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769 此人如何
“没错,就是修书!”回过神来,徐光启肯定的答道。
“理学昌盛,虽是儒教发展支流之一,但真正原因,还是帝王支持,太祖定国之后,重开科举,以朱子集注为科举内容,以八股为题材,画了个圈,凡是出题、回答,皆需在此范围之内。”
“若想西学昌盛,也必须如此,帝王支持,走科举路线,这才是推广一门学说的最佳途径,只需要几届科举后,取代理学,轻而易举。”徐光启将根源说了出来。
“帝王支持,想是不缺!”孙元化看了眼老师,“老师如今圣眷正浓,诸多举措,虽然是老师下令,但都出自陛下,陛下有改革之意,定然支持老师。帝王支持可以不虑,唯有科举......”
“修书之后,让陛下下令,定科举范围,于乾圣七年重开科举,一举而定!”崔呈秀接话道,和孙元化合力,将一条清晰的路线定了下来。
“可是,这样会不会阻力太大?”说完,崔呈秀有些沉默,他是当过首辅的人,自然知道,要盯着所有朝臣的压力去做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而且这不仅仅是和所有朝臣为敌,更是和天下的读书人为敌,所有读书人都习惯了以朱子集注为学习、答题范围,贸然更改,民间沸腾!
西学的书籍就算修了好,恐怕也只能是束之高阁,无法推广。
“老师可有解决方法?”孙元化满含希望的问道,这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推广。
“哈哈,这个着眼点,还是在科举,不过不是你们说的。”徐光启摇摇头,他们方向对了,但是方法却不太对。
“让你们平常多关心下朝政时局,就是不听。”
“今年大朝会,礼部已经有了三级学校的计划,明年等到三千万税银收上来之后,就将全面铺开,以一百所太学书院为基础,四面开花。”
“欲考秀才,需从小学毕业,欲靠举人,需从中学毕业,欲考进士,需从大学毕业。而我等之书籍思想,则可依托学校,成为教材,铺展开来。”徐光启侃侃而谈,将教育计划娓娓道来,其中宝库了考试、入学、升学、毕业等等,包括后面的科举。
“今后啊,凡是取了秀才功名的,要么升学,要么进入县衙做事,从县衙开始做事,而中了举人也是如此,只是进的是府衙。功名虽有高下,却都能为官,只是起点不同而已。而升学,则取决于学校,功名非是必须。”
这么规定,就是把秀才试当做一项保障,你要是能升学,就升学,不能升学,也可以进入县衙做事,如今各地县衙可是很缺人的,一个秀才过去,总比其他人要好。
“如此,时间上来得及吗?如今各地的书院可只是收蒙学童子呢!”崔呈秀不解的问道,河北也有学院,崔呈秀到看过,也就那样,还不如皇庄的书院办的好。
“这只是现在,等明年礼部发布诏令之后,学院会网开一面,让那些落第的童生也进入学习。”徐光启笑着道,作为首辅,想要知道各种机密简直太简单,而有了这些政策,他就可以因势利导,顺应着朝局来推动自己的学说。
“因此,推广的渠道不必担心,当前最重要的,还是修书一事,我们不仅要整理一套系统的西学书籍教材来,还要将其和儒教经典融合,光是西学,大家或许很反感,无法接受,但是新儒学,恐怕就没了那一丝抵触了。”徐光启看的很透,西学想要传播进来,就必须和本土学说结合,而等到局面打开,就不必这么麻烦了。
“甚至,我们可以来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崔呈秀也受到了启发,兴致勃勃的说道,“西学很多思想和知识,都可以在诸子百家中找到对应,入法家、兵家、道家等等,三教可以合流,诸子百家也可以换个面目重新出现,如此多头开放的新儒学,相比很有吸引力。有着诸子百家在前头吸引火力,西学也可以避免当出头鸟!”
