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164 时机
杨鹤沉默良久,最终冷冷吐出一个词,“杀!”
甚至怕皇帝不明白,他还在自己脖颈出划了下,增添动作解释。
“杀?”朱由检楞了,没想到杨鹤的解决方法如此简单粗暴,而且对待少民的态度,如此尖锐。
对灾民的悲天悯人,对回民的狠辣无情,让朱由检一时有些看不懂杨鹤。
“对,杀!”杨鹤有些狠辣的说道,“这些回民,都是当地动乱的根源,他们习俗不同汉族,文字不同,也不习孔孟,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和当地汉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一旦到了某个点,就会爆发出来。”
杨鹤说的很坦然,也很高高在上,陕西是汉地十三省,是汉族旧有的土地,这里是绝不可能让给其他民族的。
而当某个民族数量越来越多,抢占了汉民的生存空间会怎样?只有一个字,杀!
这是千百年来的习俗,也是烙印在汉民骨子里的东西。
若是这些人学习汉人风俗和文字,几代之后,会融入汉族,但这些回民却并不,他们固执自己的传统和信仰,处处不同,那就别怪汉民的排挤了。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了后世满清同治时期,陕西就爆发了回乱,陕西汉民被杀了一半,整个西北部地区汉民被屠杀了两千万,渭水飘红,惨不忍睹。
而后,便是左宗棠率兵平叛,汉民疯狂的报复屠杀,将整个陕西的回民几乎杀光,除了西安城城中并未参加的回民部落,其他全部被杀光。
目前在陕西、甘肃等地区,基本是汉七回三的结构,回民人口众多,而这些回民的来源,一是唐朝时期,从西域来的波斯人留下的后代,一部分是元朝时色目人的后代,这些不断繁衍发展,最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朱由检并不知道同治回乱这件事,但通过杨鹤的描述,并不妨碍他了解当地名族的矛盾,作为汉人的皇帝,他天然的站在汉族的立场上。
“朕知道了,朕会让锦衣卫注意当地的情况,爱卿也多加关注,一旦回民暴乱,立刻镇压,绝不姑息!”兴许是收了杨鹤的影响,朱由检说话也狠辣起来。
“老臣明白!”见皇帝这种态度,杨鹤十分高兴。
“迁移灾民是一项大功臣,明日朕就召开早朝,爱卿和各位臣僚说一说陕西的情况,抽调人过去,协助爱卿完成这场迁徙,粮食的事情不用担心,朕会派人送过去的。”朱由检说着自己能给杨鹤提供的帮助。
“多谢陛下,但老臣并不需要这些,不费朝廷一两银子,老臣可以将这些人全都送走。”杨鹤自信的说道。
“哦,爱卿有何办法?”朱由检好奇道。
“无他,朝士绅借粮而已,灾民已经形成,甚至有地方成为了流贼,其危害有目共睹,当地士绅巴不得花谢钱粮,送走这些灾民,不仅安全,还能侵吞他们名下的土地。”
灾民变成流民后,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处讨食吃,但等旱情减轻,他们又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种田。但若是他们不会来,那么这些土地就成了无主土地,这些士绅自然就能通过种种手段,将这些土地放到自己名下。
“呵呵,朕不会便宜了这群豺狼!”朱由检冷笑道,他倒想看看,当这群准备饕餮盛宴的地主士绅,看到他们垂涎的土地变成了皇庄,到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对于皇帝打什么主意,杨鹤没有去猜,肯定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就是了。
“哈欠!”杨鹤打了哥哈欠,眼皮有些耸拉。
