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广明军大败,在加上清军攻入四川,张献忠被杀,天下局势再次岌岌可危起来。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纵横中原十多年的枭雄,折腾了天下多年,明朝曾经想尽办法,也没能将两贼歼灭。
可谁能知道,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却被老农打死,而他死的时候,顺军还有四五十万。
张献忠也在豪格入川后,观阵时被鳌拜用箭射杀,死的时候同样还有二十余万大军。
这就真是奇了怪了,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十八骑的时候,都没死成,张献忠数次败于黄得功之手也没死,偏偏一遇见清军,就运气奇差的死掉了。
这两人将天下弄得糜烂,本在清军入关后,应该担起抗击清军的责任,但两人却先后死了,很不负责任的,又将抗击清军的责任交给了大明。
而这时早就被两人折腾没了元气的明朝,显然已经难以重新担起大任。
古代征战,取胜的关键,就是军队和粮食。
军队不用说,满清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粮食方面,清军占据两淮和江南,而明军占着半个湖广,西军占据四川,满清的优势并不明显。
可是现在,张献忠被杀,西军逃出四川,四川被清军占据,而清军又在湖广大败明军,湖南岌岌可危,情况就严重起来。
若是清军占据湖南,天下粮仓尽入满清之手,明朝就没希望了。
那赵铭便只能袭扰沿海,获得补给,返回大海,专心向南,占据台湾、琼州、吕宋,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发展科技,组建海军,封锁大陆,迫使满清禁海,然后等待李定国两蹶名王的机会。
若是还不行,那便再等三番之乱,舰队直取两京。
当然,这些都是迫不得已,明朝没有希望后的方案。
现在,明朝内部虽然一团糟,但是只要还有希望,赵铭就不会放弃。
此时能驱除鞑虏,赵铭自然不会拖到三番之乱,让天下蒙上胡尘。
赵铭听了张煌言的话,知道朱以海也在努力,意图扶住这将要垮塌的大明江山。
天下间郑芝龙、何腾蛟这样的搅屎棍不少,但是像朱以海这样,双手支撑着大明的人,也不在少数。
赵铭想了下,朱以海、张名振、郑成功、堵胤锡,以后或许还有李定国,都会伸出手来扶住大明,他们都是值得依靠的人。
浙东之战,过去没有半年,朱以海被多铎打残后,实力还为恢复,可是他毅然决定发起反攻,让赵铭心头震动。
赵铭沉吟片刻,便道:“既然殿下决议,那本帅会全力配合殿下。”
张煌言闻语脸上露出喜色,不过随即却以商量的口吻道:“平虏伯长江一役,曾为浙东解围,不过这一次,殿下希望平虏伯除了水军袭扰外,还能发兵救援金华!”
赵铭优势在与水军,发兵金华,就等于需要上岸作战,远离海岸线。
这对于赵铭来说,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堂上众将神情也都严肃起来。
张煌言见赵铭的神情,知道这个要求,令金塘岛众人有些为难。
按道理说,他代表了朱以海,完全可以强令赵铭出兵,不过朱以海对于赵铭,同样没有什么约束力,所以张煌言很有分寸,没有直接以朱以海的名义下令,而是以商议的口吻,继续解释道:“平虏伯亦知,浙东一战,殿下损失惨重。这次冒险发起反攻,为金华解围,兵力实在不足。因此殿下希望,平虏伯能派出一支兵马,直接救援金华。”
赵铭通过天地会,对江浙清军部署,还算了解。
自从上次长江之战后,洪承畴为了防止赵铭再入长江,于沿江构筑炮台,并留有重兵把守长江沿线。
如果六艘荷兰战舰形成战力,赵铭到是敢闯一闯,但是现在,以赵铭水军的实力再入长江,恐怕难以获得第一次入长江的效果。
在多铎主力前往湖广后,清军在江南驻兵十万,浙江有兵七万,而除去驻守城池的清军,博洛能够调动的兵马,大概在五万左右。
这么看来,相比于江南,浙江的清军兵力,明显要弱一些。
赵铭沉思一阵后问道:“这次殿下准备出多少兵?”
