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是人心感于时令,或是时令应于人心,似乎一夜之间春回大地。一场春雨被和煦细风播撒下来,洗去了这一方天地中所弥漫的尘埃并喧嚣,郊野之间也渐有绿意被渲染而出。
春江水暖,所知者不独鸭鹅,人世解冰消寒,商贾们的感受才最为的敏锐,并且勇于趁时而行。
此前吴人们集运来的一批物货,充其量不过只能稍解一时之饥寒,而建康城常住人口便多达几十万,乃是当之无愧此世最为庞大的城邑,各种需求所用,也是令人难量其大。
尤其眼下台事正是废而未兴之际,换言之无论多少物货入都,既没有沿途关卡的阻拦,也没有各种商税的抽取,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内商贸再次达于鼎盛,原本世道不见的各种物资俱都堆满货栈柜台由人拣选,而价格也是一路下跌。
之所以世道如此快速回归旧途,言之具体某一个人的功绩也是过誉。围绕建康这样一个商贸环境,经过长达数年的培养与壮大,各种元素早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因为动荡的形势而暂时被遏止,可是随着恶劣的环境不再,这一商贸系统本身就会进行自我的修复,而且由于此前的压制所集聚的势能反弹,会变得比以往更加蓬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毗邻丹阳的周边宣城、义兴包括江北的梁郡在内,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工坊、田庄之类生产各种物用,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建康市场。
畿内动荡,商道难通,这些生产是不会停止的,而且周边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以释放它们的产能,生产出来的物货只能堆积下来。这种非为牟利的囤积对生产成本的积压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得以宣泄出来,势头也是无从遏制。
恰好此时的建康城,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无政府的状态,缺乏管制的能力,使得交易得以更流畅的进行。
没有管制并不意味着全无秩序,尤其是在安全方面,没有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繁荣的商贸便无从展开。
虽然言是江北有十万王师,但毕竟在江北,不能给人提供当下近在眼前的慰藉与庇护,而都中原本负责治安守卫的宿卫六军,在经过一次哗变后,民众们也都不敢对之存有太大寄望。
给建康提供安全保障的乃是来自历阳的一路淮南军,即就是此前萧元东率领南下夺取历阳的那一路新成立的奋武军。这一路军队在历阳合共三千将士,在王诏抵达历阳召武陵王司马晞入都担任卫将军的时候,拱卫着武陵王得以入都。
奋武军将士虽然不多,但却是萧元东在第一次攻破邺城之后,便奉大都督军令走访各部王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挑选其中绝对的精锐,最终才整编而成。
这一支军队,可以说是便代表着江北王师目下最精锐的战斗力水平,兵员素质方面甚至较之作为大都督亲军的胜武军还要更强一筹。
这些兵卒们体魄强健是最基本的标准,各种军旅技艺也都极尽娴熟,可纵马控弦,可操舟泅渡。更夸张处则在于,这些军卒们几乎每一个身上都有最起码五十甲功,尤其几乎人人身上都有先登拔营这种大功的记录。
这也是萧元东深受江北各路将领厌恶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身载大功的士卒,其个人精勇与否还在其次,最关键是气势的不同。
大凡身负如此大功的士卒,在行伍中必然是最勇武敢战之人,言之营、曲之间的灵魂人物都不为过,一营士卒中只要有这么两三个悍不畏死的精卒作为表率,整营士卒的气象都会变得不同,这就是营伍内基层士卒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与互相激励所带来的效果。
可是萧元东挑选兵卒偏偏就从这方面入手,偏偏又手持大都督军令,各路将领们即便恨得牙痒,也不敢过分阻挠。可以说奋武军随便一名普通士卒拉出来放在普通作战部队里,担当一名基层的兵尉都绰绰有余。
虽然这些精锐士卒被抽调出来,并不足以大幅度影响各路王师的战斗力,但想想也是令人心疼,因为此一类的士卒可不是单凭训练培养就能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更多还要靠士卒们自身的禀赋与性格之类。
