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殷武王也信这些?
【 .yanqinghai.Сом】,提供真正已完结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女眷们纷纷以不可置信的目光看向孟娬。
甚至有胆大的说道:“只是绊了一下裙角,王妃也用不着取人性命吧,这是否也太毒辣了一些?”
孟娬应道:“太后言重了,这宫中宫女想来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才会准许出现在圣前,她踩臣妇裙角想必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臣妇又何须与一个宫女计较。臣妇并没把她推下湖中淹死。”
太后如何听不出她话里有话,微沉了沉面色,道:“此宫女被打捞上来之际,手里握有一只香囊,哀家听有人认出了它来,道是今晚见过殷武王妃佩戴在身上的,王妃又作何解释?”
大家都下意识往孟娬的腰间看去,只见她腰间什么配饰都没有,确实有点不同寻常。
太监把香囊呈上来,太后问:“这个可是王妃的?”
孟娬侧头看了看,只见那淡紫色的香囊正静静地躺在托盘里,只不过也是湿哒哒的,留下一行水迹。
孟娬应道:“确实是臣妇的。”
太后道:“你说你没有推她下湖,那缘何她死后却抓着殷武王妃的香囊?”
孟娬道:“臣妇也不知什么时候这香囊就不见了的。”
皇后的宫人匆匆忙忙到皇帝那边禀报时,皇帝也吃了一惊。
如果仅仅是淹死个宫女大可不必向他禀报,但现在牵扯到了殷武王妃,殷武王还在殿上呢,皇帝岂能坐视不理。
于是不管是谈论政事还是把酒言欢,都没那个心情了。
皇帝起身道:“摆驾过去看看。”
殿上大臣们偷偷拿眼风睃了睃殷武王,自己王妃被指控杀人,这位王爷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啊。
皇帝起身后,他便也跟着起身而去。
大臣们纷纷起身同往。
皇帝刚一到偏殿,就听殿上有女眷在说:“王妃的锦囊,不就是在推宫女下湖时,被宫女给情急之下抓去的吗?现在香囊在宫女身上找到的,倒是一项物证了。”
孟娬闻言,转身看向那说话人,道:“我真要推人下湖,你觉得需要我亲自动手么?我的侍女就在边上,你当她是吃干饭的吗?”
那人被问得一噎,憋出一句话道:“若是殷武王妃想自己出这口恶气,那就说不准了。”
话音儿一落,偏殿门口冷不防一道唱和:“皇上驾到——”
大家连忙起身,纷纷行礼。
皇帝进来,挥了挥手,让大家就坐。他自己也走到殿上首去坐下,看了看殿上的白布尸首又看了看殷武王妃,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下一刻,孟娬扬声就呼道:“启禀皇上,有人要害我,请皇上为臣妇做主!”
这一呼,把刚坐下的皇帝都吓了一跳。
殷珩不紧不慢地敛了敛衣角,在离孟娬最近的案桌旁落座。他视线自然而然落在孟娬湿湿的裙角上,微微皱了皱眉。
皇帝问:“何人要害你?”
孟娬掷地有声道:“有人偷了臣妇的锦囊,杀此宫女,再栽赃陷害臣妇。众人皆知,这宫女在殿前险些绊倒臣妇,可试问一个训练有素的宫女,若是无人指使,如何敢做这等事?事后臣妇并未追究,可转眼她却在湖中被发现,眼下她一死,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臣妇为出一口恶气而把她推下水淹死的,臣妇冤得很!”
这么一说,似乎有点道理。
反正横竖殷武王妃都是最佳嫌疑人,不管是她自己做的也好,别人栽赃给她的也好,好像都能说得过去。
太后面色严肃,但也不急躁,道:“殷武王妃先不急着喊冤,倘若这拽在宫女手上的物证你不肯认,那就把人证带上来吧。”
孟娬挑了挑眉,居然还有人证?
莫不是先前那个推人下水的太监?
