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7章 继续忽悠
好吧,罗信承认自己文盲了,反正不管,他在长孙无忌仔细品读这句话的时候,继续开口说:“我的意思呢,其实很明确,刚才你们在谈话的时候我已经听出来了,先生您一心为国,之后才是为了你们家族,或者说是整个势力集团。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门阀世家的根本不是土地,假若门阀世家固守一亩三分地的话,那么,距离他们灭亡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以上这句话并不是罗信的原创,而是,“保温杯里泡枸杞”历史老师最常说的一句。
大唐之所以被灭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门阀世家兼并土地,最终导致社会的矛盾不断被刺激、被激化,再加上府兵制度破败、兵权外放,而最终结果的门阀世家不断的没落,到最后甚至被永远的清除的历史舞台。
当然,这样的话,罗信不可能跟长孙无忌说出来。
长孙无忌在听到罗信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坐不住了,他则是双手负背,在罗信面前不断的踱步。
此时的长孙无忌其实还是比较激动的,因为他从小到大,活了这么大半辈子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话语。
其实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活得明白,但是在芸芸众生当中,究竟有几个人活得明白?
为什么那些禅寺当中的高僧说话有很多人信,因为他们活得明白。一个活得明白了,他有一些话语说出来会非常精辟,而且直接抓住人的心里。
当然,身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忽悠专家”的算命先生,一般都是明白人。
罗信刚才这句话就已经深深的刺入到长孙无忌的心中,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长孙无忌老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在。
他甚至可以这样断言,假如李世民再多活十年的话,现在整个大唐的门阀世家恐怕已经剩不到两三家了。
因为一直以来,李世民都将门法世家当成毒瘤,尽管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李世民向来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皇帝,他看待事情非常精准,而且只问根源所在。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李世民就已经跟长孙无忌提到,虽然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出自门阀世家,但是李世民认为门阀世家已经危及到了整个国家的命脉。
天底下的门阀世家已经垄断了整个大唐的经济根本,每年都有一些农民的土地被他们兼并,这些原本活的好好的农民,要么背井离乡,去另外一个地方讨生活,要么就被迫签下契约,成为他们的奴隶,或者是长工,辛辛苦苦为这些门阀世家干活,被他们压榨。
如果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倒还好,但是长此以往,大唐的根基就会被他们给咬断,到那个时候又会有新的一大批势力涌现上来,这个大唐江山要么被动摇,要么被颠覆!
长孙无忌自然明白,但问题是他自己就是门阀世家的掌权者,他要为他的族人谋求利益,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且在门阀世家内部,通常有这样一句话。
“这天底下只有永远的家族,没有永远的国家!”
其实,自从魏晋以来,这天下都是掌控在门法世家手中。
时间长了之后,世家也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他们想要当皇帝,只要时机成熟,也就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别的不说,就说兰陵萧家好了,他们原先也是梁国的皇族,国家灭亡之后,他们不照样是门阀世家。到时候天下大乱,那个时候大唐不复存在了,他们又可以趁势而起,没准那个时候他们又可以在南方建立一个梁国。
所以在这样一个害死人的观念之下,国家究竟如何,门阀世家是不管的,他们只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
而这一点呢,其实罗信也很清楚,毕竟,泡枸杞的那位,天天跟他们讲述这些,远远超出他们身为学生所认知的信息。
罗信主要是因为早熟,所以他听得多,懂得也多。
罗信既然已经知道了门阀世家的劣根性,他同时也明白,先要让他们放弃这样的理念,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罗信本身对门阀世家也是深恶痛绝的。
眼下罗信说实在的,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班长孙无忌度过这个难关,同时也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等罗信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在罗信没有自己根据地的情况之下,长孙无忌就被抄家了,到那个时候,罗信可就真的应对不暇了。
于是罗信接着说:“我知道门阀世家,其实说白了就是想从老百姓身上多榨取一些油水,但说实在的,这种方法是最低劣,也是效率最差的。”
“哦?”
如果说刚刚罗信所说的那些话,长孙无忌是都很清楚的,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走出这个怪圈。
而现在罗信突然这么一说,长孙无忌立马开口询问:“难道说小友还有更好的方法?”
“有啊,君不见大汉时期的那些黄金都是从西方运输过来的么?做人啊,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我们不能斤斤计较自己的国土里面那一寸土地,而是要将眼光放到西域,放到北面,换到南面,甚至是东面的倭国。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就大胆的伸手过去。获得利益的方法有很多,如果你实力足够强大,如果对方足够弱小,完全可以用武力来解决这件事情;如果对方的势力很复杂,又或者说对方也不弱,那么咱们就用合作的方式,达到共赢就行了。”
罗信见长孙无忌听的一愣一愣的,但是他眼眸当中有精光连连闪烁,看样子他已经从罗信的话语当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和信息。
于是罗信接着说:“说句实在话,兼并土地的最终,门阀世家吃的肯定是苦果,这是不用想的。我们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要实行可、持、续的计划和方法。”
“可持续?”长孙无忌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么一个词汇,当即开口,“如何可持续?”