不过这样组建起来的奋武军也有一桩好处,那就是那种自豪感的爆棚,虽然奋武军新成还没有任何战绩,攻取历阳那种层次的战斗连试水都算不上,但是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士卒们内心那种自豪感是无与伦比。
这就类似于胜武军以大都督亲军而自豪,大凡士卒入选其中,哪怕此前只是寻常营伍一普通士卒,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都变得奋勇渴战,惟求不辱大都督威名。
而奋武军这种自豪的情绪同样高涨,以至于许多王师别部中的中级将领们都甘愿放弃自身的职任以求加入奋武军中担任一名普通士卒,只为获取这种认可。
这样一支军队在装备上面自然也是极尽奢华,江北王师由于本身的扩军,被甲率已经渐渐有所下降,但在奋武军中又得到了提升,将士们各种装备起点便是兵尉一级,单单甲胄平均到个人身上便有三套之多,分别应用于骑兵突击、行军赶路、攻坚拔寨,至于正面阵列对垒,用这种档次的精锐那就太奢侈了。
江北王师第一次成建制的返回江东亮相,便是这一路奋武军。而这一路军队在抵达石头城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风采,也的确令都内上下群情震动。
时人或许不通行伍军务,但大多数对于军卒们其实不太陌生,多多少少都有所观望和接触。士卒精勇与否,或许他们没有什么见解,但是奋武军那种动静如一、令行禁止的风貌,自然而然便给人一种不可撼动的震慑和压迫。
对于调集外藩军队入拱这一诏令,都内尤其是台内不乏台臣对此都是持反对和怀疑态度的,别的都不说,单单不久前庾翼的历阳兵卒们对京畿尤其是都南的摧残,所造成的结果眼下还摆在面前。
虽然淮南王师较之庾翼那些乱卒们肯定要强一些,但是强军多有悍性难驯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而且目下都内宿卫们也是人心惶惶,若是江北军队到来过于用强逼迫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动荡。
可是奋武军在抵达建康之后,这些时人们才发现是自己多虑了。抛开将士们那种昂然士气不谈,奋武军的军纪简直就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好,从船停登岸开始,百人为一方队,横竖笔直,人数满员后即刻腾出位置,三千名将士登岸甚至不足一刻钟。
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整整三千甲士已经阵列分明集结于石头城下,仿佛钢铁铸就一般。在没有将主军令的时候,这些士卒们俱都笔直挺立阵列中,漫长鸦雀无声。
那种以肃穆而震慑人心的画面,甚至让人心生几分不真实之感,尤其在想到如此精锐强军乃是属于保护他们的王师劲旅,人群更是爆发出连绵不断的忘形欢呼!
如此肃然军容,令得那些同为营卒的石头城宿卫守军都大生自惭形秽之感。原本他们对于台城决议将石头城让给奋武军驻防的决定,心内多多少少还存几丝不忿,甚至于存意刁难,可是当如此军队阵列于他们面前时,一时间俱都胆怯下来。
尤其当宿卫们撤离石头城的时候,那松松垮垮的阵型不独引得周遭围观民众们嘘声连连,就连那些宿卫将军们一个个也都羞不可当,甚至直接冲进队伍中喝骂踢打约束阵型,然而这又令得阵型更加散乱,近乎落荒而逃的冲进石头城附近腾空的营垒中,由始至终也没能做出什么发难的举动。
奋武军入都盛况诚然令普通民众们回味良久,而时流诸多人物在经过最初的震撼后,也又各自转头投入到了局势的前进之中。
这一次诏令任用的两位宗王俱为元帝子嗣,其实也仅仅只是一个门面的装点。
随着中兴以来越府旧人的逐渐凋零,东海王司马冲在时局中所拥有的特殊意义也大不如前,且本身近来疾病频生,虽然就任太常这一典礼之职,但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不能尽职,甚至就连主持皇太后丧礼事宜也都尽付其他一些于礼章制度有建树的时人。
至于负责归都整顿宿卫六军的武陵王,多被时流戏称乃是梁公沈维周的守户豚犬,虽然其人带回的奋武军将士震惊整个京畿,但很显然这些将士们是不可能受他节制的。所以武陵王就算及后有什么举措,必然也是出于梁公的授意。
当然,时人最关心的还是来自广陵方面的消息。他们也并没有等待太久,很快徐州方面就传来回应,梁公沈维周以国乱君危、未有积勋为理由,拒绝了大将军并录尚书事的进用,但请以亲戚婿子的身份,携妻儿归都奔丧。
梁公拒绝执政权位,令一部分时人松了一口气,但也不乏人听出这回应的潜台词,是因未有积勋创建、大臣不宜妄进,若是归来后有了积勋事迹,这一理由自然不成障碍。而且要得大位,自然要有治乱的大勋,这大勋究竟又意指何处?