可惜她当时没能看清他的样子,真要是他自己送上门来,那倒省事了。
趁宣证人上殿时,孟娬得空还跟殷珩眉来眼去了两下。
孟娬眉眼稍弯,有他在身边,有什么可怕的。
这时殿上的大臣有认出托盘里的那只锦囊的,出声道:“好像殷武王也有一只差不多的锦囊啊……”
这话一出,一些眼神又禁不住移到了殷珩身上来。
皇帝看了看殷珩腰上,见确实有个锦囊,便问:“这锦囊原来是一对儿的吗?”
殷珩道:“是。”
太后莫名道:“殷武王和王妃真是鹣鲽情深。”
皇帝亦道:“朕以往见你连腰佩都很少配的,竟难得与王妃配一对儿的锦囊。”
殷珩随意放在膝上的手,开始轻轻摩挲着手指,而后思忖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皇帝问:“怎么没有办法了,难道还有人逼你戴它不成?”
殷珩一本正经道:“算命的说,臣最近运气不好。这锦囊是开过光的,需得夫妻二人同时佩戴,有助于扭转时运。”
孟娬低垂着头,伸手摁了摁想要扬起来的嘴角。
要说这最能鬼扯的,殷珩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啊。
这话一出,满殿都沉默了一下。
皇帝问:“……殷武王也信这些?”
殷珩点点头:“最近运气较差,还是信一信。”
便有人顺着这茬儿借题发挥道:“既是开光的锦囊,又是转运之物,而且还与殷武王的是一对儿,殷武王妃理应很看重才是,怎会随随便便任人给偷走了呢?”
殷珩淡淡道:“若非认准了这锦囊与本王的是一对,可以证明是本王王妃的,不然偷它做什么?”说着抬眼看了孟娬一眼,“怎么不偷她头上随便一根发簪朱钗?”
孟娬就十分配合地歪头就轻松抽出一支发簪,道:“这发簪人人都有,又哪能证明一定是我的啊,这上面又没刻我的名字。”
说罢她顺手又把发簪插回发髻中去。
就听殷珩的声音低低传来:“插歪了,往左一点。”
孟娬面不改色地重新往左挪了一点,还问:“这样正了么?”
殷珩:“正了。”
人证被传至殿外默默等候。
太后出言提醒道:“皇上不如先听听那两个太监怎么说。”
女眷们纷纷以不可置信的目光看向孟娬。
甚至有胆大的说道:“只是绊了一下裙角,王妃也用不着取人性命吧,这是否也太毒辣了一些?”
孟娬应道:“太后言重了,这宫中宫女想来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才会准许出现在圣前,她踩臣妇裙角想必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臣妇又何须与一个宫女计较。臣妇并没把她推下湖中淹死。”
太后如何听不出她话里有话,微沉了沉面色,道:“此宫女被打捞上来之际,手里握有一只香囊,哀家听有人认出了它来,道是今晚见过殷武王妃佩戴在身上的,王妃又作何解释?”
大家都下意识往孟娬的腰间看去,只见她腰间什么配饰都没有,确实有点不同寻常。
太监把香囊呈上来,太后问:“这个可是王妃的?”
孟娬侧头看了看,只见那淡紫色的香囊正静静地躺在托盘里,只不过也是湿哒哒的,留下一行水迹。
孟娬应道:“确实是臣妇的。”
太后道:“你说你没有推她下湖,那缘何她死后却抓着殷武王妃的香囊?”
孟娬道:“臣妇也不知什么时候这香囊就不见了的。”
皇后的宫人匆匆忙忙到皇帝那边禀报时,皇帝也吃了一惊。
如果仅仅是淹死个宫女大可不必向他禀报,但现在牵扯到了殷武王妃,殷武王还在殿上呢,皇帝岂能坐视不理。
于是不管是谈论政事还是把酒言欢,都没那个心情了。
皇帝起身道:“摆驾过去看看。”
殿上大臣们偷偷拿眼风睃了睃殷武王,自己王妃被指控杀人,这位王爷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啊。
皇帝起身后,他便也跟着起身而去。
大臣们纷纷起身同往。
皇帝刚一到偏殿,就听殿上有女眷在说:“王妃的锦囊,不就是在推宫女下湖时,被宫女给情急之下抓去的吗?现在香囊在宫女身上找到的,倒是一项物证了。”
孟娬闻言,转身看向那说话人,道:“我真要推人下湖,你觉得需要我亲自动手么?我的侍女就在边上,你当她是吃干饭的吗?”
