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中唐 作者:坏血
第两百八十七章取消封地制的谈判
面对一个如此有军纪、又如此豪气的朱泚。此时何浩然很想再问问元应昌,可惜对方已经被他遣回老家了。
看在坦白的份上,他没有立即拿下元应昌:
“你元家此时正处于艰难之时,家中仅有你一个成人男丁。你可以先护送她们回老家,将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再去赵岳家请罪。要是你能得到她们的谅解,我可以当这件事没发生。如果得不到,你就去刑部投案吧!”
他收回心思,朝朱泚回礼道:
“朱将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将新兵训练得如此纪律严明,绝不在何某之下。受君命而不骄,行远征而不燥,此番定能大胜而归。”
“多谢将军吉言,”朱泚朝他点点头,毫无表情看着众王侯:
“大军出征,前方让道。”
其他侯爵还没什么,几个王爷气得脸有些发绿。一句客套话都没有给他们说,在朱泚的眼里,根本就当他们不存在。
这种事又大如天,就算太子的车队碰上也得避让。他们要是不避,朱泚杀倒是不敢杀,抓住打一顿也是白打。
没办法,众王侯的仪仗队终于被打乱,挤在中间成一条长长沙龙。这就够丢脸的了,两边百姓响起一阵阵欢呼声,众王侯脸一阵黑一阵白,一个五大三粗的郡王瞪了眼远去的朱泚:
“领他妈的几千万把兵就这样?老子以前领数万大军也不像他那个吊样。”
李水音又要接嘴,被何浩然一把抓住,在她耳边轻声说:
“好了,这次总算是开了个好头,我们走。”
……
就如何浩然所言,第一天实行的交通管制取得很大成功。大唐日报、商报、京城日报纷纷报道这一盛况。其中有几篇是写众王侯进京、最后遣散仪仗回到各自住处的情况。内容写得客观,没一字谴责。
另一方的朱泚得到许多赞美,将朱泚写成一个纪律严明、不畏权贵的军神。李忠宇也得到不少赞扬,反观主角何浩然,基本上是一笔带过,没他什么事。
这天拖了不少时间的取消封地制计划,终于在另一座重要的宫殿太极宫开启谈判。一方是四百多个王侯,另一方是李适、何浩然为主,礼部及几位大臣为辅的谈判队伍。
离定下的时间还早,何浩然没有立即去太极宫,和李水音被李适叫到太子府。
“浩然,我私下调查过,完全同意我们计划的,恐怕只有我那些弟弟妹妹,绝对支持我们的一共不到四十人。问那些皇叔皇爷,他们又不说到底有什么条件,马上就要谈判了,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开始何浩然觉得五百几十人有些少,打听后才知道大唐的王侯继承制度。一个王爷死后,一般最大的个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最多被封为侯。当然也有得宠的一些王爷,比如义王李玼就有两个儿子是郡王。
王爷下面的女儿全是郡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封地,一般也不过一两人。像凤喜临春得的什么郡君,也只是按比相同品级稍高些的薪酬发放。郡王死了只有一人继承侯爵,国公也是侯爵的一种,国公在侯爵中是最高等,后代一般能继承侯位。侯爵的女儿基本没封地,过后是县子一类的。
大致分为四五个等级,有些死的死亡的亡,大唐到现在一共有五百五十几人很正常。李适想不到,他早就猜到对方想提些什么条件,冷笑道: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想完全继承爵位。”
“完全继承爵位?这怎么可能?”李适惊叫一声:
“全是世袭,以后我大唐怕全是王侯,再富裕的国家也养不起他们。”
因为谈大事,大厅中只有四人,李诵这些天跟着何浩然,他也在旁边学习,附合道:
“父王说得是,这样王侯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也会越来越大,万不可答应。”
两父子都向钱看?何浩然笑了笑,心想还好李适的其他儿女没在,否则怕会影响家庭不和:
“我们的条件已经够优惠的了。其它条件还可以商量,这事当然不能答应。先看看他们到底要说些什么吧!闭门商量也没用。”
太极殿不比大明宫小多少,参加的人陆续来到。李适坐在原本李豫的位置,他的位置下只有一张大椅,其他几百人全在下方左右,椅子摆了几百张,每张椅子前方都有张小桌,上面有瓜果点头,还有一壶热茶。
何浩然扫了一眼,来的人中连一两岁的小孩都有。在他对面不远处,汪婧的儿子陇王李安被一个太监抱着,抓了一桌的糕点沫。
还好这些小主子都有人带,没人在这里哭天喊地。人员基本上到位后,韩王李庸在李响和李纯的馋扶下来到大殿,所有人从位置上站起,待他走到李适前面坐下。
“那样的大事,怎么皇上不来?莫非他有更重要的事?”