除此之外,便是响应诏令的第二条,即就是推举贤能以补台省缺用。梁公在回奏表章中,洋洋洒洒罗列二十余个人选,上至九卿高位,下到宫寺掾属俱有所举。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姿态,其中一些很明显就是凑数的,但即便是这样,梁公所举荐人选其中半数在及后一段时间里都陆陆续续得到了正式的任命。而这其中最触动时人敏感神经的两项任命,便是河内山遐出任廷尉、江夏李充出任丹阳尹。
山遐与李充虽然都是出于名门,但此前未有显迹于台省,久来任事江北,一俟归都便直接出任两千石大员,不可不谓之殊用,这也意味着江北诸多事迹功勋已经直接可以在都内中枢得以兑现。
但这还不是最令时人侧目的,最让人感到心悸的便是这两人原来在淮南都督府便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角色,山遐这个人执法酷烈,有“山鹰”的称呼。而李充这个人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刑名之徒,淮南诸多章法俱都其人手中编成,类似于元帝时期的刁协。
所以这两人得到中枢任用,且一个是执法九卿,一个是京畿首长,也被一部分时人称之为淮南鹰犬过江。
春江水暖,所知者不独鸭鹅,人世解冰消寒,商贾们的感受才最为的敏锐,并且勇于趁时而行。
此前吴人们集运来的一批物货,充其量不过只能稍解一时之饥寒,而建康城常住人口便多达几十万,乃是当之无愧此世最为庞大的城邑,各种需求所用,也是令人难量其大。
尤其眼下台事正是废而未兴之际,换言之无论多少物货入都,既没有沿途关卡的阻拦,也没有各种商税的抽取,所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都内商贸再次达于鼎盛,原本世道不见的各种物资俱都堆满货栈柜台由人拣选,而价格也是一路下跌。
之所以世道如此快速回归旧途,言之具体某一个人的功绩也是过誉。围绕建康这样一个商贸环境,经过长达数年的培养与壮大,各种元素早已经趋于成熟,虽然因为动荡的形势而暂时被遏止,可是随着恶劣的环境不再,这一商贸系统本身就会进行自我的修复,而且由于此前的压制所集聚的势能反弹,会变得比以往更加蓬勃。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毗邻丹阳的周边宣城、义兴包括江北的梁郡在内,本身就存在着大量的工坊、田庄之类生产各种物用,主要就是为了满足建康市场。
畿内动荡,商道难通,这些生产是不会停止的,而且周边也很难再找到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以释放它们的产能,生产出来的物货只能堆积下来。这种非为牟利的囤积对生产成本的积压是非常严重的,一旦得以宣泄出来,势头也是无从遏制。
恰好此时的建康城,也保持着一种近乎无政府的状态,缺乏管制的能力,使得交易得以更流畅的进行。
没有管制并不意味着全无秩序,尤其是在安全方面,没有一个安全的外部环境,繁荣的商贸便无从展开。
虽然言是江北有十万王师,但毕竟在江北,不能给人提供当下近在眼前的慰藉与庇护,而都中原本负责治安守卫的宿卫六军,在经过一次哗变后,民众们也都不敢对之存有太大寄望。
给建康提供安全保障的乃是来自历阳的一路淮南军,即就是此前萧元东率领南下夺取历阳的那一路新成立的奋武军。这一路军队在历阳合共三千将士,在王诏抵达历阳召武陵王司马晞入都担任卫将军的时候,拱卫着武陵王得以入都。
奋武军将士虽然不多,但却是萧元东在第一次攻破邺城之后,便奉大都督军令走访各部王师,经过长达一年多的时间挑选其中绝对的精锐,最终才整编而成。