诸子百家早就融入了儒教中,再度复兴并无人担心什么,但却可以吸引注意力,而且,很多有过官场经历的读书人,都知道,理学不过是快敲门砖,过了这个坎就没人在钻研了,想要提升自己,还是要汲取诸子百家的智慧和经验。
诸子百家的再度复兴,说不得反而能更加迎合某些人的想法。
“对没错,既然西学可以和儒家经典融合,那也可以和诸子百家融合,借先贤之言述说我之志向,如此多方融合,不仅能赢取支持,说不定还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孙元化也是一脸兴奋道。
儒教、西学、诸子百家、三者杂交方为正道,尽管这件大事光靠他们三人无法完成,但前期的推动却可以做,让这些书籍经典进入学校,一代人学习后,总有人有所得,之后如此沉淀个十几年,到时候经典之言就出来了。
他们那时候还没死,或许能看到,更或许,这些言论会出自他们手中,这些都说不定的。
“这是一件大事,我们人手有些不够。”崔呈秀又提出个难题,“光靠翰林院这些人,可完成不了这些。”
如今大明到处都缺人,着实抽掉不了人来翰林院编书,而且,这种西学融合的事情,每个起头,后续也走不了。
“翰林院没人,可天下的读书人却很多。”徐光启却不以为意,智珠在握道,“天下官员都是读书人,他们处理政务之余,还有不少空闲时间可以用来思考,用来编书,我一人之力有尽,但天下人之力却无穷。”
“若有人献书,年长者陛下嘉奖,内给表彰,挂名翰林院,年轻者老夫收为学生,轮转九部,如此风潮一起,此事则可成!”
“此计妙哉!”崔呈秀拍案叫绝,“以利诱之,只要大势一起,则我等在无压力。刘、黄二人则如同挡车之螳臂,无足挂齿。”
“只是这起风之人,何人可担任?”孙元化问道,这头一个吃螃蟹的很重要,得心甘情愿,又有一定的影响,最好还年轻,有功名却无官职在身,比起升官嘉奖,被首辅收为弟子学生的新闻要更加的轰动震撼。
“此人如何?”徐光启指着一张旧报纸上的新闻说道。
上面写着某人大肆散财,四处资助太学书院,十几万的白银撒出去,当真是轰动异常,对方还公然支持西学,甚至一度引起了都察院御史的炮轰,若不是陛下留中不发,此人下场恐怕不太妙。
“张采?!”两人对视一眼,回想此人的一些事情,忽然觉得,在没有比这人更加合适的了。
南京,秦淮河。
张采虽然左拥右抱,但却有些无精打采,身周的各色美女却无法然他有一丝的兴趣。
如今他的处境有些不妙,撒了十几万两银子,劝说家族中人如实上报田亩数,意思不擦汗的缴纳田税,甚至还发动自家的力量,劝说周边的地主,就连商税,也是老老实实的缴纳,家族实力尽出,却没有收到什么成效。
自己虽然能够再度行走,也恢复了士林中的一些朋友,但是相比付出,却是不太够看,如今家族中人再度有了怨言,纷纷言说,根本就不该支持他。
“莫非那宋献策框我?”醉眼迷离之下,张采不禁有些怀疑起来。然而再想想,却又觉得自己是无稽之谈,大势自己看在眼中,之所以没有成效,只是自己没有触及到一些人物而已。
“我的机会何时能到?”他不禁哀怨起来,十几万花出去了,效果不显,还要他怎么做?
“机会至矣!”忽然,一个略微有些熟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同时响起的,还有一些莺莺燕燕的声音,似乎是歌姬们的惊叫声。
“你是?”张采有些醉了,看眼前人看不太清楚。
“怎么,受先,一段时间没见,不认识我了?”陈子龙哈哈笑道,相比张采的颓唐,他意气风发多了,明显能看出境遇不错。
“你是陈卧子?”张采终于认出来人了。
“没错,正是我,看来一段时间的蛰伏,没让你堕落啊,头脑还很清醒。”陈子龙笑哈哈道。
“你说的机会至矣是什么意思?”看着陈子龙,想着他刚才所得话,他终于一个激灵,有些清醒过来。
“扶我起来!”他挣扎着起来,发现四肢无力后,就让旁边的歌姬帮忙,等到靠着坐起来后,却又让对方全部退出去。
顿时,整个花船二楼只有他们两人,江风习习,当无人能偷听谈话。
“请子龙教我!”张采恭敬的作揖行礼道。
“好说,好说,我只是代一位乡党前来当说客而已,有件事,若是办的好了,好处简直多不可数。”陈子龙自己都有些羡慕道。
他所谓的乡党,自然就是徐光启,徐光启是松江华亭人,他也是松江华亭人,再加上在太学中学习时印象不错,很自然的,这件任务就落到了他的手中。
“请说!”张采洗耳恭听。
“你且附耳过来,细细听我给你说。”陈子龙低着声音,娓娓道来。
江风呼呼作响,似乎为他们遮掩,也似乎毫无所觉。
“没错,就是修书!”回过神来,徐光启肯定的答道。
“理学昌盛,虽是儒教发展支流之一,但真正原因,还是帝王支持,太祖定国之后,重开科举,以朱子集注为科举内容,以八股为题材,画了个圈,凡是出题、回答,皆需在此范围之内。”
“若想西学昌盛,也必须如此,帝王支持,走科举路线,这才是推广一门学说的最佳途径,只需要几届科举后,取代理学,轻而易举。”徐光启将根源说了出来。
“帝王支持,想是不缺!”孙元化看了眼老师,“老师如今圣眷正浓,诸多举措,虽然是老师下令,但都出自陛下,陛下有改革之意,定然支持老师。帝王支持可以不虑,唯有科举......”