李庸问的是李适,不少人也觉得奇怪,按道理李豫怎么也要参加。李适带着一副笑脸回答:
“父皇也想来,只是此时是上早朝的时间,朝政不可荒废。父皇说先由我们商量,这事虽重大,却是对大家都有利,父皇相信他不在场也能轻松定下来的。”
李庸点点头:“太子也长大了,有些事应该放手你做,想来你自有主张。你既然说对大家都有利,那就说说怎么个利法?”
“遵皇祖之命,”李适也不客气,站起来说:
“在场之人,皆是我大唐的顶梁柱臣。有我李唐宗亲,异姓王侯,没有你们,我大唐也不会有今日之盛况。
只是封地一事始终存有弊端,比如封地边城之人,山高水远不说,因为战乱,那里可能十室九空,就算是有些人家,也难收取多少税粮。而在富裕之地,同样的爵位,收入可能是他们的数十倍。即便是在富裕之地,每年也要派人去收、去管理,甚至还要冒些队押运回来。这一来二去造成的浪费不说,还耽搁了不少时间。
浩然提出的取消封地制,并不是想将大家的爵位拿掉,他提出“同爵位、同收入。薪奉制,去弊端”的方式,将以上的所有麻烦都解决掉。而这些麻烦将会转移给朝廷,朝廷始终比个人做事方便。虽然每年会补贴不少,但能方便众王侯,父皇和朝廷皆很支持。”
李适的水平不低,这些话不是何浩然教的,说得他的一些兄弟姐妹点头认可,他自己也颇为满意。为了今日的演讲,特召太子府一干人,如郑经之类的人才帮他想了不少时间。
多数人看不出表情,只有几位王爷皱着眉头。他说的全是对大家的好处,对朝廷只有麻烦,一点好处都没说。
除了像李安那样的小孩,成人王侯并不是那么好糊弄,李响起身说:
“太子说得不全,我来补充几句。这样做的确能减少大家许多麻烦,对我大唐和朝廷有天大的好处。两汉时为何几番大乱?皆出在封地制上。我大唐虽封地不封政务,但长期一来,要是碰上一些有野心之辈,恐也非好事。谈这些东西贵在坦诚,无论对哪方的利弊都要说出来。”
李适的脸有些发烫,看着李响微微点头,但在心里将对方骂了个半死。李响的话说完,李纯又接道:
“十六哥说得不错,不能光看到对我们的好处,对朝廷又有天大的好处。我想问问:同爵位、同收入,收入是按什么标准?”
张延赏起身回答:“我们调查过,韩王的封地收入最高,当然他的封地最大,按银两算,每年有二万七千两。韩王是我大唐目前辈份最高的王爷,他的收入例外,朝廷每年会给他二万七千两的年俸。
至于其他人可按最高标准,比如湘王,每天有一万九千两,所有王爷都按照这个数发放年俸。郡王和公主每年一万两、国公六千、侯爷三千,其下爵位一千二百两。”
“哼,这是什么最高标准?”襄王李僙冷笑道:
“十九皇爷虽身份最高,但也是王爷,我们为何不能同他一样?皇爷你发话,要是同意他们说的,我绝无意见。”
李庸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摸了摸额头:
“老夫还有几日可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的你们可以不给,但其他王爷的不能这样,都按二万七千两银子发放吧!”