这一支军队,可以说是便代表着江北王师目下最精锐的战斗力水平,兵员素质方面甚至较之作为大都督亲军的胜武军还要更强一筹。
这些兵卒们体魄强健是最基本的标准,各种军旅技艺也都极尽娴熟,可纵马控弦,可操舟泅渡。更夸张处则在于,这些军卒们几乎每一个身上都有最起码五十甲功,尤其几乎人人身上都有先登拔营这种大功的记录。
这也是萧元东深受江北各路将领厌恶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身载大功的士卒,其个人精勇与否还在其次,最关键是气势的不同。
大凡身负如此大功的士卒,在行伍中必然是最勇武敢战之人,言之营、曲之间的灵魂人物都不为过,一营士卒中只要有这么两三个悍不畏死的精卒作为表率,整营士卒的气象都会变得不同,这就是营伍内基层士卒们之间的良性竞争与互相激励所带来的效果。
可是萧元东挑选兵卒偏偏就从这方面入手,偏偏又手持大都督军令,各路将领们即便恨得牙痒,也不敢过分阻挠。可以说奋武军随便一名普通士卒拉出来放在普通作战部队里,担当一名基层的兵尉都绰绰有余。
虽然这些精锐士卒被抽调出来,并不足以大幅度影响各路王师的战斗力,但想想也是令人心疼,因为此一类的士卒可不是单凭训练培养就能源源不断的涌现出来,更多还要靠士卒们自身的禀赋与性格之类。
不过这样组建起来的奋武军也有一桩好处,那就是那种自豪感的爆棚,虽然奋武军新成还没有任何战绩,攻取历阳那种层次的战斗连试水都算不上,但是每一个身在其中的士卒们内心那种自豪感是无与伦比。
这就类似于胜武军以大都督亲军而自豪,大凡士卒入选其中,哪怕此前只是寻常营伍一普通士卒,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都变得奋勇渴战,惟求不辱大都督威名。
而奋武军这种自豪的情绪同样高涨,以至于许多王师别部中的中级将领们都甘愿放弃自身的职任以求加入奋武军中担任一名普通士卒,只为获取这种认可。
这样一支军队在装备上面自然也是极尽奢华,江北王师由于本身的扩军,被甲率已经渐渐有所下降,但在奋武军中又得到了提升,将士们各种装备起点便是兵尉一级,单单甲胄平均到个人身上便有三套之多,分别应用于骑兵突击、行军赶路、攻坚拔寨,至于正面阵列对垒,用这种档次的精锐那就太奢侈了。
江北王师第一次成建制的返回江东亮相,便是这一路奋武军。而这一路军队在抵达石头城的时候所展现出来的那种风采,也的确令都内上下群情震动。
时人或许不通行伍军务,但大多数对于军卒们其实不太陌生,多多少少都有所观望和接触。士卒精勇与否,或许他们没有什么见解,但是奋武军那种动静如一、令行禁止的风貌,自然而然便给人一种不可撼动的震慑和压迫。
对于调集外藩军队入拱这一诏令,都内尤其是台内不乏台臣对此都是持反对和怀疑态度的,别的都不说,单单不久前庾翼的历阳兵卒们对京畿尤其是都南的摧残,所造成的结果眼下还摆在面前。
虽然淮南王师较之庾翼那些乱卒们肯定要强一些,但是强军多有悍性难驯这一点是无可避免的。而且目下都内宿卫们也是人心惶惶,若是江北军队到来过于用强逼迫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动荡。
可是奋武军在抵达建康之后,这些时人们才发现是自己多虑了。抛开将士们那种昂然士气不谈,奋武军的军纪简直就是他们从未见过的好,从船停登岸开始,百人为一方队,横竖笔直,人数满员后即刻腾出位置,三千名将士登岸甚至不足一刻钟。
几乎就是一眨眼的工夫,整整三千甲士已经阵列分明集结于石头城下,仿佛钢铁铸就一般。在没有将主军令的时候,这些士卒们俱都笔直挺立阵列中,漫长鸦雀无声。
那种以肃穆而震慑人心的画面,甚至让人心生几分不真实之感,尤其在想到如此精锐强军乃是属于保护他们的王师劲旅,人群更是爆发出连绵不断的忘形欢呼!
