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
    苏州民变的影响,已经平息,江东各行各业恢复秩序,而赵铭则一边经营着江东,一边等待朝廷旨意下来。
    按着赵铭与钱谦益等人的猜测,傅上瑞载了跟头后,朝廷应该不会再派督师过来,多半默认赵铭独掌苏松常的现状。
    如果真是这样,那对赵铭而言,可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名正言顺的控制地方。
    不过钱谦益却提醒赵铭,眼下赵铭虽赢了傅上瑞,事态也表面平定,但赵铭与朝廷,或者说地方藩镇与中央朝廷之间的矛盾,却也显现出来。
    这次傅上瑞失败,可是朝廷削弱藩镇的国策,应该不会改变。
    此次冲突,其实已经将东海镇,推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钱谦益的提醒,让赵铭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其实并没有解决,即便现在表面平静,可实际上,却在向最坏的方向发展。
    毕竟有汉七王之乱,晋八王之乱,唐末藩镇割据,本朝成祖靖难之役的教训在前,皇帝和中央朝廷不可能容忍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必然会坚定的推行削藩之策。
    这便使得,赵铭与朝廷的矛盾,必然不可调解,必然会再次冲突,而且在这个冲突中,赵铭还不占理,无法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中国历代王朝,在中央集权的情况下,天下多半稳定且强大,而在王朝内部四分五裂时,天下往往动荡不安,百姓常遭兵祸之苦。
    因此,中央王朝要削弱藩镇,一般情况下,都能获得民意的支持,百姓多半是赞成削藩的。
    这便让藩镇地位有些尴尬,一旦朝廷削藩,便处于被动地位,要么老实交权,要么造反。
    而历代以来,藩镇因为削藩而造反,能够成功的少之又少,除了本朝成祖,罕有成功之案例。
    赵铭此时能获得支持,主要的原因是外敌尚存,朝廷削弱藩镇的时机不对,若是大明消灭满清,扫清外部威胁,再来削弱藩镇,恐怕就没什么人支持藩镇割据了。
    因此,这让赵铭感到了一阵危机,藩镇割据在天下人看来,本身就不是一件正义的事情,他必须为自己掌握地方军政大权,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以及让百姓和士绅认可,并且支持他的道义至高点。
    最近这些时日,赵铭冥思苦想,并与钱谦益、马士鳌等人商议,同样是对抗朝廷的武装,同样是割据政权,怎样才能做到,别人就是军阀割据,而他却能代表正义,被世人接受。
    赵铭思来想去,只想到一点,就是让自己具有革命性,不过这一套,此时显然是行不通,没有土壤和市场,根本无人能够接受那样的观点。
    搞那一套,显然脱离了实际,难以实现。
    赵铭思来想去,只能退而求其次,争做社会的改良势力,赋予东海镇政治理想,从单纯的军阀割据,变成有政治主张,能够给出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的一方势力。
    而这个政治主张和施政纲领,不能脱离实际,必须要能获得江南士绅和百姓的支持,才能有足够正当的理由,来维持割据一方的现状,并在以后夺对天下的领导权。
    赵铭想来,这个主张,应该就是改良社会,改革明朝制度,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现在看来,以后赵铭与朝廷的冲突不可避免,而如果不想被朝廷解决,那么就只有反过来掌握朝廷,对朝廷进行改革,或者改朝换代。
    而要做到这一点,赵铭身边必须有一批,能够接受他思想,或者愿意依附于他的士绅和官僚。
    现在,连傅上瑞都已经看出了,赵铭与朝廷的冲突不可避免,东海镇的官员、将领们也会逐渐的意识到这一点。
    届时,这些官员和将领会选择站哪一边,并不好说,所以赵铭急切的需要,尽快提出改良思想,还有施政纲领,把东海镇内部的人心稳定下来,准备下次与皇权思想的对抗。
    为此,赵铭思虑再三后,决定联合钱谦益等人结社组党,建立一个代表东海镇,以及江南士绅、商贾等势力的社党。
    苏州城东北,常熟县南,有一大片湖泊,便是有名的阳城湖,也叫阳澄湖。
    此时,湖面上一艘长十余丈,宽两丈,船身朱红,上有楼阁的画舫,破开清澈的湖水,缓慢的前行。
    十月间,天气转凉,赵铭从侍女手里接过一件斗篷,披在李枝枝的身上,轻声说道:“船上风大,小心受凉。等会菜好了,我再让人叫你!”
    李枝枝挺着肚子,看赵铭一脸关切的样子,拉了拉披风,点了点头,被丫鬟扶着进了船楼内。
    这时忽然刮起一阵秋风,有些昏暗的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秋雨,湖面上水雾升腾,雨水顺着画舫上翘起的飞檐如珠线般落下,众人倚着画舫观雨饮酒,别有一番风味。
    这时,在船首亭子内,钱谦益与黄宗義等人盘腿坐在矮桌前,一边饮酒,一边观雨,钱谦益还颇有兴致的吟了一首诗出来。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黄宗羲击节赞叹,不过却说,相比于李商隐的这首诗,他更喜欢辛弃疾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此时,在船尾,柳如是则正为众人准备阳澄湖上的美食,有白鱼、鲢鱼、清水虾、当然还有绒螯蟹。
    这个螃蟹是赵铭特意要求准备,以前穷逼,没吃过阳澄湖的螃蟹,现在机会摆在面前,自然不能放过。
    不过赵铭不知道的是,此时的阳澄湖,出名的并不是螃蟹,而是湖里的清虾和湖鱼。
    中国吃螃蟹的历史很早,周朝时就用来祭祀,到南北朝时,已经有了许多吃法,如《齐民要术》中有“藏蟹法”一段,说的就是如何用糖、蓼汤和盐来腌制螃蟹。
    到隋唐时,最流行的吃法是糟蟹和糖蟹。糟蟹顾名思义,是以酒糟腌制螃蟹,糖蟹则是将蟹浸泡在稀糖或蜜之中,据说十分美味,有苏舜卿诗词为证,“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闻之令人垂涎三尺。
    可惜赵铭对于这些吃法一概不知,只知道清蒸大闸蟹。
    这时船尾,细雨里冒起袅袅炊烟,柳如是正在生火做饭,将一只只捆绑结实的螃蟹,放在蒸笼里面,足有二三十只,每只都有巴掌大小,看上去就异常美味。
    赵铭见还有一会儿,便来到船头,与钱谦益等人饮酒座谈,说起了结社组党之事。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加书单推广。)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扶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话凄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话凄凉并收藏扶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