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消息,附近的资源充沛,恒星以及行星密集。
在距离两颗中子星1光年外就有一颗红矮星,1.2光年外更是有着一颗黄矮星,上面的星球有着液态的水资源。。这个区域的恒星,明显比太阳系那边更加密集一些。
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好消息,中性偏利好。
人类以及托斯文明完成了整个大目标之后,还是要准备逃离整个中子星对撞的波及范围。
到时候两个文明最好还是分开,各自发展各自的。
既然有这么多的恒星可以挑选,大家随意地挑选就好,基本上就不会发生太大的矛盾。
实际上,这一点基本上在科学家的预期之内,中子星的前身是蓝矮星,蓝矮星寿命在耗尽之后,产生超新星爆发才会形成中子星。
这里既然有两颗中子星,代表着曾经发生过两次超新星爆发。
两次超新星爆发基本上扫干净了周边50光年星球的生命,所以,再引爆两颗中子星的对撞也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
是的,这种问题必须要事先考虑起来,如果真的因为中子星提前十万年对撞,导致大量的周边文明灭亡,说不定某些五级的圣母文明就要跑过来找麻烦了!
另一方面,超新星爆发也诞生了大量的重元素,金银铜铁等等。所以,周边行星系的重元素比例,将会比常规的行星系高得多……
星球的密度更高,也即金属元素的含量越高,越适合行星堡垒的开发,这是一定的。
张远轻轻呼了一口气,这种预期之内的事情,倒也没什么好惊喜的,只不过,心中依旧产生了淡淡的兴奋感。
现成的金属星球是开发战星的最佳选择,相当于一个现成的超级铁疙瘩,不像地球那样,还有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当然了,开发战星,不是说有现成材料就能够开发的,还需要足够的科技实力以及大量的时间积累才行。
目前这颗租赁的行星堡垒上,密密麻麻的大型工程设备,就是为之而购买的,花了老大一笔积分呢!
另外还有第四个消息,是“中子星中子星”双星系统中的具体天文学报告。
中子星这玩意只有十几公里的大小,是的,仅仅只有十几公里,和璀璨银河号看起来差不多大小。
什么概念呢?与地球1.2万公里的直径比较起来,只是一个小不点,和太阳140万公里的直径比起来,如同西瓜旁边的芝麻一样,看都看不到!
但它的威能却大的惊人,质量比太阳更大!
质量最小的中子星,也是太阳的1.4倍!浓缩就是精华啊,如果地球被中子星刮擦到那么一下,甚至不用刮擦到,一点引力就能够将地球彻底撕碎。
由于相互之间的高速绕转,两颗中子星的质心其实在中间连线的某一点虚空当中。所以从简单物理模型的角度,相当于整个双星系统的所有星体,都围绕着虚空中的这一点质心旋转,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里边的行星多的惊人,体积比月球还要大的类地行星,足足有60多颗!
而且大都是非常年轻、活泼的那种,还有不少类木行星,分布在20天文单位以内的地方。
这些类木行星距离双星系统比较遥远,不过其体积非常大个,可能是在前两次超新星当中,吸收了大量的氢元素所致。它们将成为非常好的核燃料库。
张远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有可能被改造成行星堡垒的类地行星。
这些类地行星由于比较年轻,年龄应该不会超过10亿年,各种火山爆发以及地震频繁,也就是说,如果某一行星内核很可能还没有彻底冷却,会让各种工程难度上升了无数倍。
火山爆发以及地震的能量,来源于星球核心处放射性物质的核裂变,人类就算水准再高,也不可能阻止这些重元素自发的核裂变。
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其中一位教授忧心忡忡地说道:“不行,这些星球的内核没有彻底冷却,里边全都是岩浆,将不适宜当做行星堡垒。”
“……因为在行星发动机的超强推动力下,正常的板块根本支撑不住这种推动,很快整个大陆都会被震的七零八碎,导致行星发动机损坏。”
星球的地壳对比整颗星球,就像鸡蛋表面的一层鸡蛋膜一样脆弱,光靠这层膜撑不住整个星球的质量。
行星发动机的构造,至少要深入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一直到下边的地幔层,才勉强能够稳得住。
也就意味着,必须要选择那一类内核完全冷却了的金属星球。
然而在这里远远的天文学观察,也不可能搞得清楚哪颗星球内部已经彻底冷却,哪颗星球还在活跃,到时候还得实地考察。
能够实地考察的时间也不多,顶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我们脚下的这一颗战星,只会继续租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租赁时间一到,它就会返程了,将再也没有后悔的余地。时间很紧迫啊。”
张远额头上不禁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可能是人类数千年时光当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一旦选择错了道路,未来将会相当痛苦,痛苦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一代,还可能是后边的十代、二十代人。
看完这些客观条件,两个文明的科学家全都开始出谋划策,利用这些天文学资料,计算出这些行星的体积、密度、质量、磁场等等。
密度当然是越高越好,密度越高。但是这种星球的质量却不能太大,质量大,推动起来就麻烦了,最好不要超过月球的质量的三分之一。
甚至还可以选择完全结冰了的大冰球,这个鬼地方没有正儿八经的恒星,两颗中子星发出的光照强度很弱,以至于这里的星球普遍处于零下两百五十摄氏度以下!