好吧,罗信承认自己文盲了,反正不管,他在长孙无忌仔细品读这句话的时候,继续开口说:“我的意思呢,其实很明确,刚才你们在谈话的时候我已经听出来了,先生您一心为国,之后才是为了你们家族,或者说是整个势力集团。其实一直以来,我认为门阀世家的根本不是土地,假若门阀世家固守一亩三分地的话,那么,距离他们灭亡也只是早晚的事情。”
以上这句话并不是罗信的原创,而是,“保温杯里泡枸杞”历史老师最常说的一句。
大唐之所以被灭国,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门阀世家兼并土地,最终导致社会的矛盾不断被刺激、被激化,再加上府兵制度破败、兵权外放,而最终结果的门阀世家不断的没落,到最后甚至被永远的清除的历史舞台。
当然,这样的话,罗信不可能跟长孙无忌说出来。
长孙无忌在听到罗信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他已经坐不住了,他则是双手负背,在罗信面前不断的踱步。
此时的长孙无忌其实还是比较激动的,因为他从小到大,活了这么大半辈子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话语。
其实人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活得明白,但是在芸芸众生当中,究竟有几个人活得明白?
为什么那些禅寺当中的高僧说话有很多人信,因为他们活得明白。一个活得明白了,他有一些话语说出来会非常精辟,而且直接抓住人的心里。
当然,身为“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忽悠专家”的算命先生,一般都是明白人。
罗信刚才这句话就已经深深的刺入到长孙无忌的心中,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长孙无忌老早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在。
他甚至可以这样断言,假如李世民再多活十年的话,现在整个大唐的门阀世家恐怕已经剩不到两三家了。
因为一直以来,李世民都将门法世家当成毒瘤,尽管现在还看不出来,但李世民向来是一个高瞻远瞩的皇帝,他看待事情非常精准,而且只问根源所在。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李世民就已经跟长孙无忌提到,虽然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出自门阀世家,但是李世民认为门阀世家已经危及到了整个国家的命脉。
天底下的门阀世家已经垄断了整个大唐的经济根本,每年都有一些农民的土地被他们兼并,这些原本活的好好的农民,要么背井离乡,去另外一个地方讨生活,要么就被迫签下契约,成为他们的奴隶,或者是长工,辛辛苦苦为这些门阀世家干活,被他们压榨。
如果这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倒还好,但是长此以往,大唐的根基就会被他们给咬断,到那个时候又会有新的一大批势力涌现上来,这个大唐江山要么被动摇,要么被颠覆!
长孙无忌自然明白,但问题是他自己就是门阀世家的掌权者,他要为他的族人谋求利益,这一点无可厚非。
而且在门阀世家内部,通常有这样一句话。
“这天底下只有永远的家族,没有永远的国家!”
其实,自从魏晋以来,这天下都是掌控在门法世家手中。
时间长了之后,世家也已经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他们想要当皇帝,只要时机成熟,也就是随随便便的事情。
别的不说,就说兰陵萧家好了,他们原先也是梁国的皇族,国家灭亡之后,他们不照样是门阀世家。到时候天下大乱,那个时候大唐不复存在了,他们又可以趁势而起,没准那个时候他们又可以在南方建立一个梁国。
所以在这样一个害死人的观念之下,国家究竟如何,门阀世家是不管的,他们只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
而这一点呢,其实罗信也很清楚,毕竟,泡枸杞的那位,天天跟他们讲述这些,远远超出他们身为学生所认知的信息。
罗信主要是因为早熟,所以他听得多,懂得也多。
罗信既然已经知道了门阀世家的劣根性,他同时也明白,先要让他们放弃这样的理念,自然是不可能的,而且罗信本身对门阀世家也是深恶痛绝的。
眼下罗信说实在的,他唯一要做的就是班长孙无忌度过这个难关,同时也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等罗信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势力,在罗信没有自己根据地的情况之下,长孙无忌就被抄家了,到那个时候,罗信可就真的应对不暇了。
于是罗信接着说:“我知道门阀世家,其实说白了就是想从老百姓身上多榨取一些油水,但说实在的,这种方法是最低劣,也是效率最差的。”
“哦?”
如果说刚刚罗信所说的那些话,长孙无忌是都很清楚的,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该如何走出这个怪圈。
而现在罗信突然这么一说,长孙无忌立马开口询问:“难道说小友还有更好的方法?”
“有啊,君不见大汉时期的那些黄金都是从西方运输过来的么?做人啊,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我们不能斤斤计较自己的国土里面那一寸土地,而是要将眼光放到西域,放到北面,换到南面,甚至是东面的倭国。只要是有人的地方,你就大胆的伸手过去。获得利益的方法有很多,如果你实力足够强大,如果对方足够弱小,完全可以用武力来解决这件事情;如果对方的势力很复杂,又或者说对方也不弱,那么咱们就用合作的方式,达到共赢就行了。”
罗信见长孙无忌听的一愣一愣的,但是他眼眸当中有精光连连闪烁,看样子他已经从罗信的话语当中汲取了许多营养和信息。
于是罗信接着说:“说句实在话,兼并土地的最终,门阀世家吃的肯定是苦果,这是不用想的。我们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要实行可、持、续的计划和方法。”
“可持续?”长孙无忌显然是第一次听到这么一个词汇,当即开口,“如何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