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这是在担忧叛乱之事?陈节度使既然已经保证会尽快平定叛乱,皇兄大可不必担忧。若是陈节度使无法平定叛乱,臣弟愿意为皇兄分忧,天策军蒙圣恩而立,自然要为君解忧。
只要皇兄一个吩咐,臣弟愿意亲率天策军前往平叛。”李晔以为对方在担心叛乱的事,不过他想多了,只要不是打到成都来,李儇才不会管这个。
李儇摇了摇头,“不是这个事,平叛有陈敬瑄去做,哪里用寿王你这个亲王亲自上阵。朕是在为立太子一事烦恼。”
“太子?”李晔一愣,然后迟疑道,“皇兄,你现在还正值壮年,立太子是不是太早了点。而且两位皇子刚刚出世,秉性这些尚不得而知,皇兄慎重啊。”
李晔没想到李儇是在担心这个问题。之前李儇一直没有子嗣,这让李晔都不禁怀疑自己这个皇兄是不是身体有问题,不过张淑妃和孟才人相继怀孕,他这才放下心中的疑惑。
不过也巧,以前李儇也是宠幸了不少妃子,可就是没人怀孕。可这一口气两个妃子相继怀孕,而且都诞下皇子,也让人惊讶不已。张淑妃诞下了一对龙凤胎,孟才人也诞下一个皇子。初为人父的李儇自然很高兴,当即就册封张淑妃所生的长子李震和长女分别为建王和唐兴公主,封孟才人所生的二皇子李升为益王。
照理说,李儇没有皇后,用不着这么着急立太子,除非是皇后所生的皇子,立为太子倒算正常。
“前些日子,阿父建议朕立太子,以安臣心。不过阿父认为应该立益王为太子,认为益王乃中兴之兆,适合为太子。”李儇犹豫了一会儿说出了原因。
不过李儇并没有说实话,或者说是没把话说完。的确是田令孜劝他立益王李升为太子,不过田令孜还说了其他的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劝他小心李晔和吉王李保。
吉王李保年长,且贤惠,在朝中比较得人心,不少大臣都很看好其;而李晔这个寿王则是拥有天策军,唐朝又不止一次亲王武力夺权的事情发生。所以田令孜才劝李儇立太子,同时削弱吉王和寿王的权力,这样以后太子登基才不会有威胁。
在没有皇子之前,李儇肯定不会考虑这些。不过有了自己的皇子后,他不得不考虑,所以他被田令孜的话说动了。但李晔这个皇弟对他很好,两次救了他的命,有赚钱的生意也没忘记给他这个皇兄,所以他也有些犹豫。更主要的是,李晔还年幼。
但兄弟之情,让他也不好把这个事提出来,只能先试探一下这个皇弟的想法,是否同意立太子。
“晋国公提出的?”李晔一时不懂田令孜这是何意,不过想了一会儿还是说道,“皇兄,立太子一事乃国之大事,臣弟身份敏感,不好干涉。不过臣弟以为,若是皇兄真的决定立太子,应当遵循长幼为序为好。若是立幼不立长,朝中的反对之声会很大。”
“也就是说,寿王你赞成立太子?”李儇追问道,“只是你认为应该建王,而不是益王?”
李晔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皇兄若是真让臣弟二选一,臣弟肯定赞成立建王,这样皇兄也能省很多麻烦。”
“这个是肯定的,朕也只是问问你的意见。”听到李晔这个回答,李儇心里放心多了,看来还是自己想多了。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怀疑,他很快就转移话题,“这次叛乱会不会影响茶叶生意?”
去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晔把新茶的盈利分给了他17万贯,这让他心里对茶叶的事也很上心。
“皇兄,这肯定会影响。”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李儇突然改变话题,不过李晔也没去细想,便顺着对方的话回答道,“春茶是茶叶产量最大的,占据将近全年茶叶的一半。而蒙顶茶又占据西川茶叶的半壁江山,若是叛乱一日不平叛,蒙顶茶就一日难以运出来,茶叶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
本来按照今年的计划,是茶叶生意最重要的一年,我们可以通过长江把新茶大量运至江陵府、江南等地售卖,盈利很有可能是去年的一倍多。
不过若是没有蒙顶茶,盈利可能减半都不止,所以臣弟也希望能尽快平叛。”
听到影响这么大,李儇也有些着急,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道,“寿王,这个事你放心,朕会给陈敬瑄说这个事,让他尽快平叛。”
李晔本想再提一下自己去平叛的想法,不过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且他还发现李儇虽然一直在提叛乱的事,但总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
“来者何人?”
就在李晔在马车上思考李儇到底想干什么的时候,外面随行的亲兵呵斥声则是把他从沉思中惊醒。
“这可是寿王殿下的车驾?”
