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桓氏的家事,在洛阳城内虽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对于整个时局而言,这也仅仅只是一桩微小插曲而已。

    洛阳行台创建后,江东中枢基本被架空,虽然还保留着三公、台省等各种构架,但基本上也已经是形同虚设,尤其中书省所谓司职诏命,已经完全被大将军府行令所取代。

    得益于魏晋之后屡代台臣的探索,行台霸府无须再做更多规整缓图,创立之后便是一个完成体,军政独揽。

    洛阳行台,规制近似中朝东海王司马越所谓越府。而沈哲子作为行台大将军,麾下属官基本分成台职与府官两个部分,台职最主要就是诸曹尚书,府官则主要就是诸从事掾属。

    整个霸府是建立在行台基础上,所以这两部分的官职可以彼此没有障碍的互通。看似简简单单一句话,但却意味着沈哲子身为权臣,权柄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所谓府事即国事。

    如果真要做出一个类比的话,沈哲子所创建的行台霸府,大概介于当年魏武曹操丞相府与后来的魏王府这两个阶段之间。

    这并不是说洛阳行台权柄还比不上魏王府高,而是因为曹操在达到魏王府时期后,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独立于汉朝统序之外的典章制度,已经是一个非常独立的政权。事汉又或事魏,对那个时期的人而言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明确的选择。

    如今的洛阳行台,还是要受晋祚诏命节制,并没有创建独立的典章,仅仅只是将诏命托高架起,以更低一级的行令来代替。

    其实早在几年前江东动荡平定之后,沈氏阵营中已经有一部分声音建议言是可以直取王号、自建封国,效法魏武故事。

    但沈哲子并没有听从这种建议,一方面他大权初执,较之魏王时期的曹操还差的很多。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江东法统的分裂,逼迫时人做出割舍选择,对于整个北伐局势不是一件好事情。

    但即便如此,沈哲子的梁郡封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基本是从涂中侨立梁郡一直抵达豫州梁郡之间,囊括了原本淮南都督府辖区,豫南到淮南七郡之地,俱都是他的梁郡封国范围。这本身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郡公封邑规格,仅仅名号没有改变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淮南王司马岳,其淮南封国被直接撤除,转而以历阳周边数郡之地创建封国而就封历阳王。

    通过这一调整,直接废除了原本庾家和褚氏过往这些年在历阳周边所设置的诸多侨郡,自此之后江表几乎再无侨置郡县,以此来促使那些南渡侨人北归或者于当地土断入籍,从而加强行台行政管理的效率与力度。

    江州刺史沈恪兼领历阳内史,自此之后,整个建康中枢便完全纳入了沈氏吴人影响力的层层包围之中。这也是沈哲子敢于北上洛阳创建行台,遥控江东局面的底气所在。

    整个行台构架,基本是从原本淮南都督府扩充而来。原都督府长史杜赫出任河南尹、尚书左丞,主管行台政令事务,与司州刺史何充、司隶山遐并称行台三长。

    行台下属之下,诸曹分领事务,合共三十六曹各置尚书、左右郎中并随曹吏目,分为六部统领,六部官长加大尚书职名,这便是行台基本的行政构架。

    而六部大尚书中,分领吏部与礼部的颍川陈规与会稽贺隰则各自兼领大将军府左右长史,其各自司职典选、考官、吏考、兴教、表彰等各项事宜,也都与大将军府相通。

    这也算得上是台、府合流的表现之一,沈哲子虽然没有另立一套典章制度,但通过这些行为,也将台事、府事基本统合起来。

    当然这种状态也仅仅只是权宜,但在北伐彻底成功之前,这种构架模式已经足够用了,能够将未来取代晋统的阻力降到最低,同时又对未来制度改革加以铺垫。

    行台政事构架便是如此,至于军事则仍一统于大将军府。

    过去这几年的时间里,大将军府军事上的创建,除了建立起以四军为中央军雏形、边防各划军区、军府作为兵役补充的军队阶梯构架之外,另外最重要的一项,便是对以荆州为代表的强藩边镇的调整。

    荆州方面最核心便是对整个荆州的拆解,庾怿仍领荆州刺史,但只坐镇江陵,纪睦入为南蛮校尉,原竟陵太守李阳加益州刺史,襄阳太守桓宣加梁州刺史,另有荆州勇将陈郡邓遐升为湘州刺史。

    将原本整合为一的荆州军权拆分成几个部分,其中南蛮校尉与益州刺史两部,主要负责对巴蜀成汉的攻略。而梁州刺史部则仍归镇襄阳,同时南阳也归入襄阳辖制,由此布置西进武关,谋攻上洛,以配合对关中形成整体围困之势。

