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姗自己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耳濡目染,才培养出了这样的天赋,并且对服装设计的工作生出了无限的热爱。
但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如今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在街上买到,自然也会冲击传统的纺织印染行业,使得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毕竟即便是苗女,也不是人人都精通这样的技艺,而且这种制作衣服的方式十分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更加方便的衣物。
蓝姗还在村子里住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村民开始换下花样繁复但款式却相对单一的苗族服饰,穿上城里花样款式颜色都异常丰富,而且还很方便干活的西式服装。
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变化必然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面对外开放,大量的资本和国外的产品引入国内,对市场的冲击就更大了。
根据蓝姗这段时间调查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程度。
当然,看到这种危机存在的人并不只有她一个,而且已经有很多前辈在努力进行自救了。
比如现在,市场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那种农村家庭式的小作坊已经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专门承接苗族服饰制作的小加工厂。
他们用半机器半人工的方法,大幅提升苗族服饰的生产速度,然后再将这些服饰卖给普通苗人。
这样就将普通的苗族同胞从这种工作之中完全解放出来,由更加专业的人去负责制作服饰,既符合商业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保持苗族服饰的活力,让它以新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下去。
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变得更难了。
以前的苗人自己制作自己穿着的衣饰,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款式和花样进行微调,使得苗族服饰百花齐放。而现在,因为是半机器式的批量加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却也减少了不同的可能。
每一件衣服都一样,显得毫无惊喜。而且机器制作出来的花纹总是失于呆板,不那么尽人意。
很难说谁优谁劣,端看各人不同的取舍罢了。
其实以蓝姗的立场而言,也实在没办法对这种变化做什么评论。
毕竟她自己做的事情,严格说来,也不是全盘继承传统的苗族服饰,而是对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甚至可以说只是提取苗族服饰中的一部分关键元素,将之加诸于西式服装之上,进行搭配,从中碰撞出不一样的成果。
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其实已经是另外一样东西了。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其实都一直是在变化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这样想想,市场变化带来的工厂式生产方式也好,蓝姗所做的苗族服饰改良也罢,其实都应该是好事。
因为只有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民族服饰才是活的,才能不断适应正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这个国家和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至于被历史抛在身后,慢慢死去。
所以对苗族服饰进行改良,加入其他元素,让它更适应大众审美,并将之推广出去,就是蓝姗所能做的全部。
目前而言,局势虽然紧张,但因为各个小工厂的出现,对于蓝姗来说反而是好事。
因为她要进行合作,如果是跟十几家甚至几十家散户进行合作,那就太麻烦了。换成工厂,无论是跟其中一家对接合作,还是自己收购一家工厂进行重组,都是省时省力的选择。
不过这些都是等“东篱”这个品牌成立之后的事了,如今蓝姗只是需要一部分材料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要直接跟工厂那边采购就可以。
她之所以做了这么详细的调研和了解,还是为之后创立新的品牌做准备。
而这种努力也是有意义的。一个暑假下来,蓝姗已经对本省尤其是雨市附近所有的工厂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选择了几家可以合作的对象,等待进一步的考察。
至于她想要的布料,如今正在紧锣密鼓的赶制之中,正好可以当成第一场考核的题目。
——她所需求的布料虽然也带着苗族元素,但是却跟市面上现有的所有布料都不一样,必须要从头进行新的设计和生产流程,而是否能够承担这样的工作,就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如果工厂能够生产出她想要的布料,自然也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所以在选定了几家可以合作的工厂,把订单交给他们之后,蓝姗还要时不时的过去跟厂察看进度,跟老师傅们一起挑选各种原料和染料,务必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两个人都忙,虽然蓝姗始终雨市附近转圈,每天晚上都会回家,但实际上相处的时间却并不多,对于正处在热恋中的陈悠然和蓝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但正因如此,相处的时间才越发珍贵,让人争分夺秒,舍不得浪费一时一刻。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更加坚固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意外之喜,就是蓝姗终于在频繁的出门过程中,学会了开车的技能。毕竟这么频繁的往来,打车花费太高,坐汽车和火车又没那么方便,不如自己开。