那人被问得一噎,憋出一句话道:“若是殷武王妃想自己出这口恶气,那就说不准了。”
话音儿一落,偏殿门口冷不防一道唱和:“皇上驾到——”
大家连忙起身,纷纷行礼。
皇帝进来,挥了挥手,让大家就坐。他自己也走到殿上首去坐下,看了看殿上的白布尸首又看了看殷武王妃,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下一刻,孟娬扬声就呼道:“启禀皇上,有人要害我,请皇上为臣妇做主!”
这一呼,把刚坐下的皇帝都吓了一跳。
殷珩不紧不慢地敛了敛衣角,在离孟娬最近的案桌旁落座。他视线自然而然落在孟娬湿湿的裙角上,微微皱了皱眉。
皇帝问:“何人要害你?”
孟娬掷地有声道:“有人偷了臣妇的锦囊,杀此宫女,再栽赃陷害臣妇。众人皆知,这宫女在殿前险些绊倒臣妇,可试问一个训练有素的宫女,若是无人指使,如何敢做这等事?事后臣妇并未追究,可转眼她却在湖中被发现,眼下她一死,所有人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是臣妇为出一口恶气而把她推下水淹死的,臣妇冤得很!”
这么一说,似乎有点道理。
反正横竖殷武王妃都是最佳嫌疑人,不管是她自己做的也好,别人栽赃给她的也好,好像都能说得过去。
太后面色严肃,但也不急躁,道:“殷武王妃先不急着喊冤,倘若这拽在宫女手上的物证你不肯认,那就把人证带上来吧。”
孟娬挑了挑眉,居然还有人证?
莫不是先前那个推人下水的太监?
可惜她当时没能看清他的样子,真要是他自己送上门来,那倒省事了。
趁宣证人上殿时,孟娬得空还跟殷珩眉来眼去了两下。
孟娬眉眼稍弯,有他在身边,有什么可怕的。
这时殿上的大臣有认出托盘里的那只锦囊的,出声道:“好像殷武王也有一只差不多的锦囊啊……”
这话一出,一些眼神又禁不住移到了殷珩身上来。
皇帝看了看殷珩腰上,见确实有个锦囊,便问:“这锦囊原来是一对儿的吗?”
殷珩道:“是。”
太后莫名道:“殷武王和王妃真是鹣鲽情深。”
皇帝亦道:“朕以往见你连腰佩都很少配的,竟难得与王妃配一对儿的锦囊。”
殷珩随意放在膝上的手,开始轻轻摩挲着手指,而后思忖道:“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皇帝问:“怎么没有办法了,难道还有人逼你戴它不成?”
殷珩一本正经道:“算命的说,臣最近运气不好。这锦囊是开过光的,需得夫妻二人同时佩戴,有助于扭转时运。”
孟娬低垂着头,伸手摁了摁想要扬起来的嘴角。
要说这最能鬼扯的,殷珩认第二,没人敢认第一啊。
这话一出,满殿都沉默了一下。
皇帝问:“……殷武王也信这些?”
殷珩点点头:“最近运气较差,还是信一信。”
便有人顺着这茬儿借题发挥道:“既是开光的锦囊,又是转运之物,而且还与殷武王的是一对儿,殷武王妃理应很看重才是,怎会随随便便任人给偷走了呢?”
殷珩淡淡道:“若非认准了这锦囊与本王的是一对,可以证明是本王王妃的,不然偷它做什么?”说着抬眼看了孟娬一眼,“怎么不偷她头上随便一根发簪朱钗?”
孟娬就十分配合地歪头就轻松抽出一支发簪,道:“这发簪人人都有,又哪能证明一定是我的啊,这上面又没刻我的名字。”
说罢她顺手又把发簪插回发髻中去。
就听殷珩的声音低低传来:“插歪了,往左一点。”
孟娬面不改色地重新往左挪了一点,还问:“这样正了么?”
殷珩:“正了。”
人证被传至殿外默默等候。
太后出言提醒道:“皇上不如先听听那两个太监怎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