大中午的,本就让人瞌睡,更何况他还是从外地赶来,虽然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但这并不能驱逐疲惫。
“爱卿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过几天再商量移民的具体计划。”朱由检说道。移民并不是口一张就好了,而是要有很多详细的计划,比如在哪里接灾民,灾民怎么走,怎么聚集,到哪里去。
包括沿途的一些食物站点,淮河口转换船只的地点,;临时停靠的地点,都要一一安排好。
而这些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尤其是陕西情况只有杨鹤最清楚,大部分计划都要他来做,他的任务相当繁重,不休息好可不行。
只是面对皇帝的好意,杨鹤并不领情,他拒绝道,“陛下,老臣今晚好好休息即可,明日就开始制定计划,大迁移在一日实行,陕西汉民就早已日子脱离苦海。”
“爱卿辛苦了!”面对如此勤劳肯干的员工,朱由检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同意他了。
“老臣告退!”杨鹤行礼,然后被太监送出去。
陕西的灾民即将被解决,农民起义的根源就将被掐灭,朱由检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他提溜了一串水晶葡萄吃掉,又愉快的看起各地情报来,包括司礼监御马监等的奏报文书。
对于这些东西,朱由检是当做一种见闻来看到,虽然不如后世的小说好看,但也可以解闷,还能更多的了解大明。
大明的皇帝之所以屡屡被文臣蒙蔽,还不是因为只能困在皇宫中,对民间不了解导致的。
“这么说,朕要常常微服私访啊,今年才一次,还是打仗,有点难不够啊。说不定次数多了,民间也会流传什么乾圣微服私访记之类的话本。”朱由检摸着下巴畅想到。
想了一会,他便看起来文书,一叠子文书中,王体乾奏疏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汇报帝国日报展开的情况。
就目前来说,效果很好,一个是银钱的赚取方面,居然盈利了将近二十万两,真的非常不可思议,这可没有广告,光是靠报纸销量贩卖而得来的。
一枚小钱的售价,在这个时代,还是很高的,但纵然如此,也架不住人们想要了解大明,了解外界世界的渴望。
帝国日报,恰逢其会。
看到这样的反馈,朱由检又在桌子上找了找,发现了锦衣卫关于帝国日报的奏报,上面也全是夸赞之语,除了肯定王体乾汇报属实外,就是说民间对皇帝的感官。
圣皇仁君这样的称呼已经流行起来,甚至在那些贱籍之人的家中,起了皇帝的长生排位,日夜焚香祷告,祈求皇帝平安万万岁!
这些描写,让朱由检乐不可支,真是不枉费他花了那么多代价,将贱籍恢复成良民。
一种奇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朱由检心中升腾而起,让他干劲十足。
想到陕西灾民的事,他立刻大喊道,“明日早朝!”
杨鹤沉默良久,最终冷冷吐出一个词,“杀!”
甚至怕皇帝不明白,他还在自己脖颈出划了下,增添动作解释。
“杀?”朱由检楞了,没想到杨鹤的解决方法如此简单粗暴,而且对待少民的态度,如此尖锐。
对灾民的悲天悯人,对回民的狠辣无情,让朱由检一时有些看不懂杨鹤。
“对,杀!”杨鹤有些狠辣的说道,“这些回民,都是当地动乱的根源,他们习俗不同汉族,文字不同,也不习孔孟,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和当地汉民的矛盾也越来越多,一旦到了某个点,就会爆发出来。”
杨鹤说的很坦然,也很高高在上,陕西是汉地十三省,是汉族旧有的土地,这里是绝不可能让给其他民族的。
而当某个民族数量越来越多,抢占了汉民的生存空间会怎样?只有一个字,杀!
