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5章 755 生前成名
大清有了破局之策,因此小动作都停了下来,生怕大明因此发现他们的策略,故而,这段时间边疆倒是平静异常。
这种程度的平静,让朱由检几乎以为女真彻底消亡了。
“切,平静不好吗?”他自嘲了一句。不过说是这么说,但其实他心里也知道,女真肯定是在默默蛰伏,憋大招,到时候好来个一击必杀。
就如历史上孤注一掷,绕道蒙古,叩关入内一样。不过,朱由检却不害怕,只要给他一年多的时间,改革完了九边,并训练新兵,介时他将有三十万可用大军,不论女真刷什么花样,他都不惧。
“黄太吉,朕等你!”自信呢一笑后,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时间,朱由检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内事务当中,矿山、税务、农田、公司、吏治,一桩桩,一样样的慢慢梳理。
如今随着吏员的纳入,大明基层多了非常多的官员,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至少能办事,能维衙门的运转,如此庞大的人力,让朱由检根本不惧,有足够的底气和那些官僚做斗争。
九边,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原本因为旱灾而死气沉沉的陕西,却因为大招兵而忽然有了一丝热度,无数青壮灾民抱着一丝希望,前往应募。
而大量的田地划分,也让无数军户都有了抗旱的动力,纷纷跳水挖沟,想要度过青黄不接且干旱的两个月。
以前他们是为军官种地,守城再好都不是自己的,旱死就旱死吧,但现在不同了,地里的庄稼是自己的,今年又免了税,收多少都是自己的,这种去情况下,怎么可能没有动力呢!
西安,陈奇瑜正在不断的帮着王在晋跑动跑西的忙拿着,他长于军略,是个典型的参谋人才,又熟悉陕西边关的情况,因此很得王在晋的看重,有陈奇瑜在,他的工作能轻松不少。
然而,在工作开展了十多天后,一份圣旨,却飘然而至,抵达了这里。
“圣旨,颁给谁的?”王在晋看着传旨的太监,惊讶的问道。
“是给陈奇瑜的!”面对最顶级的大佬,这位驿部的官员根本不敢怠慢,连忙回答道。
“陈奇瑜?怎么有圣旨给他?”王在晋不解,这陈奇瑜怎么会让皇帝注意到呢,天下参政这么多,为何偏偏是你有圣旨?
“是陛下想要调陈奇瑜进御马监,由于陈奇瑜是内阁的人,所以只能用圣旨调遣!”官员回答道。
“调去御马监?”王在晋这次是真的惊呆了,皇帝喜欢用文臣担任掌印的行为,真是特别极了!
而如今,又不局限于掌印了,而是其他位置也开始任用文臣了。
很快,得到通知的陈奇瑜匆匆赶来,接过圣旨后,他自己也惊呆了。
“陛下,这是何意?”他不解的问道,然后又有些无助的看向王在晋。
“别看本官,虽然本官很欣赏你,也有意提携一二,但这是圣旨,是陛下的旨意,本官是无法违抗的。”王在晋无奈道。
“下官明白了!”陈奇瑜有些丧气的低头,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了顶级大佬的赏识,以为前途光明,结果却来了这么一封奇怪的圣旨,让自己去御马监,这......太荒诞了。
然而在怎么荒诞,身为官员的陈奇瑜也只能遵守,除非他抗旨不尊!
收拾收拾了行礼,陈奇瑜骑着一匹马,带着满心的茫然和担忧,朝着京师行去。
而此刻的朱由检,在处理完了政务后,却来到了翰林院。
距离元宵节他招纳汤若望等入翰林已经两个月的时间了,总该有点成果了吧!最起码,小学剩下几个年纪的《数学》《格物》《地理》课本总要编篡完成吧!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来到了翰林院。
此刻的翰林院中,人数还是蛮多的,西洋人大明人都有,之前这里虽然空了,但是随着汤若望的入住,其他辅助人员也是多了起来。
而负责所有事物的翰林院掌院却不是其他人,而是天启元年的状元郎,余煌。曾经《三朝要典》的主笔,被朱由检从驿部中弄了出来,如今负责翰林院的所有工作。
课本进度的掌控,就是他在负责。
人来人往的翰林院已经颇具兴盛之像,不复此前冷清寂寥的局面。
“参见陛下!”朱由检一来,所有人都跪地迎接。
“平身吧!”朱由检虚扶道,然后他就发现了两个很特别的人,他们可不是这里的官员。
“孙爱卿,你怎么来了?”朱由检看着孙元化,笑呵呵的问道。
“启禀陛下,微臣是来参与修撰的!”孙元化笑道,他虽然干着的是工匠的活,但是文化课程方面并没有落下,为了实现自己补益王化的愿望,他反而在这方面钻研的更深。
“你也是修撰组的?”朱由检有些意外,没办法,孙元化铸炮的历史字眼,让他落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是的!”孙元化毫不迟疑的点头,他的确是修撰组的,其中整个小学的数学课本,都是他审议的。
“啧啧!”朱由检想来句人不可貌相,但想了想,这似乎是在贬损别人,临话到嘴边了,硬是咽了下去,转而就问道,“你身边的这位是?”