一个清脆而充满磁性的声音传来,李晔掀开帘子一看,发现在队伍前方,一个带着仆人的青袍男子拦住了他的车驾。这青袍男子长相到没有多出众,不过李晔却感觉对方身上透露着一股英气,而且看其身形,也应该是练家子,只不过又带着书生气。
“你是何人?为何拦本王车驾?”李晔神色不悦地看着眼前人。
“赵郡李氏李英旭特来投靠殿下,还望殿下收入账下。”青袍男子拱了拱手,严肃地说道。
“赵郡李氏?投靠本王?”李晔略感惊讶,不过这在大街上,若是一直这么耗下去,肯定会影响交通,反正王府也快到了,于是李晔便把对方带回王府。
看着眼前这应该只有20出头的男子,李晔有些好奇,居然还有人来投靠自己,若是普通人倒还无所谓,可对方直接说出其是赵郡李氏的子弟。
赵郡李氏,中原望族,五姓七望之一。五姓七望分别是陇西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先祖乃战国李牧,在唐朝虽然不如崔氏和卢氏,却强于郑氏和王氏,即便是同为李氏的陇西李氏,也不如赵郡李氏。只不过因为唐朝皇帝属于陇西李氏,所以地位稍有不如,不过在唐朝的历史上,赵郡李氏出了17个宰相,可见一斑。
“你是赵郡李氏哪一房的?”李晔好奇地看着这个主动来投靠自己的,也不禁怀疑对方的身份。
“回禀殿下,李某出自江夏房。”
“江夏房?开国侯和前礼部李尚书是你何人?”
李晔说的开国侯是李鄘(yong),宪宗时期的宰相,同时也被封为江夏县开国侯;前礼部尚书李磎,乃李鄘之孙,在之前担任着礼部尚书,不过在黄巢大军攻克长安后,逃到了河中,并没有来到成都,因此被革去了礼部尚书一职。
“那是李某的前辈,李某并不是其这一支。”青袍男子不卑不亢道。
“哦!”李晔颇为惊讶,“那你怎么来想起投靠本王这个亲王?而不是去朝中效力。”
“李某来成都府已多日,曾想过入朝为朝廷效力,不过见现在朝廷乌烟瘴气,田氏兄弟专权,众大臣不敢除掉宦官,这样的朝廷不去也罢。
反观寿王殿下,拥天策军,拉拢寒门子弟,所图甚大,让李某看到了希望。若是殿下为君,或许大唐还有复兴的希望,不然大唐30年内必亡。”
“大胆!污蔑朝廷,构陷本王,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
只要皇兄一个吩咐,臣弟愿意亲率天策军前往平叛。”李晔以为对方在担心叛乱的事,不过他想多了,只要不是打到成都来,李儇才不会管这个。
李儇摇了摇头,“不是这个事,平叛有陈敬瑄去做,哪里用寿王你这个亲王亲自上阵。朕是在为立太子一事烦恼。”
“太子?”李晔一愣,然后迟疑道,“皇兄,你现在还正值壮年,立太子是不是太早了点。而且两位皇子刚刚出世,秉性这些尚不得而知,皇兄慎重啊。”
李晔没想到李儇是在担心这个问题。之前李儇一直没有子嗣,这让李晔都不禁怀疑自己这个皇兄是不是身体有问题,不过张淑妃和孟才人相继怀孕,他这才放下心中的疑惑。
不过也巧,以前李儇也是宠幸了不少妃子,可就是没人怀孕。可这一口气两个妃子相继怀孕,而且都诞下皇子,也让人惊讶不已。张淑妃诞下了一对龙凤胎,孟才人也诞下一个皇子。初为人父的李儇自然很高兴,当即就册封张淑妃所生的长子李震和长女分别为建王和唐兴公主,封孟才人所生的二皇子李升为益王。
照理说,李儇没有皇后,用不着这么着急立太子,除非是皇后所生的皇子,立为太子倒算正常。
“前些日子,阿父建议朕立太子,以安臣心。不过阿父认为应该立益王为太子,认为益王乃中兴之兆,适合为太子。”李儇犹豫了一会儿说出了原因。
不过李儇并没有说实话,或者说是没把话说完。的确是田令孜劝他立益王李升为太子,不过田令孜还说了其他的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劝他小心李晔和吉王李保。
吉王李保年长,且贤惠,在朝中比较得人心,不少大臣都很看好其;而李晔这个寿王则是拥有天策军,唐朝又不止一次亲王武力夺权的事情发生。所以田令孜才劝李儇立太子,同时削弱吉王和寿王的权力,这样以后太子登基才不会有威胁。
在没有皇子之前,李儇肯定不会考虑这些。不过有了自己的皇子后,他不得不考虑,所以他被田令孜的话说动了。但李晔这个皇弟对他很好,两次救了他的命,有赚钱的生意也没忘记给他这个皇兄,所以他也有些犹豫。更主要的是,李晔还年幼。
但兄弟之情,让他也不好把这个事提出来,只能先试探一下这个皇弟的想法,是否同意立太子。
“晋国公提出的?”李晔一时不懂田令孜这是何意,不过想了一会儿还是说道,“皇兄,立太子一事乃国之大事,臣弟身份敏感,不好干涉。不过臣弟以为,若是皇兄真的决定立太子,应当遵循长幼为序为好。若是立幼不立长,朝中的反对之声会很大。”
“也就是说,寿王你赞成立太子?”李儇追问道,“只是你认为应该建王,而不是益王?”