“修书之后,让陛下下令,定科举范围,于乾圣七年重开科举,一举而定!”崔呈秀接话道,和孙元化合力,将一条清晰的路线定了下来。
“可是,这样会不会阻力太大?”说完,崔呈秀有些沉默,他是当过首辅的人,自然知道,要盯着所有朝臣的压力去做这件事,到底有多难。
而且这不仅仅是和所有朝臣为敌,更是和天下的读书人为敌,所有读书人都习惯了以朱子集注为学习、答题范围,贸然更改,民间沸腾!
西学的书籍就算修了好,恐怕也只能是束之高阁,无法推广。
“老师可有解决方法?”孙元化满含希望的问道,这是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推广。
“哈哈,这个着眼点,还是在科举,不过不是你们说的。”徐光启摇摇头,他们方向对了,但是方法却不太对。
“让你们平常多关心下朝政时局,就是不听。”
“今年大朝会,礼部已经有了三级学校的计划,明年等到三千万税银收上来之后,就将全面铺开,以一百所太学书院为基础,四面开花。”
“欲考秀才,需从小学毕业,欲靠举人,需从中学毕业,欲考进士,需从大学毕业。而我等之书籍思想,则可依托学校,成为教材,铺展开来。”徐光启侃侃而谈,将教育计划娓娓道来,其中宝库了考试、入学、升学、毕业等等,包括后面的科举。
“今后啊,凡是取了秀才功名的,要么升学,要么进入县衙做事,从县衙开始做事,而中了举人也是如此,只是进的是府衙。功名虽有高下,却都能为官,只是起点不同而已。而升学,则取决于学校,功名非是必须。”
这么规定,就是把秀才试当做一项保障,你要是能升学,就升学,不能升学,也可以进入县衙做事,如今各地县衙可是很缺人的,一个秀才过去,总比其他人要好。
“如此,时间上来得及吗?如今各地的书院可只是收蒙学童子呢!”崔呈秀不解的问道,河北也有学院,崔呈秀到看过,也就那样,还不如皇庄的书院办的好。
“这只是现在,等明年礼部发布诏令之后,学院会网开一面,让那些落第的童生也进入学习。”徐光启笑着道,作为首辅,想要知道各种机密简直太简单,而有了这些政策,他就可以因势利导,顺应着朝局来推动自己的学说。
“因此,推广的渠道不必担心,当前最重要的,还是修书一事,我们不仅要整理一套系统的西学书籍教材来,还要将其和儒教经典融合,光是西学,大家或许很反感,无法接受,但是新儒学,恐怕就没了那一丝抵触了。”徐光启看的很透,西学想要传播进来,就必须和本土学说结合,而等到局面打开,就不必这么麻烦了。
“甚至,我们可以来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崔呈秀也受到了启发,兴致勃勃的说道,“西学很多思想和知识,都可以在诸子百家中找到对应,入法家、兵家、道家等等,三教可以合流,诸子百家也可以换个面目重新出现,如此多头开放的新儒学,相比很有吸引力。有着诸子百家在前头吸引火力,西学也可以避免当出头鸟!”