陈悠然手把手的教导,又有实践需要,蓝姗学得很快。
但时代毕竟不一样了。
如今不管什么东西都能在街上买到,自然也会冲击传统的纺织印染行业,使得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毕竟即便是苗女,也不是人人都精通这样的技艺,而且这种制作衣服的方式十分繁琐,要耗费大量时间,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更加方便的衣物。
蓝姗还在村子里住的时候,就已经有很多村民开始换下花样繁复但款式却相对单一的苗族服饰,穿上城里花样款式颜色都异常丰富,而且还很方便干活的西式服装。
进入新世纪之后,这种变化必然会越来越多。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全面对外开放,大量的资本和国外的产品引入国内,对市场的冲击就更大了。
根据蓝姗这段时间调查的结果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程度。
当然,看到这种危机存在的人并不只有她一个,而且已经有很多前辈在努力进行自救了。
比如现在,市场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原本那种农村家庭式的小作坊已经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专门承接苗族服饰制作的小加工厂。
他们用半机器半人工的方法,大幅提升苗族服饰的生产速度,然后再将这些服饰卖给普通苗人。
这样就将普通的苗族同胞从这种工作之中完全解放出来,由更加专业的人去负责制作服饰,既符合商业发展的规律,也能够保持苗族服饰的活力,让它以新的方式存在并延续下去。
但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创新变得更难了。
以前的苗人自己制作自己穿着的衣饰,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对款式和花样进行微调,使得苗族服饰百花齐放。而现在,因为是半机器式的批量加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却也减少了不同的可能。
每一件衣服都一样,显得毫无惊喜。而且机器制作出来的花纹总是失于呆板,不那么尽人意。
很难说谁优谁劣,端看各人不同的取舍罢了。
其实以蓝姗的立场而言,也实在没办法对这种变化做什么评论。
毕竟她自己做的事情,严格说来,也不是全盘继承传统的苗族服饰,而是对其进行大幅度的修改,甚至可以说只是提取苗族服饰中的一部分关键元素,将之加诸于西式服装之上,进行搭配,从中碰撞出不一样的成果。
这样制作出来的产品,其实已经是另外一样东西了。
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服饰,其实都一直是在变化发展的,不可能一成不变。这样想想,市场变化带来的工厂式生产方式也好,蓝姗所做的苗族服饰改良也罢,其实都应该是好事。
因为只有不断的变化和发展,这种民族服饰才是活的,才能不断适应正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这个国家和社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不至于被历史抛在身后,慢慢死去。
所以对苗族服饰进行改良,加入其他元素,让它更适应大众审美,并将之推广出去,就是蓝姗所能做的全部。
目前而言,局势虽然紧张,但因为各个小工厂的出现,对于蓝姗来说反而是好事。
因为她要进行合作,如果是跟十几家甚至几十家散户进行合作,那就太麻烦了。换成工厂,无论是跟其中一家对接合作,还是自己收购一家工厂进行重组,都是省时省力的选择。
不过这些都是等“东篱”这个品牌成立之后的事了,如今蓝姗只是需要一部分材料完成自己的作品,只要直接跟工厂那边采购就可以。
她之所以做了这么详细的调研和了解,还是为之后创立新的品牌做准备。
而这种努力也是有意义的。一个暑假下来,蓝姗已经对本省尤其是雨市附近所有的工厂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也选择了几家可以合作的对象,等待进一步的考察。
至于她想要的布料,如今正在紧锣密鼓的赶制之中,正好可以当成第一场考核的题目。
——她所需求的布料虽然也带着苗族元素,但是却跟市面上现有的所有布料都不一样,必须要从头进行新的设计和生产流程,而是否能够承担这样的工作,就是考察的重中之重。
如果工厂能够生产出她想要的布料,自然也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所以在选定了几家可以合作的工厂,把订单交给他们之后,蓝姗还要时不时的过去跟厂察看进度,跟老师傅们一起挑选各种原料和染料,务必要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两个人都忙,虽然蓝姗始终雨市附近转圈,每天晚上都会回家,但实际上相处的时间却并不多,对于正处在热恋中的陈悠然和蓝姗而言,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但正因如此,相处的时间才越发珍贵,让人争分夺秒,舍不得浪费一时一刻。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之间的感情反而更加坚固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意外之喜,就是蓝姗终于在频繁的出门过程中,学会了开车的技能。毕竟这么频繁的往来,打车花费太高,坐汽车和火车又没那么方便,不如自己开。
陈悠然手把手的教导,又有实践需要,蓝姗学得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