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391 群情反对
“附议!”
“我同意刑部薛大人的意见。”
“这仅仅只是一个提议,完全没有详细缜密的计划,如此草率的改革,绝对不能实行下去。”
三法司的三位主官都表示了隐晦的反对意见后,其他官员也没有沉默下来,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算和这件事无关,他们也都开口说了两句。
长久的不在会议上显示自己的存在,会让人遗忘自己。
当然,他们有的人说的话仅仅只是表示反对,还有的则稍微有点见底,看出皇帝这个所谓变革的缺陷之处——没有一个完整而周密详细的计划。
乾圣帝是一个喜欢新奇和创新的皇帝,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变革不一定都是好的、正确的。
就比如都察院在地方开办分院,完全是源于一个愤怒下的错误。
乾圣帝并不知道,提刑按察使司就是都察院在地方的监督机构。当然,这也和这机个构管理范围非常广有关系,审判案件、监察、巡堤、巡海、驿传、提学等,都归属他管辖。
如此多的事务,以当时皇帝暴怒的状态,遗忘两个不算啥。
当时甚多官员甚至一度以为,皇帝会将给事中给彻底裁撤掉。
仅仅是将当时的都察院大部分御史下放,然后再补充一批,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至于地方多了个机构,不算啥,正好专职化督查。
实行了只以查处弹劾官员为功绩的考核后,地方都察院的战斗力相当猛,一年来干掉了很多官员,狠狠纠正了一把现在的房子,算是错有错招。
但是,地方都察院的结果是好的,但不掉表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好的,所有的官员相当警惕皇帝的变革。
就像这次,无法拿出一个可行有效的变革来,是不会有人同意的。
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反对的意见,当然,也有些人没有开口,尤其是尚书们,他们十分谨慎的,将目光看向了前面的几个座位。
刚刚完成了派系的选择,在大佬没发话之前,他们不好表态。
看着大半都反对的官员,王体乾不自觉的握紧了手,嘴唇蠕动了下,刚想开口,然后似乎想起了什么,最终还是没有张开嘴,而是抿着嘴,眼睛紧紧的盯着朝堂,将所有人的发言都记载下来。
“你们怎么看?”徐光启望向其他三人。
“太草率!”钱龙锡摇了摇头。
“这不是当前的重点。”王在晋也不太同意,他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军事问题,九边、卫所、辽东、女真,这才是亟待解决的,而所谓制度的变革,应当等局势稳定下来后才考虑。
“我也觉得太急躁了些。”熊文灿见其他人都不赞同,自己也随大流的说了一句。
“嗯,那这条暂时搁置。”徐光启点头,他也不赞同现在进行太多的改革,尤其是在财政入不敷出的状态下,推行大理寺审判制度,光是每个省多增加的人手,每月的俸禄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目前帝国可拿不出这笔钱来,何况,除了俸禄外,还有其他的支出。
“那巡抚的固定,以及地方官府和中央部门的对应呢?”徐光启提出问题。
这又引起一番讨论。
面对皇帝层出不穷的改革,百官们真的有点无力了——皇帝的想法怎么这么多。
然后,他们又不得不绞尽脑汁来委婉的进行反对。
草率、不可妄动、没有周密的计划,都成了理由,场面几乎是一片倒的,没有一个赞同。
实际上,巡抚已经成了地方的最高长官,但就和内阁一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义承认,当然,和内阁不同的是,内阁有自己的固定地方和办公机构。
但巡抚没有,同样也没有固定的人员,若是巡抚固定下来,那就意味着要开府建牙,不论是场地,还是属官,都需要一一添置,这非常的复杂和麻烦。
这种变动是巨大的,很多年纪大的官员,几乎无法接受。同时,还有另外两个麻烦——人手和经费。
“若是实行这个计划,恐怕没有足够的人手。”礼部尚书阮大铖站出来说了一句,他倒不是反对,只是希望内阁正视这个问题。
“若是启用吏员呢?选拔吏员为官,这在国初有过,若人手不够,这个可以弥补。”徐光启幽幽来了一句。
这句话,让阮大铖愕然,随后才苦笑的点点头道,“那就没问题了。”
然而,这个回答却让朝臣哗然。
卧槽,启用吏员,那我们这些读圣贤书,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通过科举,成为进士的人算什么?