如果选择一颗完全结冰了的大冰球开发行星堡垒,也是不错的选择。反正这玩意也只是一次性的,能不能长久使用人们并不在乎。
就这么精挑细选之下,一共找到了六颗有80%以上概率符合条件的星球。
到时候还得实地考察。
再接下来,双方公布了自己的最大生产力,承诺今后将会扩张人口,至少分配多少生产力,用于行星发动机的建设上面。
没错,未来的确要扩张人口,无论哪个方案,都得扩人口,而且得压缩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是科技方面,工业方面抑或是社会动员方面。这么多年的准备工作不是白做的。
张远轻轻松了一口气,听着台上的科学家介绍着一个个备用的方案。
“……推进一颗质量堪比20%月球的星球,至少需要建造3万个行星发动机,按照双方目前的生产力,两个文明的生产力,加起来理论上12001500年就能够完成……也就是每一年制造30个行星发动机。”
理论上就是这么迅速,毕竟铺满了整颗战星的机械工具可不是白买的,最主要的还是执行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非常粗暴的方式,人们只是在行星上边安装行星发动机而已,武器功能、生态功能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功能全都不需要,这种星球顶多只是会动弹,算不上真正的“战星”,却也无疑减少了大量的时间。
它最终还是会报废掉的,没有必要弄的太精致。
而人们的衣食住行,依旧会在飞船当中。
在距离两颗中子星1光年外就有一颗红矮星,1.2光年外更是有着一颗黄矮星,上面的星球有着液态的水资源。。这个区域的恒星,明显比太阳系那边更加密集一些。
这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好消息,中性偏利好。
人类以及托斯文明完成了整个大目标之后,还是要准备逃离整个中子星对撞的波及范围。
到时候两个文明最好还是分开,各自发展各自的。
既然有这么多的恒星可以挑选,大家随意地挑选就好,基本上就不会发生太大的矛盾。
实际上,这一点基本上在科学家的预期之内,中子星的前身是蓝矮星,蓝矮星寿命在耗尽之后,产生超新星爆发才会形成中子星。
这里既然有两颗中子星,代表着曾经发生过两次超新星爆发。
两次超新星爆发基本上扫干净了周边50光年星球的生命,所以,再引爆两颗中子星的对撞也不用有什么心理负担。
是的,这种问题必须要事先考虑起来,如果真的因为中子星提前十万年对撞,导致大量的周边文明灭亡,说不定某些五级的圣母文明就要跑过来找麻烦了!
另一方面,超新星爆发也诞生了大量的重元素,金银铜铁等等。所以,周边行星系的重元素比例,将会比常规的行星系高得多……
星球的密度更高,也即金属元素的含量越高,越适合行星堡垒的开发,这是一定的。
张远轻轻呼了一口气,这种预期之内的事情,倒也没什么好惊喜的,只不过,心中依旧产生了淡淡的兴奋感。
现成的金属星球是开发战星的最佳选择,相当于一个现成的超级铁疙瘩,不像地球那样,还有地壳、地幔、地核等结构。
当然了,开发战星,不是说有现成材料就能够开发的,还需要足够的科技实力以及大量的时间积累才行。
目前这颗租赁的行星堡垒上,密密麻麻的大型工程设备,就是为之而购买的,花了老大一笔积分呢!
另外还有第四个消息,是“中子星中子星”双星系统中的具体天文学报告。
中子星这玩意只有十几公里的大小,是的,仅仅只有十几公里,和璀璨银河号看起来差不多大小。
什么概念呢?与地球1.2万公里的直径比较起来,只是一个小不点,和太阳140万公里的直径比起来,如同西瓜旁边的芝麻一样,看都看不到!
但它的威能却大的惊人,质量比太阳更大!