“哦,这是宋应星,对各种工艺有独到之处,是将作监的技术能手,今日微臣带他前来,是要找一些西学书籍的。”孙元化感慨道,如今这个世道,想要看一本西学书籍当真是苦难,除了翰林院外,其他地方还这没多少。
为了编书,余煌可是将市面上所有的西学书籍都买来,作为参考。
“宋应星?”朱由检颇为惊讶的打量了下眼前这位三十多岁的男子。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的名字在后世可谓是如雷贯耳。
“听说你写了本叫做《天工开物》的关于手工艺的书籍,写完了吗?”朱由检你并不是道这本书什么时候写完的,但却不妨碍他询问。
“写完了,还没定稿。陛下是如何知道的?”回答了两句,宋应星才忽然反应过来不第一,书都刊发,皇帝怎么知道的?
“朕是听徐爱卿说的,他说你正在写一本奇书,一旦完成,彪炳千古!”说着,朱由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好好写,朕看好你,等完稿了来找朕,朕替你发行天下!”
说完,朱由检就迈步往里去,原地就留下个自动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宋应星。
能不激动吗,有了皇帝这句话,他这本书当世就能引起轰动,生前成名,而不用你等到死后,书籍传播开来,才有了名声。
大清有了破局之策,因此小动作都停了下来,生怕大明因此发现他们的策略,故而,这段时间边疆倒是平静异常。
这种程度的平静,让朱由检几乎以为女真彻底消亡了。
“切,平静不好吗?”他自嘲了一句。不过说是这么说,但其实他心里也知道,女真肯定是在默默蛰伏,憋大招,到时候好来个一击必杀。
就如历史上孤注一掷,绕道蒙古,叩关入内一样。不过,朱由检却不害怕,只要给他一年多的时间,改革完了九边,并训练新兵,介时他将有三十万可用大军,不论女真刷什么花样,他都不惧。
“黄太吉,朕等你!”自信呢一笑后,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时间,朱由检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内事务当中,矿山、税务、农田、公司、吏治,一桩桩,一样样的慢慢梳理。
如今随着吏员的纳入,大明基层多了非常多的官员,尽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至少能办事,能维衙门的运转,如此庞大的人力,让朱由检根本不惧,有足够的底气和那些官僚做斗争。
九边,改革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原本因为旱灾而死气沉沉的陕西,却因为大招兵而忽然有了一丝热度,无数青壮灾民抱着一丝希望,前往应募。
而大量的田地划分,也让无数军户都有了抗旱的动力,纷纷跳水挖沟,想要度过青黄不接且干旱的两个月。
以前他们是为军官种地,守城再好都不是自己的,旱死就旱死吧,但现在不同了,地里的庄稼是自己的,今年又免了税,收多少都是自己的,这种去情况下,怎么可能没有动力呢!
西安,陈奇瑜正在不断的帮着王在晋跑动跑西的忙拿着,他长于军略,是个典型的参谋人才,又熟悉陕西边关的情况,因此很得王在晋的看重,有陈奇瑜在,他的工作能轻松不少。
然而,在工作开展了十多天后,一份圣旨,却飘然而至,抵达了这里。
“圣旨,颁给谁的?”王在晋看着传旨的太监,惊讶的问道。
“是给陈奇瑜的!”面对最顶级的大佬,这位驿部的官员根本不敢怠慢,连忙回答道。
“陈奇瑜?怎么有圣旨给他?”王在晋不解,这陈奇瑜怎么会让皇帝注意到呢,天下参政这么多,为何偏偏是你有圣旨?