如此肃然军容,令得那些同为营卒的石头城宿卫守军都大生自惭形秽之感。原本他们对于台城决议将石头城让给奋武军驻防的决定,心内多多少少还存几丝不忿,甚至于存意刁难,可是当如此军队阵列于他们面前时,一时间俱都胆怯下来。
尤其当宿卫们撤离石头城的时候,那松松垮垮的阵型不独引得周遭围观民众们嘘声连连,就连那些宿卫将军们一个个也都羞不可当,甚至直接冲进队伍中喝骂踢打约束阵型,然而这又令得阵型更加散乱,近乎落荒而逃的冲进石头城附近腾空的营垒中,由始至终也没能做出什么发难的举动。
奋武军入都盛况诚然令普通民众们回味良久,而时流诸多人物在经过最初的震撼后,也又各自转头投入到了局势的前进之中。
这一次诏令任用的两位宗王俱为元帝子嗣,其实也仅仅只是一个门面的装点。
随着中兴以来越府旧人的逐渐凋零,东海王司马冲在时局中所拥有的特殊意义也大不如前,且本身近来疾病频生,虽然就任太常这一典礼之职,但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不能尽职,甚至就连主持皇太后丧礼事宜也都尽付其他一些于礼章制度有建树的时人。
至于负责归都整顿宿卫六军的武陵王,多被时流戏称乃是梁公沈维周的守户豚犬,虽然其人带回的奋武军将士震惊整个京畿,但很显然这些将士们是不可能受他节制的。所以武陵王就算及后有什么举措,必然也是出于梁公的授意。
当然,时人最关心的还是来自广陵方面的消息。他们也并没有等待太久,很快徐州方面就传来回应,梁公沈维周以国乱君危、未有积勋为理由,拒绝了大将军并录尚书事的进用,但请以亲戚婿子的身份,携妻儿归都奔丧。
梁公拒绝执政权位,令一部分时人松了一口气,但也不乏人听出这回应的潜台词,是因未有积勋创建、大臣不宜妄进,若是归来后有了积勋事迹,这一理由自然不成障碍。而且要得大位,自然要有治乱的大勋,这大勋究竟又意指何处?
除此之外,便是响应诏令的第二条,即就是推举贤能以补台省缺用。梁公在回奏表章中,洋洋洒洒罗列二十余个人选,上至九卿高位,下到宫寺掾属俱有所举。
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姿态,其中一些很明显就是凑数的,但即便是这样,梁公所举荐人选其中半数在及后一段时间里都陆陆续续得到了正式的任命。而这其中最触动时人敏感神经的两项任命,便是河内山遐出任廷尉、江夏李充出任丹阳尹。
山遐与李充虽然都是出于名门,但此前未有显迹于台省,久来任事江北,一俟归都便直接出任两千石大员,不可不谓之殊用,这也意味着江北诸多事迹功勋已经直接可以在都内中枢得以兑现。
但这还不是最令时人侧目的,最让人感到心悸的便是这两人原来在淮南都督府便是令人闻之色变的角色,山遐这个人执法酷烈,有“山鹰”的称呼。而李充这个人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刑名之徒,淮南诸多章法俱都其人手中编成,类似于元帝时期的刁协。
所以这两人得到中枢任用,且一个是执法九卿,一个是京畿首长,也被一部分时人称之为淮南鹰犬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