质量最小的中子星,也是太阳的1.4倍!浓缩就是精华啊,如果地球被中子星刮擦到那么一下,甚至不用刮擦到,一点引力就能够将地球彻底撕碎。
由于相互之间的高速绕转,两颗中子星的质心其实在中间连线的某一点虚空当中。所以从简单物理模型的角度,相当于整个双星系统的所有星体,都围绕着虚空中的这一点质心旋转,是一个稳定的系统。
里边的行星多的惊人,体积比月球还要大的类地行星,足足有60多颗!
而且大都是非常年轻、活泼的那种,还有不少类木行星,分布在20天文单位以内的地方。
这些类木行星距离双星系统比较遥远,不过其体积非常大个,可能是在前两次超新星当中,吸收了大量的氢元素所致。它们将成为非常好的核燃料库。
张远重点关注的是那些有可能被改造成行星堡垒的类地行星。
这些类地行星由于比较年轻,年龄应该不会超过10亿年,各种火山爆发以及地震频繁,也就是说,如果某一行星内核很可能还没有彻底冷却,会让各种工程难度上升了无数倍。
火山爆发以及地震的能量,来源于星球核心处放射性物质的核裂变,人类就算水准再高,也不可能阻止这些重元素自发的核裂变。
看到这些资料的时候,其中一位教授忧心忡忡地说道:“不行,这些星球的内核没有彻底冷却,里边全都是岩浆,将不适宜当做行星堡垒。”
“……因为在行星发动机的超强推动力下,正常的板块根本支撑不住这种推动,很快整个大陆都会被震的七零八碎,导致行星发动机损坏。”
星球的地壳对比整颗星球,就像鸡蛋表面的一层鸡蛋膜一样脆弱,光靠这层膜撑不住整个星球的质量。
行星发动机的构造,至少要深入数十甚至上百公里,一直到下边的地幔层,才勉强能够稳得住。
也就意味着,必须要选择那一类内核完全冷却了的金属星球。
然而在这里远远的天文学观察,也不可能搞得清楚哪颗星球内部已经彻底冷却,哪颗星球还在活跃,到时候还得实地考察。
能够实地考察的时间也不多,顶多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我们脚下的这一颗战星,只会继续租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候租赁时间一到,它就会返程了,将再也没有后悔的余地。时间很紧迫啊。”
张远额头上不禁冒出了细密的汗珠,这可能是人类数千年时光当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一旦选择错了道路,未来将会相当痛苦,痛苦的不仅仅是他们这一代,还可能是后边的十代、二十代人。
看完这些客观条件,两个文明的科学家全都开始出谋划策,利用这些天文学资料,计算出这些行星的体积、密度、质量、磁场等等。
密度当然是越高越好,密度越高。但是这种星球的质量却不能太大,质量大,推动起来就麻烦了,最好不要超过月球的质量的三分之一。
甚至还可以选择完全结冰了的大冰球,这个鬼地方没有正儿八经的恒星,两颗中子星发出的光照强度很弱,以至于这里的星球普遍处于零下两百五十摄氏度以下!
如果选择一颗完全结冰了的大冰球开发行星堡垒,也是不错的选择。反正这玩意也只是一次性的,能不能长久使用人们并不在乎。
就这么精挑细选之下,一共找到了六颗有80%以上概率符合条件的星球。
到时候还得实地考察。
再接下来,双方公布了自己的最大生产力,承诺今后将会扩张人口,至少分配多少生产力,用于行星发动机的建设上面。
没错,未来的确要扩张人口,无论哪个方案,都得扩人口,而且得压缩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是科技方面,工业方面抑或是社会动员方面。这么多年的准备工作不是白做的。
张远轻轻松了一口气,听着台上的科学家介绍着一个个备用的方案。
“……推进一颗质量堪比20%月球的星球,至少需要建造3万个行星发动机,按照双方目前的生产力,两个文明的生产力,加起来理论上12001500年就能够完成……也就是每一年制造30个行星发动机。”
理论上就是这么迅速,毕竟铺满了整颗战星的机械工具可不是白买的,最主要的还是执行的问题。
实际上这是非常粗暴的方式,人们只是在行星上边安装行星发动机而已,武器功能、生态功能等各种杂七杂八的功能全都不需要,这种星球顶多只是会动弹,算不上真正的“战星”,却也无疑减少了大量的时间。
它最终还是会报废掉的,没有必要弄的太精致。
而人们的衣食住行,依旧会在飞船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