“是陛下想要调陈奇瑜进御马监,由于陈奇瑜是内阁的人,所以只能用圣旨调遣!”官员回答道。
“调去御马监?”王在晋这次是真的惊呆了,皇帝喜欢用文臣担任掌印的行为,真是特别极了!
而如今,又不局限于掌印了,而是其他位置也开始任用文臣了。
很快,得到通知的陈奇瑜匆匆赶来,接过圣旨后,他自己也惊呆了。
“陛下,这是何意?”他不解的问道,然后又有些无助的看向王在晋。
“别看本官,虽然本官很欣赏你,也有意提携一二,但这是圣旨,是陛下的旨意,本官是无法违抗的。”王在晋无奈道。
“下官明白了!”陈奇瑜有些丧气的低头,自己好不容易得到了顶级大佬的赏识,以为前途光明,结果却来了这么一封奇怪的圣旨,让自己去御马监,这......太荒诞了。
然而在怎么荒诞,身为官员的陈奇瑜也只能遵守,除非他抗旨不尊!
收拾收拾了行礼,陈奇瑜骑着一匹马,带着满心的茫然和担忧,朝着京师行去。
而此刻的朱由检,在处理完了政务后,却来到了翰林院。
距离元宵节他招纳汤若望等入翰林已经两个月的时间了,总该有点成果了吧!最起码,小学剩下几个年纪的《数学》《格物》《地理》课本总要编篡完成吧!
带着这样的想法,他来到了翰林院。
此刻的翰林院中,人数还是蛮多的,西洋人大明人都有,之前这里虽然空了,但是随着汤若望的入住,其他辅助人员也是多了起来。
而负责所有事物的翰林院掌院却不是其他人,而是天启元年的状元郎,余煌。曾经《三朝要典》的主笔,被朱由检从驿部中弄了出来,如今负责翰林院的所有工作。
课本进度的掌控,就是他在负责。
人来人往的翰林院已经颇具兴盛之像,不复此前冷清寂寥的局面。
“参见陛下!”朱由检一来,所有人都跪地迎接。
“平身吧!”朱由检虚扶道,然后他就发现了两个很特别的人,他们可不是这里的官员。
“孙爱卿,你怎么来了?”朱由检看着孙元化,笑呵呵的问道。
“启禀陛下,微臣是来参与修撰的!”孙元化笑道,他虽然干着的是工匠的活,但是文化课程方面并没有落下,为了实现自己补益王化的愿望,他反而在这方面钻研的更深。
“你也是修撰组的?”朱由检有些意外,没办法,孙元化铸炮的历史字眼,让他落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是的!”孙元化毫不迟疑的点头,他的确是修撰组的,其中整个小学的数学课本,都是他审议的。
“啧啧!”朱由检想来句人不可貌相,但想了想,这似乎是在贬损别人,临话到嘴边了,硬是咽了下去,转而就问道,“你身边的这位是?”
“哦,这是宋应星,对各种工艺有独到之处,是将作监的技术能手,今日微臣带他前来,是要找一些西学书籍的。”孙元化感慨道,如今这个世道,想要看一本西学书籍当真是苦难,除了翰林院外,其他地方还这没多少。
为了编书,余煌可是将市面上所有的西学书籍都买来,作为参考。
“宋应星?”朱由检颇为惊讶的打量了下眼前这位三十多岁的男子。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的名字在后世可谓是如雷贯耳。
“听说你写了本叫做《天工开物》的关于手工艺的书籍,写完了吗?”朱由检你并不是道这本书什么时候写完的,但却不妨碍他询问。
“写完了,还没定稿。陛下是如何知道的?”回答了两句,宋应星才忽然反应过来不第一,书都刊发,皇帝怎么知道的?
“朕是听徐爱卿说的,他说你正在写一本奇书,一旦完成,彪炳千古!”说着,朱由检拍了拍对方的肩膀,“好好写,朕看好你,等完稿了来找朕,朕替你发行天下!”
说完,朱由检就迈步往里去,原地就留下个自动的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宋应星。
能不激动吗,有了皇帝这句话,他这本书当世就能引起轰动,生前成名,而不用你等到死后,书籍传播开来,才有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