑,而隆武朝则是大军云集,南京城中不到五万江北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无法弥补数目上巨大的差距,败亡已经是注定之事。
此时,在南京西郊,湖广来的十万顺系大军,作为隆武本阵,驻扎于大胜关,福建来的十万郑军,则前出至秦淮河西岸,逼近南京外郭,江西来的金声桓,两广来的曹志键,还有浙军降将方国安等部,则驻扎于秦淮上游的方山。
三十大军,营寨遍布,旌旗招展,骑兵来往疾驰,声势滔天。
李成栋跟随郑成功,驻扎在外郭附近,做为降军,他的营盘,里说当然的顶在最前面。
因说江北军龟缩进了南京城内,但是李成栋扎营,依旧是一丝不苟,尽显老帅风范。
李部士卒,竖起栅栏,又在栅栏外挖了两道深壕,挖出来的土,堆成羊马墙,墙外布置拒马、鹿角,撒上铁蒺藜,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这也是李成栋长期与清军作战,营盘若是不牢固,一个不留神,就会被清军骑兵冲垮,所以形成了扎硬寨的习惯。
这时,前军总大将郑成功看见李成栋的营寨,不禁暗自点头,“忠武王这个营盘扎得,令孤很是钦佩。”
李成栋感叹道:“江北军、汉军,行军扎营,都是这种硬寨!为乃是防备骑兵突袭,还有夜间袭营!”
两人正说话间,营地外出现近千江北骑兵,他们在营地外侦查窥视一阵,为首一员战将,忽然领着骑兵,经直向李成栋的营盘杀来。
正挖壕,布置拒马的李部士卒,见此连忙撤退入营。
李成栋见那队骑兵,不禁皱起眉头,一旁郑成功见他神情,又拿出千里镜,抽出镜筒观看,只见一员威武的大将,挺槊纵马,风驰于前,身后骑兵打着一面“李”字认旗,奔驰中迎风招展,紧随于后。
“认识?”郑成功不禁笑问道。
李成栋阴沉着脸道:“乃某逆子李元胤!”语毕,李成栋一挥手,麾下大将郝尚久,立时率领李部骑兵,越壕而出,呼啸着向江北骑兵迎击上去。
现在,李元胤手上几千江北骑兵,已经是朱以海手中最后的王牌。
这支在辽东,给汉军效力数年的精锐骑兵,清一色的马槊、胸甲、还有骑兵特制的燧发火枪,不仅装备精良,作战也十分彪悍。
近些日子以来,在建武朝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数度出城侦查、刺探,骚扰大军扎营。
郑成功只听见马蹄隆隆,李部骑兵,迎面而去,而江北骑兵丝毫不惧,跟着那迎风招展的“李”字认旗,直接撞向郝尚久的骑兵。
没有势均力敌,郑成功只见李元胤直接将郝尚久杀穿,骑兵奔驰到营地外,放枪挑衅,破口大骂。
李成栋见此,不禁脸色涨红,急令士卒防御。
李部士卒连忙端起火枪,涌到寨墙边上,而这时,被冲散的郝尚久,又重新整顿了队形,从左后方杀来,于此同时,郑军大营内也奔出一队骑兵,意图合围这股精悍的江北骑兵。
李元胤见此急令撤退,江北骑兵纷纷拔马回撤,而李元胤则手提马槊,勒马驻立营前,待骑兵皆退,才拔马驰骋而去,在敌军合围之前,全身撤退,宛若常山赵子龙在世。
郑成功见此,不禁赞叹道:“虎父无犬子啊!看来孤不可大意!”
李成栋道:“城中只剩张名振部,再加上三千骑兵,对抗朝廷大军,无异于螳臂当车。除非那人来援,否则这一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
郑成功微微颔首,不经意道:“本阵那边传来消息,据说那人已经到了杭州!”说着,郑成功眼中闪烁出一丝恨意,“以那人的狡诈,如今江北军已经精疲力尽,他不会再躲在背后,孤想应该能在南京遇见他!”
郑成功着实没有想到,当初一根筋的赵铭,会变成如今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之前,赵铭起兵,为朱以海解围,郑成功本可趁机杀入浙江,可是他一时心慈手软,收到赵铭的信后,念及旧情,加上他也不赞成隆武废储,所以放了赵铭一马。
可是,这次赵铭却丝毫不顾及情谊,抄了他的后路,占了他的老巢,可以说给郑成功上了深刻的一棵。
这时,两人正说着话,一名军官匆匆过来,对李成栋道:“殿下,有传令兵过来!”