李晔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皇兄若是真让臣弟二选一,臣弟肯定赞成立建王,这样皇兄也能省很多麻烦。”
“这个是肯定的,朕也只是问问你的意见。”听到李晔这个回答,李儇心里放心多了,看来还是自己想多了。为了不引起对方的怀疑,他很快就转移话题,“这次叛乱会不会影响茶叶生意?”
去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晔把新茶的盈利分给了他17万贯,这让他心里对茶叶的事也很上心。
“皇兄,这肯定会影响。”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李儇突然改变话题,不过李晔也没去细想,便顺着对方的话回答道,“春茶是茶叶产量最大的,占据将近全年茶叶的一半。而蒙顶茶又占据西川茶叶的半壁江山,若是叛乱一日不平叛,蒙顶茶就一日难以运出来,茶叶生意肯定会受到影响。
本来按照今年的计划,是茶叶生意最重要的一年,我们可以通过长江把新茶大量运至江陵府、江南等地售卖,盈利很有可能是去年的一倍多。
不过若是没有蒙顶茶,盈利可能减半都不止,所以臣弟也希望能尽快平叛。”
听到影响这么大,李儇也有些着急,当即拍着胸脯保证道,“寿王,这个事你放心,朕会给陈敬瑄说这个事,让他尽快平叛。”
李晔本想再提一下自己去平叛的想法,不过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而且他还发现李儇虽然一直在提叛乱的事,但总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他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
“来者何人?”
就在李晔在马车上思考李儇到底想干什么的时候,外面随行的亲兵呵斥声则是把他从沉思中惊醒。
“这可是寿王殿下的车驾?”
一个清脆而充满磁性的声音传来,李晔掀开帘子一看,发现在队伍前方,一个带着仆人的青袍男子拦住了他的车驾。这青袍男子长相到没有多出众,不过李晔却感觉对方身上透露着一股英气,而且看其身形,也应该是练家子,只不过又带着书生气。
“你是何人?为何拦本王车驾?”李晔神色不悦地看着眼前人。
“赵郡李氏李英旭特来投靠殿下,还望殿下收入账下。”青袍男子拱了拱手,严肃地说道。
“赵郡李氏?投靠本王?”李晔略感惊讶,不过这在大街上,若是一直这么耗下去,肯定会影响交通,反正王府也快到了,于是李晔便把对方带回王府。
看着眼前这应该只有20出头的男子,李晔有些好奇,居然还有人来投靠自己,若是普通人倒还无所谓,可对方直接说出其是赵郡李氏的子弟。
赵郡李氏,中原望族,五姓七望之一。五姓七望分别是陇西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赵郡李氏先祖乃战国李牧,在唐朝虽然不如崔氏和卢氏,却强于郑氏和王氏,即便是同为李氏的陇西李氏,也不如赵郡李氏。只不过因为唐朝皇帝属于陇西李氏,所以地位稍有不如,不过在唐朝的历史上,赵郡李氏出了17个宰相,可见一斑。
“你是赵郡李氏哪一房的?”李晔好奇地看着这个主动来投靠自己的,也不禁怀疑对方的身份。
“回禀殿下,李某出自江夏房。”
“江夏房?开国侯和前礼部李尚书是你何人?”
李晔说的开国侯是李鄘(yong),宪宗时期的宰相,同时也被封为江夏县开国侯;前礼部尚书李磎,乃李鄘之孙,在之前担任着礼部尚书,不过在黄巢大军攻克长安后,逃到了河中,并没有来到成都,因此被革去了礼部尚书一职。
“那是李某的前辈,李某并不是其这一支。”青袍男子不卑不亢道。
“哦!”李晔颇为惊讶,“那你怎么来想起投靠本王这个亲王?而不是去朝中效力。”
“李某来成都府已多日,曾想过入朝为朝廷效力,不过见现在朝廷乌烟瘴气,田氏兄弟专权,众大臣不敢除掉宦官,这样的朝廷不去也罢。
反观寿王殿下,拥天策军,拉拢寒门子弟,所图甚大,让李某看到了希望。若是殿下为君,或许大唐还有复兴的希望,不然大唐30年内必亡。”
“大胆!污蔑朝廷,构陷本王,来人,把他给我拖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