第两百八十七章取消封地制的谈判
面对一个如此有军纪、又如此豪气的朱泚。此时何浩然很想再问问元应昌,可惜对方已经被他遣回老家了。
看在坦白的份上,他没有立即拿下元应昌:
“你元家此时正处于艰难之时,家中仅有你一个成人男丁。你可以先护送她们回老家,将家里的事情安排好,再去赵岳家请罪。要是你能得到她们的谅解,我可以当这件事没发生。如果得不到,你就去刑部投案吧!”
他收回心思,朝朱泚回礼道:
“朱将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将新兵训练得如此纪律严明,绝不在何某之下。受君命而不骄,行远征而不燥,此番定能大胜而归。”
“多谢将军吉言,”朱泚朝他点点头,毫无表情看着众王侯:
“大军出征,前方让道。”
其他侯爵还没什么,几个王爷气得脸有些发绿。一句客套话都没有给他们说,在朱泚的眼里,根本就当他们不存在。
这种事又大如天,就算太子的车队碰上也得避让。他们要是不避,朱泚杀倒是不敢杀,抓住打一顿也是白打。
没办法,众王侯的仪仗队终于被打乱,挤在中间成一条长长沙龙。这就够丢脸的了,两边百姓响起一阵阵欢呼声,众王侯脸一阵黑一阵白,一个五大三粗的郡王瞪了眼远去的朱泚:
“领他妈的几千万把兵就这样?老子以前领数万大军也不像他那个吊样。”
李水音又要接嘴,被何浩然一把抓住,在她耳边轻声说:
“好了,这次总算是开了个好头,我们走。”
……
就如何浩然所言,第一天实行的交通管制取得很大成功。大唐日报、商报、京城日报纷纷报道这一盛况。其中有几篇是写众王侯进京、最后遣散仪仗回到各自住处的情况。内容写得客观,没一字谴责。
另一方的朱泚得到许多赞美,将朱泚写成一个纪律严明、不畏权贵的军神。李忠宇也得到不少赞扬,反观主角何浩然,基本上是一笔带过,没他什么事。
这天拖了不少时间的取消封地制计划,终于在另一座重要的宫殿太极宫开启谈判。一方是四百多个王侯,另一方是李适、何浩然为主,礼部及几位大臣为辅的谈判队伍。
离定下的时间还早,何浩然没有立即去太极宫,和李水音被李适叫到太子府。
“浩然,我私下调查过,完全同意我们计划的,恐怕只有我那些弟弟妹妹,绝对支持我们的一共不到四十人。问那些皇叔皇爷,他们又不说到底有什么条件,马上就要谈判了,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开始何浩然觉得五百几十人有些少,打听后才知道大唐的王侯继承制度。一个王爷死后,一般最大的个儿子继承郡王爵位,其他儿子最多被封为侯。当然也有得宠的一些王爷,比如义王李玼就有两个儿子是郡王。
王爷下面的女儿全是郡主,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封地,一般也不过一两人。像凤喜临春得的什么郡君,也只是按比相同品级稍高些的薪酬发放。郡王死了只有一人继承侯爵,国公也是侯爵的一种,国公在侯爵中是最高等,后代一般能继承侯位。侯爵的女儿基本没封地,过后是县子一类的。
大致分为四五个等级,有些死的死亡的亡,大唐到现在一共有五百五十几人很正常。李适想不到,他早就猜到对方想提些什么条件,冷笑道:
“他们的意思很简单,想完全继承爵位。”
“完全继承爵位?这怎么可能?”李适惊叫一声:
“全是世袭,以后我大唐怕全是王侯,再富裕的国家也养不起他们。”
因为谈大事,大厅中只有四人,李诵这些天跟着何浩然,他也在旁边学习,附合道:
“父王说得是,这样王侯会越来越多,朝廷的开支也会越来越大,万不可答应。”
两父子都向钱看?何浩然笑了笑,心想还好李适的其他儿女没在,否则怕会影响家庭不和:
“我们的条件已经够优惠的了。其它条件还可以商量,这事当然不能答应。先看看他们到底要说些什么吧!闭门商量也没用。”
太极殿不比大明宫小多少,参加的人陆续来到。李适坐在原本李豫的位置,他的位置下只有一张大椅,其他几百人全在下方左右,椅子摆了几百张,每张椅子前方都有张小桌,上面有瓜果点头,还有一壶热茶。
何浩然扫了一眼,来的人中连一两岁的小孩都有。在他对面不远处,汪婧的儿子陇王李安被一个太监抱着,抓了一桌的糕点沫。
还好这些小主子都有人带,没人在这里哭天喊地。人员基本上到位后,韩王李庸在李响和李纯的馋扶下来到大殿,所有人从位置上站起,待他走到李适前面坐下。
“那样的大事,怎么皇上不来?莫非他有更重要的事?”