不行,绝对不行,决不能启用吏员为官!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想法。
其实,地方的官府和中央六部,早就有了一一对应的部门,当然,地方不称部,而是科,户科兵科之类的,同时,也不是正官担任,全部都是经制吏在里面办公,办事员都是属于胥吏,下九流之一。
若是直接将这些人的品级给提拔起来,那过程倒也简单,但却没有一个人提。
这些科考出身的人,面对胥吏有着天然的优越感,不愿,也不想将自己的囊中之物给这些人分享。
那是对他们的侮辱!
“反对如此强烈吗?”看着喧哗声要将屋顶掀翻的群臣,徐光启有些默然,反对这么强烈吗?
其实,他从心底赞同这个方案的,那些吏员有能力,有经验,同时里面不乏惊才绝艳之人,只是因为没有科举这块敲门砖,他们才只能在地方浮沉。
若是没了这个限制,很多人将脱颖而出。
然而,反对的力量着实太强大了,纵然很多大佬没说话,但看他们深以为然的表情,就知道不可能同意。
“徐老大人,就算这个决议通过了,也实行不下去,户部....金部并没有这么多的收入,给这些人发放俸禄。”见徐光启不说话,毕自严主动站出来,提出了另一个弊端。
他这算是给徐光启一个台阶下。
帝国的财政的确不容许这么做,经制吏的俸禄时很少的,甚至没有,他们拿的钱大多是地方沉淀多年的潜规则。
若是将他们提拔为官员,那显然就要发放俸禄,而且数量还不低,起码也要照着七品县令的俸禄来削减,这将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支出,不比现在要拨给的少。
“如此,便作罢吧!”徐光启叹气一声。
这是他最想实行的,然而无奈,推动不下去。
“附议!”
“我同意刑部薛大人的意见。”
“这仅仅只是一个提议,完全没有详细缜密的计划,如此草率的改革,绝对不能实行下去。”
三法司的三位主官都表示了隐晦的反对意见后,其他官员也没有沉默下来,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算和这件事无关,他们也都开口说了两句。
长久的不在会议上显示自己的存在,会让人遗忘自己。
当然,他们有的人说的话仅仅只是表示反对,还有的则稍微有点见底,看出皇帝这个所谓变革的缺陷之处——没有一个完整而周密详细的计划。
乾圣帝是一个喜欢新奇和创新的皇帝,这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变革不一定都是好的、正确的。
就比如都察院在地方开办分院,完全是源于一个愤怒下的错误。
乾圣帝并不知道,提刑按察使司就是都察院在地方的监督机构。当然,这也和这机个构管理范围非常广有关系,审判案件、监察、巡堤、巡海、驿传、提学等,都归属他管辖。
如此多的事务,以当时皇帝暴怒的状态,遗忘两个不算啥。
当时甚多官员甚至一度以为,皇帝会将给事中给彻底裁撤掉。
仅仅是将当时的都察院大部分御史下放,然后再补充一批,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至于地方多了个机构,不算啥,正好专职化督查。
实行了只以查处弹劾官员为功绩的考核后,地方都察院的战斗力相当猛,一年来干掉了很多官员,狠狠纠正了一把现在的房子,算是错有错招。
但是,地方都察院的结果是好的,但不掉表每一次的变化都是好的,所有的官员相当警惕皇帝的变革。
就像这次,无法拿出一个可行有效的变革来,是不会有人同意的。
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反对的意见,当然,也有些人没有开口,尤其是尚书们,他们十分谨慎的,将目光看向了前面的几个座位。
刚刚完成了派系的选择,在大佬没发话之前,他们不好表态。