    洛阳行台对于荆州军政事务并没有侵入太多,但通过分化拆解,使得整个荆州不再成为一个整体,同时将荆州军中非常重要的桓宣所部北调置于河洛南面,这也是正式将荆州军纳入行台王师体系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军事上,行台还有一桩举措改变,那就是凡军用在即,督将、镇将必加参谋军务临时前缀。参军乃是大将军府下职事,换言之凡兵事有动,这些前线将帅们俱以府职而受大将军号令。如此一来,沈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权才总算在制度上得以确立起来。

    这种种举措,算是在制度上打破了往年一直困扰江东时局的死循环,那就是荆扬之争、上下相制。而打破这一逻辑的立足点,就在于河洛之地的收复和经营。

    行台霸府已经完全不必再受限于大江上下游的地理限制,若荆州果然有异动,大可自河洛兴兵,配合江夏沈云所部,直接叩开襄阳,进而直取荆州腹心!

    在对待梁州刺史桓宣上,沈哲子也是恩威并施。首先是再彰显其人整治襄阳并攻略汉中的旧事,加其人使持节、平北将军,都督雍、梁、江夏、义阳、南阳等诸军事,另举其子桓戎为南阳太守接替沈云,另一子桓聪征为大将军府从事中郎。

    谯国桓氏,如今得以世称者分为两支,一者便是谯国龙亢桓彝这一支,但因桓温事迹使得家道中落,如今尚在时任者仅仅只剩下桓豁一人而已。

    另一支便是谯国銍县一支,这一支主要还是以武功为主,在江表建康核心反而乏甚经营,代表人物便是桓宣,还有另一位则是桓景。桓宣久从边事,桓景倒是在台曾任散骑,后来在褚翜执政期间担任过丹阳尹。

    眼下谯国桓氏,单以势位论,銍县这一支已经超过龙亢一支,成为桓氏郡望代表。桓宣乃是西路王师目下最显贵者,能分颜色者唯荆州旧将、早年陶侃心腹的李阳而已。至于桓景,眼下则为行台殿中尚书,兼为大将军府主簿。

    当然,对于桓宣,沈哲子也并不只是一味示恩,在给予桓宣都督两州军事职权之外,又将毛宝任命为雍州刺史,主要负责征募雍、凉等籍流人,集练新军。毛宝虽然名义上暂归桓宣统率,但很明显是作为桓宣的副手备选,这也是行台为数不多、直接插手分权的举措。

    襄阳本身便是联通东西南北枢纽要隘,也是行台加强多西南区域掌控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沈哲子难免要对桓宣施加以更多关注,种种手段施加之下,不能说是已经将桓宣把控于指掌之内,但也的确积累起了很强的羁縻之力。

    过去这三年的时间里,王事多有停顿,类似中原大捷和河北大胜这种大规模的战事几乎没有发生,行台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梳理调整内部关系,同时积蓄实力、发展已经收复的疆土。尤其是在休养生息方面,虽然不敢说已经恢复中朝尤其是太康旧态,但也可以说是卓有成效。

    静极思动,在今年年初的时候,下一步的军事计划便已经被沈哲子提上了议程。

    其实过往这几年,各项军事行动也一直在进行着,最主要还是荆州方面攻略成汉。原本的历史上,桓温攻灭成汉可谓不费吹灰之力,但其后益、梁二州却陷入了长久的反复叛降中,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晋祚国力。

    如今的成汉虽然也是内乱频生,但还没有陷入完全的衰弱。不过就算是这样,川蜀平原之外的汉中地区,晋军也是一直在保持着平稳的推进,李氏在汉中的区域基本上已经被扫除出去,剩下的多为巴氐流人并羌胡残众仍在负隅顽抗。

    至于中原方面的进攻选择,眼下也有两个方向,一者西向关中,一者继续北进讨伐石赵。

    沈哲子权衡诸多,最终决定将关中作为下一步的主攻方向。其实早在河洛入手的时候,这一战略便已经确定下来,但因当时北方不确定性因素太多,是否真就如此推进还留有余地。

    现在鲜卑慕容加强了对石赵的牵制,而另外一部鲜卑拓跋氏,在经过几轮内斗之后,拓跋什翼健正式建立了代国政权,虽然仍然向石虎称臣,但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彰显,令得石虎精力大半被牵绊在北,无暇南顾,这也给了洛阳行台更大的战略选择空间。

章节目录

汉祚高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耽美小说只为原作者衣冠正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衣冠正伦并收藏汉祚高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