郑成功和李成栋都收回思绪,扭头看去,果见插着背旗的骑兵奔驰入营。
如今三十万大军,已经在南京外围布置妥当,朱聿键遂即召集众人,前往大胜关本阵议事。
当下,李成栋和郑成功一起,骑马前往本阵,众人一路奔驰,沿途都是绵延的明军营地,各营将士都在热火朝天的赶制器械,一架架云梯、攻城塔拔地而起。
虽说中国历代以来,战争频繁,但是一方投入三十万的战争,还是少见,通常都是载入史册,具有重大意义的大战。
郑成功与李成栋都感觉到,自身处于历史的某个重要时刻。
这时,两人奔驰一阵,“咚咚咚”的鼓声传来,已经敲响了第一通聚将的战鼓。
(本章完)
南京外围,旌旗飞扬,布满了隆武朝廷的兵马,充斥着天南海北的口音。
三十万大军,沿着秦淮河一线,扎下营盘,大绵延五六十里,声势浩大,场面壮阔。
在安庆失陷后,朱以海只能收缩兵力,困守南京,做最后的坚持。
这时,隆武率领三十万大军,步步紧逼,终于进抵南京东郊大胜关,要给持续近两年的唐鲁之争,画上一个终点,决定谁才是大明的主宰。
李成栋在投降隆武后,跟随着隆武军主力出发,受郑成功节制,为大军前驱,进抵秦淮河西岸。
李成栋对建武军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各部虚实,在他的帮助下,隆武大军不断压缩着建武军的阵线,数次击败意图反击的建武军。
如今朱以海手下,只剩下老帅张名振部,还在苦苦支撑,而隆武朝则是大军云集,南京城中不到五万江北军,虽然英勇抵抗,但是无法弥补数目上巨大的差距,败亡已经是注定之事。
此时,在南京西郊,湖广来的十万顺系大军,作为隆武本阵,驻扎于大胜关,福建来的十万郑军,则前出至秦淮河西岸,逼近南京外郭,江西来的金声桓,两广来的曹志键,还有浙军降将方国安等部,则驻扎于秦淮上游的方山。
三十大军,营寨遍布,旌旗招展,骑兵来往疾驰,声势滔天。
李成栋跟随郑成功,驻扎在外郭附近,做为降军,他的营盘,里说当然的顶在最前面。
因说江北军龟缩进了南京城内,但是李成栋扎营,依旧是一丝不苟,尽显老帅风范。
李部士卒,竖起栅栏,又在栅栏外挖了两道深壕,挖出来的土,堆成羊马墙,墙外布置拒马、鹿角,撒上铁蒺藜,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这也是李成栋长期与清军作战,营盘若是不牢固,一个不留神,就会被清军骑兵冲垮,所以形成了扎硬寨的习惯。
这时,前军总大将郑成功看见李成栋的营寨,不禁暗自点头,“忠武王这个营盘扎得,令孤很是钦佩。”
李成栋感叹道:“江北军、汉军,行军扎营,都是这种硬寨!为乃是防备骑兵突袭,还有夜间袭营!”
两人正说话间,营地外出现近千江北骑兵,他们在营地外侦查窥视一阵,为首一员战将,忽然领着骑兵,经直向李成栋的营盘杀来。
正挖壕,布置拒马的李部士卒,见此连忙撤退入营。
李成栋见那队骑兵,不禁皱起眉头,一旁郑成功见他神情,又拿出千里镜,抽出镜筒观看,只见一员威武的大将,挺槊纵马,风驰于前,身后骑兵打着一面“李”字认旗,奔驰中迎风招展,紧随于后。
“认识?”郑成功不禁笑问道。
李成栋阴沉着脸道:“乃某逆子李元胤!”语毕,李成栋一挥手,麾下大将郝尚久,立时率领李部骑兵,越壕而出,呼啸着向江北骑兵迎击上去。
现在,李元胤手上几千江北骑兵,已经是朱以海手中最后的王牌。
这支在辽东,给汉军效力数年的精锐骑兵,清一色的马槊、胸甲、还有骑兵特制的燧发火枪,不仅装备精良,作战也十分彪悍。
近些日子以来,在建武朝处于绝对弱势的情况下,他们依然数度出城侦查、刺探,骚扰大军扎营。
郑成功只听见马蹄隆隆,李部骑兵,迎面而去,而江北骑兵丝毫不惧,跟着那迎风招展的“李”字认旗,直接撞向郝尚久的骑兵。
没有势均力敌,郑成功只见李元胤直接将郝尚久杀穿,骑兵奔驰到营地外,放枪挑衅,破口大骂。
李成栋见此,不禁脸色涨红,急令士卒防御。
李部士卒连忙端起火枪,涌到寨墙边上,而这时,被冲散的郝尚久,又重新整顿了队形,从左后方杀来,于此同时,郑军大营内也奔出一队骑兵,意图合围这股精悍的江北骑兵。
李元胤见此急令撤退,江北骑兵纷纷拔马回撤,而李元胤则手提马槊,勒马驻立营前,待骑兵皆退,才拔马驰骋而去,在敌军合围之前,全身撤退,宛若常山赵子龙在世。
郑成功见此,不禁赞叹道:“虎父无犬子啊!看来孤不可大意!”
李成栋道:“城中只剩张名振部,再加上三千骑兵,对抗朝廷大军,无异于螳臂当车。除非那人来援,否则这一战已经没有任何悬念。”
郑成功微微颔首,不经意道:“本阵那边传来消息,据说那人已经到了杭州!”说着,郑成功眼中闪烁出一丝恨意,“以那人的狡诈,如今江北军已经精疲力尽,他不会再躲在背后,孤想应该能在南京遇见他!”
郑成功着实没有想到,当初一根筋的赵铭,会变成如今这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
之前,赵铭起兵,为朱以海解围,郑成功本可趁机杀入浙江,可是他一时心慈手软,收到赵铭的信后,念及旧情,加上他也不赞成隆武废储,所以放了赵铭一马。
可是,这次赵铭却丝毫不顾及情谊,抄了他的后路,占了他的老巢,可以说给郑成功上了深刻的一棵。
这时,两人正说着话,一名军官匆匆过来,对李成栋道:“殿下,有传令兵过来!”
郑成功和李成栋都收回思绪,扭头看去,果见插着背旗的骑兵奔驰入营。
如今三十万大军,已经在南京外围布置妥当,朱聿键遂即召集众人,前往大胜关本阵议事。
当下,李成栋和郑成功一起,骑马前往本阵,众人一路奔驰,沿途都是绵延的明军营地,各营将士都在热火朝天的赶制器械,一架架云梯、攻城塔拔地而起。
虽说中国历代以来,战争频繁,但是一方投入三十万的战争,还是少见,通常都是载入史册,具有重大意义的大战。
郑成功与李成栋都感觉到,自身处于历史的某个重要时刻。
这时,两人奔驰一阵,“咚咚咚”的鼓声传来,已经敲响了第一通聚将的战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