看着大半都反对的官员,王体乾不自觉的握紧了手,嘴唇蠕动了下,刚想开口,然后似乎想起了什么,最终还是没有张开嘴,而是抿着嘴,眼睛紧紧的盯着朝堂,将所有人的发言都记载下来。
“你们怎么看?”徐光启望向其他三人。
“太草率!”钱龙锡摇了摇头。
“这不是当前的重点。”王在晋也不太同意,他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军事问题,九边、卫所、辽东、女真,这才是亟待解决的,而所谓制度的变革,应当等局势稳定下来后才考虑。
“我也觉得太急躁了些。”熊文灿见其他人都不赞同,自己也随大流的说了一句。
“嗯,那这条暂时搁置。”徐光启点头,他也不赞同现在进行太多的改革,尤其是在财政入不敷出的状态下,推行大理寺审判制度,光是每个省多增加的人手,每月的俸禄就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目前帝国可拿不出这笔钱来,何况,除了俸禄外,还有其他的支出。
“那巡抚的固定,以及地方官府和中央部门的对应呢?”徐光启提出问题。
这又引起一番讨论。
面对皇帝层出不穷的改革,百官们真的有点无力了——皇帝的想法怎么这么多。
然后,他们又不得不绞尽脑汁来委婉的进行反对。
草率、不可妄动、没有周密的计划,都成了理由,场面几乎是一片倒的,没有一个赞同。
实际上,巡抚已经成了地方的最高长官,但就和内阁一样,没有一个正式的名义承认,当然,和内阁不同的是,内阁有自己的固定地方和办公机构。
但巡抚没有,同样也没有固定的人员,若是巡抚固定下来,那就意味着要开府建牙,不论是场地,还是属官,都需要一一添置,这非常的复杂和麻烦。
这种变动是巨大的,很多年纪大的官员,几乎无法接受。同时,还有另外两个麻烦——人手和经费。
“若是实行这个计划,恐怕没有足够的人手。”礼部尚书阮大铖站出来说了一句,他倒不是反对,只是希望内阁正视这个问题。
“若是启用吏员呢?选拔吏员为官,这在国初有过,若人手不够,这个可以弥补。”徐光启幽幽来了一句。
这句话,让阮大铖愕然,随后才苦笑的点点头道,“那就没问题了。”
然而,这个回答却让朝臣哗然。
卧槽,启用吏员,那我们这些读圣贤书,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通过科举,成为进士的人算什么?
不行,绝对不行,决不能启用吏员为官!
这几乎是所有人的想法。
其实,地方的官府和中央六部,早就有了一一对应的部门,当然,地方不称部,而是科,户科兵科之类的,同时,也不是正官担任,全部都是经制吏在里面办公,办事员都是属于胥吏,下九流之一。
若是直接将这些人的品级给提拔起来,那过程倒也简单,但却没有一个人提。
这些科考出身的人,面对胥吏有着天然的优越感,不愿,也不想将自己的囊中之物给这些人分享。
那是对他们的侮辱!
“反对如此强烈吗?”看着喧哗声要将屋顶掀翻的群臣,徐光启有些默然,反对这么强烈吗?
其实,他从心底赞同这个方案的,那些吏员有能力,有经验,同时里面不乏惊才绝艳之人,只是因为没有科举这块敲门砖,他们才只能在地方浮沉。
若是没了这个限制,很多人将脱颖而出。
然而,反对的力量着实太强大了,纵然很多大佬没说话,但看他们深以为然的表情,就知道不可能同意。
“徐老大人,就算这个决议通过了,也实行不下去,户部....金部并没有这么多的收入,给这些人发放俸禄。”见徐光启不说话,毕自严主动站出来,提出了另一个弊端。
他这算是给徐光启一个台阶下。
帝国的财政的确不容许这么做,经制吏的俸禄时很少的,甚至没有,他们拿的钱大多是地方沉淀多年的潜规则。
若是将他们提拔为官员,那显然就要发放俸禄,而且数量还不低,起码也要照着七品县令的俸禄来削减,这将是一笔极为庞大的支出,不比现在要拨给的少。
“如此,便作罢吧!”徐光启叹气一声。
这是他最想实行的,然而无奈,推动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