张煌言道:“殿下准备亲征,将调集大将军方国安,定西候张名振,昌义伯李成栋等将率军出征,兵力约为三万众。除此之外,殿下还派人去了仙霞关,请郑国姓出军。”
郑成功对于郑芝龙与隆武皇帝的矛盾,他心里很清楚,夹在两人之间十分为难。
郑芝龙与满清使者联络,郑成功并非不知,他苦劝郑芝龙无果之后,便请命率军来到仙霞关,把守入闽要道。
闽地多山,易守难攻,加上东面有朱以海,南面是大海,西南是两广,西北是赣南,都在明朝控制之下,清军能杀入福建的道路,便只剩下东北方向的仙霞关。
郑成功不能将郑芝龙怎么样,他便决定守住仙霞关,而只要镇守住此地,清军就进不了福建。
浙东危机时,朱以海向福建请援,郑芝龙没有发兵,但郑成功却率领人马出过一次仙霞关,与清军打了一仗。
郑成功手下都是新募之军,出关后不久,在处州被清军击败,损失很大,便退回了仙霞关。
战败后,郑成功回到福州,筹备军械钱粮,最近又返回了仙霞关,朱以海便也向他请了援。
赵铭心中盘算,如果朱以海出兵三万,郑成功出兵万余,再加上金华城守军牵制的清军,那他即便上岸,未必不能一战。
官厅内,众人议论,赵铭神情冷峻,目光如炬,他思索好一阵之后,终于道:“玄著兄,既然是殿下之意,本帅答应派遣精兵救援金华。不过,本帅尚需一些时日准备,才能出兵!”
张煌言闻语大喜,“平虏伯威名素著,清军闻之丧胆,只要平虏伯出兵,大事成矣!”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
(本章完)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纵横中原十多年的枭雄,折腾了天下多年,明朝曾经想尽办法,也没能将两贼歼灭。
可谁能知道,清军入关后,李自成却被老农打死,而他死的时候,顺军还有四五十万。
张献忠也在豪格入川后,观阵时被鳌拜用箭射杀,死的时候同样还有二十余万大军。
这就真是奇了怪了,李自成被打得只剩十八骑的时候,都没死成,张献忠数次败于黄得功之手也没死,偏偏一遇见清军,就运气奇差的死掉了。
这两人将天下弄得糜烂,本在清军入关后,应该担起抗击清军的责任,但两人却先后死了,很不负责任的,又将抗击清军的责任交给了大明。
而这时早就被两人折腾没了元气的明朝,显然已经难以重新担起大任。
古代征战,取胜的关键,就是军队和粮食。
军队不用说,满清已经占据绝对优势,粮食方面,清军占据两淮和江南,而明军占着半个湖广,西军占据四川,满清的优势并不明显。
可是现在,张献忠被杀,西军逃出四川,四川被清军占据,而清军又在湖广大败明军,湖南岌岌可危,情况就严重起来。
若是清军占据湖南,天下粮仓尽入满清之手,明朝就没希望了。
那赵铭便只能袭扰沿海,获得补给,返回大海,专心向南,占据台湾、琼州、吕宋,休养生息,繁衍人口,发展科技,组建海军,封锁大陆,迫使满清禁海,然后等待李定国两蹶名王的机会。
若是还不行,那便再等三番之乱,舰队直取两京。
当然,这些都是迫不得已,明朝没有希望后的方案。
现在,明朝内部虽然一团糟,但是只要还有希望,赵铭就不会放弃。
此时能驱除鞑虏,赵铭自然不会拖到三番之乱,让天下蒙上胡尘。
赵铭听了张煌言的话,知道朱以海也在努力,意图扶住这将要垮塌的大明江山。
天下间郑芝龙、何腾蛟这样的搅屎棍不少,但是像朱以海这样,双手支撑着大明的人,也不在少数。
赵铭想了下,朱以海、张名振、郑成功、堵胤锡,以后或许还有李定国,都会伸出手来扶住大明,他们都是值得依靠的人。
浙东之战,过去没有半年,朱以海被多铎打残后,实力还为恢复,可是他毅然决定发起反攻,让赵铭心头震动。
赵铭沉吟片刻,便道:“既然殿下决议,那本帅会全力配合殿下。”
张煌言闻语脸上露出喜色,不过随即却以商量的口吻道:“平虏伯长江一役,曾为浙东解围,不过这一次,殿下希望平虏伯除了水军袭扰外,还能发兵救援金华!”