这是千百年来的习俗,也是烙印在汉民骨子里的东西。
若是这些人学习汉人风俗和文字,几代之后,会融入汉族,但这些回民却并不,他们固执自己的传统和信仰,处处不同,那就别怪汉民的排挤了。
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到了后世满清同治时期,陕西就爆发了回乱,陕西汉民被杀了一半,整个西北部地区汉民被屠杀了两千万,渭水飘红,惨不忍睹。
而后,便是左宗棠率兵平叛,汉民疯狂的报复屠杀,将整个陕西的回民几乎杀光,除了西安城城中并未参加的回民部落,其他全部被杀光。
目前在陕西、甘肃等地区,基本是汉七回三的结构,回民人口众多,而这些回民的来源,一是唐朝时期,从西域来的波斯人留下的后代,一部分是元朝时色目人的后代,这些不断繁衍发展,最终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朱由检并不知道同治回乱这件事,但通过杨鹤的描述,并不妨碍他了解当地名族的矛盾,作为汉人的皇帝,他天然的站在汉族的立场上。
“朕知道了,朕会让锦衣卫注意当地的情况,爱卿也多加关注,一旦回民暴乱,立刻镇压,绝不姑息!”兴许是收了杨鹤的影响,朱由检说话也狠辣起来。
“老臣明白!”见皇帝这种态度,杨鹤十分高兴。
“迁移灾民是一项大功臣,明日朕就召开早朝,爱卿和各位臣僚说一说陕西的情况,抽调人过去,协助爱卿完成这场迁徙,粮食的事情不用担心,朕会派人送过去的。”朱由检说着自己能给杨鹤提供的帮助。
“多谢陛下,但老臣并不需要这些,不费朝廷一两银子,老臣可以将这些人全都送走。”杨鹤自信的说道。
“哦,爱卿有何办法?”朱由检好奇道。
“无他,朝士绅借粮而已,灾民已经形成,甚至有地方成为了流贼,其危害有目共睹,当地士绅巴不得花谢钱粮,送走这些灾民,不仅安全,还能侵吞他们名下的土地。”
灾民变成流民后,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处讨食吃,但等旱情减轻,他们又会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种田。但若是他们不会来,那么这些土地就成了无主土地,这些士绅自然就能通过种种手段,将这些土地放到自己名下。
“呵呵,朕不会便宜了这群豺狼!”朱由检冷笑道,他倒想看看,当这群准备饕餮盛宴的地主士绅,看到他们垂涎的土地变成了皇庄,到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对于皇帝打什么主意,杨鹤没有去猜,肯定不是什么很好的事情就是了。
“哈欠!”杨鹤打了哥哈欠,眼皮有些耸拉。
大中午的,本就让人瞌睡,更何况他还是从外地赶来,虽然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但这并不能驱逐疲惫。
“爱卿辛苦了,先回去休息吧,过几天再商量移民的具体计划。”朱由检说道。移民并不是口一张就好了,而是要有很多详细的计划,比如在哪里接灾民,灾民怎么走,怎么聚集,到哪里去。
包括沿途的一些食物站点,淮河口转换船只的地点,;临时停靠的地点,都要一一安排好。
而这些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尤其是陕西情况只有杨鹤最清楚,大部分计划都要他来做,他的任务相当繁重,不休息好可不行。
只是面对皇帝的好意,杨鹤并不领情,他拒绝道,“陛下,老臣今晚好好休息即可,明日就开始制定计划,大迁移在一日实行,陕西汉民就早已日子脱离苦海。”
“爱卿辛苦了!”面对如此勤劳肯干的员工,朱由检还能怎么办,当然是同意他了。
“老臣告退!”杨鹤行礼,然后被太监送出去。
陕西的灾民即将被解决,农民起义的根源就将被掐灭,朱由检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他提溜了一串水晶葡萄吃掉,又愉快的看起各地情报来,包括司礼监御马监等的奏报文书。
对于这些东西,朱由检是当做一种见闻来看到,虽然不如后世的小说好看,但也可以解闷,还能更多的了解大明。
大明的皇帝之所以屡屡被文臣蒙蔽,还不是因为只能困在皇宫中,对民间不了解导致的。
“这么说,朕要常常微服私访啊,今年才一次,还是打仗,有点难不够啊。说不定次数多了,民间也会流传什么乾圣微服私访记之类的话本。”朱由检摸着下巴畅想到。
想了一会,他便看起来文书,一叠子文书中,王体乾奏疏倒是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汇报帝国日报展开的情况。
就目前来说,效果很好,一个是银钱的赚取方面,居然盈利了将近二十万两,真的非常不可思议,这可没有广告,光是靠报纸销量贩卖而得来的。
一枚小钱的售价,在这个时代,还是很高的,但纵然如此,也架不住人们想要了解大明,了解外界世界的渴望。
帝国日报,恰逢其会。
看到这样的反馈,朱由检又在桌子上找了找,发现了锦衣卫关于帝国日报的奏报,上面也全是夸赞之语,除了肯定王体乾汇报属实外,就是说民间对皇帝的感官。
圣皇仁君这样的称呼已经流行起来,甚至在那些贱籍之人的家中,起了皇帝的长生排位,日夜焚香祷告,祈求皇帝平安万万岁!
这些描写,让朱由检乐不可支,真是不枉费他花了那么多代价,将贱籍恢复成良民。
一种奇特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朱由检心中升腾而起,让他干劲十足。
想到陕西灾民的事,他立刻大喊道,“明日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