诸子百家早就融入了儒教中,再度复兴并无人担心什么,但却可以吸引注意力,而且,很多有过官场经历的读书人,都知道,理学不过是快敲门砖,过了这个坎就没人在钻研了,想要提升自己,还是要汲取诸子百家的智慧和经验。
诸子百家的再度复兴,说不得反而能更加迎合某些人的想法。
“对没错,既然西学可以和儒家经典融合,那也可以和诸子百家融合,借先贤之言述说我之志向,如此多方融合,不仅能赢取支持,说不定还能走出一条新路来!”孙元化也是一脸兴奋道。
儒教、西学、诸子百家、三者杂交方为正道,尽管这件大事光靠他们三人无法完成,但前期的推动却可以做,让这些书籍经典进入学校,一代人学习后,总有人有所得,之后如此沉淀个十几年,到时候经典之言就出来了。
他们那时候还没死,或许能看到,更或许,这些言论会出自他们手中,这些都说不定的。
“这是一件大事,我们人手有些不够。”崔呈秀又提出个难题,“光靠翰林院这些人,可完成不了这些。”
如今大明到处都缺人,着实抽掉不了人来翰林院编书,而且,这种西学融合的事情,每个起头,后续也走不了。
“翰林院没人,可天下的读书人却很多。”徐光启却不以为意,智珠在握道,“天下官员都是读书人,他们处理政务之余,还有不少空闲时间可以用来思考,用来编书,我一人之力有尽,但天下人之力却无穷。”
“若有人献书,年长者陛下嘉奖,内给表彰,挂名翰林院,年轻者老夫收为学生,轮转九部,如此风潮一起,此事则可成!”
“此计妙哉!”崔呈秀拍案叫绝,“以利诱之,只要大势一起,则我等在无压力。刘、黄二人则如同挡车之螳臂,无足挂齿。”
“只是这起风之人,何人可担任?”孙元化问道,这头一个吃螃蟹的很重要,得心甘情愿,又有一定的影响,最好还年轻,有功名却无官职在身,比起升官嘉奖,被首辅收为弟子学生的新闻要更加的轰动震撼。
“此人如何?”徐光启指着一张旧报纸上的新闻说道。
上面写着某人大肆散财,四处资助太学书院,十几万的白银撒出去,当真是轰动异常,对方还公然支持西学,甚至一度引起了都察院御史的炮轰,若不是陛下留中不发,此人下场恐怕不太妙。
“张采?!”两人对视一眼,回想此人的一些事情,忽然觉得,在没有比这人更加合适的了。
南京,秦淮河。
张采虽然左拥右抱,但却有些无精打采,身周的各色美女却无法然他有一丝的兴趣。
如今他的处境有些不妙,撒了十几万两银子,劝说家族中人如实上报田亩数,意思不擦汗的缴纳田税,甚至还发动自家的力量,劝说周边的地主,就连商税,也是老老实实的缴纳,家族实力尽出,却没有收到什么成效。
自己虽然能够再度行走,也恢复了士林中的一些朋友,但是相比付出,却是不太够看,如今家族中人再度有了怨言,纷纷言说,根本就不该支持他。
“莫非那宋献策框我?”醉眼迷离之下,张采不禁有些怀疑起来。然而再想想,却又觉得自己是无稽之谈,大势自己看在眼中,之所以没有成效,只是自己没有触及到一些人物而已。
“我的机会何时能到?”他不禁哀怨起来,十几万花出去了,效果不显,还要他怎么做?
“机会至矣!”忽然,一个略微有些熟悉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同时响起的,还有一些莺莺燕燕的声音,似乎是歌姬们的惊叫声。
“你是?”张采有些醉了,看眼前人看不太清楚。
“怎么,受先,一段时间没见,不认识我了?”陈子龙哈哈笑道,相比张采的颓唐,他意气风发多了,明显能看出境遇不错。
“你是陈卧子?”张采终于认出来人了。
“没错,正是我,看来一段时间的蛰伏,没让你堕落啊,头脑还很清醒。”陈子龙笑哈哈道。
“你说的机会至矣是什么意思?”看着陈子龙,想着他刚才所得话,他终于一个激灵,有些清醒过来。
“扶我起来!”他挣扎着起来,发现四肢无力后,就让旁边的歌姬帮忙,等到靠着坐起来后,却又让对方全部退出去。
顿时,整个花船二楼只有他们两人,江风习习,当无人能偷听谈话。
“请子龙教我!”张采恭敬的作揖行礼道。
“好说,好说,我只是代一位乡党前来当说客而已,有件事,若是办的好了,好处简直多不可数。”陈子龙自己都有些羡慕道。
他所谓的乡党,自然就是徐光启,徐光启是松江华亭人,他也是松江华亭人,再加上在太学中学习时印象不错,很自然的,这件任务就落到了他的手中。
“请说!”张采洗耳恭听。
“你且附耳过来,细细听我给你说。”陈子龙低着声音,娓娓道来。
江风呼呼作响,似乎为他们遮掩,也似乎毫无所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