赵铭优势在与水军,发兵金华,就等于需要上岸作战,远离海岸线。
这对于赵铭来说,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堂上众将神情也都严肃起来。
张煌言见赵铭的神情,知道这个要求,令金塘岛众人有些为难。
按道理说,他代表了朱以海,完全可以强令赵铭出兵,不过朱以海对于赵铭,同样没有什么约束力,所以张煌言很有分寸,没有直接以朱以海的名义下令,而是以商议的口吻,继续解释道:“平虏伯亦知,浙东一战,殿下损失惨重。这次冒险发起反攻,为金华解围,兵力实在不足。因此殿下希望,平虏伯能派出一支兵马,直接救援金华。”
赵铭通过天地会,对江浙清军部署,还算了解。
自从上次长江之战后,洪承畴为了防止赵铭再入长江,于沿江构筑炮台,并留有重兵把守长江沿线。
如果六艘荷兰战舰形成战力,赵铭到是敢闯一闯,但是现在,以赵铭水军的实力再入长江,恐怕难以获得第一次入长江的效果。
在多铎主力前往湖广后,清军在江南驻兵十万,浙江有兵七万,而除去驻守城池的清军,博洛能够调动的兵马,大概在五万左右。
这么看来,相比于江南,浙江的清军兵力,明显要弱一些。
赵铭沉思一阵后问道:“这次殿下准备出多少兵?”
张煌言道:“殿下准备亲征,将调集大将军方国安,定西候张名振,昌义伯李成栋等将率军出征,兵力约为三万众。除此之外,殿下还派人去了仙霞关,请郑国姓出军。”
郑成功对于郑芝龙与隆武皇帝的矛盾,他心里很清楚,夹在两人之间十分为难。
郑芝龙与满清使者联络,郑成功并非不知,他苦劝郑芝龙无果之后,便请命率军来到仙霞关,把守入闽要道。
闽地多山,易守难攻,加上东面有朱以海,南面是大海,西南是两广,西北是赣南,都在明朝控制之下,清军能杀入福建的道路,便只剩下东北方向的仙霞关。
郑成功不能将郑芝龙怎么样,他便决定守住仙霞关,而只要镇守住此地,清军就进不了福建。
浙东危机时,朱以海向福建请援,郑芝龙没有发兵,但郑成功却率领人马出过一次仙霞关,与清军打了一仗。
郑成功手下都是新募之军,出关后不久,在处州被清军击败,损失很大,便退回了仙霞关。
战败后,郑成功回到福州,筹备军械钱粮,最近又返回了仙霞关,朱以海便也向他请了援。
赵铭心中盘算,如果朱以海出兵三万,郑成功出兵万余,再加上金华城守军牵制的清军,那他即便上岸,未必不能一战。
官厅内,众人议论,赵铭神情冷峻,目光如炬,他思索好一阵之后,终于道:“玄著兄,既然是殿下之意,本帅答应派遣精兵救援金华。不过,本帅尚需一些时日准备,才能出兵!”
张煌言闻语大喜,“平虏伯威名素著,清军闻之丧胆,只要平虏伯出兵,大事成矣!”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