李庸问的是李适,不少人也觉得奇怪,按道理李豫怎么也要参加。李适带着一副笑脸回答:
“父皇也想来,只是此时是上早朝的时间,朝政不可荒废。父皇说先由我们商量,这事虽重大,却是对大家都有利,父皇相信他不在场也能轻松定下来的。”
李庸点点头:“太子也长大了,有些事应该放手你做,想来你自有主张。你既然说对大家都有利,那就说说怎么个利法?”
“遵皇祖之命,”李适也不客气,站起来说:
“在场之人,皆是我大唐的顶梁柱臣。有我李唐宗亲,异姓王侯,没有你们,我大唐也不会有今日之盛况。
只是封地一事始终存有弊端,比如封地边城之人,山高水远不说,因为战乱,那里可能十室九空,就算是有些人家,也难收取多少税粮。而在富裕之地,同样的爵位,收入可能是他们的数十倍。即便是在富裕之地,每年也要派人去收、去管理,甚至还要冒些队押运回来。这一来二去造成的浪费不说,还耽搁了不少时间。
浩然提出的取消封地制,并不是想将大家的爵位拿掉,他提出“同爵位、同收入。薪奉制,去弊端”的方式,将以上的所有麻烦都解决掉。而这些麻烦将会转移给朝廷,朝廷始终比个人做事方便。虽然每年会补贴不少,但能方便众王侯,父皇和朝廷皆很支持。”
李适的水平不低,这些话不是何浩然教的,说得他的一些兄弟姐妹点头认可,他自己也颇为满意。为了今日的演讲,特召太子府一干人,如郑经之类的人才帮他想了不少时间。
多数人看不出表情,只有几位王爷皱着眉头。他说的全是对大家的好处,对朝廷只有麻烦,一点好处都没说。
除了像李安那样的小孩,成人王侯并不是那么好糊弄,李响起身说:
“太子说得不全,我来补充几句。这样做的确能减少大家许多麻烦,对我大唐和朝廷有天大的好处。两汉时为何几番大乱?皆出在封地制上。我大唐虽封地不封政务,但长期一来,要是碰上一些有野心之辈,恐也非好事。谈这些东西贵在坦诚,无论对哪方的利弊都要说出来。”
李适的脸有些发烫,看着李响微微点头,但在心里将对方骂了个半死。李响的话说完,李纯又接道:
“十六哥说得不错,不能光看到对我们的好处,对朝廷又有天大的好处。我想问问:同爵位、同收入,收入是按什么标准?”
张延赏起身回答:“我们调查过,韩王的封地收入最高,当然他的封地最大,按银两算,每年有二万七千两。韩王是我大唐目前辈份最高的王爷,他的收入例外,朝廷每年会给他二万七千两的年俸。
至于其他人可按最高标准,比如湘王,每天有一万九千两,所有王爷都按照这个数发放年俸。郡王和公主每年一万两、国公六千、侯爷三千,其下爵位一千二百两。”
“哼,这是什么最高标准?”襄王李僙冷笑道:
“十九皇爷虽身份最高,但也是王爷,我们为何不能同他一样?皇爷你发话,要是同意他们说的,我绝无意见。”
李庸挥了挥手示意他坐下,摸了摸额头:
“老夫还有几日可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的你们可以不给,但其他王爷的不能这样,都按二万七千两银子发放吧!”